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廣州中院法官黃堅

廣州中院法官黃堅

發布時間: 2022-02-19 17:40:26

A. 黃堅的個人經歷

20歲隻身赴上海,就讀於暨南大學,積極投身愛國學生運動,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他奮不顧身,隨身攜帶寫上籍貫、姓名的字條,准備以身殉國。1926年,代表上海學生出席中華全國學生第八次代表大會。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返回瓊島,競當夜被捕。1928年,脫險後即赴香港,此後長期在香港經商。
抗日戰爭期間,為了救國救民,奔走不遺餘力,積極參與香港瓊崖商會的救亡活動。1938年,世界各地海南華僑代表在香港成立海南華僑總會,決議全力支援家鄉抗日,並組織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支援瓊崖同胞抗日斗爭。當時他參與負責其事,籌募款項,運送援瓊物資,供給醫葯器材,為時達4年之久。
1941年秋,香港亦淪於敵手,數千海南海員眷屬,驟然與海外親人斷絕聯系,生活無著,滯留於香港。他千辛萬苦協助鄉親撤離香港,疏散到廣州灣等地,使他們免於流離失所,倖免於難。他也舉家同撤至廣州灣。
抗日戰爭勝利後,黃堅重返香港,即負起重組香港海南商會(其前身為香港瓊崖商會)工作,自1946年起擔任香港海南商會理事長,直至1986年辭世。四十年間關懷鄉梓,勤勞會務,大力建設發展海南商會,曾兩度興建新會所,為海南商會建基立業,海南商會遂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他慈心仁厚,團結鄉梓愛國愛鄉,深受海外鄉親的敬仰愛戴。
新中國成立以來,他大力從事國內外貿易,經營國貨。1949年,台灣海峽戰雲密布,他極冒風險,以「大金沙號」輪北運石油往青島,支援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現了過人的膽識。此後相繼創辦香港福華企業有限公司、香港豐華布業有限公司、加拿大新華貿易有限公司及香港豐華貨倉有限公司,業績超卓,信譽孚著,對於發展國內外貿易,貢獻良多,福惠祖國,譽滿香江。自六十年代起,他被推為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及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之香港代表,深為工商界所器重。他在香港商界奮斗50年,對香港的繁榮富庶,亦貢獻了一份力量。
黃堅為人貴肝義膽,光明磊落,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祖國建設盡心盡力,尤其關懷海南的教育事業,熱心培育英才。他獨力創辦文昌樹芳小學,多次資助文昌中學及華僑中學。自1981年以來,為籌辦海南大學,鞠躬盡瘁,在香港及海外僑胞中做了大量工作,以耄耋之年,猶多次親赴東南亞及歐美各地進行宣傳及籌措資金,成立海南大學基金會。不久,出任海南大學籌委會副主任,為興建海南大學行政大樓,他捐贈港幣100萬元,使香港及海外同鄉亦紛紛繼起為建設海大出力。他的四位公子亦捐贈港幣10萬元給海南大學作黃堅獎學基金,為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作出貢獻。他對海南大學無比關懷,屢陳建校大計,雖在病危之中,仍念念不忘海大,其盡瘁奉獻精神於茲可見。
他熱愛新中國,堅定不移擁護中國共產黨。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常務會董、香港海南商會會長、港九礦產業商會會長、海南大學籌委會副主任委員、廣州暨南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香港福華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豐華布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加拿大新華貿易公司董事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正、副司庫、香港豐華貨倉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文昌縣樹芳學校創辦人、海南文昌中學校董會名譽董事等職。
黃堅於1986年12月24日在香港病逝,享年82歲。

