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彈撥法治療

彈撥法治療

發布時間: 2021-02-08 05:23:42

Ⅰ 按摩的要領和手法

1、按摩手法的要領之搓法

用雙手的掌面夾住身體的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的同時上下往返的方法稱為搓法。該手法操作時患者肢體放鬆,醫者用雙手掌面夾持住肢體的治療部位,然後相對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轉或搓摩運動,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動作靈活,不滯澀。搓動要快速均勻,移動要緩慢。一般以四肢部、協助部最為常用。搓法刺激量中等,具有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的作用。


2、按摩手法的要領之摩法

將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環指三指指面相並貼附於身體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關節主動作環形有節律的撫摩運動的方法稱為摩法。以手掌掌面為著力點的稱為掌摩法,以食中、環指三指指面為著力點的稱為掌摩法。

3、按摩手法的要領之彈撥法

彈撥法可細分為彈法和撥法。彈法是以拇指和食指指腹相對緊捏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然後迅速放開,使其彈回,好像拉放弓弦的樣子,適用於胸背部的骨肉及淺表的肌腱部,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的作用。撥法則是把手指按在穴位或某個部位上,適當用力下壓,到有酸脹感時,再做橫向撥動。實際應用時,可根據指下的「筋結感」,選擇使用彈撥法,能解痙止痛,對於松解軟組織粘連有一定作用。

4、按摩手法的要領之揉法

揉法也是理筋推拿常用的手法,主要是用手掌大魚際、掌根部分或是手指螺紋面,用力按在某個部位或某個穴位上,動作輕柔緩和,環旋轉動。其中用大魚際或掌根部著力的稱為掌揉法,著力面較廣,刺激緩和舒適,適宜各種年齡階段的人,常用於治療胃腸道疾病以及因外傷引起的軟組織疼痛等症,具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消腫止痛的作用。用指面著力的稱為指揉法,力量輕柔,臨床上多用於小兒推拿。

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項
1、應先輕後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體表有個適應的過程,切勿用暴力,以免擦傷皮膚。其原理是機械能轉化為熱能,這樣能使被按摩的部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增快,改善局部的營養狀況。


2、在按摩操作過程中,應該做到全身肌肉放鬆,呼吸自然,寬衣松帶,這樣可使全身經脈疏通,氣血流暢。在四肢、軀干、胸腹按摩時,最好直接在皮膚上進行或隔著薄的衣服,以提高效果。

3、保健按摩最好在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室內進行,每日可多做多次,有益無害。每天醒後睡前,都是保健按摩的最佳時間。當你被鬧鍾吵醒時,不免感到睡意未解,神情恍惚,不妨伸伸懶腰,做做保健按摩,然後便會覺得生氣勃勃,精神飽滿。

中醫按摩的作用
1、疏通經絡

《黃帝內經》里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2、調和氣血

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里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藉以調和營衛氣血,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干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慾等皆高於對照組。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Ⅱ 如何治療我媽的頸椎病啊,誰能幫我一把

看起來你是個孝順的孩子。的確,做兒女的看到父母為我們操心,又被病魔折磨,心理是很著急的。
就你媽媽的情況已經是很嚴重了,頸椎一旦壓迫神經,會造成許多的並發症,如果很厲害的話,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了。下面給你介紹一下頸椎病的一般治療方法。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http://www.kf365.com/html/11/578.html

Ⅲ 痙攣性斜頸患者怎麼按摩好

痙攣性斜頸是指由於異常的不隨意肌收縮引起的頸部不隨意性扭曲和轉動。患者往往呈現斜頸、前傾、後仰等特殊姿勢, 北京軍區總醫院神經外科修波以成人肌張力障礙局限型發作最為常見,稱之為特發性頸肌張力障礙更確切。起病緩慢,病情逐漸加重 ,很少會自行消退或緩解。根據痙攣性斜頸的症狀可以分為多種了性,按照病情的程度分為分為重型和輕型。 按肌肉痙攣的方式分型,分為強直型,陣攣型,還有強直和陣攣混合型等等。實際上成人盲目的進行康復按摩是無濟於事,甚至針灸還會刺激神經加重疾病,對症要針對病因,多數痙攣性斜頸患者需要綜合分析得出診斷和臨床分型,制定治療方案。
多數斜頸患者為副神經受壓所致,治療方式主要在顯微鏡下以微創方法選擇性周圍神經切斷加責任肌肉切斷治療痙攣性斜頸,還有一種較好的方式為腦起搏器手術無需切斷任何神經,採用神經調節弱電流的方式進行改善症狀,術前需要做詳細的評估結合頸部CT、MRI等檢查結果,並且術中需要進行測試確保術後效果,一般來說術後痙攣性斜頸患者都可以取得可喜的效果,患者頸部顫抖及肌肉脹痛症狀以及斜頸立即消失,一般頸部歪斜改善85%以上,手術屬於微創,安全性相對較高,術後醫生能及時根據病人症狀體外程式控制,調整參數,使病人療效最佳。

