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寺老法院
1. 帶「千尋」的七言詩句大全
為您整理了194句帶「千尋」的七言詩句,其中「千尋」開頭的七言詩句38句,「千尋」結尾的七言詩句46句,「千尋」在中間的七言詩句110句,供您參考。
「千尋」開頭的七言詩句
1、萬壑不須看越嶠,千尋端可配吳江。——出自鄧肅《洪丞和來再次韻》
2、百道飛泉鳴玉佩,千尋石柱架瓊巒。——出自明·方勉《題黃山》
3、千尋以上有秋色,萬畝之間無夕陽。——出自曾豐《山谷詩集有…甲子秋…陽妙山之凈》
4、千尋盡處暮雲碧,萬籟息時霜月明。——出自薛嗣昌《棲岩寺》
5、莫道漚麻池水淺,千尋飛瀑吼春雷。——出自王炎《至灌溪予瑰老二首》
6、天遠地平城更闊,千尋玉塔尺來高。——出自楊萬里《船過蘇州二首》
7、萬頃淵深連渤澥,千尋巉刻對峨眉。——出自曾協《再次前韻二首呈士秀》
8、千尋有影滄江底,萬里無蹤碧落邊。——出自唐·齊己《看雲》
9、一朵雲根生老澗,千尋天柱壓群峰。——出自張巽《游洞霄宮》
10、百囀黃鸝消永日,千尋白練映長天。——出自吳彥夔《題龍潭石》
11、十里湖光連北郭,千尋岩翠繞南屏。——出自蘇頌《和兗弟游湖上諸寺二首》
12、直上通天只一門,千尋璧王薦窪尊。——出自陳宓《和潘瓜山游山韻》
13、萬傾涵虛寒瀲灧,千尋聳翠秀孱顏。——出自唐·方干《敘龍瑞觀勝異寄於尊師》
14、千尋楚水橫琴望,萬里秦城帶酒思。——出自唐·李端《山中寄苗員外》
15、千尋樹看萌芽始,萬里行從跬步間。——出自李昴英《送演侄三首》
16、最奇無如大茅峰,千尋直上天市壇。——出自樓鑰《贈黃真護道人游茅山》
17、千尋秋色岩巒凈,十里雷聲澗谷寒。——出自王之望《棲賢三峽橋次南康守晏德基韻》
18、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出自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19、千尋好景群峰起,一抹寒煙半壁留。——出自陳藻《漁溪西軒》
20、一派飛泉成舞翠,千尋秀石屢來賢。——出自王成《大滌洞》
21、萬仞高岩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出自唐·武則天《石淙》
22、千尋練掛雙流瀑,六曲屏開四面峰。——出自章得象《題山宮法安院》
23、千尋杳杳撐紅日,倚雲喬木羽林閑。——出自孫何《詩三首》
24、千尋練寫長年在,六齣花開夏日消。——出自唐·徐夤《和尚書詠泉山瀑布十二韻》
25、千尋石上隱麻姑,會教蔡經起鼎爐。——出自朱濤《題小赤壁二首》
26、千尋赤尾干堯歷,百仞紅鱗滅禹書。——出自晁說之《和許嵩老江上舟災》
27、千尋拔地出圭壁,屼屼萬古封蒼苔。——出自蔡沈《武夷自詠》
28、千尋老乾無寒暑,百鏈精金有變遷。——出自釋堅璧《送人》
29、千尋鐵綰蒼龍骨,七十舟橫赤雁行。——出自陳興《浮橋》
30、千尋古木含雲翠,一派寒泉繞檻流。——出自梁顀《題靈洞天福院》
31、千尋萬派功難測,海門山小濤頭白。——出自唐·齊己《觀李瓊處士畫海濤》
32、千尋自分遺樗散,百和何堪借棗昏。——出自李復《答晦步求飲》
33、千尋練帶新安水,萬仞花屏問政山。——出自黃台《題歙州問政山聶道士所居》
34、千尋濯足衣裘冷,六字哦詩筆硯香。——出自朱槔《仆自以四十…濕體中…十五日夜夢》
35、千尋水面跨長橋,隱隱晴虹卧海潮。——出自鄭叔僑《熙寧橋》
36、千尋綠嶂夾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出自唐·徐氏《玄都觀》
37、千尋雙劍截不斷,一片閑雲飛過來。——出自劉象功《句》
38、十倍黃樓況黃閣,千尋青筆是青原。——出自楊萬里《益公新作三…日圍山…以唐律二章》
「千尋」結尾的七言詩句
1、九華門外柳三尺,蕭相樓前松千尋。——出自曾會《重登蕭相樓》
