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立法流程圖
『壹』 英國立法流程
英國分上下議院,兩個議院的議員都有提議立法的權利.兩個議院相互制約監督.但上議院和內閣有強行通過法律的權利.不管誰制定出來的法律,如果沒有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認可同意就不具備法律效力.所以就會出現議院或內閣的多次審議通過的法律由於得不到大法官的認可,就通過法律程序撤換最高大法官來使法律生效的情況了.
憲法
英國憲法與絕大多數國家憲法不同,不是一個獨立的文件,它由成文法、習慣法、慣例組成。主要有大憲章(1215年)、人身保護法(1679年)、權利法案(1689年)、議會法(1911、1949年)以及歷次修改的選舉法、市自治法、郡議會法等。君主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但實權在內閣。蘇格蘭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
大憲章共65條,其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國王與領主關系規定;第二部分為國王施政方針與程序規定;第三部分為國王與領主爭端處理規定。按照大憲章的規定,國王要保障貴族和騎士的封建繼承權,不得違例向封建主徵收高額捐稅,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放逐自由人或沒收他們的財產,承認倫敦等城市的自治權。為了保證憲章不落空,由25名男爵組成一個委員會,對國王進行監督,如果憲章遭到破壞,封建領主有權以軍事手段強迫國王履約。英國以後的憲政,追根溯源即來自大憲章,其基本精神即王權有限和個人自由。有的學者如斯托布斯就認為,整個英國憲政史,實際上是大憲章的注釋史。
司法
有三種不同的法律體系:英格蘭和威爾士實行普通法系,蘇格蘭實行民法法系,北愛爾蘭實行與英格蘭相似的法律制度。司法機構分民事法庭和刑事法庭兩個系統。在英格蘭和威爾士,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郡法院、高等法院、上訴法院民事庭、上院。刑事審理機構按級分為地方法院、刑事法院、上訴法院刑事庭、上院。英國最高司法機關為上院,它是民、刑案件的最終上訴機關。1986年成立皇家檢察院,隸屬於國家政府機關,負責受理所有的由英格蘭和威爾士警察機關提交的刑事訴訟案。總檢察長和副總檢察長是英政府的主要法律顧問並在某些國內和國際案件中代錶王室。英國陪審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至今已經是其刑事法制根深蒂固的組成部分了。
『貳』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
①提出議案
在眾議院,一名或多名眾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
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員只須得到會議主持人的認可,就可宣布議案。
同一議案可在兩院分別提出。提案權獨屬國會議員,總統在國會只能提出立法建議,無權直接提出議案。
②委員會審議
議案提出後,眾議院議員或參議院主持人按議事規程將議案提交給主管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主席通常會將議案交給下屬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審議,也可由全體委員會直接審議。
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就議案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聽證會。邀請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其他議員或公民到會作證:提供情況,陳述意見,回答各種問題。聽證後,進行議案審議。完成審議後,向全體委員會報告。全體委員會有時又舉行聽證會,再審改議案,才進行表決。如果表決拒絕該議案,則議案很可能就此夭折。事實上絕大多數議案在此關口夭折。
③全院辯論和表決
委員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附加一份報告回到議院,列入日程表。議員們對該項議案進行辯論,提出修正案,最後進行表決。
議案在一院通過後,即送另一院審議,再經過一套以上程序,最後再次表決。
④兩院協商
如果第二院對議案又加修改,從而兩院通過的文本發生分歧,則需要專門成立臨時兩院聯合委員會協商解決。這個聯合委員會協商一致後,文本送回兩院表決。這一次兩院不再修改議案。如都通過了,就送總統簽署。如果為某一院拒絕,再送回聯合委員會協商,或任命新的聯合委員會協商,直到兩院通過為止。
⑤總統簽署
總統接到兩院通過的議案後簽署,即成為法律。也可否決或擱置。否決後議會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無須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如擱置10天,議會並未休會,議案自動生效。如果10天內議會休會,則議案作廢。擱置否決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
