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迪加爾高等法院
❶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介紹
印度的旁遮普省是印度從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獲得獨立後,本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在喜馬拉雅南麓山腳下稱為昌迪加爾的一片乾旱的平原上重新建立的印度最重要的一個省。
❷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尼港的白色風帆
在澳大利亞悉尼港口,永恆地停靠著一艘美麗的白色帆船。它那富於詩意的、雕塑般美感的形象,帶給人們無窮無盡的遐想。層層疊疊的殼體,有如迎風鼓起的白色風帆,亦像一枚枚豎立在沙灘上的白色大貝殼,當然,也有人開玩笑說它是「大魚吃小魚」,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這是一幢令人過目難忘地建築,它的身姿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風光集錦和明信片中,它已成為悉尼的象徵與標志。
悉尼歌劇院是1957年一次國際設計競賽的獲獎方案。關於這個方案還有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在參賽的方案中,年輕的丹麥建築師伍重的方案只是一些鉛筆素描般的草圖,模模糊糊地勾勒出風帆的造型,本來已被當作淘汰方案扔在角落裡,然而獨具慧眼的評委,美國建築師沙里寧卻將它發掘出來,他把這份圖帶到評審委員們的面前,說道:「各位,首獎就在這里!」於是伍重的方案出人意料地從234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悉尼歌劇院名曰歌劇院,實際上是一個文化中心,總體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掛貼石片的基座,其中布置了車庫、排練室、更衣室,以及各種服務性設施。另一部分是在大平台之上的三組巨大殼體,一組覆蓋著歌劇院,一組覆蓋著音樂廳,另一組覆蓋著奔內朗餐廳。
悉尼歌劇院的基地位置很奇特,它位於悉尼港內瞭望無阻的奔內朗岬上,以4個面照應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視線,並給市內的高層建築提供一個俯視的景觀。
悉尼歌劇院的魅力來自於深色厚實的基座與翔然耀目的殼體之間的對比,表達著歡樂慶典的氣氛與活潑的海灣風情。基座平台佔地1.82公頃,平台前面的寬度達90多米,是世界上最寬的台階,在這里有陽光、微風與浮雲,你感到有如雙腳站立在大石頭上才體會得到的厚實感。
大平台上的三組殼體,像雕塑般將牆面與屋頂融為一體。伍重說:「悉尼歌劇院是以屋頂取勝的建築之一,因為它完全暴露於來自各個方向的視野,人們可以來自空中,或泛舟於其四周的水面。在這個引人注目的位置上,實在不該出現一棟毫不強調屋頂特性的建築。這里不應該是一個豎滿類似通氣管之類的物體的平屋面。毋寧以一種雕刻的手法來處理——一個包容所有必要之功能的雕刻。換句話說,就是每一個空間都用屋頂來表達。為了更出色地表達建築與太陽、光線、雲朵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建築充滿活力,伍重將所有屋面都鋪上瓷磚,使得每當陽光照耀,雲影變幻時就會在殼面上產生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
殼體的形象誠然美麗動人,而為了實現這個形象所付出的代價也是驚人的。
伍重原方案的殼體形象,只是隨手畫出,而要將它付諸實踐,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結構的設計。最初試過幾種結構形式,並進行模型實驗,然而3年之後仍是一無所獲。經過6年的探索,最後終於藉助電子計算機完成了結構設計。對此,結構師奧維·阿魯曾抱怨說:「這不是一項業務,簡直是一次戰役。」
方案從獲獎到建成歷盡磨難,前後歷時17年,耗資超出預算的14倍,達5000萬英鎊。雖然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結構不合理、造價浪費、形式內容不一的失敗例子,然而試想任何另外一種形式,又怎能代替或者超越這艘白色的帆船?正如當時的評審委員所曾預言:「此方案必將成為偉大非凡的超群創作。」
❸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現代經典建築
柯布西埃的主要出發點是不依賴機械的空氣調節,而利用建築本身的特點來解決當地烈日和多雨的氣候所造成的困難。法院建築地上4層,它的主要部分用一個巨大的長100多米的鋼筋混凝土頂篷罩了起來,由11個連續拱殼組成,橫斷面呈V字形,前後挑出並向上翻起,它兼有遮陽和排除雨水的功能;屋頂下部架空的處理有利於氣流暢通,使大部分房間能獲得穿堂風,這樣以建築物本身的設計方法來解決當地的日曬和雨季問題。
法院的入口沒有裝門,只有3個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著頂上的篷罩,形成一個高大的門廊,柱墩表面分別塗著綠、黃和桔紅3種顏色,門廊氣勢雄偉,空氣暢通。從入口進去就到了法院的門廳,進入門廳以後是一個柯布西埃經常在建築中心採用的橫置的大坡道,人們可以順著坡道登樓。一層有一間大審判室和8間小審判室,樓上也有一些小審判室,辦公室。另外還有對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和餐廳。它的平面形狀是一個簡單的L形。
