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官喜
㈠ 秦時婦人翻譯
《秦時婦人》翻譯如下:
唐朝開元年間,代州都督因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偽之事發生,就下令把沒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趕走。
客僧害怕被驅逐,大多暫時逃避到山谷中去。
有個叫法朗的和尚,逃進雁門山深處。雁門山深澗當中有個石洞,能容納人出進。
法朗就多帶干糧,想要住在這座山裡,於是他就尋找洞口進去了。
走了幾百步之後,那裡漸漸空闊了。
到了平地,踏過流水,渡過到另一岸,那裡太陽、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到一個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著草葉,但容顏端莊秀麗。
她看見和尚,害怕而又驚訝,就問和尚說:"你是什麼人?"
和尚說:"我是人啊!"
女人笑著說:"難道有這樣形骸的人嗎?"
和尚說:"我侍奉佛,侍奉佛必須剃光頭發,所以這樣。"
她又順便問:"佛是干什麼的?"
法朗就詳細地說給她聽。
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又問:"佛教的宗旨如何?"
法朗就給她們講解《金剛經》。
她們聽了再三再四稱贊叫好。
法朗就問她們:"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女人說:"我們本來是秦時人,隨著蒙恬修築長城。
蒙恬多使用婦女,我們忍受不了那樣的折磨,就逃避到這里。
通過秦時夫人對生活的認識,告訴人們一定要珍惜平常而美好的生活。
(1)秦法官喜擴展閱讀:
有關《太平廣記》:
人民網北京4月24日電 春已暖,花已開,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讀書日又到了。
108歲的中華書局迎來了第六屆讀者開放日。
今年,中華書局讀者開放日將各類主題閱讀活動紛紛「搬到」線上,藉助網路,邀請愛書人共赴一場「雲端」閱讀盛宴。直播時間從早9點開始,進行為時十二小時的在線狂歡。
本屆中華書局的「讀者開放日」主題是「書連天下中華」。中華書局用直播的方式,帶領著讀者走書局。今年開放日繼續保留了往年深受大家喜愛和關注的學術講座、新書推介活動。
第一場直播講座為中華書局執行董事徐俊講述「百年中華的書人書事」,中華書局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老牌出版社,出版大量經典書籍,名家學者雲集。
徐俊作為書局的當家人,將他數十年裡所親歷的書人書事向讀者娓娓道來。接下來的兩場均由基礎圖書出版中心主任王軍主講。
「講述中華經典書名背後的故事」這場直播,王軍用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經典書籍背後的故事,希望當代讀者換位思考,了解經典、親近經典,產生對於閱讀經典的興趣。
第二場講座為「講述《太平廣記》《文選》《史記》這三部大經典里的謎秘」,向讀者分析了何為經典書籍可以成為經典的原因,除了它的內容、價值,還包括它在產生、流傳過程中留下的不解之謎。
最後一場講座為《天下中華》的作者文揚做客伯鴻講堂,主講「五千年中華文明與生生不息的中國力量」,與大家共同探討了讓中華民族遍歷坎坷而生生不息的力量,究竟來自何方。
除此之外,本次直播充分利用各種新媒介工具,使讀者足不出戶也能享受「探社」「探店」的樂趣:讀者既可以和正在工作的編輯互動,直觀感受出版工作的日常,也可以和書局的資深編審交流,了解感興趣的精品圖書和出版動態。
在直播過程中,平時在幕後默默「為人作嫁」的編輯走入大家的視野,向讀者介紹中華書局近期火熱出爐的多種新書。
其中既有《漢語方言大詞典(修訂本)》《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十六國春秋輯補》《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這樣的專業學術書籍。
也有適宜大眾讀者閱讀的普及讀物,如《黃明哲講〈道德經〉》《天下中華》《華年錦瑟誰與度——楊雨講詩歌里的愛與情》《太平廣記》《紅樓夢(註解本)》等。
㈡ 秦國軍隊的軍銜的作用
1 秦軍的軍銜制度
2000多年前,秦國雲夢縣一位兢兢業業的法官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斗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
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爭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敵人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法律制度,從此,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按照商鞅的理論,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機器,其他事情都不要問,作為一個老百姓,要麼就是生產,多打糧食,要麼就是到前方去拼殺,多殺敵人。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是多麼具有誘惑力的規定,你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你的整個生活都跟打仗掛鉤了。你只要參加戰爭生活就會改變,秦人也由此而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後,喜抄寫的竹簡讓人們得以看到這一制度的大量細節。
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兩三千年前,那是一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
人們發現早期秦人貴族使用的餐具,其精緻程度,至今令人嘆為觀止。與貴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進爵對於一個士兵意味著什麼。喜的竹簡上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位的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二級爵位的上造只能吃粗米一斗,也有菜羹一盤,並供應鹽二十二分之二升。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由軍功而劃分的等級森嚴,也讓普通士兵產生了無止境的求爵慾望。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可以理解了。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
《戰國策》上說,秦國的老百姓聽說要打仗,就好像餓狼碰見食物一樣。對於秦人來說戰爭意味著美味、豪宅,甚至是嬌妻。