現代美國,總統在立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總統否決議案後,兩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無效,而三分之二多數是很難爭取到的。
其次,總統可以通過咨文行使立法倡議權,事實上國會每年的立法工作主要就是圍繞總統的建議進行的。
而由行政部門起草的作為行政建議的議案,通常由擁有管轄權的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或小組委員會主席在一個議院提出。行政部門的議案總可以在議會中找到至少一個代言人為他們提出議案。
但是,總的來說,與英國不同,美國總統完全控制國會的時候很罕見。自30年代以來,只有羅斯福新政的「頭100天」,約翰遜在1963年─1965年,里根在執政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總統暫時主宰了國會,其他時間,行政和立法是相對獨立的,總統總要受到議會這樣那樣的反對。總統不可能命令國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他只能說服國會,或直接向選民呼籲形成輿論壓力,或通過討價還價、政治交易等手段,使國會通過他的立法計劃。
『叄』 1973年美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型流程圖:N-S流程圖。怎麼看啊
2.4.4 用N-S流程圖表示演算法
1973年美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型流程圖:N-S流程圖。
順序結構專:屬
選擇結構:
循環結構:
2.4.5 用偽代碼表示演算法
偽代碼使用介於自然語言和計算機語言之間的文字和符號來描述演算法。
2.4.6 用計算機語言表示演算法
l 我們的任務是用計算機解題,就是用計算機實現演算法;
l 用計算機語言表示演算法必須嚴格遵循所用語言的語法規則。
【例2.20】求1×2×3×4×5用C語言表示。
main()
{int i,t;<br><br>t=1;<br><br>i=2;<br><br>while(i<=5)<br><br>{t=t*i;<br><br>i=i+1;<br><br>}
printf(「%d」,t);
}
【例2.21】求級數的值。
main()
{
int sigh=1;
floatdeno=2.0,sum=1.0,term;
while(deno<=100)
{ sigh= -sigh;
term= sigh/ deno;
sum=sum+term;
deno=deno+1;
}
printf(「%f」,sum);
}
『肆』 美國大選的步驟
這個是2004年那屆的,才考一下吧。
開跑階段:初選
共和黨沒有人與布希爭候選人位置,所以此次只有民主黨會舉行初選
民主黨初選
經過重要的6個星期後,初選基本形勢已定;但仍會有其他州陸續初選,直至6月8日
1月19日
黨團會議首站:艾奧瓦
1月27日
初選首站:新罕布希爾
2月3日(小超級星期二)
初選:特拉華、密蘇里、亞利桑那、俄克拉何馬、南卡羅來納;黨團會議:新墨西哥、北達科他
2月6日至9日
海外民主黨人推舉人選
2月7、8日
黨團會議:密歇根、華盛頓州、緬因
2月10、14、17、24日
初選:弗吉尼亞、田納西、首都華盛頓、內華達、威斯康星、猶他;
黨團會議:愛達荷
3月2日(超級星期二)
初選:加州、康涅狄格、喬治亞、馬里蘭、麻省、紐約、俄亥俄、羅德島、佛蒙特;
黨團會議:明尼蘇達
各黨提名大會
8月30日共和黨大會
7月26至29日民主黨大會
6月24至27日綠黨大會
競選最後沖刺
11月2日:總統選舉日
這個網址是個流程圖:
http://cache..com/c?m=1760ca&p=8761cb02999412a059edc4710859&user=
『伍』 美國總統選舉的具體流程(簡單列出個結構體系即可,謝謝)
選舉過程中,分為三個大階段。
第一階段,總統候選人的提名階段。美國是一個兩黨制國家,但這不等於說美國只有兩個黨,而是說只有兩個黨才能執政的可能。一般先由共和、民主兩黨提出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交由選舉人選舉。最早的時候,總統候選人是由兩院聯席會議來提名,但是,一來這樣有違三權分立原則,二來不夠民主,1831年之後,改為由各黨提名的政治慣例。現在主要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名本黨候選人。那麼,黨代會怎麼召開呢?黨的代表又怎麼產生呢?按現在通行的做法,就是由各州黨代表大會選舉全國黨代表大會。但也有些州由黨員直接選舉。在黨代表大會產生的同時,美國選舉有很獨特的一點:總統預選。美國總統預選,就是由各州的黨員投票選舉本黨的候選人,這起源於1910年的俄勒岡州。預選在各州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一些州直接選舉黨代表,同時選舉本黨總統候選人,而有些州則分別選舉,還有的州實行有約束力的預選,即規定黨代表一定要忠於本州黨員的意願投票。預選一般都首先在新罕會布爾州舉行,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州。美國政黨制度是世界上最不嚴謹的,因此,四年一度的代表大會就非常重要。代表大會有三個任務:一通過黨綱;二、決定黨的總統候選人。一般在野黨在七月召開黨代表大會,而執政黨則在八月召開。三、設立代表資格委員會,審查代表資格。黨代表大會代表人數一般是二三千人。52年之年,代表大會盛行幕後交易,52年之後,漸漸民主化,由黨的代表大會直接選舉本黨總統候選人。代表大會選舉總統候選人,按慣例,代表們會一致通過副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要能平衡黨內各派勢力,要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很多總統都是州長、議員出身。總統候選人還要有聲望,如肯尼迪,出身豪門,風度翩翩,就很容易得到女選民的喜愛。
