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普會寺法院

普會寺法院

發布時間: 2022-02-19 13:51:39

Ⅰ 古代的法院什麼樣的

古代的法院什麼樣的?

最早的法院是出現在西周時期的司寇,這是一個專門從事司法審判的一個機構,司寇與夏商兩代形成的監獄結合,成為了我國歷史早期的司法機關。

到了秦朝建立的時候,當時設立了最高直屬的法院延尉府,延尉任院長,而地方上的司法長官則由郡守和縣令充當,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劇中人們打官司總去縣衙告狀的原因了。事實上我國後來的封建王朝都是借鑒了這一套司法系統,只是機構組成有所變遷。

到了漢武帝時期,尚書台取代了延尉府成為了最高的司法機關,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將延尉府該稱為大理寺,並且創立死刑由皇帝復核的制度,唐朝以後三省六部制度逐漸成熟,出了大理寺得到保留以外,又有刑部和御史台承擔了司法職責,這個制度到了兩宋時期才得到逐步的完善,

但是在明朝都時候,特立獨行出一個別樣的獨立於司法以外的一個機構,廠衛特務審判機構,這個部門是由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組成的,這個機構主要的任務就是專門服侍皇帝及其後妃的宦官成員組成的另一特務司法審判機構。這個機構的司法主要還是向皇帝和最高集團服務的。

以上就是我國古代法律部門的出現和發展,它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司法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國古代司法的結晶的一個體現,它也記錄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變遷!

Ⅱ 古代的法院及官員怎麼稱呼

軍機 :清朝軍機處,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都是四品官以上。市局一級(所謂四品,是說四品以上的才能進軍機處)
封疆 :有文武兩種可能,都不是官職。但一定是大官才能任。一般有封壃大吏,封疆大元帥。相當於省級
觀察 :清代對道員的尊稱,縣級以上幹部
侍郎 :六部的副職,一個尚書,兩個侍郎。副部級,廳級
尚書 :六部的主管,部級,副部級
察 :明朝按察司是封疆大吏,相當於一個省的政法委書記.
方伯 :等同於布政使,副省部級
中堂 :唐、宋時指宰相,明清時成為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副國家級
郎署:不是官職, 指尚書郎的官衙
署郎 :三國時期的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也就是個縣級幹部
藩臬 :清朝總督巡撫里的藩臬二司,省部級
臬憲 :後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稱臬司,俗稱臬台或廉訪);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臬憲(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省部級
總兵 :無官職,但一般由高級武將擔任。清後期為正二品官。相當於省部級。或者大將、上將、中將級。
副將 :副省部級或者中將、少將級
參將 :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廳局級或者少將、大校級
州牧 :按現在級別是在省部級,甚至權力更大
鼎甲 :科舉中一甲三人。不是官職
鼎右 : 指重臣之職位.
極品 :副國家級。元帥級,大將級,上將級
南宮 :西漢皇帝禁衛軍分南北兩宮,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南宮並不是一個官職,是指一支部隊,相當於今天的首都戍衛隊。
黃堂 :從四品。廳局級
琴堂 :主管音律的官職,可能是五品官,不太清楚。廳局級,縣處級
司馬 :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主席。
甲傍 :不是官職,指想依附有錢的人過下半生
青綬 :指官印上的帶子的顏色,西漢時只有將作大匠使用銀印青綬,主管皇家宮室,副國家級,省部級
副尹 :應該是尹的副職
飲鹿鳴,宴瓊林 :負責宴會的官
能政 :應該是日本的官名,也泛指有能力的官員,具體不詳。
黃甲 :指近衛軍,也可指近臣
日舍 :負責飲食起居的小吏
泮宮 :不是官名,是指諸侯所上的最高學府,天子上的最高學府叫辟雍。
別駕 :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吏,副省部級
令尹 :楚國的官名,相當於宰相,副國家級
佐貳 :明朝知縣的副手,輔助知縣管理糧馬、巡捕等事,相當於一個縣的政法委書記。
廩貢:不是官職,是貢生的一個級別。
縣令 :縣處級,副縣處級,也有可能是副廳局級,鄉科級主要視所轄區域不同而具體判定。
縣宰 :同上
郡守 :從省部級,至廳局級都有可能,視歷史時期及區域判定。
都司 :副省部級,中將,少將級
少牧 :輔佐牧的官職,相當於副部級。
提台 :大將,上將級
中丞 :副國家級,省部級。視歷史時期不同而定。
傳臚 :不是官職,上傳語告下稱為臚,傳臚即唱名之意。
清要: 舊時稱地位尊貴,司職重要的官職。趙升《朝野類要》卷2:「職慢位顯謂之清,職緊位顯謂之要;兼此二者,謂之清要。」
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北京市市長。
4、太尉。秦至漢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長。
5、越騎校尉。漢武帝時設置,禁軍長官。相當於衛戍區司令員。
6、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
7、史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人事部長。
8、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9、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10、尚書令。參議大政,綜管政務,百官之長。相當行政院長。
11、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當於元帥軍衎。
12、行軍總管。統領軍隊出征的主將。相當於前沿總指揮。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監察機構。相當於監察部長。
14、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15、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16、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於縣長。
17、通判。府之副職。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Ⅲ 古代的衙門是不是就是現在的法院