在兵馬俑坑裡有這樣一些士兵,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兵器,卻不穿一絲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什麼身份?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時,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制定了最為豐厚的獎賞,這些人很可能就是商鞅所謂的「陷隊之士」。
2000多年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於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他們的歷史有關。
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作者: 嬴無衣 2007-3-28 12:00 回復此發言
--------------------------------------------------------------------------------
2 秦軍的軍銜制度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說客繪聲繪色的敘述當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慄。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麼戰死疆場,要麼加官進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研究人員觀察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秦軍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這大概與長期喝酒有直接關系。
再來看那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因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進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
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或許是全軍的規定,也可能是士兵的自覺行為,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秦人的軍功爵位等級的規定是戰國列強中最復雜的,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軍銜是軍人榮譽的象徵,使用軍銜是軍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志著軍隊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2000多年前的秦軍是否已經實行了嚴格的軍銜制呢?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發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麼聯系呢?考古學家們在尋找合理的解釋。
軍團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發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穿鎧甲的步兵卻將頭發梳成發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那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發式的不同,並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應該是爵位級別的標志。
專家推測,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發辮或戴著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佔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
在兩道隔牆之間,是一個獨立的縱隊,那個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御戰車的御手。在兵馬俑坑,所有的御手無一例外都戴著板狀的牛皮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緻。在戰場上,御手直接主宰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的位置很關鍵。
兵馬俑坑發現以後,考古學家袁仲一曾提出了一個想法,一輛戰車的指揮官,應該是御手,而不是像過去說的車左或車右。
參照史書記載,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他們很可能就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御手的權力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
在陶俑群中一個軍官雙手按劍、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緻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和後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官應該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級左右,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介於都尉和御手之間的還有一種軍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關於秦軍的內部編制,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它諸侯國的軍隊。
有專家認為,兵馬俑是按照秦京師軍的原型製作的,他們組成的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里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徵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作者: 嬴無衣 2007-3-28 12:00 回復此發言
--------------------------------------------------------------------------------
3 秦軍的軍銜制度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在庄嚴的咸陽宮中,為他舉行了加冕的典禮。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後手裡。加冕典禮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了這個年輕人的手裡。
