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識輕
A. 現在的年輕人,法律意識太淡薄啊
法律是無情地,不因你的無知而原諒
要增強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思維,需要確立「三個深刻認識」:
一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做出的重大抉擇。必須清醒看到,在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探索並逐步走出依法治國的正確道路是極其不容易的,我們長期艱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經驗必須堅持和發揚,偏差失誤、教訓代價必須記取。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育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須始終堅持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我們黨治國理政,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二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保障。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工作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各種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現在同以往任何時候相比,依法治國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須靠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保駕護航。
三是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著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我們黨和國家要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根本的制度性保障是靠法治,要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通過法治為黨和國家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C. 該用法制意識還是法治意識
應當使用法治意識
法制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個動態的概版念,指的是運用法律權來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區別的。法制是指一國一地區法律及其相關制度的簡稱。法律制度或「法律體系」,應當包括現行法律、法律實踐和法律意識等三方面的內容,中心是現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辦事。法制強調的是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體系,是靜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狹窄。而法治是治國的原則和方式,是動態意義上的,內容比較廣泛。
法制是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簡稱,它與司法制度,執法制度,法律監督制度等相對應。它是一個靜態的過程。
法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從內涵上講,它包括了民主,人權,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憲政等,從制度層面上講,就是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從運行上講,它包括立法,執法,守法,司法,法律監督。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有法制,不一定就是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現代國家都將法治作為其治國理念,法治除了是手段更是一種理想。
D. 為什麼要樹立法治意識
如果是練習題(非考試)建議從書上找答案,然後整理背下來。
法治是調節回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也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促進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樹立法治思維,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迫切要求。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治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已經成為引領、促進和保障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寶貴的軟實力。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和傳統習慣的影響,重官輕商的思想、輕視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輕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營造法治環境,促進科學發展,首先就要強化法治思維,破解法治意識不強、違法施政、執法不公等突出問題。
E. 如何樹立法制意識,增強法制觀念
大學生應如何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權威法律意識是公民理解、尊重、執行和維護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的重要保證,公民的遵紀守法行為不會自然產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觀念,法律意識的指導下實現的,具備了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就會做到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的一尊嚴。因此大學生樹立法律意識,是現代化法制建設的要求,也是成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前言通過一些資料表明當今大學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一) 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不高。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雖然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學過一些法律知識,但整體法律知識水平依然較低。 當前我國大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對法律基礎課不予以重視,只是臨到考試的時候突擊,應付了事,大多數學生重學分,輕實效,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大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高校大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二)大學生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 法律觀點、法律觀念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它們與法律知識水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由於當前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較低,法律知識薄弱,易產生錯誤的觀點、淡薄的法制觀念,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實現持懷疑、不信任的態度。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會放棄法律武器,採用報復的手段來討回「公道」,導致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現出逐年上升的違法犯罪現象。 大學生犯罪問題已呈現上升趨勢,據一項調查表明:1965年,大學生犯罪占整個社會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間,占整個刑事犯罪的2.5%,而近幾年,占整個社會的17%。眾所周知的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後兩次把摻有火鹼和硫酸的飲料,倒在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身上和嘴裡,造成多隻狗熊受傷。劉海洋在被拘留後說,自己學了法律基礎知識。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卻不知道傷害狗熊是違法犯罪。現在知道了,自己很後悔。如此可見,劉海洋並未將法律知識轉化為法律意識,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因此,要從根本上抓起,就具體到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及各種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我認為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應注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改革。 1、改變《法律基礎》課僅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學力度。2、高校的《法律基礎》課應實行以法律意識教育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和吸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3、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應採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學生自己對案例分析及教師的指導、講解,使學生掌握法學原理、基本制度。這一教學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純理論知識滿堂灌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原來以教師為權威的教學變成了師生互相交流,學生充分參與的平等對話,並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掌握法律知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的目的。(二)應營造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的學校環境。1、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通過自己模擬法官、律師、檢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國一些訴訟法程序掌握,也通過模擬對犯罪分子的審判,對旁聽的學生起到震懾作用,提高他們守法的警惕性,從而自覺守法。2.組織一些有關法學方面的知識智力競賽,通過這樣的活動促進同學們學習法律的熱情。3.可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通過組織學生去校外分聽法庭審理,能開拓視野,也能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某方面,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到用法律保護自己的重要性。(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違法犯罪動機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犯罪學認為,犯罪動機是犯罪人的內心動力,這種內心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行為人的內在條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條件(各種刺激)。從哲學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種需要是內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們知道,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高校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大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修養。首先,要讓學生通過心理衛生知識、性知識、性道德的學習,全面認識自我,掌握心理調適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其次,學校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業務來引導大學生開發潛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發展自己,使自己成為具有較強調節心理的大學生,從而抵制不良習俗的侵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由此可見高校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對其個人的成長,中國的法制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為了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能夠適應法制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就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教育。從而培養學生依法辦事的思想觀念,不僅能夠自覺的遵紀守法,而且能夠監督社會主義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堅決同一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使社會主義法製得以真正實現。使同學們樹立起法律權威即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觀念。任何個人和機關、組織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權力,都必須依法辦事,。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國家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無條件地服從和遵守國家的憲法和法律。同時也能夠培養大學生權利義務相一致的觀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公民要正確對待權利義務關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也要履行法律賦予公民的義務,讓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公民意識,以社會主義法律為武器,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在享有個人所擁有的權利時,不忘記尊重和承認他人的合法權益,不忘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義務。使其在行使自己權利時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
F. 法治意識與法律意識 概念相同嗎
法制意識:需要你明白應該遵守,違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法律意識:是要你了解它,怎麼樣用它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力。二者是有區別的。
G. 如何樹立法治意識
1.家庭:應來當用健康的思自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學校:進行法制宣傳教育,規范學生的言行,加強管理,要求他們在校遵守校紀校規,嚴格作息制度。
3.社區:創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大力整頓學校周邊環境,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創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氛圍。
4.個人:加強道德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爭做一個好少年、好子女、好學生、好公民。
H. 如何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
法治的社會主義概念是國家和法律與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總結和法律實踐經驗的規則。其內容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首先,法治的概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要求執法機關和政法幹警必須不斷提高法律素養,提高法律意識,嚴格執法,守法,自覺接受監督,並時刻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其次,執法為民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重要思想,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政法工作的根本利益,在在真正的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政治和法律工作。
三,公平正義的理念。這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正義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首要目標。要求幹警必須執行法律,維護共同利益,擺脫邪惡,弘揚正氣,他試圖克服,排除利益,它必須是合法,合理的原則,平等相待的原則,及時,高效的原則, ,程序公正的原則,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四是服務理念的大局。這是法治的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級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要緊緊圍繞基於自己的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正確履行職責,致力於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環境。
第五,黨的領導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要自覺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維護社會主義法治規則團結起來,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嚴格執行團結起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和政法工作,以保護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團結,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忠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
I. 法治意識為什麼如此淡薄
為什麼中國人法治意識淡薄,跟中國傳統有很大的關系,歷來財大氣粗的人就是王法,認為有專本事的人屬說的就是對的,皇帝說一沒人說二。因為法治意識淡薄導致的整體素質差這很正常。
跟自國的政策也有很大關系,向來國家只注重道家思想,對群眾有問題就是管制和鎮壓,而不是像儒家思想從根源說服教育,指引方向(解決一個人為什麼去犯罪,除了犯罪還有什麼出路)。
管制一個人只會適得其反,弄明白事情的根由說服教育一個人才會讓人心服口服,才會真正的扶正一個人。
J. 法治意識缺乏的原因是什麼
兩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