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背書法院

背書法院

發布時間: 2021-11-25 01:39:33

❶ 背書是什麼意思

背書是指持票人為將票據權利轉讓給他人或者將一定的票據權利授予他人行使,而在票據背面或者粘單上記載有關事項並簽章的行為。

背書按照目的不同分為轉讓背書和非轉讓背書,轉讓背書是以持票人將票據權利轉讓給他人為目的;非轉讓背書是將特定的票據權利授予他人行使,包括委託收款背書和質押背書。無論何種目的,都應當記載背書事項並交付票據。

(1)背書法院擴展閱讀:

我國《票據法》第57條規定了付款人的票據審查義務及其過錯付款的責任,其第2款規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以惡意或者重大過失付款的,應當承擔責任」。

200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票據糾紛規定》)第69條規定:「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人未能識別出偽造、變造的票據或者身份證件而錯誤付款,屬於《票據法》第57條規定的『重大過失』」。

從該條規定的本意看,主要是為了解決票據偽造與變造發生後的損失分擔問題。作為一項基本規則,由付款人承擔錯誤付款的主要責任,是無可非議的,也早已為各國票據立法處理出票偽造、英美法處理背書偽造時所採用。

當然,如果由付款人對背書偽造承擔錯誤付款的責任,那也就意味著付款人將對背書的實質連續承擔審查義務。

然而,規定付款人承擔背書實質連續的審查義務,須其他輔助性規則配套使用,才能真正體現有效和公正。單一使用該規則,則將會極大加重付款人在票據付款業務中的風險責任,從而影響銀行票據付款業務,特別是支票付款業務的開展。

在英美法中,由一系列歷史上法院案例形成的「但書」規則,諸如,被偽造人追認、禁止反言、被偽造人過失、怠於通知等,足以使付款人審查背書實質連續的義務軟化。

❷ 承兌匯票忘記背書用承擔法律責任

你的意思是A是匯票的收款人,在將匯票背書給B時沒有背書。這樣就會造成背書不連續,必須讓A和B同時出證明才行。A公司承擔被追索權,財務人員沒有法律責任,這個屬於經濟糾紛,問題不大。如果實在無法解決,就到法院去辦理掛失,一樣可以收到錢。

❸ 法院給的轉賬支票可以背書嗎

可以
首先要看對方公司給你支票時是否有要求,只要對方公司同意你存入個人賬戶專就可以;關於屬支票背書很簡單,只須在支票背面背書欄加蓋個人名章、填寫身份證號碼即可。另附個人身份證復印件一份。
收款人個人賬戶必須為結算賬戶,其他儲蓄賬戶不能轉賬收款。

❹ 法院給的執行款轉賬支票可以背書轉讓嗎

應該可以!

❺ 票據的背書是否合法以什麼地法律來解釋

《票據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以背書轉讓的匯票,背書應當連續。持票人以背書的連續,證明其匯票權利;非經背書轉讓,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匯票的,依法舉證,證明其匯票權利。」

《票據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持票人可以將匯票權利轉讓給他人或者將一定的匯票權利授予他人行使。持票人行使第一款規定的權利時,應當背書並交付匯票。

《票據法》第十條規定:「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第十二條規定:「以欺詐、偷盜或者脅迫等手段取得票據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於惡意取得票據的,不得享有票據權利」。

《票據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的規定不能成為單純交付轉讓票據的有效性依據。該款規定:「以背書轉讓的匯票,背書應當連續。持票人以背書的連續,證明其匯票權利;非經背書轉讓,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匯票的,依法舉證,證明其匯票權利。

❻ 學法學的是不是要一天到晚背書

學什麼都是要多看書的,但是一天到晚背書~還沒到這種程度。法條要熟記這是最基本的,理論也要知道,因為這是你發展的潛力所在。

當然實踐也是很重要的,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因為「法就是生活」(忘了哪個法學家說的了)。

❼ 請問法院要背書轉讓證明干什麼用的

依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收集某些證據。
只要人民法院需要,你提供就好,定是為了證明什麼。