不是,在縣、府一級,分的不夠細,縣衙和府衙類似於現在的政府、政法委、紀檢委的結合體,既有行政權,也有司法權。但具體來說不同類型的事務有不同的官員裁決。
在縣一級,管行政的主要是縣丞(常務副縣長)、管司法刑獄的主要是典史(政法委書記),縣令要對結果復核並簽字形成縣一級最終決策。在府一級,管行政的主要是同知(常務副市長)和通判(紀檢委書記),管司法刑獄的主要是推官(政法委書記,清中期廢除,相關職責由通判代理),知府要對結果復核並簽字形成府一級最終決策。在司法層面,縣府級別負責初審和最終執行,二審歸省一級,重大案件(死刑)要朝廷三法司(刑部、大理寺、督察院)終審並交皇帝簽字認可方可執行。
到了省、州一級,衙門的職責劃分就很細了,管地方政務的有專門布政使司衙門(省政府),主官叫布政使,民間雅稱藩台,相當於現在的省長或直轄市市長。管地方司法的有提刑按察使司衙門(省政法委),主官叫按察使,民間雅稱臬台,相當於現在的省政法委書記。管地方軍務的有都指揮衙門(清代叫提督衙門,省軍區),主官叫都指揮使(清代叫提督),民間雅稱都司,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在此基礎上,地方上還有專門的巡撫衙門(中央巡視組在地方的常設辦公地點),總督衙門(分管該地區的副總理兼軍委副主席兼中央紀委副書記在地方常設的辦公地點)等。
在中央朝廷,衙門就更細了,六部九卿共計十五個衙門,再加上督察院、各禁軍衙門、五軍都督府衙門等等,有增有減,或名稱有變,不一而足,每個衙門的職能都不同。