在皇宮外面,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著自己的人馬,沖進咸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力。
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持,參加叛亂的只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
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20級爵位的頂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務一度都由嫪毐決定。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也無法調動軍隊,嫪毐企圖用國君和太後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當時調動軍隊必須要用虎符作為憑證。虎符傳說是西周時期的姜太公所發明的,是君主授予臣屬兵權、調動軍隊的憑證,其外形呈虎的形狀,所以稱為「虎符」,也被稱作「兵符」。
1973年在陝西西安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青銅虎符被稱為「杜虎符」,是左半個虎符,符有錯金銘文40個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戰國晚期秦的新郪虎符,其錯金銘文也是40個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
這兩個虎符的出土證實,史書中關於秦國法律的記載是可信的。秦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根據杜虎符的銘文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軍情非常緊急,發出烽火的警訊,統兵的將領不必等待符的兩半相合,可以立即調兵採取軍事行動。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志,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制在國君一人手裡。
根據合理的推測,秦國國君應該有無數個虎符。得知叛亂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調集了大批的御林軍,干凈利落地鎮壓了反叛。由於無法竊取虎符,謀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軍隊的支持,失敗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徵,兵馬俑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離兵馬俑坑1公里左右,偉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那個巨大的土堆下。
強大的秦軍僅聽命於一個人的調遣,這是秦軍的幸運,秦軍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或許,這又是秦軍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支偉大的軍隊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㈢ 秦朝的官吏等級制度是什麼啊
回答: 秦朝的中央行政機關實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秘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最高權利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公(即: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游徼,三老,嗇夫(管理大鄉),有秩(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里設里長。 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徵是皇權的至高無上。強大的君權以及對舊公族的特權的不斷削弱,也是秦國最後取代在文化上優越的其他各國而統一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秦王嬴政稱始皇帝後,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國尉、九卿等組成的中央政府,輔佐皇帝管理全國軍政事務。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詔命,下統百官,總攬政務。(《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國丞相之設始於秦武王二年,是年設左、右丞相,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國,秦王嬴政未親政時,以呂不韋為相邦,並置丞相昌平君,期間或左右二相並置、或設獨相、或稱相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製置丞相一人,以李斯為之,秦二世誅李斯後,以趙高為相,因其為閹人而稱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創置御史大夫,掌監察百官,為副丞相。(《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通典·職官典二》:「秦無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與戰國時列國普遍設置的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的御史不同,秦國的御史專掌糾察百官,是中國古代專門監察官制度的發端。 御史大夫屬官有兩丞,一為御史丞,為大夫之副;一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為統領侍御史和諸郡監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國事。九卿之屬有負責皇室事務的如奉常,有負責國家政務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通典·職官七》:「奉常,周為春官宗伯,掌邦禮,秦改奉常。」),銀印青綬、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屬官有負責宮廷音樂的太樂;負責太廟祭祀事務的太祝;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與周朝的太宰不同);負責管理巫醫的太醫;負責觀察天時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負責應皇帝詔命進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掌殿中議論、賓贊、受奏事、宮廷宿衛之事(《秦會要》:及主諸郎之在殿中侍衛,故曰郎中令)。