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製法院
『壹』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必須實行什麼制度
必須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1)集中製法院擴展閱讀:
明確規則,力破訴訟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立案登記制度,各界對此高度關注。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可謂對立案登記制度的初步確立。
司法解釋第208條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高門檻的立案審查制度,初步確立了中國特色的立案登記規則,即:允許立案庭對起訴狀進行形式審查和對原告適格、管轄權、一事不再理等訴訟要件在七日內進行實質審查的前提下,符合起訴條件的才予以登記立案。
通過強化七日審查期限,以及出具接收起訴材料的書面收據,倒逼立案庭將訴訟要件的審查工作交給審判庭。
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釋,還對實踐中一些飽受詬病或存在爭議的規則予以了明確,主要體現在以下多個方面:
一、明確了重復起訴的判斷規則。司法解釋第246條主要根據前訴與後訴的要素——當事人、訴訟標的、訴訟請求是否相同為標准,作為判斷的依據。
二、確立了合同訴訟管轄的法定履行地規則。司法解釋第18條改變了過去長期適用的特徵履行地規則,轉而採用合同法上的法定履行地規則,來確定合同訴訟管轄法院。
這一改變既簡化了合同訴訟管轄規則,又有助於減少備受詬病的合同訴訟管轄權異議的發生,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明確了格式合同中的管轄協議無效規則。司法解釋第31條針對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過程中格式管轄協議普遍化的現實,首次明確規定「未採取合理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的格式管轄協議無效的規則。
四、確立了保全擔保的數額規則。司法解釋第152條區分了訴前保全與訴中保全、財產保全與行為保全,分別確定保全擔保的數額。
這一規定改變了過去凡申請保全,法院必要求擔保且擔保的數額相當於請求保全的數額這一陋規,尤其是對於訴前行為保全和訴中保全的擔保的要求,明顯低於訴前財產保全的擔保,無疑是正確的,律師界一直詬病的「申請保全難」問題也有望得以緩解。
五、明確了應訴管轄的成立條件。應訴管轄要件中的「應訴答辯」究竟如何理解,司法解釋第223條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只有當事人就案件實體內容進行答辯、陳述或者反訴的,才構成民訴法127條的應訴答辯。
這一規則可以合理平衡當事人雙方的程序利益,也符合訴訟法理,具有妥當性。
『貳』 民主集中制的表現
1、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繫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中,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以及一些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討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民主決定。對違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不稱職的代表,人民有權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罷免。
2、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繫上,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但它所決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辦,而是由國家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去貫徹執行。國家的行政機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政府;國家的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3、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繫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4、民主集中制的具體表現就是極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絕對服從。
『叄』 中國的法院審級制度是什麼
制度是: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的審級制度:就審判程序而言是兩審終審制;就人民法院體系而言是四級兩審制。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於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由它審判的第一審案件作出判決或裁定以後,若當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一級人民法院對上訴或抗訴案件,經過審理所作出的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的判決或裁定。根據兩審終審制度,人民法院的第二審判決或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或裁定,當事人不得再行上訴。
(3)集中製法院擴展閱讀:
採用此制度的原因:
1、符合我國國情。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國家。縣、地區、省三級法院相距甚遠,不宜把過多的案件集中到省級法院終審。如果實行三審終審,一個案件從縣、地區、再到省里,勢必使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出席法庭,來往奔走,長途跋涉,影響生產和工作。
2、便利群眾。
實行兩審終審制,使大多數案件可以在縣、地區兩級法院得到解決。一般來說,縣與地區比較靠近,辦案人員依靠群眾進行調查核實案情,傳喚當事人和證人接受詢問,出席法庭都比較方便,也有利於審判公開,向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接受群眾監督。
3、有利於及時懲罰犯罪,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兩審終審制的上訴制度,既保障了當事人的上訴權利,又簡化了訴訟程序,減少了重復審理。
當事人的上訴,不論是認定事實還是適用法律方面的問題,通過全面審查,包括對一審判決中可能存在的其他一些法律問題,都能一起得到正確解決。案件的及時處理,對懲罰犯罪,糾正錯誤都有利。
『肆』 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是什麼概念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礎上實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無產階級政黨、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的根本的組織原則。它規定了領導和群眾、上級和下級、部分和整體、組織和個人的正確關系,是勝利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重要保證。
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機構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它的基本含義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礎,集中是民主的指導和結果。對無產階級政黨來說,民主集中制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與目標,就是要在黨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積極推動人民民主的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機構來說,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現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審判、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統一領導和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原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生活的內在要求,堅持民主集中制,必須把堅持黨的領導同發揚人民民主、嚴格依法辦事、尊重客觀規律有機統一起來,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違反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個人獨斷專行和軟弱渙散現象。