2、何似拍浮從我醉,夜船藉月碧千尋。——出自毛滂《聞諸君不裹…以忘飢…獨在見遺辱》
3、制斷任公子釣輪,波騰岳立幾千尋。——出自釋紹曇《蓬維那號鰲山求語》
4、澄瀾方丈若萬頃,倒影咫尺如千尋。——出自唐·白居易《池上作》
5、湓浦水流清一派,香爐峰濕翠千尋。——出自趙汝鐩《送魯卿之九江》
6、地控好峰排萬仞,澗餘流水落千尋。——出自釋用孫《浮槎山》
7、雙溪樓下碧千尋,雙溪樓上匏尊舉。——出自宋·嚴仁《歸朝歡》
8、東城結宇敞千尋,北闕回輿具四臨。——出自唐·李乂《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
9、沈沈寒甽綆千尋,澹澹疏弦瑟五音。——出自項安世《次韻答吳阜之投贈》
10、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列群峰次第深。——出自張栻《登山有作》
11、峒里光陰經幾春,峒前蒼木垂千尋。——出自唐弼《三洲岩》
12、玉井之泉其源深,淵涵停蓄包千尋。——出自度正《壽黃侍郎》
13、游戲神通常出面,圓光周匝繞千尋。——出自宋·陳朴《望江南》
14、鵝溪未易掃千尋,龍籜何曾看溢林。——出自周必大《閣皂沖妙陳…玉軒圖…篇小詩為謝》
15、一讀斯文淚瀉襟,摩天直氣萬千尋。——出自鄭獬《讀司馬君實撰呂獻可墓誌》
16、高台突兀玉千尋,尚想當年翠輦臨。——出自吳龍翰《登當塗凌歳台》
17、潮隨春漲雪千尋,南越山藏暗浪深。——出自曹勛《宮詞三十三首》
18、顛崖一陷落千尋,奴僕偏生負主心。——出自南宋·文天祥《至揚州》
19、借我初庚滌袢暑,泠風美蔭木千尋。——出自楊光《淳熙丁未初伏奉親避暑中岩》
20、逆雲佛塔金千尋,傍聳滴翠玲瓏岑。——出自史浩《次韻鮑以道天童育王道中吳體》
21、三歲有期看一舉,百年聊待到千尋。——出自陳師道《陳詢秀才歸徐》
22、明日揚舲回白首,煙橫北固櫂千尋。——出自陳造《再用韻寄丁知縣三首》
23、大山嵯峨勢千尋,小山左右羅瑤簪。——出自項安世《賦運使張大…於水此…聽之天為韻》
24、楚客近添蘭九畹,渭川新長竹千尋。——出自李流謙《遣興》
25、驥臟作駒期萬里,鸞凰振翼便千尋。——出自王之望《題胥解元成美堂》
26、胸中丘壑上千尋,卜宅喧塵了不侵。——出自曹勛《梁潔夫幽居…林輒得…廣命名之偉》
27、山琢玉簪攢萬疊,江分羅帶繞千尋。——出自趙夔《桂山諸岩歌》
28、倚檻乍離橋百尺,系船猶戀柳千尋。——出自張閏《離城中》
29、玉龍卷動海千尋,一滴天瓢水尺深。——出自姚勉《和郡侯喜雨韻》
30、鄱陽風鼓浪千尋,徹底探窮不顧身。——出自釋紹曇《鄱陽恭上人求語》
31、仰踏劍棱梯萬仞,下緣冰岫杳千尋。——出自唐·章孝標《駱谷行》
32、潮蹙海風驅萬里,日浮天塹洞千尋。——出自唐·李紳《卻到金陵登北固亭》
33、丹井汲泉深百尺,星杉聲壑到千尋。——出自戴復古《陳孟參陳明子同游麻姑山》
34、絲貫日華明五色,戲隨風舞忽千尋。——出自楊萬里《戲題檐間蜘蛛》
35、湘月蘋風乍暢襟,燭前江水練千尋。——出自唐·鄭史《秋日零陵與幕下諸賓遊河夜飲》
36、善法堂前探淺深,寒濤平地涌千尋。——出自釋心月《頌古十六首》
37、乾溢兩無年大有,君王德澤海千尋。——出自吳潛《句》
38、俯瞰江流青一帶,坐看山色碧千尋。——出自宋·蔡戡《陪憲使登榕溪閣》
39、聞說君家快目亭,湓江直上起千尋。——出自張栻《襄州護漕使…予讀而…想斯亭觀覽》
40、握手更知禪迫遠,隔雲靈鷲碧千尋。——出自北宋·王安石《平甫與寶覺…大覺並…相見得詩次》
41、萬戶漸宜歸一望,重樓恨不起千尋。——出自強至《依韻奉和司徒侍中中秋筵散雨餘微見月色》
42、雲中白鶴塔千尋,為眾同南古到今。——出自王洋《留贈道場老慧苦眼疾》
43、溪藤疏影勢千尋,筆補春工著意深。——出自宋理宗《題趙葵墨梅》
44、已約飛雲狎來往,誰知峰頂有千尋。——出自陳著《次韻奉慈寺主居簡》
45、軍南古原行數里,忽見峻嶺橫千尋。——出自曾鞏《游麻姑山》