Ⅳ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推拿療法是怎樣的

讓病人取仰卧位,囑病人全身放鬆,醫者站在患者一側,雙手拇指搭於次穴處,其餘回四指答處於環跳穴部位,以雙手拇指為動力點,從次穴開始向上用蝶形揉法和分椎法直上大杼穴,各法反復做3次,再從大椎穴用拇指按揉法向下至骶尾部,以疏通督脈。然後分別用揉法,掌根、大魚際揉法及拇指彈撥法,由脊柱兩側自上而下至腰骶部,再由環跳穴分別沿大腿的外側和後側向下至足心部。做放通手法使其腰背及下肢靜脈疏通肌群鬆弛,為旋轉扳拿法做基礎手法。

Ⅳ 彈響髖的治療

彈響髖不伴疼痛時,一般不需治療。伴有疼痛或對彈響有精神負擔時,可採用休息、理療,制動和皮質激素類葯物局封治療。
1.治療原則舒筋解痙,滑利關節。
2.常用穴位及部位居髎、環跳、風市、陽陵、委中等穴,及下腰部、臀部、股外側部。
3.常用手法掌根按揉法、彈撥法、拿法、擦法,及熱敷。
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醫生立於患側,先對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施以掌根按揉法,以患側為重點,並逐漸向患側臀部過渡。從腰骶至臀部上下往返手法治療約3~5分鍾,按揉委中穴1分鍾。
患者取側卧位,患側在上,從臀部起,經闊筋膜的外側部、髂脛束而下用掌根按揉法至膝關節外側,上下往返約5~8分鍾,並配合髖關節屈伸的被動運動。再沿髂脛束作自上而下往返彈撥法。按壓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諸穴。
患者取仰卧位,從髂前上棘、闊筋膜張肌起始部向下,經股前近端,股外側至膝關節外側用掌根按揉法,上下往返5~8分鍾,並配合髖關節內、外旋轉的被動運動。再彈撥髂前上棘的闊筋膜張肌和大粗隆處緊張的筋膜。最後在病患處施擦法,以熱為度。並可在大粗隆處加以熱敷。
如症狀重,條索狀物增厚明顯,保守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在局麻下進行,有四種方法:①增厚的索狀物切斷或切除,直至彈響,磨擦完全消除為止,這是常用的術式;②索狀物切斷,遠側斷端移位縫合,如伴有滑囊炎同時切除大轉子滑囊;③髂脛束延長術,此術可保持骨盆在站立或行走時的穩定性。④如局部骨突過大,也可將骨突部分鑿去,術後早期功能鍛煉。

Ⅵ 頸椎壓迫神經有法治嗎誰能給我個特別詳細的答案

有可能噢,去醫院看看吧。

所有相關內容見:
http://..com/q?word=%BE%B1%D7%B5%B2%A1&ct=17&pn=0&tn=ikaslist&rn=10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七)心理治療
(八)日常生活活動指導
1. 枕頭與睡眠: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高度為12~16cm,頸部應枕在枕頭上,不能懸空,使頭部保持略後仰。習慣側卧位者,應將使枕頭與肩同高。睡覺時,不要躺著看書,也不要長時間將雙手放在頭上方。
2.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3. 某些日常活動應該停止:在患病期間,應停止做某些過度活動頸椎的活動,如擦高處的玻璃。

熱點內容
順德法院雇員 發布:2025-07-04 22:28:19 瀏覽:945
2016法律碩士研究生考試分析 發布:2025-07-04 22:22:10 瀏覽:332
司法考試沈陽 發布:2025-07-04 22:19:03 瀏覽:774
道德原則研究pdf 發布:2025-07-04 22:18:46 瀏覽:593
勞動法關於曠工辭退的規定 發布:2025-07-04 22:03:05 瀏覽:946
勞保報酬糾紛法律援助錦旗 發布:2025-07-04 22:01:40 瀏覽:652
民法疫情 發布:2025-07-04 21:56:44 瀏覽:969
法院工作鑒定 發布:2025-07-04 21:55:44 瀏覽:432
行政訴訟法訴訟超過6個月 發布:2025-07-04 21:49:43 瀏覽:72
飯店讓服務員上交手機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5-07-04 21:43:25 瀏覽: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