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的道德規范
㈠ 慎獨在職業道德中有什麼樣的作用
慎獨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 :在獨處中謹慎不苟。語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著《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意義:這就是內心真誠,,會流露於言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自一人時也會慎重。
古人歷練人生分為四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倘若四項都非常完滿,培養出的人就能德才兼備、造福社會。顯然,「修身」屬於古代培育人才的第一要務,這既是選拔賢良的基礎,也是造福社會的重要途徑。飽學,是內功。自律,則須內外兼修。而修身最高的境界便是慎獨。
(1)慎獨的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中庸》之慎獨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記錄的孔門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說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後漸漸流為學問之說,離其真意甚遠。
其中「君子」和「慎獨」兩個概念,與原意大相徑庭,是理解原意的關鍵。《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獨,指的是謹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獨特的見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須臾離開的生起心念的那個能力,凡是生命可以離開的東西都不能稱之為道。(每個人從不間斷的思維作用、心念活動,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體現。生起思維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來修行的人,對自己不能耳聞目睹的事物,應該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懼的恭敬態度。雖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還是能夠在最隱秘的地方和最細微之處,感知到普通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所以修行人應該謹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獲得的)獨有的知見。
㈡ 什麼是慎獨
慎獨是一個漢語詞語抄,拼音是shèn dú,意思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雲:「慎其家居之所為。」
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
(2)慎獨的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慎獨在儒家的應用
慎獨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舉一例而言其深。君不妨以慧心以觀世,芸芸眾生,一人不言不語,不哭不笑,不悲不哀,為之初見此人,席其身旁而坐,亦無過人之處,此人卻散發著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壓的人好生喘不過氣來,唯有率先打破氣氛得以解。
此何人也,其必是集「儒風五行,仁義禮智聖,誠於中,形於外,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獨之輩」。
儒家對於慎獨的解釋是:「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為一也,然後得之。」「仁義禮智聖」為其五,也就是儒家風范的重中之重,通稱為「儒風五行」。
㈢ 怎麼理解「慎獨自律」道德修養的方法
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須謹慎從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1、慎獨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譯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獨」,舍近期遠,堵塞了。
2、自律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3)慎獨的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要自律,當然要有具體的要求。在配合當下正在實行的素質教育方面,我們要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自尊、自愛、自強的自律意識,對學校、班級和個人都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並且能夠正確處理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矛盾沖突。
在學習方面,我們一要獨立,獨立思考、獨立解題、獨立完成作業;二要自覺,自覺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預習復習工作、上課專心聽講和按時完成作業。
在行為上,我們應該以中學生日常行為守則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文明禮貌、愛護公物。在外表上,我們應該以簡單大方、干凈整潔的衣著表現出學生樸素的本質。
㈣ 怎樣理解「慎獨」
慎獨是一個來漢語詞語源,拼音是shèn dú,是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
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
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
出自《文子·精誠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
譯文:聖人不慚於景,君子慎獨」,舍近期遠,堵塞了。
(4)慎獨的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慎的字形演變
慎組詞
1、慎重:[shèn zhòng]
謹慎認真:~處理。態度~。
2、謹慎:[jǐn shèn]
對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發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小心~。
3、慎獨:[shèn dú]
儒家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指在閑居獨處無人監督之時,更須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准則。
4、失慎:[shī shèn]
疏忽;不謹慎:行動~。
5、悛慎:[quān shèn]
悔改戒慎。
㈤ 文言文《慎獨》
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東漢楊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一不是慎獨自律、道德完善的體現。革命領袖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引用了該詞並賦予新意,他指出:對於認真進行道德修養的共產黨員來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無數革命前輩,由於地下工作的需要,常常獨立作戰,正是靠這種高度自覺的慎獨精神,給後人留下了「清白於世,忠誠一身」的光輝典範。
慎獨修養離不開在實踐基礎上的內訟自省,離不開嚴格的自我批評和積極的思想斗爭,離不開經常性的自我道德審視、評價和揚棄。《論語》上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慎獨,注意清理思想深處隱而不顯的不健康因素,反省在微小的事情上暴露出來的錯誤觀念。「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有許多勞教人員就是因為缺乏慎獨意識,在某些「無人之境」中,利令智昏,心存僥幸,做了不該做的事,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直到進了監獄才懊悔不已。
