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Ⅰ 什麼是道德的起源的首要前提
勞動。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專件,人的自屬我意識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起源是指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
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看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伊斯蘭教《古蘭經》說,人間的善惡乃真主的旨意。
Ⅱ 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辨析題
勞動,是一個抽象詞,勞從字形上看是用力,例如收割稻草囤積,視為勞,動指活動的意思,所以勞動的詞義應該是為獲得滿足需求的物質與精神成果進行的體力和腦力活動。這點與字典網路中給出的定義不同,字典網路中定義勞動為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活動,因創造形式高於勞動形式,用創造來解釋勞動是內涵倒錯。
所以如果出題目的人的概念建立在字典網路的基礎上,那麼他們給出的標准答案若肯定的話,實際答案必是否定,如果標准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實際答案需要再辨析。
接下來從最貼切的概念基礎上辨析,從勞動、人類道德起源、歷史前提的關繫上展開。
首先萬物生靈皆有道德,因為生靈都具備整體性,成就這種整體性的方式為道,而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就是德。當我們把歷史限定在有記錄的文明史,那麼勞動在歷史之前發生,道德在勞動之前已經具備。
簡單地說是,勞動創造了文明,創造了歷史,但不是道德起源的前提。既然勞動創造了歷史,那麼同樣創造了關於道德起源的歷史記載,這樣說就對的。若沒有關於,直接說勞動創造了道德起源的第一歷史前提,就是錯誤的。因為歷史前提不等於歷史,而是人的靈性,人類具備理性的基因,能夠實現精神梯度發展,這是文明與歷史的前提,通過勞動的鍛煉強化了人類的天然秉性,創造了文明,勞動只是過程、方式。
總之第一歷史前提是人類的基因。人類的道德也因此與其它動物的道德有所分別。
這句話的對錯在於是否加了關於兩個字,並且去掉前提字眼。辨析完畢。
Ⅲ ____________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內我意識是道德容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起源是指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宗教神學的倫理學把道德歸結為上帝或神靈的意志和啟示。奧古斯丁《天國》認為人間的善惡是按「造物主法則」和「神聖的天道」安排的「天然的順序。
從哲學高度看,勞動是主體、客體和意義的內涵集成體。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主要是指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3)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認為,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因此,道德的起源問題,必須從這一實際出發來認識和把握。
道德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勞動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創造了人、社會和社會關系,也創造了道德。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恰恰是適應社會關系調節的需要而產生的。
Ⅳ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什麼
勞動
Ⅳ 「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出自何人之手
馬克思
Ⅵ 什麼創造了任何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勞動 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
人類藉助情緒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來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愛所替代,群體的觀念越來越強悍、甚至,高尚的博愛、為他人著想的偉大,——-這些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活動,與動物的單純的為生存、為飢飽、為搶領地而互相撕殺,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親骨肉等單純的條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區別。
而道德的有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人類的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後天的再塑造,這個道德就不會得以發揮。
動物和人其實是同源。之所以能與眾動物有區別,在於人類的大腦發達。那麼大腦的發達是由什麼條件而產生的呢?--------勞動。勞動創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類。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大腦才得以產生和健全。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須在思維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這就依賴於後天的教育了。
後天的培育,更依賴於勞動。無論是什麼性質、什麼形式的勞動。在群體里,經由勞動而體會到成長、成熟。不勞而獲的人,很難說他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在勞動中,才會體會到與人為善、換位思考、舍己為人、捨得捨得的道理。
可見,勞動在人類形成的漫長的時期起的作用,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在人類的道德培養上起的作用。
最後,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概念的形成。那麼,沒有道德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的本來含義。而勞動,不但創造了人類,也延續了人的含義。
Ⅶ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道德產生的條件有哪些
道德產生的條件:
1.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
2.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3.生產實踐是道德產生所需要的主客觀統一的社會條件
4.社會分工是道德從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條件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
道德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A.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
B.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
C.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
D.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
道德的社會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道德對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B、道德通過對其他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發生影響,從而間接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C、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D、道德對社會穩定和人們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進行具有重要的維護和保證作用。
E、在階級社會里,道德是進行階級斗爭的重要武器。
道德起源問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是倫理學史上爭議頗多的問題。目前,國內學術 界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視角加以闡釋的,認為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無庸 置 疑,這種觀點抓住了人類道德起源的關鍵環節,揭示了人類道德起源最為根本的方面。但細 究起來,這種闡釋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其一,它忽視了對人類道德起源的生物學考察,未看 到人類祖先的動物合群性本能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其二,它忽視了對人類道德起 源的心理學考察,未揭示人類道德起源的心理動因。所以,我們認為,要真正全面而系統地 考察人類道德的起源必須抓住以下三個視角:?