郎中令的屬官有負責議論的大夫;負責賓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謁者;供奉宮廷、等待受職的諸郎;以及期門、羽林等禁衛軍。 大夫 大夫,為專門的諫議官,無定員,有諫議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等各類官稱(《齊職儀》:秦置諫議大夫,掌議論,無常員,多至數十人,屬郎中令) 郎郎,為待選之官,有評議國事的議郎、有陪侍皇帝車駕的中郎、侍郎等,無定員,除授常達千人之多。案《漢書·百官公卿表》,議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統於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郎中分統於車郎中將、戶郎中將、騎郎中將。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為皇帝的扈從,一方面學習政務,是秦漢之際出仕的重要途徑。 謁者 謁者,掌殿廷朝會禮儀、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秦朝的謁者也常常作為朝廷的專使出外處理臨時公事。 僕射 僕射,原為戰車上的射手。秦朝則侍中、尚書、謁者、博士等官署皆置,為本署副長官,長官為令。《太平御覽》卷二百零一:「秦漢之世,委政公卿,尚書之職,掌封奏,令贊文書,僕射主開閉,令不在,則僕射奏下其事。」 衛尉 衛尉,掌皇宮諸門屯兵。屬官一公車司馬令,凡吏民上書、四方貢獻、朝廷徵召等,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車馬,公車司馬令即掌其事;屬官二衛士令,統領諸宮門衛兵。 太僕 太僕,本周朝官職,秦朝沿置,掌皇家車馬。趙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職。 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屬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獄,稱廷尉獄,大臣有罪則下廷尉獄。 典客 典客,掌諸侯與少數民族部族首領朝覲事務、接待諸郡縣上計吏。屬官有行人,備臨時差遣遠方。 宗正 宗正,又稱宗令,掌皇族親屬及登記宗室譜牒。皇族宗室有罪,則絕其屬籍。屬官有宗正丞。 治粟內史 治粟內史,掌諸穀物、金玉之貯,相當於國庫司庫。屬官有太倉令、太倉丞,掌國庫中糧食的貯存;有平準令、平準丞,掌京師及諸郡物價。(《通典·職官八》) 少府 少府,掌皇帝私產,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屬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掌皇帝服飾織造與保管; 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種禮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掌服侍皇帝飲食; 尚沐令、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寢用具; 尚書令、尚書丞、尚書僕射,掌宮中文書發啟、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調皇帝飲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宮中諸宦官; 中書謁者令、中書謁者丞,掌內宮導引、接待、典儀等,以宦官充; 太醫令、太醫丞,掌皇帝與後宮醫葯; 都水長、都水丞,掌諸郡縣水利事務,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駐官署; 樂府令、樂府丞,掌宮廷音樂的排練、演奏、整理,以及音樂藝人的管理; 永巷令,掌後宮宦官、宮女的生活,以及宮人犯罪的懲處。 少府的這些屬官中,尚書、中書謁者兩個官署對後世各個朝代的政制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其餘諸「尚」後轉為女官。 警衛、侍從與宮官 中尉 中尉,掌京師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衛戍長官。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千牛等官佐。屬官有武庫令、武庫丞,掌軍器製造、貯存;有靜室令,皇帝出巡時負責擔任清道夫。 將作少府 將作少府,掌皇宮等公共建築事務,本署有兩丞,左右中侯。屬官有石室令、東園主章令、主章長、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後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築石料、東園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長掌伐大木、五校掌營建。五校所屬多為刑徒。 典屬國 典屬國,專掌召撫西南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掌諸侯以下諸爵的封贈及賓客祭祀饗食等事務。 中常侍 中常侍,侍從皇帝左右,備皇帝顧問,可以經常出入皇宮禁地,漢朝為宦官職務。 給事中 給事中,職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 詹事,太子卿,掌太子家,統領太子宮臣,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屬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罰、飲食、倉儲、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掌漏刻、禮樂等; 衛率,掌太子侍衛; 中庶子,侍從太子; 太子舍人,掌太子文書; 太子洗馬,太子出,則洗馬為前驅; 少庶子,掌太子諸庶務; 太子仆,掌太子家車馬。 秦朝雖然詳細設置了太子宮官,但確未正式冊立過太子。 皇後諸卿 將行,掌皇後禮儀。 皇後衛尉,掌皇後衛隊。 皇後少府,掌皇後私人事務。 皇後少仆,掌皇後車馬。 武將官制 國尉 國尉為最高武職,統領諸軍,負責各級軍官的任免與考核。國尉在戰國時期的晉、趙等國也有設置,職掌相類。秦朝的國尉職務與漢朝的太尉相當,但不列於三公,地位較低,與卿相若。 護軍都尉 護軍都尉,執掌軍政,統領諸將。屬官有中護軍,領軍史,掌禁軍,參預武將的選補事務,遇將軍率軍出征時,則駐該軍監督軍政。 將軍 秦朝仿周朝制度,設置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位上卿,率軍鎮守邊郡。 另置上將軍、將軍,為臨時職務,有大征伐時選武將出任,軍還即撤任。 