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維基
❶ 西方國家的上議院和下議院分別是什麼意思
起源於英國。 議會是英國政治的中心舞台,是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政回府從議會中產生,並對其負答責。英國的國會為兩院制,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上議院又稱貴族院,主要由王室後裔、世襲貴族、新封貴族、上訴法院法官和教會的重要人物組成。上議院議員不由選舉產生,部分是世襲貴族。上議院是英國最高司法機關,議長由大法官兼任。和下議院相比,上議院的權力相對有限,保留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司法權,有權審查下議院通過的法案,並通過必要的修正案,還可以要求推遲它不贊成的立法,最長可達一年。 下議院又稱平民院或眾議院,其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下院的主要職權是立法、監督財政和政府。全國被劃分為多個選民人數基本相同的選區(選區的劃分由一個獨立的委員會決定),每個選區選舉一名下議院議員。大多數選區議員是一個政黨的成員,但是沒有政黨背景的人士也可以參加選舉。 通常情況下,英國下議院總有一個擁有絕對多數的政黨,該黨領袖被國王任命為首相。下議院第二大黨的領袖則成為反對黨領袖。
❷ 英國議會制的上下兩院分別有什麼作用及權利
英國國會(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是英國和英國海外領土(獨自享有議會主權,Parliamentary sovereignty)的最高立法機關。英國國會的首領為英國君主;它還包括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議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議院議員分為兩種: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即英國國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級神職人員和上議院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即貴族成員。上議院議員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產生。下議院則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選舉產生。上議院和下議院位於大倫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即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不同的房間內。
國會是由早期為君主提出治國建議的政務會發展而來。理論上國會的權力並不歸屬於國會,而屬於「君臨國會」(Queen-in-Parliament,或國王:King-in-Parliament)。盡管有爭議,國會中的女王仍常被認為是完整的君主主權。現代的國會權力屬於通過民主選舉而產生的下議院;君主僅作為象徵意義的領袖,而由非選舉產生的上議院,其權力也十分有限。
----------
英國的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或Lower House)、君主和上議院共同組成英國最高立法機構英國國會。下議院是經民主選舉而組成的團體,目前擁有646位成員,即「國會議員」(Members of Parliament 或 MPs)。議員有一定的任期,直至國會解散(最長任期為5年)。每位議員由被稱為選區的大選區域競選產生並代表此選區。
下議院大概在14世紀某時期出現並延續至今。下議院的權力一度與上議院相比大為遜色,但如今卻在國會中佔主導地位。下議院的立法權力超過上議院;根據1911年國會法案(Parliament Act 1911),上議院駁回大部分議案的權力被削減為僅僅能夠延遲議案通過。此外,英國政府應對下議院負責。首相能夠在任必須保持下議院對他或她的支持。
下議院的正式全稱為「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Comm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其中,「Commons」起源於諾曼底法語(Norman French)詞彙「communes」,意為「地區」(localities)。「Commons」往往被誤認為是「commoners」(平民,同上議院中貴族相對)的縮寫,然而此種解釋並無歷史記載。下議院如同上議院,在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集會。
歷史
國會是由中世紀向國王咨詢的參議會發展而來。這種皇家參議會的成員包括神職人員、貴族,以及各郡代表(也稱為郡選議員,Knights of the shire)。參議會的主要職責是批准由君主提議的稅收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參議會在進行稅收方法投票之前,需要平衡民眾的不滿。如此,立法權便發展而來。
1295年的「原型國會」開始接納自治市鎮(boroughs)的代表。如此,各郡選送兩名郡選議員同各自治市鎮選送兩名市鎮選議員(burgesses)便成為慣例。最初的自治市鎮代表幾乎毫無權力;郡選代表也受限制,君主能夠隨意授予或剝奪市鎮的自治及選舉權。市鎮選議員如果略顯獨立,則會導致該市鎮在國會中遭到驅逐。郡選議員地位較高,但在一院制的國會中,比較他們的對手貴族議員,仍然式弱。國會在愛德華三世統治時期分為兩部分:郡選議員和市鎮選議員組成下議院,而神職人員和貴族則組成上議院。
議員和選舉
目前,每個國會議員代表一個選區。而在十九世紀改革之前,選區很少以人口為根據:大部分的郡與市鎮(它們的邊界是固定的)在下議院各有兩位議員。以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為先導的一系列十九世紀改革法律的頒布,形成了更加公平的席位分布。此外,1885年的改革廢除了大部分的兩議員選區;餘下的到1948年全部廢除。大學選區(University constituencies,一些允許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重要大學作為選區代表的選區)在同年也被廢除。從此,每個選區只選出一個國會議員。盡管如此,在郡選區和市鎮選區之間仍有技術差異,但此差異僅僅影響到競選人在選戰時允許花費的數額。