民主集中製表現: 1、 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的關繫上,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問題的決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討論,實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民主決定。對違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稱職的代表,人民有權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罷免。
2 、 在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繫上,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但它所決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辦,而是由國家的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去貫徹執行。國家的行政機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政府;國家的司法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3 、 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繫上,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職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
『伍』 急求!!中國法院體系
第二章 人民法院的組織和職權
第十八條 基層人民法院包括:
(一)縣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
(二)自治縣人民法院;
(三)市轄區人民法院。
第十九條 基層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基層人民法院可以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和經濟審判庭,庭設庭長、副庭長。(1983年9月2日修改)
第二十條 基層人民法院根據地區、人口和案件情況可以設立若幹人民法庭。人民法庭是基層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它的判決和裁定就是基層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
第二十一條 基層人民法院審判刑事和民事的第一審案件,但是法律、法令另有規定的案件除外。
基層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二條 基層人民法院除審判案件外,並且辦理下列事項:
(一)處理不需要開庭審判的民事糾紛和輕微的刑事案件;
(二)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工作
第二十三條 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四)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中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1983年9月2日修改)
(1983年9月2日刪去第三款)
第二十五條 中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三)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四)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中級人民法院對它所受理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時候,可以請求移送上級人民法院審判。
第二十六條 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
第二十七條 高級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高級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根據需要可以設其他審判庭。
第二十八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移送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三)對下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四)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第二十九條 專門人民法院的組織和職權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另行規定。
第三十條 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第三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由院長一人,副院長、庭長、副庭長和審判員若幹人組成。
最高人民法院設刑事審判庭、民事審判庭、經濟審判庭和其他需要設的審判庭。
第三十二條 最高人民法院審判下列案件:
(一)法律、法令規定由它管轄的和它認為應當由自己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案件和抗訴案件;
(三)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的抗訴案件。
第三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對於在審判過程中如何具體應用法律、法令的問題,進行解釋。
『陸』 民主集中制是什麼
民主集中制: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和組織建設中的運用。
黨章規定民主集中制有六項基本原則:
(1)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
(2)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
(3)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4)黨的上級組織要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下級組織既要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報告工作,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問題。
上下級組織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督。黨的各級組織要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
(5)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重大問題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委員會成員要根據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6)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
(6)集中製法院擴展閱讀:
黨員八項權利
(1)參加黨的有關會議,閱讀黨的有關文件,接受黨的教育和培訓。
(2)在黨的會議上和黨報黨刊上,參加關於黨的政策問題的討論。
(3)對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倡議。
(4)在黨的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向黨負責地揭發、檢舉黨的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違法亂紀的事實,要求處分違法亂紀的黨員,要求罷免或撤換不稱職的幹部。
(5)行使表決權、選舉權、有被選舉權。
(6)在黨組織討論決定對黨員的黨紀處分或作出鑒定時,本人有權參加和進行申辯。其他黨員可以為他作證和辯護。
(7)對黨的決議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見,在堅持執行的前提下,可以聲明保留,並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見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
(8)向黨的上級組織直至中央提出請求、申訴和控告,並要求有關組織給以負責的答復。
黨的任何一級組織直至中央部無權剝奪黨員的上述權利。
參考資料:網路-民主集中制
『柒』 最高法院有幾個巡迴法庭
最高法巡迴法庭有6個,涵蓋華東、華中、華南、西北、西南、華北。
第一巡迴法庭設在廣東省深圳市,巡迴區為廣東、廣西、海南、湖南四省;
第一巡迴法庭設在遼寧省沈陽市,巡迴區為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第三巡迴法庭設在江蘇省南京市,巡迴區為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市;