地方官制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施行郡縣制度,秦國設縣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變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 咸陽是國都所在地,不設郡守而由朝廷直轄,其長官為內史(《漢書·百官公卿表》: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位同九卿,得參預朝政。內史屬官有: 都水長、都水丞,掌水利; 鐵官長、鐵官丞,掌冶金、製造農器; 廩犧令、廩犧丞,掌糧食倉庫和牧養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為一級行政地方,軍民兼治。郡設郡守、監御史、郡尉三個互不隸屬的主要官員。 郡守 郡守,郡的長官,邊地多為武將,內地多以郎官出任,銀印青綬、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權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縣令縣長、負責監察郡治的監御史、負責統領駐軍與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員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監御史 監御史,隸屬御史中丞,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 郡尉 郡尉,掌郡駐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轄於朝廷,與郡守相抗禮。郡尉屬官有丞,內地諸郡設丞一人、大郡則設兩人。邊塞諸郡則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轄士史、尉史各二,掌邊塞衛戍;關隘之處置關都尉,均隸屬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輔佐郡守綜理郡政,銅印黑綬、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時,郡丞代行郡守職務。屬官有卒史、主簿、牧師令等。邊塞諸郡另置長史,管理兵馬軍政,與郡丞同秩。 縣制 縣為秦朝最低一級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職也僅僅設在縣一級。 縣令、縣長 秦朝按縣的人口多寡,萬人以上的縣置縣令、以下的縣置縣長。縣令銅印黑綬、秩千石至六百石,縣長銅印黃綬、秩六百石至五百石。縣令與縣長都是縣的行政長官。 縣丞 縣丞為縣的次官,職比郡丞,銅印黃綬、秩四百石。 縣尉 縣尉掌治安、捕盜之事,職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縣丞。 功曹 功曹,掌縣吏的考績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書檔案。 獄掾 獄掾,縣獄的典獄長。 文無害 文無害,所謂公平吏,掌巡查監獄,復查案卷,以防止冤獄。 廄騶 廄騶,掌一縣車馬之政。 倉吏 倉吏,縣庫的長官。 治獄吏 獄吏,縣獄的獄卒。 鄉亭 縣以下置鄉,鄉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這些都是以宗族為核心的人民自治組織。 三老 三老,一鄉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謂孝悌仁義之家可以申報郡縣予以表彰,並可以推薦優良子弟出任郡縣吏。 有秩,嗇夫 人口達五千人的鄉,由郡指派一人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鄉,由縣指派一人為嗇夫。兩者職責相同,都是調解鄰里糾紛、幫助政府收取賦稅、安排徭役。 游徼 游徼,為徭役的一種,掌巡察地方、緝捕盜賊。 亭長 亭長,吏職,也是徭役的一種。 (最出名的亭長就是劉邦哦~)
㈣ 秦朝的法律有多苛刻
透過兩千多年厚重的歷史塵埃,秦王朝留下的「苛政」符號,隨著秦簡的發掘有了另一層解讀--秦代法、律、令較完善,「姦邪不容,皆務貞良」,於是秦代官吏 「慎遵職守」,凡事「細大盡力,莫敢怠荒」。秦律調整的范圍遍及國家、社會和家庭各個領域,達到了十分細密、詳備的程度,可以說從生產到生活,從個人到牛馬,從國家到家庭,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秦帝國小官吏的法律片段
秦王政三十二年,在帝國的一座叫遷陵的縣城,人們剛開始一天勞作。一個叫昌的人是這里的最高長官。每天,官吏們都要經手大量公文,按秦制,凡在此地處理過的文件,都要仔細抄寫備份,建立檔案,以便查驗。負責抄寫檔案的是一些專門的寫手,在每份檔案後,都注有他們的名字。
這天,隸屬於遷陵縣啟陵鄉的鄉長夫正在向自己上級寫一封推薦信,在信中他提到鄉里缺少一個里長和一名郵差。這封信在正月戊寅朔甲午發往縣城,送到昌的面前。4天後,夫收到了縣長昌的回信,請求被駁回,更為嚴重的是,昌回信的口氣十分嚴厲。
夫和昌是服務於秦帝國的兩個普通官吏,他們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後的公元2002年,年輕的古文獻專家張春龍,看到了這件事情的全過程。張春龍還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跡象:負責遞送這封公文的人,竟是一個有罪的女人。秦代的很多郵人平時在驛站旁照常勞作,一旦有重要信件便立刻出發。他們的足跡編織成維系帝國統一的嚴密網路。
這批秦簡總共3.6萬多枚,源源不斷地從湖南湘西古城裡耶的井下發掘出。簡上的文字達數十萬字,全部是秦代洞庭郡遷陵縣的官署檔案。里耶秦簡基本是秦朝的檔案資料,涉及到法律的內容非常少,張春龍告訴記者,「有一些講到處理案件的結果,但沒有法律條文本身和犯罪的過程」。
但是為數不多的關於法律的記載,卻相當有趣味。比如有十幾條里耶秦簡,「詳細記錄了不同官員的捕鼠數量,某人捕鼠七隻、某人十隻、某人三隻」。張春龍說, 「一開始我們對這些記載大惑不解,對照1975年雲夢出土的秦律後就明白了,倉庫保管制度非常嚴格」。秦律規定,倉庫物資的保管責任重大,倉庫的牆垣要高,閑人不準靠近它,不是主管官吏不準入內。要悉心管理,要「慎守為敬」。違背這些規定,或發生火災,或損敗了物資的,「官吏有重罪」。捕鼠則屬於防止物資損敗的行為。
12連簡是張春龍的又一發現。在昏暗的井下,沾滿泥土的一組12枚簡緊緊地連在一起,其上文字詳細記載秦始皇時陽陵縣12人,因為過錯被罰款又無力繳納的事情,他們跋涉千里來戍守洞庭郡。由陽陵縣各鄉里到洞庭郡,這12個在洞庭郡服役的人,遇到老家的政府人員來催債,一級一級的政府官員都記下了他們處理這些事情的經過和時間。最後,洞庭郡的長官做結論,還是當依法辦事,並署上,「以洞庭司馬印行事」。
張春龍感慨地說,秦時官吏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讓今人感嘆,「每個人罰款的數額非常具體,最多一人欠債一萬七千多錢」。對照雲夢出土的秦律,無力繳納罰款的人,在政府部門幹活一天,如果自備伙食,得8個錢,如果不備伙食,一天6個錢。在里耶秦簡中記載的案例處罰結果,「絕大部分跟經濟相關,比如繳納罰款,跨地區地大規模調動人員和物資,把咸陽附近的人發送到湖南、湖北等地服役,又把這些地方的物資送往咸陽等等」。