一道德起源的生理前提?
最早從生物學的視角論述人類道德起源的是達爾文。他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有機體進化的 基礎。在有機體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具有有益性狀的個體會生存下來並繁殖起來,而沒有這 種 性狀的,就會在生存斗爭中被淘汰。人所特有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道德品行的自然 根 據存在於某些動物所具有的合群性本能即社會本能里(例如,在和同夥的交往中尋求快樂、 彼此提示危險、用各種方式維護和幫助同夥等)。在達爾文看來,人類的祖先類人猿也在自 然進 化中獲得了這類「社會」屬性,原始初民又繼承了人類祖先的「社會」屬性,而「種種社會 性的本能——而這是人的道德組成的最初的原則——在一些活躍的理智能力和習慣影響的 協助之下,自然而然地會引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一條金科玉 律,而這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了」。??〔1〕?達爾文的進化觀把人類道德說成是動物本能 的繼續,沒有看到高等動物的社會本能和勞動、思維萌芽與人類的勞動、思維及道德行為的 本質區別,從而沒有真正科學地揭示道德的起源,但卻道出了道德得以起源的生理前提— —動物的合群性本能。?
動物依靠自身的器官從自然界取得現存的東西以維持生存,它只能作為類的個體消極地適應 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客觀環境 發生了變化,動物的生存條件也就發生變化。與此相適應,動物有機體從生理結 構到生理機能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改變,產生適應新條件的結構與機能,以與外界環境達到 新的平衡。惟有如此,動物才能生存並繁衍下去。在動物群中,彼此之間依靠生存的自然本 能聯系 在一起,其中合群性是群居動物比較突出的一種本能。 合群性本能既有基因遺傳的因素,也有個體後天在群體生活中獲得的因素。正是由於大 地和氣候條件的巨大變化,使得人類祖先這種合群性極強的動物從樹棲生活改為地面生活, 從而使合群性本能逐漸鞏 固起來。人類祖先的合群性本能雖然只有生物學的意義,但對於像人類祖先這樣的動物的生 存卻極為重要。它為由人類勞動所直接產生的社會聯系奠定了生理機能方面的基 礎。 人類的社會聯系正是從這種合群性本能中升華出來的。而勞動的發展不僅需要而且必然使人 這種 群體的社會聯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隨著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現而產生了新的因素— —社會」,??〔2〕?正是在社會及其發展進程中才產生了人類道德。?
二道德起源的心理動因?
人類祖先的合群性本能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生理前提,而原始初民在與自然抗爭過程中所產 生的恐懼感,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社會共同體的歸屬感和敬畏感乃是人類道德得以產生的 心理動因。?
原始社會初期,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使得原始初民所具有的只是 一種渾然一體的原始意識。在他們的意識中,個體與氏族是連結為一體的,個體不是作為氏 族的獨立成員,而是作為有機整體的一個「粒子」而存在的。這種原始意識的對象只是外在 事物,是自然界。面對自然界,原始初民不可能認識其中的奧秘;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面前, 他們總是感到無能為力。於是,自然界被他們想像成為一種神秘的力量,時時刻刻在威脅著 人類。原始初民對此感到恐懼和憂慮,從而將一些自然物作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親族加以崇拜 , 即圖騰崇拜。根據人類學家的分析,建立圖騰崇拜的目的是試圖藉此抵抗和控制自然,並力 圖使自然秩序化。然而,圖騰崇拜產生後,它往往以巫術、祭禮等神秘的方式引發初民的懼 怕心理,增強初民的敬畏感,並由此控制了人類,使人類自身秩序化。因為隨著圖騰崇拜的 產生,出現了諸多禁忌。通過這些禁忌限制了初民的那些危及種族、部落生存的盲目慾念 和沖動,強化了行動的一致性,從而為基本的生活秩序提供了保證。圖騰崇拜又是通過各種 祭 禮儀式進行的,而各種祭禮儀式則強化了個體與氏族之間的聯系,使人類祖先的動物合群性 本能蒙上了社會性很強的色彩,從而使人類祖先在獲得食物和抵禦猛獸的過程中,群體成員 之間在行動上的互相配合越來越完善,最終導致開始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 勞動。在生產勞動中,人和客觀世界發生了復雜的聯系,尤其是產生了動物界所沒有的也不 可能有的人和人的聯系。這就根本改造了人類祖先的自然群體,而代之以勞動為基礎的人類 社會。?
