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會能改
1. 如何看待從法治入手推進改革
首先,必須明確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改革達到怎樣一個社會目版的……。
在這點上是權不明確的,一會兒奔小康,一會兒共同富裕,一會兒和諧社會,一會兒又一起做夢。這就不如四屆人大時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明確,就是說中國要在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與世界同步,走在世界的前面,對整個人類有所貢獻;
其次,改革的路徑和阻力是什麼?
不能說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結果損害的是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少數人牟利,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必然會越來越對立,越來越尖銳,結果可能是改革沒有完成,社會先崩潰了……;
再次,明白了改革的阻力,就和軍警為改革保駕護航一樣,建設一個法制體系也成了為改革保駕護航。
那麼改革是為了建設一個現代的法制社會?還是法治就是改革黨為了改來改去的一張牌?值得研究和思考……。
最後,法是階級統治的工具,社會的穩定器,但是法總是滯後於社會變革時期的調整步伐的;法也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一個社會形態,指望「法」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顯然是極其幼稚的。
2. 法制科可以修改定罪嗎
法制科一般代表領導對案件的性質進行審查,如果發現罪名適應錯誤可以改變罪名,最後領導批准。
3. 法治改變生活為題的論文,字數1200以上
所謂法治,強調一個國家處於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早在媽媽肚子的時候,每天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欣喜和激動,感受她溫柔的觸摸,偶爾還能懵懵懂懂的聽到她跟阿姨們聊天,聊到為我的出生准備辦理各種手續、證件,證明,媽媽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法治的國家,法治的社會,要讓我的寶貝是個合法的公民,健康的長大。原來,從那時起,我就與法治結下了不解之緣,也將伴隨我的一生。
孩童時代,最美好的時光便是牽著媽媽溫暖的手,蹦蹦跳跳跟著她走,每次走到十字路口,看著遠遠的對面,有個很好看的「霓虹燈」,一會變紅,一會變綠,路上的車也是走走停停。伸出稚嫩的小手問媽媽,這是為什麼?媽媽說:「寶貝,在路上,不論是像我們走路的人,騎車的人,還是開著車的人,大家都要遵守一個規矩,『紅燈停,綠燈行』,否則人人都亂走、亂闖,你撞我,我撞他,路上還不亂成一團,我還怎麼帶著我的寶貝安心出去玩呢?」當時的我,只記住了「紅燈停,綠燈行」這句話,知道這樣自己才會更安全,媽媽才會更安心。後來慢慢長大,我才明白,原來走在路上的規矩還有很多,這個規矩有個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它的指引下,我們才能更有序、更安全的在路上,沒有問題時,它是一條隱形的指揮棒,默默的指揮行人和司機的行為,出現了事故它就是一個可依據的准繩,有法可依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交通法治下,走好自己的路,才不會讓別人無路可走,也才能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學第一堂課,如今依然記憶猶新。老師嚴肅的站在講台前,向我們宣讀學校的紀律,各種規定,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想來現在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法律觀念,離不開老師當初不厭其煩的諄諄教誨,她讓我懂得了,一直到初中,我享受的都是九年義務教育, 而且是帶有強制性的,不把我們送到學校來上學的家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當時,我的一個小夥伴,因為家長重男輕女觀念嚴重,而且經濟狀況不好,所以打算讓她輟學。於是,我像找到了救命稻草,興高采烈的飛奔到她家,跟她的家長理論,大聲道告訴他們:「我們是九年義務教育,不讓她上學,你們犯法了,警察叔叔會來抓你們的。」雖然我不知道是因為我的話起到了作用,還是她的家長想通了,她繼續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但是年幼的我那個時候就知道,在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只要是合法的權益,我們都可以享受,我們是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
後來工作了,慢慢成熟了,守法的同時,也在慢慢學法,懂法。記得工作後,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就是梳理近年來簽訂的土地租賃合同。整理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承租戶擅自改變了土地使用性質,知道這應該是違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於是第一時間向領導進行了匯報。當然因為不夠專業,後來還是通過與律師溝通,經過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和途徑,最終為我們挽回了損失。這也讓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法治在社會上的重要性。
其實,在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跟法治有關的例子,比如結婚就要用到《婚姻法》,比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吃的問題,最近也是頻頻出現問題讓人擔憂,這就需要依據《食品安全法》,處罰黑心的企業也維護自身的利益,比如北京進來霧霾嚴重,大家紛紛自嘲自己瞎了,「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等等,玩笑的同時,也是有關部門依據《大氣污染防治法》處理某些污染企業的時候了,才能還北京一片藍天。
二十幾個年頭里,我享受著法治帶給我的安心和安全感,也欣慰的看著法治與我一步步的共同成長,從最初的不成熟,到羽翼日漸豐滿,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和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而法治要是解決問題,一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侵犯;二是約束國家的權力不被濫用。如今的人們都很注重養生,作為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如果想長壽,也必定要時時注意調整自己的習慣,破除舊的、不符合時代規律的法,建立完善新的法,與時俱進才是充滿活力的關鍵。乘著2014年颯爽的秋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在即,首次將法治作為主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這意味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在不斷提高,我們的人權將得到更切實尊重和保障。同時我也期待全民樹立法治意識,讓普通老百姓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讓法治成為人們的行為准則的時代的到來。
奔三的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條路希望我能跟著法治一直走下去,我們的緣不會斷,因為有了它,我就有了信仰,有了保障,一步一個腳印。中國夢的實現也需要法治的陪伴,因為有了它,我們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會更加充滿活力,才會找到夢起航的方向!
