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法釋義

法官法釋義

發布時間: 2021-02-14 13:31:16

❶ 法律格言及理解

1、 法律的保護比個人的保護更有力。
2、 法律有效力國民便昌盛。
3、 造法易,執行難。
4、 不確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難,極度的確定性反而有損確定性。
5、 法律的解釋具有法律的效力。
6、 法學家的共同意見具有習慣的力量。
7、 在用語中不存在模糊性時,不得允許探索用語的意圖。
8、 對制定法應當做嚴格解釋。
9、 習慣是法律的最好解釋者。
10、 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
11、 實施違法行為或者是基於預謀、或者是基於沖動、或者是基於偶然。
12、 審判不應依照先例,而應依照法律。
13、 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14、 簡短是法律之友,極度的精確在法律上受到非難。
15、 警察是法庭的僕人。
16、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17、 遲來的正義即非正義。
18、 救濟走在權力之前,無救濟即無權力。
19、 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決沖突的首要渠道。
20、 如果行政權力的膨脹是現代社會不可豁免的宿命,那麼為了取得社會的平衡,一方面必須讓政治充分反映民眾的意願,另一方面在法的體系中應該最大限度地尊重個人的主體性,使他們能夠與過分膨脹的行政權力相抗衡。
21、 法律的調整對象是行為,而所謂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律是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而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22、 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中,司法部門應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支持。從這個意義出發,公信力的喪失就意味著司法權的喪失。
23、 司法,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條件的地方,就越難看出在刑罰平等上有什麼司法。
24、 人與人是不相同的,人們不能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視同仁、人人相等。
25、 我們作為人而有權擁有的平等是環境平等,而不是個人平等。
26、 任何事情,只要與自然發顛撲不破的永恆要走向沖突,就是無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約束任何。
27、 法律的力量僅限於禁止每一個人損害別人的權利,而不禁止它行使自己的權利。
28、 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
29、 如同人們一般所理解的一樣,法律行為是對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實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種不違法的行為,同時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為,這類行為也要產生法律上的後果。這種根據法律規定而導致一定法律後果的行為,就是法律行為。
30、 刑罰的嚴厲程度應該只為實現其目標而絕對必需。所有超過於此的刑罰不僅是過分的惡,而且會製造大量的阻礙公正目標實現的坎坷。
31、 沒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沒有刑罰。
32、 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權利。
33、 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
34、 習慣法非但不比法令靈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適應新的條件,而且相反,它更趨向於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難以變化。
35、 對於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因為,即便是最小的罪惡,一旦成了確定的,就總令人心悸。
36、 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
37、 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舉動為禍尤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則把水源敗壞。
38、
39、 我們的時代是權利的時代。人權是我們時代的觀念,是已經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與道德觀念。
40、 即使判決並沒有準確的判定過去發生的事實真相,爭端各方只要確信他們受到了公正的對待,他們也會自願接受法院的裁判結果。
41、 法律如果沒有法院來闡說和界定其真正含義和實際操作就是一紙空文。
42、 我已經發現,混亂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發展都與各種社會的腐敗的法制有關。
43、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
44、 讓我們維護公平,那麼我們將會得到更多的自由。
45、 法律的目的是創造一個穩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動結構,在這個結構中個人能夠執行其計劃並多少意識到可能產生的結果。
46、 法律源於人的自衛本能。
47、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嶺。
48、 正義可以提升一個民族。
49、 法律是正義與善良之術。
50、 以無情的目光論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❷ 法官手裡為什麼要拿個錘子,它代表什麼,有什麼意義

法錘」也叫「法槌」,代表了法律的嚴肅性和莊重性,體現了司法公正、文明審判。

法槌在中國並非舶來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開始使用驚堂木,這可以被視為法槌的雛形。據《國語·越語》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

一直到民國初年,法院的法官使用的依然是驚堂木,借鑒西方國家在法庭中使用的法槌,我國於2002年6月1日,提出了「全國人民法院都使用法槌」的新舉措,以維護法庭秩序、體現法律尊嚴、控制庭審節奏。

(2)法官法釋義擴展閱讀:

我國的法槌外形厚實,頂部鑲嵌有象徵公平正義的天平圖案的銅片,法槌的手柄部分雕刻有麥穗和齒輪,寓示法院的審判權是人民賦予的。此外,槌頭上鑲嵌的銅片上將根據不同民族地區使用不同的民族文字。

法槌的底座用一整塊方木製成。方形底座與圓形槌體暗喻方圓結合,即法律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法槌」雖然是從古代「驚堂木」引伸、脫胎而來,有其繼承與創新關系,又具備現代的民主特色。古代「驚堂木」時代,審案官吏是主體,當事人是審訊對象,往往容易給人產生恐懼感。

現代「法槌」時代,當事人是主體,法官是裁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槌」是公正的象徵。

❸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釋義 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而已不會有法律效力。
可以參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第四十五條 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法律有以下情況之一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
(一)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
第四十六條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第一百零四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❹ 法官肩章含義

公平,公正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哪個好

您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釋義一般由比較權威的機構作出的相對說服力與實際內操作性強一容些。
一般由最高法的法官或者全國人大法工委作出的釋義比較推薦,具有權威性。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❻ 司法解釋是什麼註解又是什麼釋義又是什麼