46、欲餌流膏種松子,參天會見一千尋。——出自聞九成《初入洞霄》
「千尋」在中間的七言詩句
1、涼蟬高掛千尋壁,斷澗閑浮五石瓢。——出自余芑舒《歲寒山》
2、高摩雲漢千尋路,倒浸峰巒百尺潭。——出自柳敘《橫山聳翠》
3、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出自宋·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
4、紅雲幾片危樓上,古木千尋落照邊。——出自何行《龍泉觀》
5、豈用千尋麻索拽,指端輕撥滿寰中。——出自釋印肅《同輪歌》
6、龍門合畔千尋壁,江月亭前十里堤。——出自南宋·陸游《夢行益昌道中賦》
7、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尋不可干。——出自辛棄疾《江郎山和韻》
8、寶剎千尋出天半,靈山三面落樽前。——出自晁補之《次韻李秬靈山亭宴集寵戲之句》
9、量涵萬頃滄溟闊,氣吐千尋太華高。——出自曾豐《送孫莘老移知南京》
10、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出自唐·吳融《太湖石歌》
11、眼看岩石千尋起,面對爐煙一縷輕。——出自曾協《和史侍郎游澹岩韻六首》
12、孤槎欲泛千尋海,常望龍驤萬斛牽。——出自丘葵《用伯恭次信兒韻因以示之》
13、柔如萬頃連天草,亂比千尋匝地絲。——出自宋·石象之《詠愁》
14、匡廬亦有千尋瀑,無此陵虛翠玉台。——出自戴錶元《雪竇飛雪亭和孫使君》
15、拂塵尚欠千尋竹,極目何須百尺台。——出自陳宗遠《題汪表叔對袁府起借軒和韻》
16、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出自北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17、朝來白露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出自宋·蘇軾《九日黃樓作》
18、赤道千尋上青壁,恍如飛電掣雲開。——出自項安世《疑雨》
19、狂風直襲千尋索,急雨時傾百丈泉。——出自朱光潛《黃山》
20、雲外千尋好性靈,伴杉陪柏事孤貞。——出自唐·盧士衡《松》
21、枯木上一點春回,古渡頭千尋寒雪。——出自釋堅璧《偈頌二十一首》
22、雲橫遠嶠千尋直,霞亂斜陽數縷紅。——出自邵雍《秋遊六首》
23、太平不用千尋鎖,靜聽西城打夜濤。——出自范成大《望金陵行闕》
24、落然收寶入丹田,歸省廬阜千尋碧。——出自程珌《代上楊誠齋》
25、洛陽橋下千尋水,象骨峰前萬疊山。——出自釋堅璧《送泉州僧》
26、銅壺閣上看明月,身在千尋白銀闕。——出自南宋·陸游《銅壺閣望月》
27、寒梢已拔千尋劍,空腹堪容數百人。——出自林季仲《移竹次林英伯韻四首》
28、勢侵雲漢千尋直,影落煙村四面同。——出自唐皞《題安陽山翠微寺》
29、雲閑龍躩千尋干,地底雷奔萬仞泉。——出自晁公為《題慈雲院雙松亭》
30、峭壁千尋翻素練,深崖萬古斗雄雷。——出自杜范《偶屬成嵬字韻錄呈六十叔二首》
31、樓開石脈千尋直,山拆鰲鱗一半膻。——出自唐·黃滔《寄羅浮山道者二首》
32、行穿老檜千尋影,歸受涼荷十里風。——出自陳造《游普向十首》
33、歙溪澄湛千尋碧,中有崎嶔萬年石。——出自陳瓘《歙硯詩》
34、低臨朱箔千尋白,高並銀潢一派清。——出自喻良能《次韻和宗郎中秋不飲》
35、縱櫂千尋霅溪水,散懷一卷樂天詩。——出自張嵲《如吳興舟中讀白樂天詩有作》
36、角陵初為五斗盜,崔浩繼作千尋宮。——出自陳普《夜台》
37、神井千尋龍起蟄,幽岩四面石成林。——出自程公許《泛舟登弁山…湖窺黃…倪尚書雲岩》
38、參天玉箸千尋許,墮地金蓮十丈無。——出自吳說《仙都山》
39、深涵月景千尋透,溜作溪聲一帶聞。——出自錢嵊《虎跑泉》
40、瀟湘之流碧復碧,上有鐵立千尋壁。——出自宋·陳與義《同范直愚單履游浯溪》