資格
對於國會議員有眾多資格限定。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年滿21周歲,並且是英國、英屬海外領土、愛爾蘭共和國、英聯邦成員國的公民。以上限制由1981年英國國籍法案(British Nationality Act 1981)提出,而先前的限制更為苛刻:根據1701年嗣位法(Act of Settlement 1701),只有在上述地區出生才能符合要求。而上議院議員不能為下議院服務。
受制於破產限制令(僅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人,或者他或她被判破產(北愛爾蘭),或是他或她的不動產被扣押(蘇格蘭),則不能在下議院享有席位。還有,精神病患不能夠成為議員。根據1959年心理健康法案(Mental Health Act 1959),在席位被宣布空缺之前,須兩名專家向議長報告此席位議員患有精神疾病。還有一個始於十八世紀的習慣法先例,即聾啞人不能成為議員。但是此先例在近年來還未曾實施過,法院很有可能不會支持。
立法職能
盡管兩院均可以提出立法,但立法議案通常源自下議院。
眾議院在立法上的至上權力是《國會法》賦予的,在此法的規定下某些議案可以直接獲得皇室認可(Royal Assent)而無需經過上議院的同意。上議院不可延遲任何金錢議案(在下議院發言人的觀點里,是僅關於國家稅收或公共基金的法案)超過一個月。其次,上議院不可延遲大部分其他公共議案超過兩個國會會議的時間或超過一個歷年。但這些的規定只適用於產生自下議院的立法議案。再者,若議案要被推延超過一個五年的國會任期的,必須得到上議院的同意。
下議院進行會議的情形在傳統慣例上(此傳統的效力甚至高於《國會法》),關於財政范圍內的事務下議院的是被賦予至上權的。只有下議院才可以提出關於稅務和供應的議案。而且,下議院通過的供應議案是免受上議院修改。再者,上議院是被禁止以修改議案的方式來加入關於稅務或供應的規定的,但下議院通常都放棄其特權並允許上議院作出包含財政內容的立法修改。在另一個慣例上,也就是作「Salisbury慣例」,上議院也不會反對政府在先前選舉宣言裡面允諾過的立法。
因此,上議院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條文和實際操作削減了,下議院很顯然是更具權力的國會部門了。
-------------------
不列顛(即英國)上議院((British House of Lords)是聯合王國國家議會(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的上議院(upper house)。英國國會同時也包含不列顛王室(British monarchy)與不列顛下議院(British House of Commons)。上議院有731名議員,其中八名目前懸缺。
上議院為非選舉產生,包括英國國教派的兩名總主教與24名大主教(即『靈職』[Lords Spiritual])與706名的貴族(Peerage)(即『俗職』[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上議院之議員們一般稱之為『國會縉紳』(Lords of Parliament)。
上議院始建於14世紀,並幾乎持續存在至今。因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革命政府一度於1649年廢止上議院,但於1660年又得恢復。
----------------
英國首相,代表英國王室和民眾執掌國家行政權力的最高官員,英國政府首腦。一般情況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確認並任命後才正式成為首相。
1721年,輝格黨(Whig)領袖華波爾爵士(Sir Robert Walpole)被英王喬治一世(George I)任命為內閣首領,是為英國首相一職之始,但職位正式名稱並非首相(Prime Minister)。
1905年,坎貝爾-班納文爵士(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獲任命為英國首相。在任命他的英王敕令上,首相(Prime Minister)一字首次出現,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官銜。
首相可向國王/女王提名政府內閣成員,亦可提出解散下議院的請求。
❸ 為什麼中國對拐賣小孩立法不嚴厲 維基
2014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根據現行刑法第241條,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但未阻礙婦女返回原居住地,也未虐待被買兒童,不阻礙對其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草案第13條對此條文作了修改,規定前述情形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一律作出犯罪評價。 也就是說現在的刑法對於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的,買方已經入刑。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四十一條、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強行與其發生性關系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非法剝奪、限制其人身自由或者有傷害、侮辱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並有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又出賣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四十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 因此,你的主張太過於偏激,在拐賣兒童犯罪中,除了對賣方進行打擊以外,已經將買方入刑的情形下,不能說立法不嚴的
❹ 台灣立法三讀指什麼
取自維基:
依據《中央法規標准法》,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復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行深入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15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能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時,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復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來自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重審。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❺ 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的「奧古斯都」的稱號,含義是什麼
那個,兩位大哥來,英語FUHRER借用的德語源中的元首,原指軍事領袖,大祭司,和古羅馬人的元首差了點,實際上,古羅馬皇帝只有兩個人有這個稱號,一個是屋大維,一個是馬克西米連,假如樓主想知道詞源上的元首一詞,那個現代德語中führer是指低級軍官,或是缺乏執行標準的人,比如初級飛行技師Flugzeugführer。其實德國人是很忌諱這個詞,以至現在已經極少使用了。古羅馬的元首一詞來自拉丁文Principate公民,Princeps第一公民,羅馬的皇帝陛下也跟咱們的不太一樣,以下為引用:
皇帝的權力基礎系由元老院和人民的授予,而非天授。
皇帝沒有整體與無所不包的權力,系由若干個別的執權,如行政、立法、外交、任免大權的集合,包括人民對其所生的威望。
皇帝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亦即「法律超越於皇帝之上(Leges super principem)」。 這個回答如果不滿意的話,我建議去維基看看,里邊有翔實而全面的資料,肯定比我們從前了解的要強
❻ 97前香港立法會如何選舉
1991以前香港立法局(立法會的前身)之議員基本上是由香港總督委任。
1991年開始引入回部分席位的直答接選舉。
每次選舉的方式都有少量改變,一次次列舉出來也很煩。
具體可以去看維基網路關於「香港立法會」的描述。
❼ 英國藩政院是什麼機構
英國藩政院(Colonial Office)是英國政府設立的專管殖民事務的政府部門。內1768年首次設立以應對英國在北美的容殖民地事務,後擴展到整個大英帝國的殖民事務。第一藩政院(First Colonial Office ),始立於1768年。1782年藩政院一度被取締,政事移交Home Office與War Office。第二藩政院(Second Colonial Office)於1854年重設,1966年 the Commonwealth Relations Office 和藩政院合並成立the Commonwealth Office. 兩年後,此機構合並入外交部,成立了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❽ 德國參議院和眾議院是怎麼選舉的 議員任期多少年 哪一院的權力更大
德國聯邦參議院(德語:Bundesrat)是德國的一個國家權力機關,總席位個,作為各聯邦州在聯邦中的代表,是德國聯邦制國家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各聯邦州政府依據《基本法》,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歐盟事務。聯邦參議院沒有選舉任期,是一個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黨派比例隨著各聯邦州議會的選舉而變化;而聯邦議院則是一個不連續的國家權力機關,每4年重新選舉一次。
每個州依其人口多寡,可分得3至6席。其中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巴伐利亞州、巴登-符騰堡州和下薩克森州各有六席,黑森州有五席,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薩爾州、漢堡州和不萊梅州各有三席,其餘七個州有四席。席位對應票數,每個州內部在表決時的意見必須統一。各州政府可以指派的參議院代表人數不得超過其席位,這些代表通常會包括16個州的州總理(Ministerpräsident)。
對於所有的法案,聯邦政府都必需先向聯邦參議院提出。這些法案分成兩種:
要通過所有和聯邦州相關的法案,都必需得到聯邦參議院同意。[1]
對於所有其他法案,聯邦參議院有權以多數否決,但如果聯邦議院再以絕對多數通過,法案依舊通過。相對的,如果聯邦參議院以三分之二多數否決,則聯邦議院也必需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才能讓法案通過。[2]
聯邦參議院議長由各聯邦州州總理輪流擔任,每年輪換一次,任期從每年11月1日至次年10月31日。聯邦參議院議長在國內外禮儀上享有第三高地位,僅次於聯邦總統和聯邦議院議長。在聯邦總統因病或出國訪問期間,聯邦參議院議長代行聯邦總統職務。
德國聯邦議院(德語:Der Deutsche Bundestag),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聯邦議會,總部設在柏林。聯邦議院與聯邦參議院(Bundesrat)共同組成德國國會,是德國最高權力機構。
德國聯邦議院與聯邦參議院共享修改德國基本法(等同憲法)的權力[1]。聯邦議院擁有設立歐盟事務委員會、外交事務委員會、國防委員會與情願委員會及任命軍事專員的權利。聯邦議院及其委員會有權要求聯邦政府任一成員出席其會議。
德國議會法定成員598人,其中一半由選民直接選出。另外一半是由選民投票給政黨,政黨再把議員席位分配給本黨議員。政黨獲得選票低於5%的政黨沒有資格獲得分配席位。德國聯邦議院的立法會議任期是四年,但在特殊情況下可延長或縮短。聯邦議院成員享有一些特殊權益,如免費使用所有的公共交通設施(基本法第48條第3款)。
聯邦議院選舉議長、副議長和書記員。議長在議會大廈內行使內務權及警察權,並在多數情況下代表議會。現在的第17屆議會有成員622人,現任議長為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的Norbert Lamm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