法院建築的正立面上滿布著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陽板,做成類似中國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們逐漸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頂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應。整個建築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著澆搗時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陽板的尺寸特別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獷,像是一座經過千百年風雨侵蝕的老建築。門廊內部的坡道上也滿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經常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龕;有的還塗上紅、黃、藍、白等特別刺眼的色彩。 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國建築師的廣泛關注。這種巨大尺度的建築構件,粗壯的入口柱廊,對比色塊的處理,粗糙的混凝土飾面,大膽的抽象圖案設計所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被人們稱之為「粗野主義」建築。
❹ 昌迪加爾高等法院的建築布局
它的外形輪廓簡潔,與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的設計風格極為相似,建築物的主要部分專用一個長100多米,由屬11人連續拱殼組成的巨大頂棚罩了起來,頂棚斷面為V形,前後檐翹起,既可遮陽,又不阻斷穿堂風。頂棚以下有四層,底層為門廳和並列的8個小法庭以及一個大法庭。法院入口沒門,只有三個直通到頂的高大柱墩,形成一個開敞的門廊,柱墩分別塗以紅、黃、綠三種顏色,鮮明地突出了入口。主要立面上滿布尺寸很大的遮陽板,法院外表是裸露著的混凝土,上面保留著模板的印痕和水跡。大門廊之內有坡道,牆壁上點綴著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孔洞,並塗以紅、黃、藍、白等鮮艷色彩。
❺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建築圖紙
這也有?如果樓主得到了,希望也能給我發套,這實在是太太太太難得了。
❻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波特蘭市政廳
在80年代的美國辦公建築中,15層高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辦公大樓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同時也是引起激烈爭論的一幢。
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些怪,一種未曾見過的形象,既不像充斥世界的冷冰冰的火柴盒式現代建築,也不同於法國凡爾賽宮那樣繁瑣的古典主義建築。它平面方形,是個粗粗的方方筒子,如果不是進行了多種的立面劃分,並加上色彩和裝飾,它簡直像一個巨大而沉重的下蹲的實體,一個傻頭傻腦的傢伙。
建築的底部是三層厚實的基座,其上12層高的主體,大面積的牆面是象牙白的色澤,上面開著深藍色的方窗。正立面中央11層至14層是一個巨大的楔形,彷彿放大尺度的古典建築的鎖心石,或者你也可以想像成一個大斗之類的。大斗的中央,是一個抽象、簡化了的希臘神廟。大斗之下是鑲著藍色鏡面玻璃的巨大牆面,玻璃上的棕紅色豎條紋形成某種超常尺度的柱子的意象。柱子之上,正面是一對突出於建築表面的一層樓高的裝飾構件,樣子像風斗,而在兩側的柱頭之上則是一橫條亮麗的深藍色裝飾,好像包裝禮品的花帶子或者表示密封圖章的飄帶。大樓的設計者本來還想在屋頂上放置一個古典廟宇式的農村屋頂,可惜未能實現。
波特蘭市政廳是一次設計競賽的中標方案,設計者名叫格雷夫斯,大樓建成後在社會上引起了激烈的反應,斥責與褒獎之聲此起彼伏。有人嚴厲斥責它是「時髦的超現實主義」,如果別的建築師跟著格雷夫斯走,其後果將是「危險」的。1984年,美國建築師在新奧爾良的年會上,甚至有人別著反對波特蘭市政廳的微章,一枚是在印有波特蘭市政廳的形象上打上一枚帶有紅色斜杠的交通禁行符號,另一枚章上寫著「我們不掘墳墓」的英文字,在英文中格雷夫斯的名字恰好與「墳墓」寫法一樣,這句話是一種雙關語的玩笑,一方面意思是說我們不是想跟格雷夫斯過不去,另一方面則表示不贊成掘墓式地模仿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
欣賞格雷夫斯的人說,波特蘭市政廳是屬於波特蘭的,是理智與精神在這個城市的勝利。說這幢建築代表了一個文化信念,如果住進這幢房子里就再沒人想住現代辦公樓了。它是想像出來的,而且思想豐富,它也許有些花俏,令人眩暈,但卻真正具有量感、氣勢、高貴、熱情等種種魅力。它不是一種簡單的構造裝飾,而是有古典根源和深刻寓意的。
建築師格雷夫斯同時是大學里的著名教授,還是小有名氣的立體派畫家和拼貼藝術的喜愛者。他將棕紅色、藍色、象牙色以及各種涵義的裝飾構件組合在一起,使這個體態笨拙的大房子成為一幅美麗的抽象拼貼畫。
波特蘭的人們每天從這個大傢伙身邊走過,它像一架巨大的音樂播唱機一樣,為人們帶來浪漫歡暢的氣息。不管怎樣,比起那些人們看都不想多看一眼的現代建築,波特蘭市政奪要顯得有趣可愛得多。
❼ 為什麼柯布西耶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於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小鎮Chaux-des-Fonds,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現代建築大師,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鍾表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鍾表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他主張用傳統的模式來為現代建築提供模板。他曾經申明,傳統一直是他真正的主導者,因此,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建築不止從2 、3種角度,而是從4種角度考慮的,但後來他對自然界的領悟使其風格逐漸發生了變化。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還有來自大自然的清新和美麗,使勒•柯布西耶感覺到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風格去適應當今機器時代的發展。