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如何保密
『壹』 如何理解法官的保密義務,法官是否可以拒絕作證的論文!
法官保密也是他本身的工作職責吧~拒絕就再申訴
『貳』 如何申請法官迴避
在上一次離婚官司時,法官在庭外不分青紅皂白,沒有事實做依據的情況下就對當事人妄下專定論,說過錯全是當事屬人的,言語和態度十分惡劣,比如用語「是你要提出離婚,就是你的錯」等等,而且在庭上,原被告在做陳述時,被告方陳述時法官就在聽,而當原告做陳述時,法官就總是打斷原告陳訴,很明顯是偏向被告一方,而這次開庭又是這個法官,請問可以申請法官迴避嗎?申請書該如何寫?具體怎麼操作呢?(是直接遞交法院嗎,交給誰呢?申請法官迴避後,開庭日期會再更改嗎)謝謝!!問題補充:現在法院給回的答復是駁回申請,理由是沒有證據證明,且不符合第45條規定,可是去年被告也對當時的法官提出過迴避,理由也是說當時的法官涉嫌包庇原告,他們就給同意了,為什麼現在原告碰到同樣的情形卻以無證據,不符合規定就駁回了呢?真的懷疑現在的法官到底有沒有公正!
『叄』 法官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
把關應當如何保持本心與公正?法官必須做到公正公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怎麼能去做法官呢?我受了委屈的人,就得去找法官來給他來公證。
『肆』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話,開庭前法官說的迴避制度
我從尾骨動用的畫,之後突然開始自寫的法官的速度迴避制度,要一些簡單沖出一等的一些再好一些更簡潔
『伍』 如何保護法官人身安全
近年來,法官人身傷害案件頻頻發生,除了當事人素質差,法制觀念淡薄等因素外,法官自身安全保護問題未能引起足夠重視亦成為重要原因。 筆者近期就此作了調研,發現法官人身安全保護方面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部分基層法院至今未完善安保措施,當事人進出法院未履行必要的安檢,甚至一些攜帶違禁品的當事人也能混入法院。二是大部分基層法院大門入口處未安裝攝像頭,僅憑當事人登記就隨便允許出入。三是民事案件開庭時幾乎不配備法警,當事人擾亂法庭秩序、辱罵法官或威脅法官人身安全的情形時有發生,卻不能及時有效地制止和制裁;四是絕大多數法院缺乏相應的應急措施,法官遭受當事人攻擊時未能妥善處理問題。五是法院處理當事人辱罵、毆打法官等方面問題時缺乏必要的力度,有時甚至不了了之。 筆者認為,法官人身安全保護亟待加強。一是要改善法院安全裝備。除了在庭審區域和辦公區域設置安檢裝置外,還要在法庭包括調解室、立案信訪窗口安裝攝像頭。二是法院應須建立突發事件預警機制,完善處置措施,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發生。三是加強門衛管理,當事人出入法院須持有效證件登記,經專人核實備案,並履行必要的安檢程序。四是要加強安全保衛措施。建立法警巡邏、巡查制度,定時在審判區和辦公區巡邏和巡查;對從審判區域進入辦公區域的人員進行嚴格審查。五是要加大對傷害法官人身安全行為的懲處力度,對侮辱、毆打法官的當事人要依法嚴厲懲處,決不能姑息。第1頁 共1頁
『陸』 法官泄露審判秘密,這樣做的行為是不是違反了紀律該如何處分具體處分辦法有哪些
法官違反紀律需復給予處分的,應根制據《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的規定處分。泄露審判秘密可以根據第八十七條「因過失導致國家秘密、審判執行工作秘密及其他工作秘密、履行職務掌握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被泄露,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的規定處理。
『柒』 國家規定法官的家庭住址是保密的嗎
任何人的住址都是保密的,這叫隱私權……他不願告訴你,你偷偷跟蹤去了,不必版對方是法官權,普通人也可以報警抓你的。任何人的住址,電話,身份財產信息都是隱私權范圍。只有國家公檢法紀機關在辦案時有權調取。其他人只能經本人自願同意告知才行。
『捌』 法官有權透露別人的信息嗎
當然不可以。法律規定,因為工作原因接觸到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息要保密,否則承擔相應責任。
『玖』 法官最怕你怎麼威脅
理論上,遭遇威脅、恐嚇的被害人可以得到相應的救濟措施。如根據《反家庭暴力》等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院應當受理。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15日以下拘留。
而實務操作中,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其他保護措施未必能夠完美無缺地執行,甚至是難以正常實施。如當事人情緒無常,暴躁易怒的,可能經常毆打、辱罵被害人,或者威脅、恐嚇被害人,甚至恐嚇執法、司法人員。對於這些屢罰屢犯,頑劣不改的「地痞無賴」,執法人員、司法人員不可能隨時跟在身邊進行觀察和監督,被害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加以提防。