<<憲法>>第六十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
(四)解釋法律
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幾個法律以來,各地、各部門不斷提出一些法律問題要求解釋。同時,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對某些法律條文的理解不一致,也影響了法律的正確實施。為了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加強立法和法律解釋工作。現對法律解釋問題決定如下:
一、凡關於法律、法令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用法令加以規定。
二、凡屬於法院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法院進行解釋。凡屬於檢察院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由最高人民檢察院進行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解釋或決定。
三、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四、凡屬於地方性法規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由制定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解釋或作出規定。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
1 司法解釋權是對法律條文本身進一步明確界限或作補充規定的權力;
2 法官沒有司法解釋權,可以有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
3 憲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❼ 法官獨立審案的重要意義

一、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涵 現代司法理論一般認為,司法獨立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審判權只能由法院行使,其他任何機關都不能行使;二是指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只服從憲法和法律,既不受立法、行政機關的干涉,也不受其他法院或本院其他法官的影響。」 所謂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指法官享有全權審理和裁判案件的權利,同時,對自己的不正確或錯誤裁判承擔完全責任的審判工作制度。現代法制中全部司法程序基本上都是為保證實現行使審判職權的法官個人判斷和公正裁決而設置的,司法責任最終也是由法官個人承擔,即司法職權和司法責任應當是個體化的。這不僅指法官對司法機關以外力量的獨立,更重要的是指法官在司法機關內部即法官相互之間的獨立。 這兩個層面的含義中,第一個層面的含義是實現法官獨立的前提,而第二個層面才是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和終極價值目標。在國外的立法中,往往更強調法官獨立。這是因為,他們通常認為,「法院完全獨立於政府機關,這在法律上是無需強調的。這種獨立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必然包括了每個法官的獨立性從而也包括了全體法官的獨立性。因此,各個審判機構的獨立決策,也就不需法律作出特別的規定。只要每個法官作為個人是獨立的,則審判機構也就是獨立的。」可見,完整意義的審判獨立不僅指法院整體應享有對於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個人的集體獨立,更包括法官依據法律自由而公正地作出裁判的職務獨立以及給予法官以適當的職位保障以確保其不受不當的威脅、壓力的身份獨立。 二、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理論依據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由此可見人對於法的運行是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的。作為運用法律的司法人員,如果不能夠獨立,他們就不可能忠於法律忠於正義。重視並確立法官的獨立審判權,主要源於以下幾點理由: (一)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實現審判權獨立的關鍵。一般認為,審判權的獨立行使包括外部獨立和內部獨立兩個方面。外部獨立主要是對行政機關、政黨、人大及其領導人的獨立。內部獨立分為兩部分:一是各級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下級法院不受上級法院影響,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不能在其進行具體審判活動時進行干涉,而只能在其裁決作出後,依法定程序進行監督、加以變更;二是同級法院法官之間相互獨立,不受其他法官包括擔任法院領導職務的法官的干涉,法官享有按照自己對事實和法律的見解,通過法律規定的審判組織形式作出裁決的權利。內部獨立是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核心,是審判公正的前提條件。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案件的審理實行獨任制和合議制的方式。由於案件的審理職責是由具體的法官履行的,法官的審判職權是通過獨任制或合議制的方式來行使的,法官是最終承擔案件裁決使命的人,是法院審判權的行使主體,所以說法院審判權的內部獨立是依靠法官對法定審判職責的履行來實現的。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院審判權獨立的內在部分,直接決定著外部獨立的程度,沒有法官的獨立審判權,就不可能有獨立的案件審理和判決,法院的審判獨立也就無從談起。而長期以來人民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並沒有明確和肯定法官個人獨立享有審判權。這種認識上的滯後,立法上的粗疏,導致了對法官獨立地位未予充分地重視,出現了現行的審判體制改革措施與審判獨立不相適應的狀況。為了使法官真正享有獨立裁決的權力,就需要深化審判體制改革,不斷強化獨任制和合議庭法官的獨立地位和作用,賦予法官相應的權力,明確其在訴訟中的獨立地位、權力和職責。 (二)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審判體制改革的需要。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現代審判制度的主要特徵,是一項國際性司法原則,採用成文憲法的國家一般都對法官獨立予以了明確的規定,採用不成文憲法的國家,法官獨立也早巳成為有約束力的憲法慣例。例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只服從憲法和法律。」