❽ 背書人以背書轉讓支票後,為什麼還承擔保證其後手付款的責任

你好我來回答您謝謝採納! 1)絕對應當記載的事項。這類事項包括「背書人簽章」、「被背書人名稱」兩項。前者反映背書人的身份;後者反映票據的去向。如果背書時欠缺這兩個事項之一的,都會導致背書行為無效。票據運作實務中,背書人經常不記載被背書人名稱就將票據交付他人的,持票人為了能夠如期行使票據權利,往往在被背書人欄內記載自己的姓名(名稱)。依據票據法的基本理論,「被背書人名稱」屬於背書人記載的事項,那麼,由持票人補充記載該事項,法律效力如何?《規定》第四十九條規定:「背書人未記載被背書人名稱即將票據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據被背書人欄內記載自己的名稱與背書人記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如此解釋的用意在於促成背書行為的效力,確保票據流通的安全。同時,從法理上講「被背書人名稱」本應由背書人記載,如果欠缺,將導致背書行為無效。而背書人在沒有記載完整的情況下就交付了票據,這意味著背書人授權他人補充記載該事項,縱然沒有書面的或口頭的授權,但交付票據這一行為本身就隱含了授權的意思。被授權人所做的記載與授權人的記載產生相同的法律效力,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2)相對應當記載的事項。這類事項僅指「背書日期」。實踐中有這樣的情形:票據背書中不是欠缺背書日期,而是記載的背書日期早於出票日期或者是日歷中沒有的日期。對這種背書日期,可以視為背書人未記載,推定在到期日之前背書即可。如果背書人主張其在背書時欠缺民事行為能力,再根據具體的證據來確認。最起碼先從形式上確認這種背書為有效背書。

(3)可以記載的事項。這類事項主要指「不得轉讓」字樣。票據法第三十四條規定,背書人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其後手再背書轉讓的,原背書人對後手的被背書人不承擔票據責任。背書人屬於票據債務人,應承擔擔保票據能夠得到承兌和付款的責任,如果背書人記載「不得轉讓」字樣,意味著他僅對其直接後手負責。其後手如果又將票據背書轉讓,該背書行為並不因為背書記載的「不得轉讓」而無效。但是,後來的持票人如果沒有得到承兌或付款,不得向記載了「不得轉讓」字樣的背書人行使追索權。對於其他背書人以及出票人仍然可以進行追索。《規定》第五十一條規定:背書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等字樣的,其後手再背書轉讓的,原背書人對後手的被背書人不承擔票據責任,但不影響出票人、承兌人以及原背書人之前手的票據責任。

關於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後果,實踐中常見的問題:

第一,背書人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後,後手又將票據進行貼現或質押,經貼現或質押而取得票據的持票人可否向原背書人主張票據權利?《規定》第五十四條規定:「背書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其後手以此票據進行貼現、質押的,原背書人對後手的被背書人不承擔票據責任。」因為貼現本身就是轉讓,質押往往產生實際轉讓的後果。既然法律允許背書人記載「不得轉讓」,當後手又轉讓時,應作出對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背書人有利的解釋,否則與法律規定的精神直接相悖。

第二,出票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後,收款人又將票據背書轉讓的,應如何處理?根據票據行為的基本理論,出票行為屬於基本的票據行為,之所以基本,是因為法律規定出票行為在形式上有效的話,票據就有效;如果出票行為在形式上不符合法律的要求,縱然其他票據行為都符合要求也無濟於事。不僅如此,出票人在票據上所做的記載,對整個票據具有約束力,而附屬的票據行為所做的記載,通常僅約束相對人。比如票據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出票人在匯票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匯票不得轉讓。」這就是說,出票人記載不得轉讓之後,該票據就失去了流通性。如果收款人又將票據背書轉讓的,該背書行為不產生票據法上的效力。正如《規定》第四十八條規定,票據的出票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票據持有人背書轉讓的,背書行為無效。背書轉讓後的受讓人不得享有票據權利,票據的出票人、承兌人對受讓人不承擔票據責任。這與背書人記載「不得轉讓」字樣的法律效力就大不一樣,背書人如果記載「不得轉讓」後,還可以繼續轉讓,只是原背書人對其後手之後的被背書人不承擔票據責任,而出票人、承兌人以及其他背書人還應當承擔相應的票據責任。

