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法適用法院地法
法院組織法不屬於訴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在1954年9月2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1979年7月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三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根據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1986年12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決定》和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決定》修正)。
訴訟法部門指規范訴訟活動的法律。主要包括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
另外,訴訟法部門還包括《仲裁法》、《監獄法》以及《律師法》等等。
訴訟法指的是規定訴訟程序的法律的總稱,是打官司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訴訟法是典型的法律程序法。在中國有三大訴訟法,分別是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在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除了以上三大訴訟法外,一般還有憲法訴訟。(中國目前還沒有憲法訴訟,因此沒有規范違憲案件審理的程序法)
㈡ 急!關於訴訟法的幾個選擇題!!16、人民法院審判案件最基本的組織形式是( )
人民法院審判來案件最基本的組自織形式:
1、送達:是司法機關依定方式和手續,將訴訟文件送交收件人的訴訟過程。
2、直接送達:送達傳票通知書和其他訴訟文件應當交給收件人本人。
3、間接送達補充送達:將訴訟文件交給他的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的負責人代收。
4、已經送達留置送達: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或者拒絕簽名蓋章的時候,送達人可以邀請他的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說明情況,把文件留在他的住處,在送達證上記明拒絕的事由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簽名。
5、獨任制:是指由審判員人獨任審判的制度,其審判組織形式稱為獨任庭。合議制:是指由審判人員數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的制度。
6、合議庭:是人民法院審判案件的基本組織形式。審判委員會:是人民法院內部設立的對審判工作實行集體領導的組織形式。
7、審判組織:是指人民法院審理具體案件的法庭組織形式。
8、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是指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㈢ 二審法院用程序法來駁回上訴合法嗎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種情況
1.你認為沒有法律依據,但是法院認為有法律專依據情況下,屬 法院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153條第一款,駁回上訴沒有問題
2.你認為沒有法律依據,法院同認為有法律依據情況下,再駁回上訴就顯的不合法了
所以說問題的關鍵在於--法律依據的客觀性。
第一百五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二)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㈣ 何種情況下法院不能主動適用訴訟法時效的規定、種何種情況下法院可以主動適用訴訟法時效的規定
對於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回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答》第三條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對於刑事案件,涉及公民的罪與罰,事關人權的保護,人民法院應當主動審查案件是否已經超過了追訴時效的規定。
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二、《刑法》第八十七條【追訴時效期限】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㈤ 行政程序法適用於征地補償安置行為嗎
在人民政府作出徵收補償決定後,發現存在違法,為日後依法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留下隱患。被徵收人既沒有申請行政復議也沒有提起行政訴訟,通過法律監督途徑難以糾正錯誤。在當前的拆遷工作中存在著依法作出補償安置裁決後,在規定的期限內沒有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錯過了有效的申請期限,難以進入司法強制執行程序,使得拆遷喪失了強制執行的保障,對於「釘子戶」無能為力。為解決上述問題,必須暢通行政行為的糾錯程序。行政機關是否可以自我糾錯在實踐中存在困惑,在理論上存在爭議。作者根據行政行為確定力的相對性原理,結合徵收拆遷實踐,闡述徵收補償決定或者補償安置裁決的糾錯機制。
一、徵收補償決定或者拆遷裁決效力喪失
徵收補償決定是解決徵收補償爭議的行政行為,拆遷裁決是解決拆遷補償安置爭議的行政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法明傳(2011)327號《關於堅決防止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強制執行引發惡性事件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緊急通知》)要求,對涉及征地拆遷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凡是被執行人尚未超過法定起訴期限的,一律不得受理;凡是當事人就相關行政行為已經提起訴訟,其他當事人或有關部門申請先予執行的,原則上不得准許,確需先予執行的,必須報上一級法院批准。當事人在法定的起訴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人民法院依法判決維持之前,原則上不予受理先予執行,因此,在行政行為被訴至法院以後,其執行力暫時凍結,確定力處於待定狀態。當法院判決維護被訴行政行為效力後,從行政行為轉變成司法行為,效力進行了提升,通過法院強制執行,即實現了司法行為的執行力,也實現了行政行為執行力。
當事人在法定的起訴期限內沒有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即行政行為交代訴權時應當在3個月內向法院起訴,未交代訴權時應當在2年內向法院起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八條條的規定,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應當在180天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行政強製法》規定,應當在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逾期申請的,法院不予受理。說明行政行為在有限的期限內具有確定力和執行力。在徵收拆遷實踐中,通常由於政府或者拆遷管理部門的疏忽,沒有在法定的期限內,就徵收補償決定或者拆遷裁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少數「釘子戶」以維權為由漫天要價,滿足其要求必將破壞公平補償原則、破壞公平正義,不滿足其要求就會影響徵收拆遷項目的實施、損害多少被徵收拆遷利益。政府或者拆遷管理部門顯得非常無奈。如此尷尬狀態,善後工作如何進行?是否還有補救措施?顯然,不因為沒有及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就會導致公共利益不能實現,也不能一味地放棄原則滿足被徵收拆遷人的要求而破壞公平正義。政府或者拆遷管理部門可以通過依法糾錯,實現行政行為的目標。眾所周知,無論是徵收還是拆遷,都需要評估,而評估報告的有效期為1年,超過申請期限一般都會導致評估報告失效,以評估報告失效為由撤銷徵收補償決定或者拆遷裁決,然後重新作出徵收補償決定或者拆遷裁決。在超過法定的起訴期限後,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二、重新作出徵收補償決定或者拆遷裁決的法律依據和程序