在所有的建築都作為「機器時代的機器」時,人們也開始重視房屋的基本功能。他的目標是:在機器社會里,應該根據自然資源和土地情況重新進行規劃和建設,其中要考慮到陽光、空間和綠色植被等問題。1911年,勒•柯布西耶 在書中如是寫道:「我在幾何中尋找,我瘋狂般的尋找著各種色彩以及立方體、球體、圓柱體和金字塔形。稜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間的平衡能夠使正午的陽光透過立方體進入建築表面,可以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在傍晚時分的彩虹也彷彿能夠一直延續到清晨,當然,這種效果需要在事先的設計中使光與影充分的融合。我們不再是藝術家,而是深入這個時代的觀察者。雖然我們過去的時代也是高貴、美好而富有價值的,但是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做到更好,那也是我的信仰。」1926年勒•柯布西耶提出了著名的新建築五點(一些人將其比作五個古典的柱型):1. 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2. 屋頂花園;3. 自由平面;4. 橫向長窗;5. 自由的立面。人們將這個建築時代比作為機器時代,勒•柯布西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在考察整個城市中的偉大建築、寬敞的空間、樹木和雕像等方面時,他都充滿了激情。他豐富多變作品和充滿激情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追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柯布西耶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贊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築藝術家來說,建築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通過強調機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為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書是供人們閱讀的機器,在當代社會中,一件新設計出來為現代人服務的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它們的美學原則是獨特的,並不跟隨古典藝術的美學原則,只有面對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我們才能把握新的美學立場和美學原則,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紀新時代的機械美學,在具體設計上,柯布西耶強調以數學計算和幾何計算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使建築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徵,同時也體現了技術的原則。他是第一個提倡巴黎提主義藝術形式引入設計的人。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築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我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位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匯,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傢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主要作品:馬賽公寓彷彿一隻諾亞方舟,帶著一個失落後的小世界。事實上,一方面馬塞公寓擁有絕對的個人私密性,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擁有像修道士那樣的小私室,每一個公寓單元都是隔音的,也都像住在山洞裡一般。另一方面它與周圍的山光水色保持直接的接觸,同時社交的機能又被大大誇張,實際上設計了多達二十六種不同的社交空間。薩伏伊別墅(the Villa Savoye)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位於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於1928年設計,1930年建成。薩伏伊別墅地段為12英畝,宅基為矩形,長約22.5米,寬為20米,共三層。底層三面透空,由支柱架起,內有門廳,車庫和僕人用房。二層有起居室、卧室、廚房、餐室、屋頂花園和一個半開敞的休息空間。三層為主人卧室和屋頂花園,各層之間以樓梯和坡道相聯,建築室內外都沒有裝飾線腳,用了一些曲線形牆體以增加變化。薩伏伊別墅採用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平面和空間布局自由,空間相互穿插,內外彼此貫通。別墅輪廓簡單,象一個白色的方盒子被細柱支起。水平長窗平闊舒展,外牆光潔,無任何裝飾,但光影變化豐富。別墅外形簡單,但內部空間復雜,如同一個內部精巧鏤空的幾何體,又好像一架復雜的機器,薩伏伊別墅是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築五個特點的具體體現,對建立和宣傳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影響很大。朗香教堂(Notre Dame tu Haut)這是一座位於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幾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建成之時,即獲得世界建築界的廣泛贊譽它表現了勒氏後期對建築藝術的獨特理解、嫻熟的駕馭體形的技藝和對光的處理能力。