第三,出票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後,可否以該票據設定質押?根據擔保法的基本原理,票據質押屬於權利質押而非動產質押。按照權利質押制度的規定,可質押的權利必須是可轉讓的權利。既然票據法允許出票人記載「不得轉讓」字樣來阻卻票據的流通,那麼,該票據自然就成為不可質押的票據,其上的質押背書因此不產生票據法上的效力。《規定》第五十三條明確規定「出票人在票據上記載『不得轉讓』字樣,其後手以此票據進行貼現、質押的,通過貼現、質押取得票據的持票人主張票據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4)不得記載的事項。這類事項包括「附條件」和「部分轉讓」。

2非轉讓背書的款式

無論是「委託收款背書」還是「質押背書」,背書人都應當記載「被背書人名稱」並簽章;同樣也應記載「背書日期」,但如果欠缺日期,依法也可直接推定為票據到期日之前。

至於「不得轉讓」字樣,背書人無需記載,也能夠產生同樣的效果。因為「委託收款背書」和「質押背書」本身就是「非轉讓背書」,通過這樣的背書取得票據的持票人本不享有票據權利,自然不能再行背書轉讓。不僅如此,《規定》中還規定,通過「非轉讓背書」而取得票據的持票人也不能再做「委託收款背書」和「質押背書」,否則,原背書人對後手的被背書人不承擔票據責任。但是不影響出票人、承兌人以及其他背書人的票據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旨在保護記載「非轉讓背書」的背書人。

在非轉讓背書的款式問題上,最重要的事項莫過於「委託收款」字樣和「質押」字樣了。做這類背書的人通常會在票據上明確記載這類字樣,使得後手以及票據上的其他當事人就票據的表面便知曉票據上的權利義務狀態。

但是實踐中,有些背書人僅與被背書人簽定了「委託收款合同」或者「質押合同」,合同中明確記載了票據號碼及其他票據內容,可是背書人在背書欄內未記載「委託收款」或「質押」字樣。這種背書從形式上看,與「轉讓背書」一樣,實務上有兩種可能:

其一,被背書人以票據權利人的姿態將票據背書轉讓給他人。由於票據行為具有無因性,票據法鼓勵票據的流通並注重保護善意持票人的票據權利。所以,當發生這種情形時,原背書人不得以直接當事人之間的「委託收款合同」或「質押合同」來對抗善意持票人。《規定》第五十五條規定,以匯票設定質押時,出質人未在票據或粘單上記載「質押」字樣而另行簽定質押合同、質押條款的,不構成票據質押。

其二,被背書人未轉讓票據。這時,雖然從票據的形式上看是轉讓背書,但票據關系和基礎關系同時存在兩個當事人之間,前手可以基於基礎關系對抗其直接後手。換句話說,被背書人不得僅以票面上顯示的背書行為向前手主張票據權利。

(二)背書的法律效力

一般說來,轉讓背書產生三方面的法律效力;權利移轉效力、權利擔保效力、權利證明效力。實踐中問題多發生在背書的連續性方面。關於連續的背書,票據法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是指在票據轉讓中,轉讓票據的背書人與受讓票據的被背書人在票據上的簽章依次前後銜接。《規定》第五十條規定:「連續背書的第一背書人應當是在票據上記載的收款人,最後的票據持有人應當是最後一次背書的被背書人。」

2非轉讓背書的效力

無論是「委託收款背書」還是「質押背書」,都不產生轉讓票據權利的效力。「委託收款背書」給予被背書人的是代理權;「質押背書」給予被背書人的是質押權。背書如果連續,就能夠證明這些權利;背書如果不連續,首先不能證明背書人享有票據權利,當然也就證明不了被背書人通過「委託收款背書」享有的代理權或通過「質押背書」而享有的質押權。也就是說,當委託收款背書的被背書人持票行使代理他人請求付款的代理權或質押背書的被背書人持票行使票據權利以實現其質押權時,也得憑背書的連續性證明其這些權利。如果背書不連續,被背書人應舉出其他的證明,否則,將會遭到票據債務人的抗辯。

《規定》第二十四條至第三十九條實際上是為票據法第十五條第三款設定的「驅動程序」。一般來說,票據權利與票據本身具有不可分離性。票據權利的發生以票據的作成為必要,票據權利的取得以票據的佔有為必要,票據權利的轉讓以交付為必要。然而,一旦票據喪失,失票人是否也同時喪失了票據權利?我國票據法既重申了民事訴訟法的公示催告救濟途徑,又增加了另行訴訟的補救辦法。因為票據法沒有具體規定何為訴因以及誰是原告誰是被告等問題,有學者稱之為「一種無法操作的程序」。