行政機關依法糾錯的程序應當在《行政程序法》中進行規范和調整,遺憾的是,我國並沒有行政程序法,導致行政機關糾錯存在障礙。事實上,雖然我國沒有統一行政程序法,但是,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規定了作出徵收補償決定的法定條件,《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了補償安置裁決的法定條件,這些法定條件可以作為依法糾錯尺度和標准,可以說,糾錯的程序為做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程序,糾錯的法律依據為做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即「遵循原路徑」原則。具體來講,行政機關糾錯應當遵循以下規則:
1、糾錯時必須遵循更加嚴格的規則。應當糾正的行政行為,應是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以及由於事實的改變和法律的修訂而不適宜再存續的合法行政行為。這是由行政行為確定力的相對性所決定的。行政機關侵害相對人利益、違背公共利益、破壞公秩良俗的行政行為,法律不僅不禁止其糾錯,反而要求行政機關及時糾正。同時,對於作出時符合公共利益,但由於超過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期限而無法實現公共利益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也應及時予以破解。但這種破解也只有在有確鑿的證據證實原行政行為違背或已無法實現符合公共利益時才能進行。惟有如此,才能實現實質上的公共利益。
2、行政機關糾錯的限制。按照依法行政原則,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都應予以撤銷或變更。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即使行政行為違法,也不能將其撤銷。如撤銷授益行政行為意味著剝奪相對人基於對行政機關的信任而已經獲得的利益,即信賴利益。當撤銷授益行政行為時,可能會給相對人造成較大的損失。因此對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應予以限制。行政機關自我糾錯時,對於授益行政行為,如果相對人主觀上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應撤銷該行政行為;如果相對人主觀上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原則上不能撤銷該行政行為,除非不撤銷會對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造成的損失明顯地超過了應保護的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這時應在給予相對人合理補償後,撤銷該行政行為。在舊城改造中,一些地方政府進行毛地出讓,許多被拆遷人已經搬遷,只有少數被拆遷人拒絕搬遷,拆遷裁決已經超出了申請強制執行的期限,為了實現開發商的信賴利益和多數人回遷的願望,裁決只有撤銷然後重新作出,再依法申請強制執行,才能實現開發商的信賴利益和廣大被拆遷人的利益。
3、行政糾錯中的唇齒關系。行政機關自我糾錯既要糾正原行政行為的違法或不當,又要作出新的合法的行政行為,兩者不可偏頗、不可省略,因此糾錯和作新屬於唇齒關系。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主要表現為:證據不足、超越職權、濫用職權、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行為不合理、不適當。對喪失確定力和執行力的徵收補償決定或者補償安置裁決,可以徑行撤銷,效力戛然而止;而重新作出徵收補償決定或者補償安置裁決則需要告知相對人並給予其陳述和申辯的機會,在採信新的證據材料時應當給予相對人知悉和辯論的機會,這是行政程序公開、公正原則以及程序參與原則的基本要求。
在當前徵收拆遷中,存在著政府、開發商、被徵收拆遷人復雜利益的博弈,存在著政府熱切期待與法院消極態度的矛盾,存在著新舊條例、新舊法律的銜接過渡,存在著發展考核指標與幹部問責制度的矛盾,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解決的方法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一味地責怪法治不健全是徒勞的。吳邦國委員長指出,我國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堅持用正當程序原則、依法行政原則、權利保障原則、利益衡量原則,堅持發展是硬道理,運用法律智慧破解難題,順利實施徵收拆遷,推動城市建設發展。
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試用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這解釋第208條第三款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08條第三款規定:立案後發現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裁定駁回起訴。
㈦ 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十八條約定管轄是否必須有書面合同
是的。
約定管轄(協議管轄),應當以書面形式。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四條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7)程序法適用法院地法擴展閱讀:
協議管轄的限制
1、對協議管轄的限制一般說來,對交由外國管轄的限制比交由內國管轄的嚴格。限制有涉及訴訟主體的,也有涉及訴訟客體的。涉及訴訟主體的,有因當事人的國籍、或因雙方或一方的住所、或因主體是自然人還是法人而加的限制。
例如,按照義大利《民事訴訟法典》第52條規定,只有外國人間和在義大利無住所的義大利人之間的訴訟才可約定交由外國法院審理。蘇聯及東歐國家原則上只允許社會主義法人與外國人之間的契約得經協議交由外國法院管轄。
2、涉及訴訟客體的,一般國家的原則是:當事人不得將依法專屬內國法院管轄的案件交由外國法院管轄,即專屬管轄的案件不得協議管轄。一般地說,關於財產訴訟,除不動產外,允許協議管轄。關於諸如婚姻、家庭等非財產訴訟和非訴訟事件均不得協議管轄。
此外,幾乎所有國家都認為,基於國際上理由或出於公共秩序原因,應屬內國管轄而排斥內國管轄的這類協議為無效。在具體案件中,一方向他方施加壓力而締結的協議管轄,例如,經濟強者一方迫使經濟弱者另一方簽訂的附合契約 (adhesion contract)中有關協議條款也常被認為無效。
協議性質
1、協議的性質、訂立、拘束力、方式及推定設定或排斥一國國際管轄權的協議能產生程序上效力,所以是司法性質的。這種合約可同規定實質內容的契約分別訂立,也可載在同一契約內。
2、協議管轄可以總括規定,即表示將由契約所發生的一切訴訟受協議拘束;也可以特別規定,即對契約中特定事項有拘束力。協議的效力可規定為不僅及於協議時已存在的爭執,而且及於將來可能發生的爭執。
協議的方式,各國法律規定不同:可書面,也可非書面。大多數國家如奧地利、葡萄牙、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均須書面。義大利《民事訴訟法典》也規定以外國法院代替內國法院的管轄的協議必須作成書面。有些國家雖不要求書面,但在實踐上,一般都是書面的。
3、國際管轄,除由當事人間達成協議外,還可根據當事人在訴訟進行中的行為來推定。任何一方的單方行為可產生國際管轄權。例如,原告在對他本無管轄權的國家法院起訴,便可被認為自願受該國法院管轄。
以後被告在本訴進行中對原告提出的抵消抗辯、反訴等也受同一法院管轄。因錯誤而提起的訴訟可以撤回。
至於何時,在何種情形下,以及用何種形式撤回,則須依法院地法解決。相反,被告對依法對他本無管轄權國家的法院提起的訴訟,不提出異議而進行實質性辯論,則可推定其合意管轄,事後不得再以無管轄權為理由主張判決無效。
因錯誤而應訴的,可否據此提出管轄抗辯,則須依法院地法解決。
㈧ 民事訴訟法是公法還是私法