再者,執法、司法人員也擔心要是從嚴處理這些「地痞無賴」的話,可能招致打擊報復,以致於不敢動真碰硬,任由其胡作非為。現實中,執法、司法人員被報復陷害,傷害乃至殺害的惡性案件並非沒有。而且,根據現行法律,言語威脅恐嚇往往僅能治安處罰,不能給予其刑事制裁,因為僅有明顯傷情且構成輕傷以上的,方可構成故意傷害罪。這顯然是對作惡者的放縱,也是對老實人的變相「侵害」,無利於公平正義的實現。
法治社會不能任由「地痞無賴」式的肆意作惡者胡作非為。要知道,恐嚇威脅他人行為,雖然沒有給被害人帶來有形的身體傷害,卻給其精神和心理帶來極大的摧殘和恐懼。再者,言語威脅升級為肢體暴力和殺人行為的事件並非沒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暴力比肢體暴力的危害更大,更具有可罰性。
故而,勢必對肆意恐嚇、威脅他人者予以約束和制裁。如實施人身保護令後還可對當事人佩戴具有定位、報警功能的電子監控設備,一旦其接近被害人或越出一定界限,就果斷處罰。對於多次威脅恐嚇他人者,不妨以尋釁滋事罪論處,且在當事人出獄後依然強制佩戴電子監控設備並實行心理矯治。只有對此類行為採取強力的約束和制裁措施,方能有效保護他人免遭「地痞無賴」式侵害,讓社會安寧得以保障。
『拾』 如何維護法官的中立性
法官中立性在實踐中的體現
所謂「法官中立」就是要求法官在審理過程中必須做到不偏不倚,不傾向於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對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存有偏見,而應當控辯雙方之間保持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准則》第11條明確規定「法官審理案件應當保持中立。法官在宣判前,不得通過言語、表情或者行為流露自己對裁判結果的觀點或者態度。法官調解案件應當依法進行,並注意言行審慎,避免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對其公正性產生合理的懷疑。」這條規定完全與審判程序公正的中立性要求相吻合的。可見,法官中立既是一種訴訟理念,一種司法觀念,也是一項法定職責和義務,其內涵包括:堅持客觀公正立場,一切從案件情況出發;追求司法公正;注重程序公正;堅持依法迴避。法官中立原則包括以下兩項具體要求:一是法官必須同案件事實或結果之間沒有關聯性。二是法官不得對控辯雙方的任何一方存有支持或反對的偏見。法官所形成的偏見和預斷有可能會妨礙糾紛的公平處理。因此,在訴訟中,對有關問題的裁斷者或處理者只有保持中立、無私的地位,與訴訟主體沒有利害關系或不持有偏見,案件才有可能得到公正處理。
從人民法院工作職能看,其主要承擔案件立案、審理、執行的職責,法官中立在這三項職能中也有所體現。
一、立案中的中立性。立案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組成部分,它與審判權和執行權一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權力。在立案工作中強化司法公正意識,堅持依法公正的立案,是保證案件公正的判決和執行的源頭。由於在立案階段不發生事實和法律的任何判斷,所以立案人員沒有任何理由和必要表明其對案件事實或性質的立場,其行為一定是中立的。立案人員的任何意見和立場,都必然構成對立場中立和審判獨立的干擾和破壞。因此,法官在立案中要保持中立,必須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法官在立案中堅持「不告不理」原則。中立原則要求法官在利益上與案件無涉,對當事人不具有好惡偏見。中立從根本上決定法官在程序中的被動和消極地位。司法權的最大特點也在於其被動性,通俗地講就是所謂的「不告不理」。法官在當事人行使訴權時應秉持消極性,採取「無為而治」的態度,不能越俎代庖,影響其公正性。如果法官積極動員促使當事人成訴或教導當事人如何訴訟,必然令對方當事人對法院的公正性及程序的正當性產生懷疑甚至不信任,而破壞法院的形象。其次,根據意思自治法律規則,法官的職權應受當事人處分原則的拘束。法官應當被動地按照當事人的主張審查立案,當事人願意告誰、喜歡怎麼告是當事人的權利,只要符合起訴條件都應予受理立案。而不宜借「指導」為名行干預之實,避免給予當事人以「門難進、案難立」之嫌。第三,對任何與法官自己利益有關的涉訟,立案階段同樣都應當迴避。法律上的迴避制度應不僅僅限定於對案件的審判方面,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程序的正當性,增進司法的凝聚力。
二、審判中的中立性。法官審判中的中立是法官獨立的一種特殊表現。法官在審判活動中除作為國家法律的代言人、適用者外,並不充當任何其他國家機關的利益、地方利益、部門利益和公民與社會組織個體利益的代表。在當事人主義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中,中立性分別表現為消極狀態和積極狀態,而消極性中立才是的訴訟結構的技術、文化內涵的特質。總的來看,法官一旦不保持中立或使各方不能平等參與,就可能在認定事實和評定證據方面產生預斷,形成偏執,以至於作出錯誤的裁判。即使沒有導致裁判的錯誤,沒有損害參與者的實體權益,沒有產生不公正的結果,但是在程序進行中地位不等和權利失衡,也對當事人的自尊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從而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案件審判過程中,法官要保持中立,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歧視和偏袒任何一方當事人,尤其是對弱勢一方當事人要考慮到給予充分的司法救助與人為關懷,以避免和防止當事人對法官的公正性、中立性產生懷疑。