《香港匯票條例》第六十九條關於執票人遺失匯票以後可以要求發給副本的權利的規定(發票人拒絕發出該匯票副本則可能被強迫發出)、第七十條有關遺失匯票之訴訟的規定(法庭或者法官對當事人所提供的保證感到滿意,則可以命令毋須確立匯票遺失)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有人不贊成公示催告制度,主張空白授權支票、轉賬的銀行匯票和銀行本票「不能採用公示催告」。這一主張既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票據法的規定,也不符合票據法原理。因此,《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沒有採納。

鑒於除權判決生效以後,公示催告程序申請人有權依據判決向付款人請求付款(見《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百三十三條),人民法院在製作除權判決時應當盡可能在判決書中要求付款人付款的時間與票據的到期日一致。人民法院按照《規定》第三十條的規定受理公示催告申請、通知付款人以及代理付款人停止支付、發出公告以後,一旦利害關系人出現,人民法院應當注意對利害關系人提供的票據本身予以保全,以避免利害關系人在向人民法院申報的同時再行轉讓票據或者請求付款從而造成混亂。

《規定》第三十七條中的「非法持有票據人」是指採用欺詐、脅迫、搶奪、恐嚇等非法手段而取得票據的人。欺詐、脅迫、搶奪、恐嚇等行為如果構成犯罪,票據作為贓物當然應當物歸原主,如果構不成犯罪,也應當賦予當事人以救濟手段,允許當事人以請求返還票據為由提起民事訴訟。當事人因此類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作為「票據返還請求權糾紛」予以受理。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支付人收到人民法院停止支付的通知,應當停止支付,至公示催告程序終結。公示催告期間,轉讓票據權利的行為無效。」據此,利害關系人的受讓行為如果發生在公示催告期間,其行為當然無效。

但這並不意味著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必然得不到法律保護。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護,取決於他取得票據是否向轉讓人付出對價,已向轉讓人付出對價的,可以要求對方重新簽發票據或者以其他方式付款;尚未向轉讓人付出對價的,在對方拒絕重新簽發票據或者以其他方式付款時,可以以此作為抗辯的事由拒絕履行基本礎務。

至於利害關系人對票據喪失是否知情,並不是其是否受法律保護的事實依據。即使利害關系人對票據喪失不知情,法律也推定其知情,或者說在人民法院公告期間,他(她、它)應當知道。因為人民法院的公告具有公示的法律效力,根本不同於商業廣告。利害關系人的受讓行為(譬如通過背書轉讓、交付轉讓、質押轉讓、貼現轉讓等方式)如果發生在公示催告期間,受讓人取得票據是否善意,就不是人民法院審理公示催告申請人與利害關系人之間的糾紛依法需要考慮的因素。換言之,在公示催告程序期間,以公示催告的票據背書轉讓、交付轉讓、質押轉讓、貼現轉讓的方式取得票據的持票人主張票據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在公示催告期間以外,利害關系人對票據喪失是否知情,受讓人取得票據是否善意,人民法院就應當予以關注、予以考慮。故《規定》明確了兩點:一是代理付款人在人民法院公示催告公告公布以前,按照規定程序善意付款的行為有效,承兌人或者付款人以已經公示催告為由拒付代理付款人已經墊付的款項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是公示催告期間屆滿以後,人民法院作出除權判決以前取得票據並據此主張票據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由此可見,取得票據的時間是在公告期內還是公告期外,足以決定票據轉讓行為的有效與否。

票據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匯票被拒絕承兌、被拒絕付款或者超過付款提示期限的,不得背書轉讓;背書轉讓的,背書人應當承擔匯票責任。」據此,匯票超過付款提示期限背書轉讓的,背書人承擔的是與正常票據背書轉讓同樣的匯票責任,這種期後背書轉讓同樣具有權利轉移、權利證明、權利擔保的效力。故《規定》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超過付款提示期限的票據喪失以後,失票人申請公示催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這樣規定也與《日內瓦統一匯票本票法》第二十條匯票到期以後的背書與到期以前的背書有同等效力的規定是一致的。

《規定》中的「法律責任」是該司法解釋最後一部分,有十一條。本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票據無效的法律責任