41、玉峰一掌開喬岳,銀海千尋涌平地。——出自李流謙《中秋玩月以…我官居…為韻得似字》
42、朝來白霧如細雨,南山不見千尋剎。——出自蘇軾《九日黃樓作》
43、石心已落千尋海,霜鬢難留一發春。——出自陳著《弟觀喜董稼山至有詩因次韻二首》
44、波搖珠樹千尋拔,山鑿金陵萬仞空。——出自唐·杜牧《江樓晚望》
45、深隨石竇千尋去,遠自雲峰十里來。——出自江施《句》
46、平看溪上千尋來,不數需志萬壘山。——出自韓元吉《葉丞相最高亭》
47、衲僧要識渠端的,雪瀑千尋瀉斷崖。——出自釋了惠《靈峰雪崖長老請贊》
48、且倒長江為壽酒,卻翻銀浦千尋浪。——出自宋·黃人傑《滿江紅》
49、何當一一窮真偽,須把千尋鐵網撈。——出自王禹偁《仲咸借多海魚圖觀罷有詩因和》
50、水涵疏樹千尋凈,塵到幽亭一點無。——出自郭印《次韻劉文饒題絕塵亭》
51、高岩去天尺五耳,下飛瀑布千尋水。——出自鄧肅《和謝吏部鐵字韻三十四首·游山三首》
52、巔崖一落費攀躋,汲綆千尋重挈提。——出自何夢桂《寄夾谷書隱》
53、崒律千尋玉壘開,龍盤虎踞擁金台。——出自張德興《朝天宮成紀懷》
54、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出自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
55、天台路上尋牛跡,瀑雪千尋帶月飛。——出自釋雲岫《送立維那游天台》
56、寒甽千尋汲井花,病身一浴不勝佳。——出自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57、前瞻闕塞千尋出,旁逗伊流一派斜。——出自楊億《次韻和席衢州憶洛陽春遊十四韻》
58、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出自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59、綉段千尋貽皂隸,黃金百鎰貺家臣。——出自唐·李賀《榮華樂》
60、蜀江萬派朝滄海,閩嶺千尋插太虛。——出自釋師范《偈頌一百四十一首》
61、威稜赤壁千尋峻,德量黃陂萬頃寬。——出自黃治《句》
62、無風激起千尋浪,到海方知是逆流。——出自釋智愚《惟侍者號曲江》
63、月回浦北千尋雪,樹出湖東幾點煙。——出自唐·曹鄴《旅次岳陽寄京中親故》
64、雲間東嶺千尋出,樹里南湖一片明。——出自唐·張說《灉湖山寺》
65、岸巾獨倚千尋樹,閑看南雲度北山。——出自楊萬里《午熱登多稼亭五首》
66、錦帆十里徒映空,鐵鎖千尋竟然炬。——出自元·吳萊《風雨渡揚子江》
67、松竹千尋森氣節,江湖萬頃渺情田。——出自黃公度《賀劉使君》
68、院鄰翠障千尋碧,門抗寒溪一帶清。——出自江白《等法院》
69、苔封鐵色千尋壁,日麗雲章百尺樓。——出自李流謙《游虎丘次仲甄韻》
70、須知兩角怒蛙升,即是千尋彩鳳鳴。——出自葉適《寄題駱子高解元蝸室》
71、壁立千尋度玉風,絕捫摩處有行蹤。——出自釋紹曇《雪崖》
72、迥封雙闕千尋峭,冷壓南山萬仞斜。——出自唐·李建勛《和元宗元日大雪登樓》
73、長翁波濤萬頃陂,少翁巉秀千尋麓。——出自張耒《贈李德載二首》
74、風雲會處千尋出,日月中時八面明。——出自唐·周朴《福州神光寺塔》
75、肯來兩手相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出自釋正覺《頌古一百則》
76、詩成落日千尋竹,歌就殘陽萬點鴉。——出自韓元吉《再用前韻戲傳道》
77、可憐日對千尋瀑,不解閑吟半字書。——出自樓鑰《天台道中口占》
78、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千尋鳳要棲。——出自唐·李商隱《玉山》
79、卻看翠嶺千尋石,又泛清溪九曲船。——出自韓元吉《過武夷》
80、崖裂千尋根到海,劍懸七尺氣橫空。——出自林景熙《次王修竹監簿送羽士過龍瑞宮》