義大利憲法第10條規定:「司法權以人民名義行使之,法官只服從法律。」日本國憲法第76條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和法律的約束。」《聯合國司法獨立世界宣言》也規定:「在作出判決的過程中,法官應與其司法界的同事和上級保持獨立。法官個人應當自由地履行其職責,根據他們對事實的分析和對法律的理解,公正地裁決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應有任何約束,也不應為任何直接或間接的不當影響、慫恿、壓力、威脅或干涉所左右。」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進出口貿易活動的增加,與進出口相關的糾紛案件將會進一步增多,法官審理案件的難度和社會壓力亦會相應地增大。如何處理好權與法、人治與法治的關系,遵循國際規則,借鑒外國成功的法律經驗,保障法官在行使審判職權中的獨立地位,將成為我國審判體制改革不可迴避的關鍵問題。 (三)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是公正司法,樹立審判權威的保障。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條件,司法公正是司法獨立的價值目標。司法能否公正,在實體上,取決於法律本身是否體現多數人的意志,是否「良法」;在程序上,取決於訴訟制度的設計是否完善、合理。但是,司法獨立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憲政制度,為實現司法公正提供了制度基礎。因此就當從司法與實行法治關系這一更高的角度,對司法獨立的價值進行定位。雖然,目前對「法治」概念有多種解釋,但多數觀念認為,法治意味著法律具有至上無上的權威,意味著國家權力的合理配置和制衡。法律的至高無上,必須通過法律的實施,才能得到切實的體現。司法是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司法對於維護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至關重要,當然,通過司法體現法律的權威,並不是靠強行壓制,而是靠嚴格遵循既定的法律規范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來得到實現。維護法制的統一性和司法的公正性,必須以司法獨立作為先決條件。法治以民主政治為基礎,而民主政以反國家權力過於集中、要求對權力進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約為重要內容。在現代,由於社會結構的變更,導致國家與社會分離,也導致司法權從行政權中分離出來。法院不再是政府為解決糾紛而設置的機構,而成為政府與民眾之間中立的裁判者,這一點在我國已得到認同。我們可以看到,司法獨立並不只是確保司法不受其他國家權力尤其是行政權的干預,它更進一步對行政權進行制約,在有的國家如美國,它甚至對立法權也予以抑制。因此,應當將司法獨立的價值定位為,實現國家權力的合理配置和制衡,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必備的制度基礎。 法律追求的價值是「公平 」、「正義」,如何能實現「公平」、「正義」呢?首先必須要保證司法的獨立性,離開了司法的獨立,公正性就無從談起,而審判權的獨立正是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眾所周知,司法權是中立性權力,司法權若不保持中立,司法的公平與正義就無從談起,法治便無法推行。保持司法中立,需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獨立審判,法官除向法律負責外,不向任何機關負責;二是在體制上司法權只接受監督,不接受命令。因此,賦予法官的獨立地位和相對較大的權力,是世界各國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追求司法公正的通常作法。審判作為公民權利及社會公正實現的最後保障,就要求司法機關特別是司法權行使的主體——法官不偏不倚,以事實為依據並依法律規定來裁決案件。正如馬克思所言,「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程序公正,並最終實現實體公正。也惟有如此,才能使法院通過法官的嚴肅執法,不為利害關系所動的品質,樹立審判權威,加強人們對審判的「公信」。 三、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展,打著明顯計劃經濟烙印的舊司法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出來,越來越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也影響了司法獨立權威性。當前我國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外部因素。 1、司法獨立與黨的領導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在實質權利關繫上,國家機關必須接受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司法機關與司法工作也不例外。雖然黨的領導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司法機關並不享有政治結構即國家權力關繫上的獨立。在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下,部分地區司法機關與地方黨委的關系是不正常的。司法機關基本上受命於黨委,成為黨委的附屬物,地方法官的任免權掌握在黨委手中。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黨委經常性直接過問案件情況並參與案件的討論和審理。更有甚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個人情感給案件打批條,這在表面上看似乎迎合了某些人所謂的「絕對服從黨的領導」需要,事實上這種「以黨代審」的做法導致的部分辦案不公,反而使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大打折扣,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獨立性,成為導致腐敗的誘因之一。 2、司法獨立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德國法學家沃爾夫甘.許茨曾說過「行政侵犯司法,特別是侵犯法官的獨立,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問題。」可見,司法獨立就是要不受地方的影響,法官獨立審判案件。「地方影響對於確立法制和文明性來說,即使不是唯一有害的障礙,也是最有害的障礙之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司法獨立就必須建立起不受地方影響的獨立司法機關。建國以來,司法機關的領導體制雖幾經變動,但我國法院的設置基本上還是走行政區劃的老路子,審判工作與司法工作不分,司法工作行政化現象極為明顯:其一,司法機關依行政區劃設置,與行政機關一一對應。