而這些案件處理結果,與1975年出土的雲夢秦簡相對照,就使兩千多年前的秦帝國又一次生動再現。秦律第一次現身,不得不歸功於秦代另一個小人物「喜」。在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以前,關於秦代歷史的研究,只能根據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及衛宏的《漢舊儀》。而「喜」最為重要的角色--秦朝縣級的法律官員,兢兢業業的他在墓葬里留下了大量的秦國法典內容。
「喜」長眠在湖北雲夢,據歷史學家李學勤推測,「他可能是南郡長大的秦人」,這里地勢高眺,形如卧虎。楚國令尹斗彀於菟出生後被鄖夫人棄於夢中,一隻老虎卧於此地,給斗彀於菟餵奶,於是此地被稱為睡虎地。1975年12月,震驚世界的雲夢秦簡就是由「喜」的墓葬向世人揭開。「我們開了棺之後,除了他的屍骨以外全部都是簡,頭枕的也是簡,頭兩邊也是簡,身上是簡,手裡還按著簡,腳底下還是簡。」
正是從墓中的法律條文得知,秦代對官吏的基本要求是「明法律令」,這樣才能做到「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作為秦始皇三十年以前的一位縣級官佐,「喜」也像秦代其他官吏一樣,必須把自己所在部門用律抄錄下來,並且熟記;所有官吏,每年年末都必須到御史(專管律令文書的官吏)那裡核對律令。官吏是執法者,故知法是第一要務。秦代提倡做好官,認為為官者不忠、不智、不廉都是大罪,均受法律約束。
雲夢出土的秦簡經專家研究整理,共歸納為《編年紀》、《南郡守騰文書》、《秦律十八種》、《效率》、《秦律雜抄》、《法律答問》、《治獄程式》、《為吏之道》等8種。主要是關於秦的統一戰爭,法律制度、秦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及統一度量衡和統一貨幣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秦律十八種》、《效率》、《秦律雜抄》、《法律答問》、《治獄程式》等更是提供了秦代大量的法律條文、案例和法律解釋。
耕戰的法律需求
在雲夢秦簡出土前,秦律被描述為「繁似秋荼、密如凝脂」。司馬遷記載荊軻刺秦王,荊軻手持匕首追著秦王在朝堂圍著柱子跑,殿上的武士只能高聲叫喊,卻不敢上殿。因為秦律嚴格規定,沒有秦王命令不準上殿。秦國制度的嚴苛,也由此可見。參與雲夢秦簡發掘和研究的武漢大學教授陳抗生說,西漢初年的儒生們,以賈誼的《過秦論》為代表,對前朝全盤否定,這里邊既有意識形態因素,也有感情因素。但是這些評論性的東西,遮蔽了史實本身。秦律的出土,讓人感受到秦制度並不是後人所說的苛政,而是「秦代有法可依、執法甚嚴,秦法於吏於民都有絕對權威」。
雲夢秦簡記錄了戰國末年至秦始皇三十年的制度思想。在這些記錄中,並沒有公開提倡法家「輕罪重罰」和「以刑去刑」之類的原則。陳抗生說,秦律確實嚴厲,「但並沒有崇尚暴力,並不完全是嚴刑酷法、草菅人命的法家風格」。
從更廣泛的歷史時空來看,雲夢秦簡以詳盡的史料記錄了秦國土地所有制的多元化推行。在國家對土地租稅合一的同時,又根據軍功爵位獎勵土地,從而使個人對土地也有了一定的支配權,軍爵制的推行,是耕戰政策的需要,也是推進戰爭的需要,土地私有制與國家授田制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1975年,展現在專家面前的這1000多枚竹簡上,清清楚楚記載著秦人法律方面的各種規定。竹簡上有這樣一些內容: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法律還規定:在飲食上,軍官的待遇與士兵不同。喜抄寫的竹簡最終提供了答案:在秦國,軍糧是由國家統一供應的。
秦軍征伐楚國時,動用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兵力。可以想像,在楚地廣袤的戰場上,旌旗招展、人喊馬嘶,到處都是安營紮寨的部隊。為了供應60萬人馬每日的消耗,後方運送糧草的車輛連綿不絕。
根據史書記載:一個士兵每月的口糧大概在40斤左右,秦國滅楚,戰爭打了將近兩年時間,需要的糧食至少在50萬噸以上。連年負擔如此沉重的軍糧生產,可以推想,沒有空前發達的農業,根本就無法保障這種規模的戰爭。
幸運的是,「喜」抄寫的1000多枚竹簡,為我們了解秦國的農業提供了線索。這些法律條文清清楚楚地顯示:兩千多年前,秦人是如何管理農業的。
播種時,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斗;穀子和麥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畝撒的種子可以適當減少一些。田律還規定:莊稼生長後下了及時雨和穀物抽穗,縣里負責農業的官吏應及時向朝廷書面報告受雨、抽穗的土地面積,及已開墾而還沒有耕種的土地頃數。如遇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及其他自然災害也都要詳細向朝廷書面報告。
國家用法律來保障所有農戶都用當時最先進的方法耕種。國家對耕作的管理,竟能具體到如此程度。
春秋戰國時期,牛開始代替人力耕田,它的意義在當時絕不亞於現代農業中用拖拉機代替耕牛。因此,牛的地位在秦國的耕戰國策中至關重要。
竹簡上說:各縣對牛的數量要嚴加登記。如果由於飼養不當,一年死三頭牛以上,養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懲罰,縣丞和縣令也有罪。在牲畜繁殖方面,「牛大牝十,其六毋子,貲嗇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子,貲嗇夫、佐各一盾」。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負責喂養十頭成年母牛,其中的六頭不生小牛的話,飼養牛的人就有罪。如果十頭成年母羊,四頭不生育,相關人員也要受到不同程度懲處。法律史專家陳抗生說,「這些法律條文讀起來讓人挺感動,國家對生產的管理如此條理分明」。
法律還規定:農戶歸還官府的鐵農具,因為使用時間太長而破舊不堪的,可以不用賠償,但原物得收下。
這種農業生產的法律規定,從雲夢秦簡中,還滲透到各種秦代的考核制度中,給人深刻印象。陳抗生說,「從考核制度經常化和細化,可見當時法律的嚴格和管理水平之高」。比如,秦人對工程、手工產品、漆園和采礦冶煉等的考核十分嚴格,對落後者要實行責罰,連續三年落後者,更加重責罰。這樣一個團體,上至主管官吏、縣令、縣丞,既然福禍與共,就必須同舟共濟。《秦律雜抄》中的規定又有相當的合理性,「比賽落後而經濟上未造成損失的,雖也因其無能而廢其官職,卻並不給與經濟上的制裁」。
法律密網下的臣民生活
秦代法、律、令較完善,「姦邪不容,皆務貞良」,於是秦代官吏「慎遵職守」,凡事「細大盡力,莫敢怠荒」。秦律調整的范圍遍及國家、社會和家庭各個領域,達到了十分細密、詳備的程度,可以說從生產到生活,從個人到牛馬,從國家到家庭,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秦人的生活是否如《史記》所說「赭衣半道」(走在路上,有一半的人都是穿著粗麻做的赭衣囚徒)呢?而「劓鼻盈累,斷足盈車,舉河以東,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的說法又是否誇張呢?