81、涌壁千尋古面顏,仰憑天柱俯仙關。——出自連久道《翠微亭》
82、矯首千尋古杏檐,遠林空處月鉤纖。——出自張閏《七夕前一夜翠樾堂設醮》
83、呂梁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出自梅堯臣《送趙諫議知徐州》
84、瓊田萬頃山如涌,鐵壁千尋泉自飛。——出自林景熙《虎丘寺》
85、他山縱染千尋碧,不似西湖一帶山。——出自仲並《官滿趨朝留滯吳門即事書懷十首》
86、清風直節千尋聳,洪度澄陂萬頃容。——出自陳宓《挽建寧林知丞》
87、重關獨居千尋嶺,深夏猶飛六齣花。——出自金·元好問《雁門關外》
88、煙開鰲背千尋碧,日浴鯨波萬頃金。——出自唐·劉禹錫《送源中丞充新羅冊立使》
89、插天萬仞黃山聳,繞郭千尋練水流。——出自楊公遠《題徐氏聚秀樓》
90、晴雲放出千尋嶺,喬木團成幾處村。——出自郭印《題遠色閣》
91、世間那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出自宋·蘇軾《文與可有詩…將一段…掃取寒梢萬》
92、雲樹千尋張翠蓋,煙蘿一片殿青屏。——出自黃庚《金潤玉隱廢寺間居》
93、精神一隻秋空鶴,騷雅千尋夏井冰。——出自唐·齊己《寄金陵幕中李郎中》
94、橋橫飛澗上崔嵬,澗瀑千尋吼怒雷。——出自釋文禮《天台石橋》
95、誰教來自半天上,穿破千尋碧玉屏。——出自錢聞詩《瀑布》
96、寒甃千尋汲井花,病身一浴不勝佳。——出自宋·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97、可憐岩上千尋瀑,不似檐前一派流。——出自陳宓《風雨漲檐溜憶東平以疾不往》
98、雲無一縷干明月,橋有千尋卧淥波。——出自邵雍《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99、賦情更有深繾綣,碧甃千尋尚為淺。——出自唐·吳融《雜曲歌辭·古別離》
100、蒼崖一徑橫查渡,翠壁千尋當戶起。——出自歐陽修《三游洞》
101、珠樹三株詎可攀,玉海千尋真莫測。——出自秦觀《別子瞻》
102、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出自唐·張說《和尹從事懋泛洞庭》
103、碧玉千尋劍影寒,夜深光怪逼危闌。——出自陳塤《游虎丘》
104、萬圍千尋妨道路,東西蹶倒山火焚。——出自唐·柳宗元《行路難三首》
105、舟將水動千尋日,幕共林橫兩岸煙。——出自唐·張說《三月三日詔宴定昆池宮庄賦得筵字》
106、重重欄檻千尋出,一一窗扉八面開。——出自孫揆《句》
107、昔誇三窟今成縛,少倚千尋老作煤。——出自項安世《和鄧子及冬至謝送筆墨韻》
108、眾峰奇秀四圍旁,擁出千尋月樣塘。——出自陳宓《久不到流惠…訪邀游…亟歸因呈之》
109、扁舟迤邐過焦金,江闊千尋不主深。——出自胡宏《感興》
110、蕭然風露千尋影,搔首哦詩獨憑欄。——出自韓元吉《題蒼筤亭》
2. 僧人遺產如何繼承和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關於僧人遺產處理意見的復函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作者:
國務院宗教事務局一司:
你司《關於對僧人遺產的處理意見》的函收悉。
經研究,我們認為:我國現行法律對僧人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僧人,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僧人個人遺產如何繼承的問題,是繼承法和民法通則公布施行後遇到的新問題,亦是立法尚未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院不宜作出司法解釋。建議你們向立法機關反映,通過立法予以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關於 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復 (1987年10月16日〔1986〕民他字第63號)