集體勞動必須有分工協作,彼此要相互了解,個人的活動必須服從集體的目的。這就要求個 體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同他人、集體的關系,並反思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是否有利於群 體的 協作。可以這樣說,反思就是自我意識的開始,它是在分工協作的社會集體勞動中發展起來 的。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使人從動物界分離出來並使人越來越遠離動物界,也使得人改造 客 觀世界的勞動建立在人對自然界的了解、意識到人對自然界的力量、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的 關系的基礎上。然而,由於原始初民剛剛從動物界脫離出來,他們在體力,尤其是智 力方面與現代人不可同日而語,因而他們在控制和利用自然方面,也遠遠不及現代人;再加 上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原始初民無法依靠個人的能力來獲得相對較好的個人生存和發 展的條 件。這就必然使個體對他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共同體產生某種依賴並導致對社會共同體的認同 或曰自我意識。這種對社會共同體的認同與自我意識使人形成某種程度的歸屬感。?
所謂歸屬感是指個體將自己歸屬於某一群體,並對其產生一定依存心理的情感體驗。歸屬的 實質在於個體對某一團體的價值認同。 歸屬感的原始表現是法國人類學家凱姆所稱的「集體精神。」早先,在原始初民那裡,這種 「集體精神」為整體氏族群體所共有,但它不是來自個體意識的總和,也不是從直接經驗中 取得的,而是個體與氏族群體渾然一體的原始意識。「集體精 神」的存在不以社會成員個體的存在為條件,氏族群體先於個體而存在,當個體死亡時,氏 族群體依然存在,「集體精神」也依然存在。隨著社會勞動的發展和人類自我意識的增強 , 這種整體先於個體的「集體精神」逐漸被整體基於個體的自我意識所取代。整體基於個體而 存在,並不意味著個體能夠脫離整體而存在;恰恰相反,人類勞動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個體必 須依賴於整體,決定了個體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歸屬感。歸屬感形成的前提如前所述,是人 類社會須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的同時,面對自然界的威脅所形成的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 對立。一方面,沒有自然界,人類社會無法生存,人類必須通過改造自然才能滿足自己的需 要。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類面前又經常表現為強大的外在力量,這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蒙 昧時期表現得特別突出。這就使得人類不得不聯合起來與自然抗爭。?
「個體作為聯合起來所組成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所具有的歸屬感中勢必包含著一種敬畏感。 」??〔3〕?本質地看,敬畏感既是對個體利益的肯定,又是對社會共同體的根本利益的 肯定。敬畏感是在個體知覺到外在誡律對種族以及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後而引發的一種 道 德情感。當個體使用「我們」一詞來代表一個社會共同體時,這中間至少包含著兩層含義( 不論使用這一詞的人是否意識到):其一是我屬於這個共同體,我個人的某種利益是與這個 共同體聯系在一起的;其二是以我個人的力量難以把握或抗衡某一對象,而只能依靠「我們 」這個共同體的力量才能實現。共同體既是個體成員的利益所系,又是個體消除或減少恐懼 感、形成歸屬感所依賴的對象,因而個體對這一共同體必然產生敬畏之情。正是這種歸屬 感和 敬畏感,使原始初民必然把個人需要視為原始集體的共同需要,或者把原始集體的需要視為 自己的需要,從而把個人同社會(集體)不可分割地聯系起來,這樣就必然地產生原 始集體主義性質的道德,必然使這種原始集體主義性質的道德成為調節原始社會關系(原始 個人與原始集體的關系,原始個人與原始個人的關系等等)的必要手段,並必然地使其成為 原始初民的真誠的道德需要。?
三道德起源的社會基礎?
恐懼感以及由它產生的歸屬感和敬畏感雖然是道德得以產生的心理動因,但是它們本身卻是 在 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萌發和發展的。因此,歸根到底,正是勞動使人成為道德的主體,促成了 人的道德需要,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必要性和動力。生產勞動是道德得以起源的社會基礎和決 定因素。?
第一,生產勞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創造了道德的主體。從人類祖先利用自己加工製作 的第一件工具來獲取生產資料,滿足自己生存需要時起,人就開始脫離動物,從而以人類的 名義進行活動。誠如馬克思所說:「一當人們自己開始生產他們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候( 這一步是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他們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4〕? 在生產勞動中,人不僅使自己的形體、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形成了人的手足、大腦和感覺 器官,為人成為道德的主體創造了自然條件;而且由於在生產勞動中經常使用工具作用於對 象,使本來是外在的東西變成了內在的影象。影象在量上的不斷積累和在質上的不斷提高, 逐漸萌發出人類最初的意識。人類意識的產生不僅使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活動的環境和對象, 而且給人類滿足需要的活動注入了一種意圖和目的,給活動的天然節奏和秩序加進了自覺自 為的成分,從而使得人不僅了解自然界,而且了解自己的需要,並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安排自 己的活動。而滿足人類需要的目的性活動,一方面使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得以掌握「 兩種尺度」:人既按照他的本性即他的需要的主體尺度來對待自然界,同時又以對象的客觀 尺度即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界;另一方面,又使個人不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利益,而且也 意識到他人和群體的存在和利益。於是,在原始氏族內部便逐步形成了比較明確的 調整個人與群體關系的要求,即個人對群體利益應當怎樣不應當怎樣的行為准則,並通過群 體的輿論使之趨於穩定。此外,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如果不按這些共同生活的行為准則辦 事,原始氏族或部落整體就不能維持,個人也無法生存,因而在自己的內心產生了維護群體 利益的義務感和榮辱觀念,從而使自己成為道德的主體。?