Ⅳ 禮部、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的區別,它們的職能如何區分

這些機構很多不是同一個時代的,有的先出現有的後出現,職能上有替代和交叉,因為是前代有的機構所以都保存下來,但到後來實際已經沒有什麼權力可言,有的職能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是秦漢時代的九卿系統的機關,而禮部是隋唐後的六部系統的機關,但是隋唐政治機構大改革後,原來的九卿系統並沒有完全廢除,所以有個就作為舊制度的殘余留存下來,但是其大部分權力已經被六部代替,許可權大副縮小,變成閑職,有的朝代則將其歸口到各部管理,有點類似於現在我國那些歸各部委對口管理的「總局」。
--------------------------------------------------------------------
禮部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四司之外,清設有鑄印局,掌鑄造皇帝寶印及內外官員印信。會同四譯館,掌接待各藩屬、外國貢使及翻譯等事。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宣布「仿行憲政」,將原設之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並入禮部。禮部內部機構中添設承政、參議二廳,儀制、太常、光祿三司及禮器庫、禮學館。宣統三年(1911),將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寢之禮樂及製造典守事宜,並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
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稱太常(《漢書·百官公卿表》)。漢以後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隋書·百官志》:「太常,掌陵廟群祀,禮樂儀制,天文術數衣冠之屬。』歷代大體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員稱太常卿。太常卿下屬職官與音樂密切相關的為太常博士,協律都尉(校尉),太樂署的令、丞,以及漢以後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與禮樂儀制有關的官員為太常博士,或稱太樂祭酒、太樂博士。兼及樂制和歷算的官員。視地位高低稱協律都尉(校尉)、協律中郎將、協律郎、雅樂部、鍾律令、鍾律郎等。其中的協律都尉、鍾律令常常就是太樂令。太常所屬個署、局、部的分並關系,因朝代和主管 。
太常寺 卿 少卿 丞各一人 博士四人 主簿、協律郎、奉禮郎、太祝各一人卿掌禮樂、郊廟、社稷、壇壝、陵寢之事,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禮之名有五:曰吉禮,曰賓禮,曰軍禮,曰嘉禮,曰凶禮。皆掌其制度儀式。祭祀有大祠,有小祠。其犧牲、幣玉、酒醴、薦獻、器服各辨其等;掌樂律、樂舞、樂章以定宮架、特架之制,祭祀享則分樂而序之。凡親祠及四孟月朝獻景靈宮、郊祀告享太廟,掌贊相禮儀升降之節。歲時朝拜陵寢,則視法式辨具以授祠官。凡祠事,差官、卜日、齋戒皆檢舉以聞。初獻用執政官,則卿為終獻用卿,則少卿為亞獻;博士為終獻;闕則以次互攝。郊祀已,頒御札則撰儀以進。宮架、鼓吹、警場,率前期按閱即習。餘祀及朝會、宴享、上壽、封冊之儀物亦如之。若禮樂有所損益,及祀典、神祀、爵號與封襲、繼嗣之事當考定者,擬上於禮部。凡太醫之政令,以時頒行。
太常寺一般設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總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諸祠廟等署,少卿為之貳。凡大禮,則贊引;有司攝事,則為亞獻;三公行園陵,則為副;大祭祀,省牲、器,則謁者為之導;小祀及公卿嘉禮,命謁者贊相。凡巡幸、出師、克獲,皆擇日告太廟。凡藏大享之器服,有四院:一曰天府院,藏瑞應及伐國所獲之寶,禘祫則陳於廟庭;二曰御衣院,藏天子祭服;三曰樂縣院,藏六樂之器;四曰神廚院,藏御廩及諸器官奴婢。初,有衣冠署,令,正八品上;貞觀元年,署廢。高宗即位,改治禮郎曰奉禮郎,以避帝名;龍朔二年,改太常寺曰奉常寺,九寺卿皆曰正卿,少卿曰大夫。武後光宅元年,復改太常寺曰司常寺。
----------------------------------------------------------------
光祿寺 官署名。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秦代稱郎中令,漢初沿置。武帝時改稱光祿勛。東漢末復稱郎中令。為宮廷宿衛及侍從諸官之長。魏、晉、南朝宋、齊及北魏均同。以後廢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祿卿,北齊置光祿寺,設卿及少卿,此後皆以皇室膳食為專職,與漢代執掌完全不同。《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祿勛。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皆秦官。又期門、羽林皆屬焉。」《晉書.職官志》:「光祿勛,統武賁中郎將、羽林郎將、冗從僕射、羽林左監、五官左右中郎將、東園將、太官、御府、守宮、黃門、掖庭、清商、華林園、暴室等令。」參閱《通典.職官七.光祿卿》。隋領太官、餚藏、良醞、掌醢四署。唐改餚藏名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內酒坊、油醋庫等機構。元掌起過米麴等事,領尚飲、尚醞局等,隸宣徽院。明、清領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並入禮部。
光祿寺 卿 少卿 丞 主簿各一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備而謹其出納之政,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祭祀,共五齊、三酒、牲牢、郁鬯及尊彝、籩豆、簠簋、鼎俎、鉶登之實,前期飭有司辦具牲鑊,視滌濯,奉牲則告充告各,共其明水火焉。禮畢,進胙於天子而頒於百執事之人。分案五,置吏十。元佑三年,詔長、貳互置。政和六年二月,監察御史王桓奏:「祭祀牢醴之具掌於光祿,而寺官未嘗臨視,請大祠以長貳、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監視宰割,禮畢頒胙,有故及小祠,聽以其屬攝。」從之。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光祿卿、少,皆為寄祿。元豐制行,始歸本寺。中興後,廢並入禮部。
光祿寺一般設有: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二人,從六品上;主簿二人,從七品上。掌酒醴膳羞之政,總太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凡祭祀,省牲鑊、濯溉;三公攝祭,則為終獻。朝會宴享,則節其等差。錄事二人。龍朔二年,改光祿寺曰司宰寺。武後光宅元年,曰司膳寺。有府十一人,史二十一人,亭長六人,掌固六人。