雖然有了湖北雲夢、湖南里耶等地的秦簡發掘,在這些文字資料上,今人想一窺秦人的生活狀態,似乎依舊困難。在有限的文獻記載中,秦朝以相當理性的方式,留給後世「制度大於人」的強烈印象。
而據史料記載,秦人並非自古就有法治觀念,商鞅變法初期,老百姓並不願理會與以往習俗相悖的律令。商鞅就心生一計,他在咸陽的西門口立了一個大木頭,張貼一個告示,許諾誰把這根木頭從西門搬到東門,就賞金一千。有壯漢移木,商鞅兌現自己的諾言,一諾千金,變法乃成。
《雲夢秦簡·語書》中說:對私鬥、拾遺、私徙、游食、非時砍伐林木,還有投為匿名信、巫蠱、戶籍報不實,向大街拋穢物、灰燼等各種不良行為,均視為犯罪,官吏「知而不舉」,甚而「養匿邪僻之民」,就要嚴加追究,嚴加管束。
於是生活在秦代的人們,每個人都好似國家高速運轉機器的一環,必須全力以赴跟上節奏。對於秦人來說,只有農業生產成績突出和戰功卓著,才能造就自己上升的途徑。《史記· 貨殖列傳》記載了巴地一個叫做「清」的寡婦,因為開礦有功,財富積累迅速,「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一個偏遠地方的寡婦,勤勞致富,在獎勵生產的秦朝備受贊譽。
這種以生產為重的思想,也體現在了法律制度上。自商鞅變法起,秦對全國的經濟實行嚴格的控制,並用法律手段調整各種經濟關系。《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提到的秦法規有30多種,其中經濟法規就有11種,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有關於維護鄉間社會秩序、農事管理、田賦徵收和土地分配的《田律》;關於糧草、甲兵、財帛等物品管理的《倉律》;關於管理畜牧業生產的《廄苑律》;關於府藏管理的《藏律》;關於官營手工業的《工律》;關於調度手工業勞動者的《均工律》等等。
而與常人想像的動輒酷刑的懲罰不同,「睡簡」中記載的刑罰種類,遠比殷、周文明。對此專門做過研究的陳抗生說,雲夢秦簡中記載的死刑案例僅5起,判處死刑的行為有「譽敵而恐眾」者、唆使少年人犯罪、親兄妹私通等幾例。其他多半是「貲罪」,也就是一種經濟懲罰,「貲」的東西一般分四類,貲甲、貲盾、貲錢和貲徭役。甲、盾都是保證國家戰爭時武器之用,徭役保證大量的勞動力,可見秦朝的法律懲戒,最終都會以保證充足的生產力為前提。
對囚犯的懲處,「也多以不使囚犯喪失勞動力為標准」。比如從用刑的種類來看,貲:罰款,通常以甲、盾的價值來計量,或用罰勞作、罰戍邊來沖替。偷采人桑葉不值一錢,「貲徭三旬」,是用30天的強迫勞動來充罰。交不出錢者,還有用「貲戍」,即以限期守邊來充罰。贖:用出錢的辦法來贖已判之刑。也可以用服勞役、守邊來折算。耐:又稱「完」,剃去胡須、鬢毛以羞辱之,但保存頭發。髡:剃光頭發,重於耐刑。黥:墨刑,額上刺墨痕。笞:鞭打責辱。秦人生活在嚴密的法網之下,無論官吏或黔首(百姓),都受到明確約束。
在雲夢秦簡《治獄》里,對審訊官吏也提出律令要求,「嚴刑逼供是不提倡的」:審理案件,能根據記錄的口供進行追查,不用拷打而察得犯人的真情,是最好的; 施行拷打,不好;恐嚇犯人,是失敗。
「審訊案件,必須先聽完口供並加以記錄,使受訊者各自陳述,雖然明知是欺騙,也不要馬上詰問。供詞已記錄完畢而問題沒有交代清楚,於是對應加詰問的問題進行詰問。詰問的時候,又把其辯解的話記錄下來,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不清楚的問題,繼續進行詰問。詰問到犯人辭窮,多次欺騙,還改變口供,拒不服罪,依法應當拷打的,就施行拷打。」
當然,今天看來秦律仍然有諸多「殘暴」之處,比如光是死刑的執行方法,就有20多種。連坐原則,即一人犯罪,全家、親屬、鄰里或其他有關系的人一同株連受罰,通過此種嚴酷方式控制百姓。
秦選擇的法治路徑
秦國自戰國中期孝公用商鞅變法後,國力日漸強盛。孝公死後,商鞅被政敵誣陷而遭車裂。《韓非子· 定法》提到:「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敗也。」章太炎在《商鞅》一文中所言,「法者」,「制度之大名」。商鞅變法,是實行****,其中包括法律制度。他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口號,認為效法古代則落後於時代,保守現狀就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從歷史觀上為法家變法革新和實行「法治」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陳抗生說,中國政治思想開始與法治思想走到一起,秦律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證。
自秦孝公死後,中經惠王、武王、昭王等,及至秦二世亡國,歷時130餘年。其中為丞相、相國者,有張儀、樗里子、甘茂……呂不韋、李斯、趙高等人,他們來歷不同,政治主張也不盡一致,雖然不能說法家在當時是統治地位,但是從秦孝公以來的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包括律令在內的法律得到發展,秦法已經是總結前代的法律令而來,相當成熟全面。
秦始皇更是堅持「明法度,定律令」,通過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等手段,建立了「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
陳抗生提到,後代評說給秦始皇留下「焚書坑儒」的罵名,而對歷史學家來說,真實的秦始皇除了李斯以法家思想影響他以外,五德始終說和神仙方術之士也十分受寵。《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由此可見秦始皇與儒生的親密關系。直至始皇晚年,朝中至少還有存著歧見的「博士七十人」。秦始皇於三十四年焚書,三十五年坑儒,曾遭到長子扶蘇的反對,說明儒家思想直至秦始皇晚年,仍然對秦的政治生活發生巨大影響。秦朝頒發給官吏的條文,《為吏之道》好似一個「大拼盤」--結合了儒、法、道、墨等各種思想。「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謹慎堅固,審悉無私,微密纖察,安靜毋苛,審當賞罰……」
在司法制度上,「漢承秦律」,秦律為後世的法律制度提供了較為完備的基礎。秦朝已建立完備的中央、地方司法組織體制。在訴訟形式上根據訴訟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分為糾舉和告劾兩種,類似於現代的公訴與私訴之分。私訴又根據家庭倫理觀念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審判過程除重口供外,也注意收集證人證言和物證,並對刑訊逼供有所限制。《封診式》中載有許多勘驗調查筆錄,即「爰書」,表現出對證據的注重和法醫檢驗、司法鑒定技術水平的高超。秦律還有關於判決及上訴即「讀鞫」、「乞鞫」制度以及有關法官責任的細密規定,其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比較發達和完備。秦朝非常重視農業生產,關心農耕、獎勵戰功的制度,得到法律明確保護。「這些都是秦律留給後世的積極因素。」