第二,生產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性和動力。馬克思說:「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 之外進行生產……就像許多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有語言發展一樣,是不可思議的 。」??〔5〕?在人們進行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協作和幫助 , 以及人的生產帶來的交換和分配,使人與人之間必然形成一種社會關系。隨著勞動分工的產 生和剩餘產品的出現,個人在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地被凸現出來,個人的利益觀念和 追求也逐漸產生了。利益的追求造成了人與人的差別,導致了原始初民作為「類個體」存在 的分解。於是,原始初民那種個人同群體的直接同一也遭到沖擊,產生了個人同與之相互交 往的他人和群體之間的利益矛盾。當這種矛盾關系不斷地打破原來那種「天然秩序」而上升 為社會的主導關系時,調整這種關系就成了社會的必然要求,它從兩個方面促成了道德的產 生:一方面,勞動活動必然使原始群體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而需要保持以前那種群體的和諧 統一;另一方面,勞動活動又使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發展而不得不依賴於這一群體的 存在和統一。道德調整就是基於利益矛盾而發生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這兩種相互聯系又相互區 別的需要的產物。這就是道德得以產生的必要性。?
勞動不僅創造了道德產生的必要性,而且也創造了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動力。因為勞動不僅帶 來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帶來了利益的矛盾和沖突,而且還使人們產生了對自己的全面意識和 全 面發展的要求。盡管這種意識和要求在最初很不完善,還沒有成為道德的主要動力和基本內 容,但它一旦形成,就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成為道德發生中的積極的肯定的動因,推動著 道德的產生和發展。人們通過勞動不僅滿足生存需要,而且在勞動中體驗到人的本質、人的 力量,萌發出對前景的想像和展望,從而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使人將處理好自己與他人、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作為全面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手段。於是,道德不僅成了社會和諧、發 展的保證,而且也成了社會成員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不可或缺的追求。
Ⅷ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會關系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的自我意回識是道德產生的答主觀條件。 道德起源是道德在人類歷史上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外倫理思想史上對道德起源有各種不同著法。
勞動通常是指能夠對外輸出勞動量或勞動價值的人類運動,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按照傳統的勞動分類理論,勞動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類。
勞動是人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商品生產體系中,勞動是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馬克思給我們下了這樣的定義:「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讓勞動力的賣者為其提供勞動。」
(8)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擴展閱讀:
勞動價值向新的使用價值轉化。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價值與生產系統中的生產資料相結合,並作用於勞動對象,使勞動對象的品質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增大其使用價值,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勞動價值向新使用價值的轉化過程。通常把勞動價值向使用價值的轉化和增值過程,稱為生產。
人的勞動分為市場交易型勞動和自理型勞動。有價勞動是指生產和創造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無價勞動是說將產品從這個地方運到那個地方。同樣是勞動,有時相對獲得的利益或報酬是不同的,價值不同,人的意義也就不一樣。
Ⅸ 簡述道德產生的條件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條件是:
一、勞動
勞動是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勞動創造了道德產生的主要條件,也形成了道德產生主觀統一的重要條件,提供了道德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勞動使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創造了人類的社會關系,創造了人類的自我意識。
二、社會關系的形成
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才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的構建會推動道德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並在整個社會中推展開來。
三、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道德是一種調節關系的方式,以人的意識發生為前提。人類的自我意識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默契的道德調節關系,從而推動道德的快速發展和完善。
(9)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擴展閱讀:
道德的分類有:
一、一般慾望部分
行動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魯莽,遲鈍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節制和自製,不道德有放縱和冷漠,病態和變態等。
二、特殊慾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節儉,不道德有揮霍,浪費和吝嗇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嚴肅和溫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談方面的道德有風趣和誠實,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誇張和刻板等。交際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謙遜,不道德有驕傲,虛榮和虛偽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愛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戀和諂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慮方面的道德有周詳和謹慎,不道德有繁瑣,沖動和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廣博,不道德有膚淺和狹隘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社會學概念)
Ⅹ 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