這種層層設置的方式顯然是模仿行政機關建制的,明顯缺乏對司法工作特殊性的考慮。其二,對司法人員按行政幹部進行管理,與行政機關相對應。其三,工作方式上實行層層把關的首長負責制和請示匯報等行政方式,明顯不利於司法工作按法定程序進行。 如此以來,司法機關的人事權、財產權就受制於當地政府,在這種體制下,地方各級司法機關的獨立性難以得到切實保證,以致於在地方政府的干涉下,造成地方保護主義、部門主義和執行難現象,相當多的司法不公,其本身不是法官素質低的原因造成,而是由於當地政府施加影響。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地方經濟利益的案件中,因其事關當地政府的財源,而法院經費又是地方財政提供的,法院受自身利益的誘惑和行政權力的影響難以做出公正的判決,由於審判的事實不獨立,人事、財政上對地方政府的依賴,形成了一大堆「關系案」、「人情案」。 (二)影響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部因素。 我國法院處理案件的現有模式仍然是一種請示匯報式的集體決策制度,這一制度不僅不能保障法官獨立審判權的行使,而且阻礙了法官制度改革的進程。這種模式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范圍過大,法定的討論許可權演變為對案件的最終決定權。審判委員會作為法院內部設立的機構,是審判組織的一種形式。人民法院組織法第11條規定審判委員會的任務和許可權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但在實踐中,審判委員會並不限於討論重大和疑難案件,一般並非重大和疑難的案件都向審判委員會匯報,經過短暫的討論後予以決定案件的處理結果,使案件上審判委員會討論變成了決定案件處理的必經程序,明顯超越了審判委員會的法定許可權,使審判委員會實際上成了法院內部決定案件處理結果的最高審判組織。 2、業務庭領導直接或者通過庭務會方式間接行使案件的決定權。業務庭是法院內部的行政機構,負責對庭內法官的行政管理工作。實踐中,辦案法官在這種行政模式下多沿用向庭領導匯報、由庭領導直接決定或通過庭領導提交庭務會、審判委員會決定的行政化判案方式。盡管近年來的改革措施有強化法官獨任制和合議制職能的作用,但辦案法官仍出於多種考慮或局限於多年形成的工作方法,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案件主動納入了行政化的判案方式之中,這種判案方式明顯不符合審判獨立的原則。 3、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的案件請示已成為法院系統內較為規范化的制度。這一制度是指下級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就案件的定性、適用法律、如何處理等問題向上級法院請示,在得到明確的或原則性的指示和同意後,再對案件進行審理判決的內部活動。這一制度的實施有悖於憲法有關上下級法院之間監督與被監督關系的規定。 不科學的審判模式必定會造成不良的後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背離了審判公開原則,案件質量難以保證。對案件的處理決定是審判活動中的最重要部分,審判公開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原則。但在我國法院,內部的行政管理職能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審判職能混合在內部的行政管理職能中而處於附屬的地位,審判工作被認為是法院行政管理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常常由不親自審理案件的審判委員會及庭室領導決定案件的處理結果,行使判決職權,規避了訴訟法律規定的以審判公開為重心的迴避制度,影響了訴訟程序的公正。同時,由於審判委員會成員,並非是精通各門法律和熟悉各類案件的全才,在不親自查閱卷宗、不詳細研究案情的情況下,僅在有限的會議時間內聽取辦案法官短暫的匯報,就宣布處理結果,是很難保證案件質量的。質量難以保證的裁決和程序的不公,將會使審判權陷入信任危機,成為影響審判權獨立行使的內部障礙。 2、模糊了審判委員會、庭務會與獨任法官、合議庭法官之間的關系,混淆了審判委員會、庭務會與法官各自的職責范圍,加重了「審」、「判」分離現象。由於受我國行政隸屬支配一切的政治結構觀念的影響,法院自身的管理並沒有擺脫行政管理的方式,法院在相當程度上仍舊以行政級別高低與行政權力大小為依據,形成了法院內部行政決策決定審判決策的體系。在這樣一種強調下級服從上級的行政結構環境內,實質上是由審判委員會、庭務會統攬了法官所審案件的判決職權,使法官只對其審理的案件事實負責,不以任何形式享有獨立的審判權。 3、使法官產生依賴性,缺乏行使審判權的責任感。法官在要報審判委員舍、庭室領導決定案件結果的心理支配下,可能會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不作深入細致的研究,降低了責任心,增強了對審判委員會及庭室領導的依賴性,規避了法院現行體制改革中實行的錯案追究制度。 4、造成法官不思進取,業務素質不高的局面。良好的業務素質是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制度賴以形成、建立的前提條件。我國審判制度的改革最終應該是提高法官的素質,保證法官獨立准確地適用法律。但我國法官的業務素質不高,造成法官素質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法官的組成最初並非完全從專業角度考慮,而是從社會需要的領域出發,具備法律專業文憑未能成為充任法官的先決條件,法院成為各行各業中外行人員較為容易進入的部門。法官業務水平的低下,使其對法律缺乏應有的研究,對案件的審理難以與法學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相適應。二是法律規定的不足。法官法雖然規定了法官的任職條件,但標准過於寬泛。它僅要求法官必須具有法律專業知識,但對專業水平達到何種程度沒有規定,甚至高等院校非法律專業畢業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亦可以成為法官。由於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高等院校在正規教育之外發放畢業證的情況較為泛濫。如果對法官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和條件不加限制和明確,將會降低法官的實際任職條件,繼續影響甚至惡化法官的整體業務素質。三是在我國這種「逐級上報、層層把關」的審判體制下,法官容易養成不思進取的惰習。當個人法律素養的高下並不決定案件的審理的時候,恐怕沒有太多的人會費心去鑽研業務,也不會在乎案件處理的質量。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法官成為一種人人皆可為之的職業,法官職業的專業技術性盪然無存。 5、上下級法院之間的請示制度,實際上是用二審代替一審,使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事後監督變成了事前監督,既剝奪了當事人的上訴權,也削弱了法官獨立審判的職權。 四、保障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根本出路 (一)理順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外部關系。 