票據當事人製作票據即出票必須在票據上簽章。根據票據法和經國務院批準的《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的規定,銀行匯票和本票的出票人為銀行,商業匯票的出票人為銀行以外的企業和其他組織,支票的出票人在銀行和信用社開立支票存款賬戶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銀行匯票上出票人的簽章,為該銀行的匯票專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代理人的簽名或者蓋章;銀行本票上的出票人簽章,為該銀行的本票專用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代理人的簽名或者蓋章。商業匯票上的出票人簽章,為該單位的財務專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代理人的簽名或者蓋章。支票上的出票人簽章,出票人為單位的,為與該單位在銀行預留一致的財務專用章或者公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代理人的簽名或者蓋章:出票人為個人的,為與該個人在銀行預留簽章一致的簽名或者蓋章。當事人簽發支票時,所簽發的支票金額不得超過其付款時在付款人處實有的存款金額。如果簽發空頭支票給他人造成損失的,則應承擔賠償責任。

出票人的簽章必須真實。如果出票人在票據上的簽章不真實,譬如票據上的出票人不存在,這種票據未經背書轉讓的,票據債務人不承擔票據責任,實際上也沒有人承擔票據責任;已經背書轉讓的,票據無效不影響其他真實簽章的效力。

出票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其出票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所簽發的票據為無效票據。這種無效票據,收款人就不應當接受。因為收款人應當比較容易判斷出出票人是否具備票據行為能力。如果收款人接受這種票據後,並且未經背書轉讓給他人,票據債務人不承擔票據責任。如果背書轉讓的,根據票據法第六條的規定,票據無效不影響其他簽章的效力。

票據偽造是指假冒他人名義而實施的票據行為。從民法上看,偽造票據人的偽造行為是一種不法行為,行為主體當然應當對其行為承擔民事責任。票據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對於偽造票據的不法行為而受到損害的人,主要為該偽造票據的持有人,如果該持有人因偽造人的行為而遭受損失,偽造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由於票據行為成立,以簽章為要件,只有在票據上簽章,才能依票據上的文義負票據上的責任。所以,被偽造人由於自己未在票據上簽章,故不負票據上的責任。此項抗辯事由可以對抗一切持票人。票據變造是指無票據記載事項變更權的人,以行使票據行為為目的,對票據上除簽章外的有關事項進行變更,使票據權利義務的內容發生改變的行為。票據變造的前提是該票據在變造前形式上為有效的票據,而且變造後的票據在形式上仍然有效。變造票據的人對其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除依法承擔刑事、行政責任外,如果給他人造成損失的,還應當依據票據法第一百零七條的規定,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遭受損失的人既包括在票據上簽章的人,也包括付款人。

票據當事人之間基於商品交換的需要,對於票據上部分應記載的事項,有時因簽發票據時還暫不能確定,只能等日後確定才能補填記載。所以,票據法允許出票人先行簽發票據,交由他人依事先的合議補填票據,以減少交易上的困難。這就是空白票據產生的原因。所謂空白票據是指出票人簽發票據時,未將票據上應記載的事項記載完全,留給持票人以後補填記載完全的票據。票據法對匯票、本票空白票據持否定態度。票據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七十六條規定,票據上應記載事項而未記載的票據為無效票據,而票據法第八十六條和八十七條規定,支票上未記載數額和收款人的,可以補記。因此,無論是匯票、本票還是支票,凡應記載事項而未記載事項的,持票人對補充事項超出授權范圍的,出票人對補充後的票據應當承擔票據責任。如果因持票人的補充記載事項給他人造成損失的,出票人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謝謝採納

熱點內容
業務外包法律責任承擔 發布:2025-07-21 12:58:41 瀏覽:560
中央12社會與法大能科事 發布:2025-07-21 12:53:00 瀏覽:626
2017法碩法學難度 發布:2025-07-21 12:34:52 瀏覽:291
中級經濟法蘇蘇微博 發布:2025-07-21 12:29:57 瀏覽:890
立法法發條 發布:2025-07-21 12:17:48 瀏覽:970
勞動法關於法定節假日加班的規定 發布:2025-07-21 12:17:09 瀏覽:121
勞動法釋4 發布:2025-07-21 12:16:59 瀏覽:420
司法類國控專業 發布:2025-07-21 12:12:43 瀏覽:524
陳科軍律師 發布:2025-07-21 11:51:15 瀏覽:421
無紙化司法考試 發布:2025-07-21 11:48:50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