朋友們,慎獨是懸掛在你心頭的一記警鍾,慎獨是阻止你陷進深淵的一道屏障,慎獨是提升你自身修養走向完美的一座殿堂,而拒絕慎獨,就像放任「病毒」在自己的肌體內蔓延滋長,最終結果就是徹底毀滅自己。因此,為人做事都應該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防微杜漸,警鍾長鳴;不唯慎獨,還要慎權、慎欲、慎微、慎眾,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孤獨中磨礪自我,在寂寞中成就事業,以逐步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並共同把我們全社會的道德水平推向更高的境界。
㈥ 慎獨在職業道德養成中的作用是什麼
作用:
1、慎獨是提升職業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徑。
2、慎獨有利於我們堅定職業道德信念。
3、慎獨有助於我們在「隱」和「微」上下功夫。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准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慎獨,其實就是「慎心」,要誠其意,在各種物慾的誘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財氣,總歸「吾心有主」,不為所動。
慎獨,其實就是「慎始」,做任何事從開頭就要十分謹慎,如果開始時就不謹慎,還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結局呢?慎獨,其實就是「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當事情結束時,要像開頭一樣慎重對待。
慎獨還需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慎獨還需克服源自動物性的「利己」性。
(6)慎獨的道德規范擴展閱讀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斤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
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真實含義,為我們樹立了「慎獨」的典範。可以說,楊震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在眾人面前講究衛生,獨自一人時就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有警察時遵守交通法規,一旦路口無人值守就闖紅燈;在自己熟悉的集體中謙恭有禮,一旦置身於陌生的環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在荒郊野外時就隨意摘無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有人官做到一定地位時就失去自我約束力,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上班時道貌岸然,八小時以外出入聲色場所,花天酒地。這就背離了慎獨的初衷。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慎獨」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力倡共產黨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覺地改造世界觀,並且學會養成自主習慣,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嚴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頭無愧於黨,俯首無愧於民。
劉少奇曾主張把「慎獨」作為共產黨員修養的方法加以運用。他指出,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要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
在新時期,黨員幹部更要力倡這種「慎獨」精神,我們也要以中紀委處理的反面典型為鑒,以《黨章》為准繩,查找差距,認真整改,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實實做官,永遠保持黨的肌體的健康和組織的先進性、純潔性。
㈦ 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又是一種很高的獨立操作能力。判斷題
錯在下半句。
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不是一種操作能力。
慎獨內是一容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盪。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慎獨」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於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慾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義時時刻刻伴隨主體之身。
㈧ 慎獨
慎獨這個詞,現在不怎麼常見了,但在傳統文化里,特別是在講傳統倫理道德時,這是一個使用得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詞語。
這個詞最早出自《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小心,自覺遵循法度和道德,不要因為別人不在場或不注意的時候而干壞事。這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或方法,稱之為「慎獨為入德之方」。南宋學者朱熹對這個詞作過這樣的說明:
「君子慎其獨,非特顯明之處是如此,雖至微至隱,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處如此,大處亦如此;明顯處如此,隱微處亦如此,表裡內外,粗精隱顯,無不慎之,方謂『誠其意』。」
抬頭三尺有神靈,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如果是兩個人辦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個人辦的事,那是「我知」,說「無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謂「慎獨」,就是要捅破「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宋代學人陸九淵就明明白白地說過:「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這樣,把慎獨與誠實、不自欺欺人、無愧於心相聯系,就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對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覺。
表面上的君子好當,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君子難做。「人生而有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當世,在物慾橫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監督和制衡的權利場上,人人都面臨著「制欲」的考驗。多少人在這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如何將「欲」自覺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允許的范圍之內,並且能「省察於莫見莫顯」之間,連不被人注意的細枝末節也不放過,當個「表裡如一,人前人後都一樣」的真君子,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養,過好「慎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