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是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前提和基礎。但司法獨立制度的實行,涉及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問題,筆者不想作過多的分析。只說明兩點: 1、 改變現有司法體制與黨的領導的關系。黨的領導和管理應該是對司法人員的外在管理和領導,即在思想作風、政治方向、組織路線、職業道德等方面,而並非是具體業務和工作的代辦與干預,同時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觀念:法官忠實執行由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法律,便是最好地維護黨的領導的表現,那些違背而執行具體黨組織的臨時命令或者指示的做法,實質是在損害黨的領導。同時,司法機關要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事實上分開,互不隸屬,各自獨立運作。地方各級人大應該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合法渠道進行集體會診式的事後監督,應當杜絕人大代表個人的「個案監督」。檢察監督也是庭後監督而非全程式監督,新聞媒體的報導方式可為對辦案進程進行「白描式」的客觀而及時的報道。 2、改革現有司法人事與財政制度。首先必須改變司法人事權控制在地方黨委、政府手中的現狀。筆者認為可以藉助當今新的一輪司法考試的春風,由國家司法部從上線合格的人中直接錄用並具體的分配到地方的各級法院。這些人員統一由司法部的人事部門直接管理工作,垂直領導。其次,必須改變地方政府把持司法財政權的現象。筆者認為司法財政應該由國家財政統一劃撥,或者按照各個地區的生活水平由司法部擬定一定的比例,由地方的政府每年從上繳的財政中按比例扣除,發給司法機關作為專款專用,由地方的人大嚴格監督,每年由地方的財政官員向地方人大報告司法財政的劃撥情況。 (二)改革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內部機制。 為了樹立我國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從機制上完善我國的審判制度。 1、改變法院現有的行政式工作模式。從管理方式,職責范圍等不同范疇,分離法院行政職能和審判職能,真正確立審判工作的核心地位。具體包括:(1)明確法院行政職能對審判職能的依附關系和服務薴系,淡化行政工作對審知工作的影響,消除以行政工作方式支配案件審判的情況,以突出法官在審理案件中的獨立地位。(2)以訴訟法律確定的工作方式為基點,進一步擴大獨任制和合議庭法官的決定權。削弱業務庭的行政管理職能,促成審判職能的不同分工由業務庭向獨任制和合議制轉化,建立以法官為核心的審判工作組織體系,取消審判組織中的行政領導負責制。使法院內部行政領導的職責明確化,在其不參加個案審理活動的情況下,吏其不能藉助行政管理職權干涉案件的審理與裁判活動。(3)重新確定審判委員會的地位,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將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案件限定在重大案件和疑難案件的范圍內,取消審判委員會法外對案件的決定權,使討論後形成的不同意見僅僅成為咨詢意見,供法官裁決案件時參考。同時,改革審判委員會的組成方式及人員結構,取消人大常委會任免審委會委員的制度,改由法院較高素質的法官、法學界的專家學者和高層次的律師組成,其職責是就法官提交討論的問題發表咨詢意見,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咨詢意見不影響到法官獨立審判的權力。 2、提高法官的專業素質。法官的獨立取決於法官的素質,法官本身的素質不僅是司法公正的內部保障,也是法官能否獨立行使審判職權的前提。在英美國家,法官專家化、法官必須是精通法學理論和司法審判業務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已成為一項規范化的制度。為了培養專家型的法官,報考法學院的前提必須是已經完成了其它學科的大學教育,法學院畢業後還要經過嚴格的資格考試才甜具備從事法官職業的資格。在日本大學法律系培養的僅是一般的法律人才,畢業後經過先後二次考試且成績合格後,才能擁有助理法官的身份。 這種嚴格的正規大學的學歷教育和考試制度,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法官,這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國法院在現有體掉下,可以從以下方面提高法官素質。(1)把好選用關。2002年首次舉行統一的司法考試,為法官的選用,創造了條件。法院應按照嚴格的程序選擇取得司法考試合格資格的專業人員充實法官隊伍。(2)從高等法律院校、法學研究機構的法學教授、研究員及高素質的優秀律師中選任法官,以促進法官隊 伍的專業化;提高法官隊伍的素質;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就成功地從學者中錄取了二名具有博士學位、 教授職稱的高層次法律人才,為各級法院樹立了典範。(3)加強對現有法官的業務培訓,更新法官知識,改善 其知識結構,形成學習新法律、新知識、研究探討法律問題的氛圍。(4)進一步改革法官辭退、免職的具體辦法和制度,對不符合法官條件的人員應堅決予以免職、辭退,而不管其級別大小。(5)採取有力的措施,保護 高素質的法官。在未受過完整專業教育的法官人數較多的法。院,應防止出現劣勝優汰的反常現象。 提高法官業務素質的同時,應注重培養法官的職業道德素質,僅有一批較好業務素質的人員充實到法院,尚不能改變法院在獨立審判方面的現狀,法院審判改革的目標之一應是形成一批有良好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良好品質的法官,只有這樣才能為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創造條件。 3、提高法官待遇。保障法官職位的穩定性西方多數國家對法官的職位保障極為嚴格,實行任職終身制,對法官彈劾的原因和程序有明確的規定。法官一經任命,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中間無須重新履行任命手續;同時給予法官高薪待遇,實行退休保障等措施,這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通過這方面的改革,以制度化、規范化來激勵法官獨立行使審判職權,公正裁判。 4、加強監督防範機制。通過詳盡而完備的監督機制把法官對獨立審判權的行使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上,使案件能夠依法公正處理,保證執法的統一性。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官責任制,在賦予法官獨立行使審判職權的同時,附加相應的責任,一旦獨立審判權被不當使用,即應以嚴厲的方式追究法官的責任。其次,要建立健全監督制約的內部機制,在實踐中探討監督制約的具體程序、方式和辦法,以保證法官的公正執法。