B.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的學校歷史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鑒於內憂外患日益嚴重,下令廢科舉興學堂,把興學育才作為當務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長、吳道鎔,舉人汪兆銓等紳士,籌建一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面向廣府各縣招生的新式學堂。辦學經費以廣府學宮明倫堂管轄的惠濟義倉每年捐撥白銀9600兩為主,輔以各縣明倫堂或冊金局等紳民社團的集捐,採用捐款與學額掛鉤的辦法,共籌得開辦費19297兩。1902年,在廣府學宮孝弟祠(今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創辦了中學規制的教忠學堂,翰墨池(今蓮塘)南邊的明倫堂也可隨時借作講堂。與康有為創辦的、至今仍受到高度評價的萬木草堂舊址--仰高祠相距很近。(萬木草堂1893年冬由衛邊街遷此,1898年停辦,約在今文德路華師大接待站一帶。)光緒二十八年二月,「教忠」在貢院(今省博物館)招考,一時官紳畢集,總督陶模、巡撫德壽、學政(後改稱提學使)文治等「會同招考」以表重視,由學政親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時之選」,朱執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開學,連同其他學額約有百餘名學生。由丁仁長為監督(相當於校長),經督、撫等向朝廷奏請立案。這是廣東較早興辦的學堂之一。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東興學熱潮日趨高漲,但欠缺師資,經學政同意改辦初級師范,稱教忠師范學堂。以孝弟祠為校務處,在翰圃的空地上建講堂和宿舍。分四種學額:一是通額,由惠濟義倉每年捐款項下招考60名,免收學費,全省士子均可投考。二是公額,各縣明倫堂、冊金局等每捐銀100兩可占該縣學額兩名,免收學費,多者類推。三是義額,凡士紳捐銀500兩以上者,永給學額一名,免費入學。四是附額,因額滿未錄取,每年繳費24兩可作「附學」生。當時風氣初開,各縣多未設學堂,都樂於捐助。
課程有經學、史學、外語、算學、理化、體操等科目。教學儀器向日本購買,圖書則靠捐贈與購買。丁仁長能「事必躬親,誘掖後進,視學生如弟子,規模宏遠」,甚獲好評。1901~1904年是科舉考試與學堂並存時期,許多「教忠」學生參加了科舉考試,考取秀才的為數不少,其中梁鳴皋、梁鳴治兄弟同時考中舉人。這無疑是新舊交替時期的怪現象,在「教忠」尤為突出,但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教忠」學生舊學根底深厚,文筆優長。宣統年間,學部規定「畢業考試復試法」,各府、縣學堂畢業生要由省的學使復試;因「教忠」直轄於提學使,畢業考試時,派員監考,可免復試。例如,1909年,教忠師范生畢業考試,被梁啟超譽為晚清「詩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當時就以廣東學務公所議紳的身分「會同考試」。據仁長記載,從1902~1911年,共有五期畢業生,共2000人,其中師范生1200人,中小學生各400人。那時「教忠」的師范畢業生,各縣學堂爭相延聘。 民國建立的頭10年,時局不穩,「校款樣舍,屢感飄搖」(金曾澄語),學校沒有什麼發展。據官方的史料記載,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師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師20名,畢業生則有341名。1923年改辦初級中學,1928年8月,增辦高中師范科。1931年分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屬小學,繼續辦高中師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頒《師范學校法》,規定私人或團體不得辦師范學校,「教忠」在次年改為「私立教忠中學」的可能性較大。據1934年統計,學校的建築面積約40000方尺(舊制,下同),其中有教室、辦公室、實驗室30多間,還有學生宿舍(當時有寄宿生140人)、禮堂(約3000方尺)、圖書館(約1000方尺,圖書8000冊);空地面積約28080方尺,其中有操場(約20000方尺)、園藝實習場(約1000方尺)。儀器標本約值2500元。1935年辦高初中完全中學,是「教忠」全盛時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個班,學生達3000餘人。
民國年代對學校影響較大的事情是1919年廣州的馬路建設。市政公所要把府學東街開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緊靠府學東街的教室、宿舍、操場拆建成馬路。幸好在市政公所當「坐辦」、主管廣州拆城築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學堂當過數學教師,經汪兆銓校長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給「教忠」開創了「賠償補建」的先例,在原廣府學宮的貫道門(今學校的西北部)補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稱龜崗)右旁補建操場。原設在名宦祠(介於翰墨池與仰高祠之間)的附屬小學也因拆平築路,亦在貫道門附近的「深柳書室」舊址補建附小教室。學校師生原由崇聖殿(今中山圖書館南邊)後、番山旁進出,不太方便,於1926年在文德路增闢側門。 日本投降後,校董會立即派員返廣州籌備復校事宜。校舍大半被敵偽毀壞,圖書儀器校具盪然無存。經過慘淡經營,於1946年春,教忠中學終於復校,仍由金曾澄兼任校長,復校三年才將校舍修復。1949年10月,「廣州解放了,教忠中學和全國人民一樣獲得了新生」(朱葆勤語)。據1950年11月的官方史料記載,教忠中學有11個班,學生407名,教職員25名,其中教師17名。1952年9月與力行中學合並,1953年7月又與萬川中學合並。10月,校董會與全體師生熱烈請求改歸公立,市政府接管「教忠」,並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經歷了半個世紀的老校從而邁進了一個新時代。
50年來,「教忠」是一所享有較佳聲譽的學校。萬千學子在此接受基礎教育,他們「或升大學以期深造,或謀職業以展所長,士各有志,不必盡同」(金曾澄語)。校友朱執信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這位舉國知名的校友是「教忠」的莫大光榮。能有像丁仁長、金曾澄這兩位廣東近代最為資深、頗負時名的教育家當「教忠」一始一終的校長,也是很值得稱道的。
從人文地理而言,「教忠」這塊「風水寶地」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秦置古縣番禺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料說,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有的認為番禺是一座山。持二山說的,普遍認為位於廣州市第十三中學與孫中山文獻館之間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遺跡。1990年市第十三中學興建新校舍時,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紅土層與紅砂岩,說明學校是番山的主體部分。五代十國時,南漢皇帝劉?NF024?鑿平番山,積石為朝元洞(後更名為清虛洞)。在番山,北宋紹聖三年(1096)官府就設學課士,南宗淳?四年(1244)已建有番山書院,元朝則改創為「廟學及東西齋」,到明清兩代更擴建成規模宏大的廣府學宮,清末康有為的萬木草堂以及丁仁長的教忠學堂,現代的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文德路小學、孫中山文獻館,它們的面積、規模、功能,歷代雖有大小不同之分,但作為文化教育的「聖域」卻長達900年,歷久不變,教澤綿長,人才薈萃,這在廣東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來看亦屬罕見。
現任領導:
康惠玲副校長,主要負責文德南校區及初三畢業班教學、教研工作。
韓潔副校長,負責文德北校區教學、教研工作。
黎樹光黨委書記,負責學校黨委、工會及高中部德育工作。
陳支南校長,負責學校全面工作。
黃堅副校長,負責學校初中部德育工作
文穗華副校長,負責禺山校區教學、教研工作。