無論人們贊賞與否,都得承認勒•柯布西耶的非凡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勒•柯布西耶接受這個重建朗香教堂的工程之後,採用了一種雕塑化而且奇特的設計方案。他突破了,於是好像是飄浮在牆面上一樣。南面的牆被稱之為「光牆」,這個牆體很厚,上面留有一些不規則的空洞,室外開口小,而室內開口大,比例奇特,靠外牆的部分裝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同時,牆體和屋頂的連接並不是無縫的,而是有一定間隙的,她的三個弧形塔把屋頂的自然光引入室內,這些做法使室內產生非常奇特的光線效果,而產生了一種神秘感。主禮拜堂位於東面,這是符合基督教義的。這個禮拜堂可以容納50個人。朗香教堂的屋頂東南高西北低,顯出東南轉角挺拔奔昂的氣勢,這個坡度很大的屋頂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頂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 ,經過一個伸出的瀉水管注如入地面的水池。教堂的三個豎塔上開有側高窗。它以一種奇特的歪曲的造型隱寓超常的精神。教堂要求簡單造價不高,是一個表意性建築。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印度昌迪加爾高等法院它的外形輪廓非常的簡單,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因為是在乾旱的平原上,所以在設計中特別注意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在建築物前面布置了大片水池,在前面看來,建築物就好像建立在湖中,上下倒映,當一陣微風吹來,湖光瀲灧,非常動人。在建築方位考慮夏季主導風向,使大部分房間獲得穿堂風,為了降溫,用巨大的鋼筋混凝土頂棚把建築物罩起來,頂蓋長100多米,由11個連續的拱殼組成。斷面呈V字形,前後檐翹起,既可遮陽,又不阻穿堂風,類似中國的飛檐。頂蓋之下有四層空間,第一層有門廳,設有8個小法庭和一個大法庭,在入口處有3根四層高的巨大柱墩,直道頂部分別塗上紅黃綠三種顏色。這樣就鮮明地突出了人口。立面全部作遮陽板,大門廊之內有室內坡道,牆壁上點綴著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狀的洞孔,並塗上紅黃藍白之類的鮮艷的彩色,加以怪異的體型,超乎尋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那些不協調的色塊給建築帶來了荒誕粗野的情調,正是這種「粗野主義」它給人的感覺好似一個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這正是這座建築之所以出名的原因.被否決但仍然給後世留下深遠影響的作品: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方案阿爾及爾的奧勃斯規劃阿爾及爾的奧勃斯規劃,總平面,1931年 柯布西耶認為片斷組合法則應被運用於整個地區,城市組織形式與其各部分應相互協調,並保持城市的秩序。環繞在海濱周圍的長長的帶狀建築與位於皇家城堡山上的弧形建築群之間有一條幹道穿過,該幹道向下伸延至岸邊的摩天樓群。柯布西耶在該地域內的處理是新穎的,該風格體現出了以構成手法處理人工場景,同時,它也是一種不考慮場地原來狀況的強加的解決辦法。無論是自然還是古代阿拉伯的宮殿,它們的形式常常是對環境進行了重新詮釋。多種風格的匯合反映出充分的自由,城市由此不斷地向新秩序演化。阿爾及爾的奧勃斯規劃,高架公路,1931年 從理論角度看,柯布西耶預先安排了這樣的建築元素,即在該地域固定的結構框架內,這種建築單元是可拆開並能到處移動的,可安放在任何一個地方。每一個建築單元都可被替代,而不影響該項目的本質,也不與整體風格發生沖突。這一設想的目的不是清除多樣性,而是保證他們的共存。城市也只有在遵循自身生產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存在。就像機器一樣,它本身既不創造價值,也不產生等級制度,它不過是形成價值的生產體系內的一種工具。城市也是如此,積極的參與來自於公眾對它的使用。
以上均為轉載!!!希望對你有幫助。
❽ 昌迪加爾高等法院的建築特點
怪異的體形、超乎尋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協調的色塊,給建築帶來了怪誕粗野的情調。
它是現代建築流派中粗野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❾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的建築特色
法院建築的正立面上滿布著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陽板,做成類似版中國的博古架形式權。到了上部,它們逐漸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頂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應。整個建築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著澆搗時模板的印痕。柱墩及遮陽板的尺寸特別大,使人感到十分粗獷,像是一座經過千百年風雨侵蝕的老建築。門廊內部的坡道上也滿是大大小小不同形狀的孔洞,在其他地方,經常有一些奇怪的孔洞的凹龕;有的還塗上紅、黃、藍、白等特別刺眼的色彩。
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國建築師的廣泛關注。這種巨大尺度的建築構件,粗壯的入口柱廊,對比色塊的處理,粗糙的混凝土飾面,大膽的抽象圖案設計所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被人們稱之為「粗野主義」建築。
❿ 馬賽公寓,巴黎瑞士學生宿舍,昌迪加爾法院的各面立面圖,有尺寸有比例,跪求!!!急急急急急謝謝謝!!!
下載SKETCH UP,下載模型,裡面有。你還可以下載rev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