❽ 法官的法袍代表了什麼(下)

司法現在經常在政府與人民之間充當中立的裁判,所以它承擔著更大的使命,而且這個使命不容易承擔。司法操縱著生殺予奪的大權,這樣巨大的壓力承受在一個常人的肩膀上,人們往往覺得心裡不塌實,所以需要把這個常人加以包裝,包裝得和人不一樣。頭發一定要怪怪的,衣服要不同,這樣無論給衣服之內的人還是衣服之外的人都有強烈的警醒,那就是說我做的工作不是一個平常的工作,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人命關天的的事情,我所做的工作涉及到法律准則的統一,這么重要的工作我一定要認真的做。穿上這套衣服以後,其他的人也會對他有強烈的期望。我想這是把法官營造得非常奇特非常不一樣的作用。
軍警式的制服所營造的氣氛,就比較簡單了,那是一種工具化的氣氛。穿這身衣服的人其實沒什麼了不起,他不過是個服務的角色,他是完整我們另外某種價值的輔助性的角色。中國的法院一直處在權力的邊緣,司法機關在長期的計劃經濟時代,只不過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我是1978年開始學法律的,進學校前還是作為絕密專業招生,一定是苦大仇深出身的人才可以學法律。進去以後就教育我們要做無產階級專政的「刀把子」,法律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一個人磨得鋒利,「黨指到哪兒就砍到哪兒」「社會主義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我們看到長期以來司法機關的角色,法律人的角色,就是服務者。52年為反右服務,56年為反胡風服務,57年為反右服務,58年為大躍進服務,「三馬齊出動,擰成一股繩,下去一把抓,回來再分家」。我們現在看當時的報紙很好笑,但都是現實。66年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服務,服務不長時間,法院就被軍管了。我還曾接到一個當事人寄來的當時的判決書,判處他反革命罪,這個判決是山東煙台軍分區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法委員會作出的。當然文革以後恢復法院,為改革開放服務,後來為商品經濟服務,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現在又為西部大開發服務。法院總是個次要的角色,並不是個神聖化的角色,如此次要的角色當然不需要那樣奇特的包裝,所以穿了一身軍警服。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層面的含義,法官是一個特殊的神聖化的角色還是一個工具化的角色。
第二個方面的含義是穿著法袍的人有一種獨立感,他是獨立的職業,獨立的人。司法的角色象徵著獨立性,法官的最重要的品質是獨立。為什麼司法要獨立?其實每一個法官要獨立,是因為法官處理案件,行使權力只在法庭之中。在法庭中行使權力的過程需要一種對人的觀察。比如在司法過程中,我們為了查清案件的事實。離不開當面鑼對面鼓地觀察。證人在作證之前要宣誓,宣誓之後法官會向他反復強調,你已經向上帝宣誓了,現在你說的話如果有假的話,你不只是對我撒謊,你是對上帝撒謊。這對人心理上有警醒感,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是辯證唯物主義,天不怕地不怕,向毛主席宣誓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偽證特別多。當偽證率很高的時候,說明一個民族道德,倫理層次的下降。
證人在作證時,法官要觀察他有沒有作偽證,神色怎麼樣。我們古代有句話「以五聲聽獄訟」,為什麼他臉紅,為什麼他口吃,為什麼發抖?這時法官必須當面觀察當面判斷,這樣的職業需要長期以來在法庭積累的經驗。在西方國家,尤其在美國和英國,對法官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法官老的好,律師少的俏」。法官越老越好,老的才有經驗,老了才能對人情世故作出一些判斷。我曾經說我人生中最大的災難就是在大學畢業實習期間去讓我去處理離婚案子,我怎麼去處理?我還勸大家,「一日夫妻百日恩」。像我這樣一個嘴上無毛,從沒結婚的人怎麼給人家說「一日夫妻百日恩」?在英美國家,包括香港,通常不會出現40歲以下的法官,通常從執業十年以上的律師或者檢察官隊伍里選任。
一個法官最不好的是容易被迷惑,經常心裡拿不準。從前有個法官,聽完原告的陳述後對原告說:「你說的對太有道理了。」再聽被告說,說完了,對被告說:「你說得對呀,你說得真有道理。」旁邊的書記員說:「法官大人,不可能兩方面都的對的,因為他們是對立的。」法官說:「哦,搞了半天原來是你說的最對。」法官需要良好的判斷力,法官這個角色不需要搞年輕化。當然年老的需要有一個補償,這個補償是法官基本上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不能強制退休。美國的霍姆斯大法官62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一直干到91歲。他一坐在法庭上,白鬍子,白頭發,黑法袍,真正給人一種司法的威嚴,這能帶來一種重要的效果。有時候司法處理的問題,不一定有很明確的是與非,沒有什麼真理不真理的問題,司法所解決的問題不過是一種平衡術,這就是為什麼古羅馬人給法律下的定義是「一種公正善良的藝術」。這樣的藝術需要偉大的藝術家來表演。
說明這個道理的一個經典案例是婦女有沒有權力墮胎的問題,女權主義者們的口號是「我的身體我的自由」,老娘要把肚子里的東西做了你管得著嗎?法律,什麼法律!都是臭男人們制定出來限制我們女人的,兩千來的法律歷史都是一部男人欺壓女人的歷史。那天我給我們00級新生開迎新講座,我一看不得了,這屆女生佔百分之六十多了吧,相當可怕。我作為一個男教師深感憂慮。將來恐怕法律要變成女人的聲音了,現在法律基本上還是男人主導的聲音。女同胞認為不允許墮胎的法律是對她們一種不合理的限制。有道理,這種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另一方面,保守人士看來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不是殺人嗎?當然是殺人。搞法律的人在那裡搞了個虛偽的說法,認為人的生命從出生之時開始,這是虛構的東西。真是這樣嗎?不,人的生命是從受孕開始,沒有上半場哪有下半場,沒有十月懷胎,那有一朝分娩。