民訴法是公法,因為民訴法的主體是國家公權力機關和提起訴訟的當事人,兩者明顯是不平等的,所以民訴法是調整不平等主體間關系的法律,屬於公法。
所有程序法(訴訟法),都屬於公法。
㈨ 訴訟法的選擇題 麻煩高手幫我做一下
BABDA DBDAD DBB
訴訟法律關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在訴訟過程中發生的,由民事、刑事、行政訴訟法所調整的訴訟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訴訟的特徵:1)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2)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3)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其中進行審查的行政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行為的侵害。4)行政訴訟是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5)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具有恆定性。
行政訴訟被告的范圍:具體有以下五類
1)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機關。例如,在行政處理決定書上加蓋公章的行政機關。
(2)委託的行政機關。受委託的組織應當以委託機關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果也應當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
(3)行政機構的所屬機關。行政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和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或者超越法定授權的種類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都應當由所屬的行政機關承擔後果。例如,派出所作出拘留裁決,超越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警告和50元以下罰款」的授權,屬於種類越權,應當由所屬的公安局承擔違法拘留的後果。
(4)作出撤銷行政機關的決定或者繼續行使職權的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被撤銷的,應當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承擔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後果;沒有繼續行使職權的行政機關的,由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承擔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後果。
(5)其他依照法律規定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承擔法律後果的行政機關。
剛剛考完民訴和刑訴,希望能幫到你:)選擇題我能保證基本正確 呵呵 只有兩個沒有學過,不過我覺得學法律的都應該有法律體系,所以問題不大。
㈩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三、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5)辯護制度。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下列1一2人作為其辯護人:①律師;②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人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6)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爭,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調解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調解。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即調解的進行,應當是在雙方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基礎上,調解程序應當合法,調解的協議也應合法。若調解未能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判決,不應久調不決。
(2)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依法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3)支持起訴原則。
支持起訴是指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支持起訴的限於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糾紛。
(4)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辯論的內容,是案件事實及爭議的問題,包括案件實質性問題和程序性問題。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辯論權的行使,貫穿於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於辯論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方便。人民法院應當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L辯論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
(5)財產保全。
財產保全的范圍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財產保全分為訴訟前保全和訴訟中保全。
訴訟前保全要求具備以下條件:①發生了財產權益爭議;③利害關系人申請並提供擔保;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訴訟中保全要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①案件具有財產給付內容;②存在著由於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將來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能性。
財產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變賣、限制支取到期應得收益、限制實現到期債權等。
(6)先予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①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②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③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二是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7)訴訟費用。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實行「由敗訴方負擔」的原則,此外,依據不同的情況,還存在按比例負擔、人民法院決定負擔、原告負擔、協商負擔、自行負擔、申請人負擔、被申請人負擔等情形。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2)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且根據「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禁止被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