C. 黃堅的介紹

黃堅(1904~1986),1904年8月10日生,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石玉村人。原香港海南商會理事長、企業家。曾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香港中華總商會榮譽常務會董、香港海南商會會長、港九礦產業商會會長、廣州暨南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香港福華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豐華布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加拿大新華貿易公司董事長、香港中華總商會司庫、香港豐華貨倉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文昌中學校董會名譽董事等職。

D. 廣州始發大巴陽江側翻致7死11傷,雷州市交通局局長等10人被處理

據此前的報道,當時大巴側翻後,撞上護欄及護欄外正處於施工的鋼梁,大巴車後車身呈懸空狀態,由於肇事地點位於橋上,5人被甩到10米高的橋下,死亡的7人中有一名為小孩。

對此事故,陽江市政府組成事故調查組開展調查。調查認定,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駕駛人鄧文超超速行駛、疲勞駕駛、駕駛操作不當引起車輛失控,致使車頭部分與公路中央分隔帶護欄發生刮撞後車身掉轉,左側車身再與公路右側護欄碰撞並側翻。

此外,調查認定,雷州市粵通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缺失,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流於形式,長期變相掛靠經營、源頭管理缺失、以包代管,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安全生產管理不到位,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五星車隊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

雷州市雷城汽車客運站有限公司對客運車輛監控不力,未按規定督促管理客運班車按照許可的線路、班次站點運行。

調查還認定,雷州市交通運輸局未按規定履行道路運輸安全監管職能,對客運企業及營運客車的安全監管不力。湛江市交通運輸局未能深刻吸取廣河高速公路龍門路段「7·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教訓。

廣州市白雲區住房建設和交通局道路運輸執法監管有待加強。雷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對轄區客運企業、車輛交通安全管控不力。雷州市政府督促交通、公安等職能部門依法履行職責不力。

這起事故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將五星車隊主要負責人黃立仲和五星車隊投資人、實際所有人、主要負責人黃堅等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對雷州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雷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等10人依法依紀給予相應處理。

對雷州市粵通運輸有限責任公司及其主要負責人、雷州市雷城汽車客運站有限公司依法實施行政處罰,並責成雷州市粵通運輸有限責任公司主要負責人游啟劍撤職、終生不得擔任本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責成雷州市政府向湛江市政府作深刻檢查,限期清理解決雷州市粵通運輸有限責任公司變相掛靠的問題。

責成雷州市交通運輸局、雷州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向雷州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責成雷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向雷州市公安局作出深刻檢查;責成湛江市交通運輸局向省交通運輸廳、湛江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責成廣州市白雲區住房建設和交通局向廣州市交通運輸局作出深刻檢查。

歡迎關注憨車先生(廣州站),我們將持續給您帶來廣州地區的車聞信息、汽車資訊。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熱點內容
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的院校 發布:2025-05-23 02:00:57 瀏覽:774
新婚姻法認可度 發布:2025-05-23 01:40:33 瀏覽:322
合同的掃描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01:40:26 瀏覽:437
法院法醫培養 發布:2025-05-23 01:38:04 瀏覽:290
刑事訴訟法練習題集百度雲 發布:2025-05-23 01:34:19 瀏覽:768
法院宣判後多久執行 發布:2025-05-23 01:34:11 瀏覽:397
蕪湖市律師排名 發布:2025-05-23 01:19:02 瀏覽:380
勞動法有沒有企業必須同工同酬 發布:2025-05-23 01:18:24 瀏覽:81
民訴法學日語 發布:2025-05-23 01:03:10 瀏覽:352
劉維律師 發布:2025-05-23 00:52:4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