那不是生命是什麼?你為什麼要懲罰在大街上殺人的人,為什麼不懲罰在醫院殺人的人?有區別嗎?我看有區別,區別就是在大街上殺人時對方可以反抗,可以正當防衛,而在醫院殺人這個小生命從來不跟你交涉,從來不搞正當防衛。選擇更殘忍的方式殺人者難道不更應該受到懲罰嗎?我想問問大家這裡面有道理嗎?不。其實法官很難判決這樣的案件,這是一個所謂的「艱難案件」。但法官又不能不判,這時唯一可以求助的是法官的崇高威望。實際上這樣的判決無法獲得人民普遍真正的擁護。現在我最不喜歡法院系統流行的一句口號是:做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做人民滿意的好法院。現在法院正在開展這樣的所謂的「雙滿意」的活動,還要評「雙滿意」標兵。怎麼可能是雙滿意,叫人民都滿意,最多隻有一半的人滿意,那就是勝訴的當事人滿意,敗訴一方的人覺得不滿意,有時甚至勝訴的一方也不見得都滿意,因為許多人覺得勝得還不夠,勝得不過癮可見司法常常在一條艱難的路途上跋涉,作出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法官,法院必須要有崇高和獨立的地位。
在我們國家這種獨立還不具備。我們講司法獨立,講法院獨立,基本上講的是整個法院系統獨立於外部,而基本上不講法院個人的獨立。有一種說法:現在的法官你控制他還這么差,搞司法腐敗,什麼大蓋帽兩頭翹,吃了原告吃被告,原告被告都吃完,還說法制不健全。我自己正在做個論證,希望人們意識到這種思路可能導致惡性循環,會使我們的法官素質越來越低而不是越來越高。大家想想,我們的最高人民法院在1988年下半年的時候對外招考十名高級法官,我知道那個高級是什麼意思,就是處級法官處級審判員。當然從外面招進去就是處級,那對最高法院來說也是破例。然後報紙,電視都來宣傳,最高法院招十名高級法官,條件是大學從事法律教學的正教授,研究所里從事法律研究的正研究員。一級律師,國家機關從事法律工作正處級以上幹部,最後一條是北京戶口。上有一篇文章對最後一條做出批評,題目是《北京是誰的首都》。認為最高法院的這種做法有一種地域歧視。這樣的招法官的做法受到了社會的普遍冷落。到報名那一天,最高法院的工作人員一大早就非常興奮的擺桌子,擺椅子,新聞媒體的「大炮」都架在門口了,天啊,幾天下來就只有幾個人報名。(笑聲,掌聲)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中國最神聖的司法殿堂對這些學者律師毫無吸引力?而在西方國家,被人們任命為最高法院的法官那簡直是全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事情,是多麼光榮而神聖的選擇。可是在中國沒有人報。我曾經問過我的幾個同事為什麼不去報,他們說「去哪兒干嗎」?真的是這樣,我跟同學們講過,全國最好的一個位置就是北大法學院的教授,,比那些高官們好得多,收入比他們高,而且還自由,到最高院干嗎?到最高院我可以發表我的文章嗎?不,你發表文章要謹慎,因為人家會以為你代表最高法院,所以最好不要寫文章了。到最高法院做個審判員,我能夠寫體現我的個性的判決書嗎?我應點語言的追求,引證一點國外的判決注釋里有點外文。不行!能不能要求庭長別審我的判決書了,我的判決書是我的判決書,不是庭長的。不行。現行的官僚體系不允許有這樣的個性化的行為存在。那我去干嗎?我在這兒挺好的,從來不會發表文章還要院長審查通過。在最高法院那個毫無個性的機器里做一個毫無個性的螺絲釘,我不去!
法官的獨立性是法官得以公正,得以在社會中展現正義力量的非常重要的保障,而我們現行的法官制度是官僚化,等級化的法官制度,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法官法》修改過程中,草案中有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法銜制度」。當時我問法銜制是什麼意思,回答是:因為現在法官外表上看不出來什麼級別,體現不出等級,所以要借鑒軍隊的做法,在外表上加以區別,比如一級大法官,一個大星,二級大法官兩個星。我說你們現在服飾夠別扭的了,還要搞一個法銜制。軍隊為什麼要搞軍銜制,因為軍隊最重要的是服從,軍人應該很清楚的知道應該服從誰,應該指揮誰,那不需要兩個人認識,只要用軍銜來區分級別,以便確立軍隊里的等級,這是軍隊勝利的前提條件。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條: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但是法官需要這個特色嗎?我們現在在實行四等十二級的制度,不斷暗示法官級別,暗示高級法官可以支配低級法官,低級法官要服從高級法官。司法的行政化非常嚴重,最重要的表現是等級化。科舉制的長期實行使我們今天建立了一個新制度的想像力受了極大的局限,我們設法想像除了官這套評價體系以外還有什麼別的評價體系。比如醫院有處級,局級,副部級,和尚杭州靈隱寺的主持是局級和尚,是政協常委。大學也是,前一段時間我們的報紙登著「教育部決定北京大學是副部級大學,我校校長黨委書記享受副部級待遇」。我說北大真是降尊紆貴,多麼有尊貴的學校,歷史比國家歷史還長,校長地位絕不比國家元首低,何必搞個副部級來當。哈佛大學校長從不把國家總統放在眼裡,他也是個「總統」啊,他的名號和總統的名號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他指揮下的「小國家」歷史比美國的歷史可悠久得多。那才是一個大學的尊嚴。
法袍的第三個寓意是,在法袍這一古老的服裝樣式下,法官必須要維護一個職業的完整,維護行業的悠久傳統,它提醒著我們這種角色的特色。這就涉及到法治的問題。在許多國家裡你會發現,不同的行業對社會變革的反映不盡相同,有的行業喜歡變革,喜歡進步。比如年輕人喜歡社會進步,社會變革;文學家很喜歡社會動盪,詩人很少有人寫歌舞昇平的詩寫出千古詩名的,偉大的詩人都是寫人類的痛苦,社會的動盪,所謂國家不幸詩人幸;當然職業革命家喜歡革命;歷史學家喜歡革命,現在社會平和了,我想寫當代史的人簡直無聊透頂,只能年復一年地寫:「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誰看啊!但是法律這個行業偏偏培養一個人保守,穩定,不那麼激進,千方百計維護既定價值的習性。可以說,今天所說的「法治」之所以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嚮往,是因為它最大的好處是讓我們受到某種過去的規則的制約。