4. 如何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權威
(一)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決條件。法治觀念反映出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影響著法律規范轉化為現實制度的范圍及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進程及成效。加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用法律來保障、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在法治觀念的指引下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並能夠分享改革的紅利,既是改革進一步深化和改革成果得以鞏固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
(二)法治觀念深入民心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根基。法治在本質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於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標是規范公民的行為、管理社會事務、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終極目標是保護公民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的政治權利。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通過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能夠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能夠引導全民強化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將法律制度內化於心,逐步形成崇法守信的社會風尚,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法治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國家的法治化,既要有公民社會的參與,又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和政府的信念,同時應該成為全體公民的信念;不僅應該融於執政黨依法執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實踐中,也同時應該融於每一個國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法治精神,喚起民眾對法治的認同,讓民眾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讓法律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只有每個公民都自覺遵紀守法,才能真正實現法治社會。
(四)樹立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利器。在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進程中,應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讓法治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律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終極武器,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內涵。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加強法治基礎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五)樹立法治觀念,讓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成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助推劑。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備要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法律在我身邊」,逐步建立「有事找律師、有事找法官」的法律自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育的過程中應當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刻體會到法治社會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精神,讓人們普遍感知法律,促進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贏得廣大群眾對依法治省的擁護和支持。
5. 如何理解「法治,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有了法治,任何人的權利不可凌駕於法律之上,從而達到人人守法,人人平等。
6. 法制需要改嗎
沒有辦法,現在的法律就是這樣人人都為自己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弱肉強食,這個社會就是這樣
7. 法治改革的必要性是哪幾點
首先,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有相當多法律、法規、規章和具有回法律效力的政策答,是 與計劃經濟相聯系的,是在人治因素非常濃重的體制下形成的。這些法律和法規與改革開放 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需要很不協調。對這樣的法律體系,必須以改革的精神、用改革的方式廢舊立新,興利除弊。
其次,法律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制度形式,社會經濟、 政治、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是其內容。對滯後於社會生活的法律僅僅通過常規的 立、改、廢是不行的,而必須實行大膽改革。
復次,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 革。與此相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和民主政治法律體系也就不是一般的法制建 設,更不是簡單的立法,而是具有變法意義的一場深刻的法制改革。
最後,在當代中國,法律發展與法制現代化是等值的概念。現代化意味著法制從傳統到 現代的轉型。這樣一個轉型沒有改革的推動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8. 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是多少大提出的
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論斷和號召,實現了從「法制」到「法治」的巨大轉變,是治國理念的巨大進步。
從字面上理解,盡管「法制」和「法治」都有一個「法」字,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開展相關活動、實現相關管理。可是,「制」是制約,是鉗制,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行為。按照以往的有關說法,就是要在法制社會中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治」是在法律制約下的科學有效治理,包含對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全民知曉、全方位領會,包含對法治行為的實時監督和監控,對司法公正的嚴格管控。在「法治」的治國理念下,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焦洪昌說:相較於「法制體系」,「法治體系」內容更加明確,界分為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也就是說,在依法治國的精神領域里,相較於依法制國的概念,范圍更廣,增加了實施、監督、保障環節,並將黨內法規明確納入。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各種法律行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統一。
在法制的觀念之下,制度是「死」的,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在法治的精神中,治理國家的各種法律制度、監督機制都能在現實的環境中實現有效的跟進和隨時的改進。因為治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革新、自我糾正、自我調整的過程。治療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則雙贏,反向用力則雙損。中國共產黨人最擅長、最真誠的就是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自我革命,創新性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理念。
9. 在法治社會老實人的性格改不掉嘴笨,怎麼防狼
現在的警察體質還是比較發達的,老實人遇到麻煩的第一選擇就是趕快報警。遇到無法解決的矛盾時,就馬上選擇上法院打官司。
這樣即使你嘴笨。警察和法院也會幫你辯清是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