鴻臚寺 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後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朝會儀節等。清末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後漢書.百官志二》:「大鴻臚,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職官志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鴻臚寺 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豐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凶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四夷君長、使價朝見,辨其等位,以賓禮待之,授以館舍而頒其見辭、賜予、宴設之式,戒有司先期辦具;有貢物,則具其數報四方館,引見以進。諸蕃封冊,即行其禮命。若崇義公承襲,則辨其嫡庶,具名上尚書省。其周嵩、慶、懿陵廟,命官以時致享,若凶儀之節,宗室以服,臣僚以品,辨其喪紀而詔奠臨賻贈之制。禮儀成服,則卿掌贊導之儀,葬則預戒有司具鹵簿儀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屬十有二:往來國信所,掌大遼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驛及管幹所,掌河西蕃部貢奉之事。禮賓院,掌回鶻、吐蕃、黨項、女真等國朝貢館設,及互市譯語之事。懷遠驛,掌南蕃交州,西蕃龜茲、大食、於闐、甘、沙、宗哥等國貢奉之事。中太一宮、建隆觀等各置提點所,掌殿宇齋宮、器用儀物、陳設錢幣之事。在京寺務司及提點所,掌諸寺葺治之事。傳法院,掌譯經潤文。左、右街僧錄司,掌寺院僧尼帳籍及僧官補授之事。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已上並屬鴻臚寺。中興後,廢鴻臚不置,並入禮部。

Ⅳ 天津市西青區有幾個法院

天津市西青區只有一個法院: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地址:天津市西青區青遠路3號);但是界於西青區是天津市較大的一個區,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為了公民的就近民事訴訟,在西青區各街道、鄉鎮設立了八個人民法庭:

一、上圖中藍色箭頭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地址:天津市西青區青遠路3號);

二、上圖中2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辛口人民法庭(地址:辛口鎮辛口派出所後院);

三、上圖中3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楊柳青人民法庭(地址:天津市西青區葯王廟前大街)

四、上圖中4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中北人民法庭(地址:新津楊公路)

五、上圖中5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王穩庄人民法庭(地址:王穩庄)

六、上圖中6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張家窩人民法庭(地址:董甸路6號)

七、上圖中7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大寺人民法庭(地址:靜水道)

八、上圖中8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精武法庭(地址:精武鎮)

九、上圖中9號紅色園點的是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法院李七庄人民法庭(地址:秀川路10號)

Ⅵ 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是負責做什麼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充分借鑒了前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將封建專制體制發展到極致狀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並分化大臣權力,清朝統治階層制定了一套完備、系統、先進的官制體系,總體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後記

就具體的官制體系而言,清朝充分吸取了前朝歷代的經驗教訓,將專制制度中的優勢發揚光大,將其缺點和不足予以改進和完善。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能夠穩固統治中原地區長達200餘年,和其系統、完備、先進的官制體系絕對分不開。

就清朝官制的先進性而言,官員的品質等級,為現今的行政級別提供了借鑒依據;朝廷的機構設定,又為現今的政府職能部門提供了原始藍本。或許,歷史的魅力和價值,就在於此

Ⅶ 清朝的鴻臚寺、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和大理寺都是幹啥的

清朝的鴻臚寺、光祿寺、太常寺、太僕寺和大理寺合稱為「五寺」鴻臚寺,官署名,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管朝會儀節等。光祿寺,掌宗廟禮儀,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太僕寺,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為掌管車馬之官。大理寺,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獄案件審理。
太常寺,掌管宗廟禮儀的機構

Ⅷ 江門市有哪些法院

江門市兩級人民法院辦公地址及電話
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
地址:江門市農林東路版23號
郵編:529000
電話:(權0750)3328060
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法院
地址:江門市蓬江區北郊新城五福一街1號
郵編:529000
電話:(0750) 3221774
江門市江海區人民法院
地址:江門市農林西路112號
郵編:529000
電話:(0750) 3535146
新會區人民法院
地址:新會市會城鎮尚寺街7號
郵編:529100
電話:(0750) 6663019

熱點內容
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的院校 發布:2025-05-23 02:00:57 瀏覽:774
新婚姻法認可度 發布:2025-05-23 01:40:33 瀏覽:322
合同的掃描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01:40:26 瀏覽:437
法院法醫培養 發布:2025-05-23 01:38:04 瀏覽:290
刑事訴訟法練習題集百度雲 發布:2025-05-23 01:34:19 瀏覽:768
法院宣判後多久執行 發布:2025-05-23 01:34:11 瀏覽:397
蕪湖市律師排名 發布:2025-05-23 01:19:02 瀏覽:380
勞動法有沒有企業必須同工同酬 發布:2025-05-23 01:18:24 瀏覽:81
民訴法學日語 發布:2025-05-23 01:03:10 瀏覽:352
劉維律師 發布:2025-05-23 00:52:4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