法治有幾條黃金定律,一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規定的,你盡管去做,沒有人會懲罰你。「法不溯及既往」從前我們審判林彪,四人幫,覺得那是國家法制民主的里程碑,今天回過頭一看,好象還是存在某些問題。因為審判時用的1979年制定的法律,而他們犯那些有罪的事都是文革期間,這就違反了法治的原則,開了一個相當不好的先例。規則一定是提前存在的,行為是後來發生的,這樣的法律才可以遵循。法官每遇到一個案件,他不由自主的就回頭看,看過去發生的種種,看有沒有法律的規定。這個法律在有些國家能延伸到兩百年前,在英國有些法官,現在還在引用14世紀的法律或判例。托克維兒說:「英國人喜歡他們的法律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法律好而是因為他們的法律老,」老的才是好的。《封神演義》里的申公豹腦袋被人砍下來了,後來發現砍錯了又給安上去,結果安倒了,臉到後面去了。申公豹走路的時候往前走就是往後走,往後走才往前走。我們今天的語言里也有,說未來的時候我們說「今後」,說過去的時候我們說「從前」我們的文化到底後走還是朝前走搞不清楚。我們的記年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公歷永遠向前走,我們六十年一甲子,是繞著圈子走。
法律家就是不停的朝後看,總是用過去的規則來限制今天的行為。當政治家頭腦發熱的時候。法律學家總是拽拽他的衣袖或者給他當頭棒喝。這種穩健的保守主義在許多社會里創造了重要的價值。加上法官年齡老的特徵就使得法律家保守的特徵更顯露無遺。另外,又加上法官不受民意制約,更使得法官可以深謀遠慮。在每個這個民主的國家裡,三權之中的司法權,老百姓拿它沒辦法,總統任命法官,全國聯邦法院的法官八百多人全部由總統任命,這本身就不是一個民主的程序,而且總統一旦任命,法官就變成了斷線的風箏,總統沒辦法控制他,每個法官都保持嚴格的中立。人民沒辦法控制他,法官在他的正當行為期間終生任職。我們發現三權分離的制度是民主政體與貴族政體相互妥協的產物,尤其是在司法領域中。總統這邊,老百姓不高興他就當不了,當上了老百姓也不高興,過四年他就要下來;議會所有成員都是民選產生的,但司法老百姓就無可奈何。而且,憲法中明確規定"國會不得制定減少法官工資的法令"這是憲法里唯一規定的一個行業工資問題。國會議員是靠不住的,但有一個行業大家都認為是靠得住的那就是法官。為什麼法官不是民主產生,不受民意制約,反而是靠得住的?這是我們研究美國民主制度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
我們現在法官穿的服飾是新派服飾,不能提醒我們注意這個古老的行業,他談不上提醒法官決策是保持連續性,要注意與傳統的契合。
前不久,我在法學院的一次演講中提到,我們現在司法制度的建設有四大矛盾,第一個大矛盾是:這個社會長期以來沿襲下來的中央動員型的治理傳統與司法獨立之間的沖突。我們喜歡最上面有核心,中間有一把手,都團結在核心周圍,服務中心工作。這種情況下,司法的中立,獨立,消極性得不到理解。第二個大矛盾是:「依法治國」要求的法院居於權力的真正核心和現在實際上法院等司法機關處於邊緣化的矛盾。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在黨內政治局委員都不是,只要看這一點就知道他們根本不佔決策的核心位置,這種實際的邊緣化造成了法院現在的矛盾,一方面想討好真正的權力核心,但結果是自己越來越卑下,越來越低賤;一方面為了向社會顯示他有力量,在社會中窮兵黷武,搞什麼「執行會戰」。結果愈發邊緣化。第三個矛盾是:「依法治國」要求的法律單極化和實際法律的多極化的矛盾。「依法治國」要求法律規定自成體系。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一套規則,由最高法院作為最終的裁判機關來加以解釋。而在實際上,有法律效應的東西多極化,我們經常看到法外有法,法上有法。比如現在流行的「雙規」,黨的紀檢部門可以讓一人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交代問題,這涉及到人身權利,這樣的權力本來只有司法機關以及公安機關在嚴格遵循法律程序的前提下才能夠行使。法律之外分明有許多規范超越了法律。最後一個矛盾是巨大的改革熱情和相關知識積累不足之間的矛盾。我們改革熱情很大,不斷推出改革新舉措,個案監督,錯案必糾,對外招考法官,電視直播庭審,但這些措施相互矛盾相互沖突,這就證明了在相關決策者的心目中,什麼叫法庭,什麼叫法官並沒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所以我們的目標並不清楚。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文明傳統的國家,在追求一個更加合理的社會過程中,離不開一個良好的法律制度。我相信,司法改革可能會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也可能是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突破口 。所以我想,在座無論是不是學法律的,都應該背負起一個義務,那就是以各自的方式推進國家的相關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法律制度朝向一個民主,自由,開放,多元的方向發展。我總是想,我們國家在奧運會上可以獲得金牌的第三名,為什麼不能在民主和法制的建設上排名世界第三呢?我相信我們中國人是有這個智慧和能力的。

❾ 怎樣理解「法官應當忠於法律」的職業倫理

法官應忠於法律,含義有一下幾點:法官在認定案件事實之後,要正確適用與案件事版實相對應的法權律;在做出判決時,不能徇私枉法,嚴格根據法律做出判決,確保法律公平公正;法官要嚴格恪守法律職業道德,做到審判獨立。

❿ 怎麼理解「法官的含義就是把自己的壞藏起來,把別人的壞暴露出來。」

法庭之上,只有法官高高在上,他代表著權威和公正,自然不能把自己的真版實本性暴露出來權,他必須要大家相信法律,尊敬法律,他就是法律的代言人,如果讓人在法庭之上發現法官的壞,會對法律的權威大打折扣,自然是不可.
而法官的工作就是維護正義、公平,將犯罪人繩之於法,自然要將犯罪人的壞,他的所做所為全部在法庭上呈現出來,這就是他的工作。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