法官審判中立性具體體現為:第一,法官不得與任何一方當事人存有利害關系,既然法官作為獨立的「第三者」,就不應與訴訟雙方當事人存在利益沖突,否則審判中立和司法公正就無從談起。這要求法官本身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對一方當事人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案件,應自覺迴避。因為,另一方當事人往往難以發現和證明法官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利害關系,法官不自覺迴避,本身說明存有私心和存在偏袒不公的可能。第二,法官應當中立地的主持庭審。庭審中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給予雙方當事人充分對等的機會陳述事實和理由,保障雙方當事人平等行使訴訟權利,不因當事人的地位不同有不同的對待,對弱勢一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給予充分的保障。「兼聽則明」,才能准確確定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准確把握當事人的爭議焦點,才能夠全面審查並分析當事人的證據,發現疑點把握本質,並通過自己冷靜的深思熟慮作出客觀的評斷,真正體現人民法院對法官審判中立性的高度重視。第三,法官應當准確適用法律理性裁判。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不受一己的偏激和外界的不當干預的影響,獨立作出裁判。法官的職責在於將靜的法條通過活動變成制約社會現實的鮮活的規范。這既要求法官對法條有理性的理解和見解,又需要對社會現實有理性的分析,並准確把握二者之間的聯系,找准切入點。裁判文書不僅要體現國家的法律,還要反映社會正義的理念,論理不僅要充分,還要有充分的認證過程。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予以確認的應當說明理由,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不予確認的更要進行充分的說明,使規范落到實處,從而確保最終裁判結果並公之於眾的法院裁判文書能夠充分體現法官審判中立和公正性。
三、執行中的中立性。執行法官中立是當事人對司法信任的精神支柱,也是執行法官應當在那些利益處於沖突的狀態下訴訟參與者各方之間保持一種超然的、不偏不倚的態度和地位。要實現司法公正,執行法官必須保持中立。中立的規則包括:執行法官不得有足以影響公正裁決的利益和偏見;執行法官應當在法律文書執行過程中保持獨立自主性;執行法官不得與當事者任何一方進行單方面接觸。因此,執行法官要樹立「中立」理念,確保公正執法,必須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問題。首先執行法官要從「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執行依據所確定的債權」的思維中解脫出來,認為執行工作唯一目的就是實現債權,沒有實現債權執行工作就沒有完成,這是片面的。執行工作應當追求執行程序、執行方法、執行措施等在內的程序公正價值和實現債權的目標價值並存的觀念。其次,執行法官應當對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之間建立客觀公正的意識,必須在中立的狀態下履行執行職能,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保持同等距離,絕不能親一個疏一個,對案件執行工作抱不偏不倚的態度。即使在執行程序中,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的權利依然是平等的,法官在釋明時應與當事人保持等距離,不能厚此薄彼,帶有偏見,否則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捲入當事人紛爭的旋渦中。第三,要做到執行窮盡原則。執行窮盡是指法院依據債權人請求實現之特定的內容,採用各種執行方法、措施和途徑後,均不能使案件得以有效執行,而債權人也不能提供能夠證明尚有可能執行的財產,就應當裁定終結執行程序。這一原則的確立,使債權人在提起訴訟前就考慮到債權能否實現的風險意識增強。不能把未能實現債權的責任歸罪於法院,更不能使承辦執行法官背黑鍋。執行法官是否盡到法定職責,不是以債務人是否履行義務為標准,而要求執行法官按照執行程序,窮盡執行措施為追求的目標。正因如此,執行法官才有可能扮好這個角色。
綜上所述,法官中立既是實現案件實體公正的基礎,也是程序公正的內在要求。法官居中而斷,在雙方當事人與裁判者三方中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結構,確保當事人地位平等,這既是訴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當事人的自然要求,不但有利於體現程序公正,也有助於達到實體公正的目的,從而樹立起審判權威,增強司法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