秦律刑罰原則中的刑事責任年齡、累犯加重處罰的原則、集團犯罪加重處罰原則、自首減刑原則、消除犯罪後果減免刑罰的原則,讓人驚嘆兩千年前法律的完備。
只是到了秦二世,趙高專政,李斯為了自保,也貫徹重刑主義,強調深督輕罪。他認為君主只有使用煩苛的刑罰來監督臣民,才能行使自己的絕對權威,就沒有人敢欺君犯上了。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實踐對秦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商君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夫棄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罰也。彼為明主而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
陳抗生說,韓非用刑以止刑,而李斯為重刑而用重刑,基本背離了法家的初衷,於秦始皇時期的法治相去甚遠。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不要以秦王朝後期走向末途的暴政,來想像整個秦王朝的制度。從秦律里邊探索它必然強大的原因,或許對於我們更有借鑒意義」。
㈤ 秦愛紛奢 人亦念其家文言文翻譯
你好,關於這句話可以這樣翻譯:
Qin loves luxuries, and people think of their families。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㈥ 秦朝書吏喜姓什麼
一、不能容忍自己喜歡的人是一部電視劇裡面的人是不是真的
㈦ 紅樓夢秦氏臨死前說有一件非常喜事是什麼
元春被封為貴妃,在皇上面前得寵,意味著這段時間賈府也跟著到達鼎盛時期。
㈧ 秦朝和晉朝喜結連理是什麼成語
秦晉之好。泛指兩家聯姻。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亦作「秦晉之匹」、「秦晉之偶」、「秦晉之盟」、「秦晉之約」,秦晉之緣。歷史上秦晉政治聯姻中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
元·喬孟符《玉簫女》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出處
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秦穆公為求將來與中原友好,與當時力量強大的晉國聯姻,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就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獻公年邁昏庸,要立小兒子為國君繼承人,從而殺死了當時的太子申生。於是,另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梁國和翟國避難。 再後來,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幫助,做了晉國國君。但是不久,夷吾就與秦國失和,發兵攻打秦國,終遭慘敗,還叫兒子公子圉到秦國做人質,這才將兩國的關系修好。
秦穆公為了籠絡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這在當時的社會來說,是一件親上加親的事,按理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然而公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國滅亡,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跑回晉國。秦穆公立即決定要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把逃到楚國的重耳接過來,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晉國君主,跟秦國不相往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新國君,成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後不久,借機打敗已經成為中原的霸主的晉國,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㈨ 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至強
翻譯么:
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移風易俗,使得民眾殷實富裕、國家富強,百姓都很高興聽命,諸侯畏懼而服從秦公。打敗魏國的軍隊,開疆拓土千里,到今天仍是如此強盛。
㈩ 秦朝范增.和范喜良關系
秦朝范增和范喜良沒有關系。
范喜良是古代中國民間愛情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中孟姜女的丈夫杞梁,秦朝修築長城的民夫。
范喜良是一個人們虛構的人物,而范增則是歷史之中,確有記載的人物,後世人們經過考證,此人在秦末時期是確實存在的。
范增,先是跟隨項羽的叔父項梁,後來在項梁死後,又輔佐項羽推翻暴秦的統治,是項羽手下第一謀士,文韜武略都非常的精通。這樣一個現實存在的人,和一個虛構的人物是不可能有關系的。
(10)秦法官喜擴展閱讀:
范增人物事跡:
秦末時期,農民起義不斷,范增在七十高齡的時候,毅然決定參與到這個亂世之中。當時與他相依為命的老伴提出要和他一起去,並說要和他生死相依,他遞給了老伴一把寶劍,在一起生活多年的老伴知道他的心意,拿起寶劍自刎而死。
聽到寶劍割破喉嚨的聲音,范增心中悲痛,老伴死後,他將老伴的屍體和兩人共住多年的農家小院付之一炬,瀟灑踏歌而去。
元前206(漢元年),范增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庄舞劍,意欲借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系,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