上海市高級法院:
你院(86)滬高民他字第4號函請示的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問題,經研究認為:
1.我國現行法律對和尚個人遺產的繼承問題並無例外的規定,因而,對作為公民的和尚,在其死後,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繼承其遺產的權利尚不能否定;
2.鑒於本案的具體情況,同意對和尚錢定安個人遺款的繼承糾紛,由受理本案的法院在原、被告雙方之間作調解處理。
請你院按照我院審判委員會的上述意見辦理。對你院的請示報告不再作文字批復。
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請示報告(86)滬高民他字第4號
最高人民法院:
錢伯春的叔父錢定安在解放前是上海清涼寺和尚,解放初還俗,以設攤賣香煙為生,與一婦女同居,未生育,其妻於1973年死亡。1981年錢定安到上海玉佛寺當和尚,因腦溢血於1984年9月26日死亡,喪葬由玉佛寺料理。不久其兄(即錢伯春之父)也死亡。其弟表示放棄繼承。錢伯春憑本市黃浦區公證處出具的繼承權公證文書,從銀行提取了錢定安的遺產1500元存款。之後,錢伯春又去玉佛寺要求繼承已被該寺收取的錢定安的其它遺產計存款2700元和國庫券100元等,該寺不允。
上海市宗教事務管理局和佛教協會認為,宗教有特殊性,按照佛教的傳統,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他們的遺產歸寺廟所有,故應尊重佛教傳統,和尚的遺產繼承人不得繼承。
我院民庭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應遵照國家宗教政策,和尚的生養死葬均由寺廟負責,與家庭已無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和尚的遺產應歸寺廟所有。另一種意見:繼承法對此沒有特別規定,和尚的繼承人依法應有繼承權。
我院審委會意見: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繼承法都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繼承法對和尚遺產的繼承無例外規定,因此和尚的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因涉及宗教政策,為慎重處理,特報告你院,請批示。
1986年9月4日
發布部門: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日期:1987年10月16日 實施日期:1987年10月16日 (中央法規)
律師點評: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在被繼承人錢定安的身份,作為一個和尚,個人財產究竟是屬於寺院還是個人,存在著宗教和法律上的不同認識。在宗教人士看來,和尚四大皆空,何來財產,所有的錢物自然歸寺院所有;但從法律角度分析,「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和尚的財產歸寺院所有,那麼和尚,同時身為一個公民,自然享有法律賦予公民應有的權利,其有繼承權的親屬當然能夠繼承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