第四巡迴法庭設在河南省鄭州市,巡迴區為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
第五巡迴法庭設在重慶市,巡迴區為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五省區;
第六巡迴法庭設在陝西省西安市,巡迴區為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五省區。
巡迴法庭制度的設置還具有如下幾點重要的現實意義:
1、可以有效解決現有法庭設置分散,審判力量不集中,輔助人員辦案、法官從事輔助工作的問題。不少法庭除庭長、副庭長以外,沒有審判員,只有書記員。庭長、副庭長通常忙於協調、管理等政治、行政事務,無暇顧及審判,只好將本屬法庭核心業務的庭審等交付給書記員等司法輔助人員行使,庭長、副庭長僅在草擬的裁判文書上簽署自己的名字,既違背了司法直接言辭的原則,又助長了以審批形式存在的行政管理意識、官本位意識,將具體的審判貶低到庸俗的事務性范疇,不利於先進司法理念的培育和發展。而另一方面,在院機關庭室,又同時存在法官僅從事行政、事務性工作或在審判之餘又負責整卷歸檔等本屬輔助人員的工作事項,使法官無暇深入進行審判理論、經驗的研究和總結。實行巡迴審判制度可以充分調配審判資源,對各類案件根據統籌學原理,在時間、人力、物力方面進行合理投入。;
2、可以有效促進法官編制員額管理,提高法官的精英意識和職業意識。在巡迴法庭制度的誘導下,保留大量法官的客觀需求將明顯減少,法官的社會評價、地位將明顯提升,輔助人員負責行政工作的運作模式則又進一步弱化了法院的官本位意識,法官以法官身份為榮,不為行政升遷所擾,安心從事審判,法官獨立、司法獨立的意識必然會進一步加強;
3、巡迴法庭制度可以節約大量的法院經費。由於法官無須常駐法庭,巡迴場所可以保留數量有限的輔助人員,或者乾脆委託地方政府、基層組織從事日常的案件收集、登記,相應的人頭、交通、通訊、取暖等費用必然明顯減少。
『捌』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什麼實行民主集中制
各級人民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對合議庭難以作出決定的疑難、復雜、重大的刑事案件,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玖』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哪些
法院的審判制度主要有以下幾種:
1、公開審判制度
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和宣告判決,除法律另有規定,一律公開進行。
公開審理的案件,要先期公布案由、當事人的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允許公民到法庭旁聽,允許新聞記者采訪和報導,定期公開宣判的應當先期公告。
總之,應當把法庭審判活動的全過程,除了合議庭評議外,都公布於眾。
2、辯護制度
任何刑事被告人都有權獲得辯護。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辯護人,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人為他辯護。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告人都有權為自己辯護。
3、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4、合議制度
合議制度,指由若干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5、兩審終審制度
這是我國案件的審級制度,它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就宣告終結的制度。
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當事人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民檢察院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抗訴。
經過二審的判決或裁定,即發生法律效力。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如果在上訴期限內當事人不上訴、人民檢察院不抗訴,就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9)集中製法院擴展閱讀:
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6日在京閉幕。會議以170票贊成、2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作為規范刑事訴訟制度的一部基本法律,刑事訴訟法在1979年制定以後,經過了1996年和2012年的兩次修改,這次是第3次作出修改。
此次刑訴法修改的一大亮點和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新增了缺席審判制度。
為什麼要增設這項制度?法律作出了哪些具體規定?在隨後舉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愛立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王愛立說,建立刑事缺席審判制度,對推動司法機關積極履職、豐富懲治犯罪的手段、促進反腐敗國際追逃工作來講,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可以使一些案件得到及時的處理和及時固定一些證據,避免因為時間過長,證據滅失情形的發生。同時,對外逃的犯罪分子及時作出法律上的否定評價,可以彰顯法治權威,維護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
王愛立特別指出,規定缺席審判制度還有一個因素。
在2012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增加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這個程序實際也是在被告人缺席的情況下,對他的違法所得和涉案財產進行沒收的一個程序。
據王愛立介紹,鑒於是第一次在刑事法律中規定刑事缺席審判制度,為了確保這一制度正確公正實施,立法機關對案件的適用范圍作了嚴格限制。
一類是貪污賄賂犯罪,一類是嚴重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犯罪,需要及時進行審判,而且要經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同時,還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境外,排除在國內潛逃的適用。
規定了一系列的條件,目的是保證缺席審判得到正確適用,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司法公正。王愛立說。
此外,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設計相關條款時,新的刑訴法對缺席審判的管轄級別要求比較明確,即由中級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
同時要求法院要將傳票和起訴書副本送達境外被告人,保證被告人的知情權。
還對委託辯護權和上訴權以及提出重新審理的權利都作了一些明確規定,給缺席審判的被告人充分的程序保障。(記者 朱寧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審判制度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缺席審判制度正式寫入刑事訴訟法
『拾』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是什麼意思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的意思是: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版皮書表示,權建立法官員額制,就是要通過嚴格考核,選拔最優秀的法官進入員額,並為他們配備法官助理、書記員等審判輔助人員,確保法院85%的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
(10)集中製法院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2014年以來,司法改革緊鑼密鼓,攻堅克難,統籌兼顧,扎實推進。
中共中央確定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青海、海南、貴州7個省市作為首批司法改革先行試點。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同意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雲南、寧夏開展推進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司法人員職業保障、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4項改革試點。這是繼去年7個試點省市後的第二批試點。會議要求試點地方要加強組織領導,細化試點實施方案,推動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