第二個階段,競選。每個黨都提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之後,總統選舉就進入競選階段,競選的手段有幾種:一、宣傳,到處散發宣傳品,二、集會,包括募集競選經費的集會。三、巡迴講演。然後接著往下一站走。現在是電視演講,這是花錢很多的。競選經費,以前是靠企業老闆捐助,當選後又給企業以好處。為了防止這樣的權錢交易,現在逐漸建立起政府競選基金。經費的使用也有嚴格規定,收支情況要定期公布。美國法律不允許大宗捐助,捐款必須真名實姓,這都是為了消除金錢的影響。1974年成立了總統總稱基金,但使用不能超過0.2美元乘以當年選民數。現在小布希和戈爾已經結束競選階段了。
第三階段,選舉。選舉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選舉總統選舉人,第二階段選舉人選舉總統。大選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舉行大選,選民對選擇哪個候選人表態。美國實行勝者全得制,哪一個候選人在一州中獲勝,該州全部選票就歸其所有。選舉人必須按照選民的意志投票,因此,法律上是間接選舉,但實際上是直選。各州選舉人組成選舉人團在12月份第二個星期三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在各州投票,票箱送到參議院計票,由眾議院宣布結果。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有的總統是多數總統有的總統是少數總統,這是勝者全得制產生的問題。法律規定如果沒有一個總統候選人得到半數票,則由眾議院在前三位中選舉一人,歷史上只有1800年出現這種情況。
新總統在第二年4月20日中午12點宣誓就職,由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這段時間內,新總統要組閣,並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這段時間是很繁忙的。
『陸』 美國總統選舉流程
美國抄實行總統制,總統選舉襲 每四年舉行一次。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復雜,過程漫長。選舉的主要程序包括預選、各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確定總統候選人、總統候選人競選、全國選民投票選出總統「選舉人」、「選舉人」成立選舉人團投票表決正式選舉總統和當選總統就職典禮等幾個階段。
美國總統非直接民選,而是由各州依人口比例委任選舉人團代表選出。獲得一州相對多數選票候選人,其所屬政黨可推選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代表。此系統的創建是因為美國制憲時,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們無意決定總統選舉方式,故他們提供各州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而由各州自行決定其產生方式。現今各州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選。
這種選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說,獲得全國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這在美國歷史上曾於1826年、1888年、和2000年發生過三次。反對這種選舉法者認為此系統並不民主,因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許無法成為總統。支持此系統者則認為這種總統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義。因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選人必須普遍考慮美國各地區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柒』 美國大選的詳細流程是什麼
時間:每4年一次,選舉年的11月1日之後的首個星期二。比如年是選舉年,那麼2020年11月1日之後的首個星期二,即美國時間11月3日就是美國大選的日期。
方式:選舉人團方式,屬於一種間接選舉。
流程:1、各黨派推出自己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在各州注冊(比如今年,民主黨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拜登,共和黨推出特蘭普);2、各黨派在各州推出自己的選舉人(比如今年,民主黨推出自己選舉人X、Y、Z···等,共和黨推出A、B、C···等);3、在選舉日進行普選(即民眾一人一票,投票給自己支持的「選舉人」),計算各黨選舉人得到的總票數,確定獲勝黨(比如今年,民主黨在加利福利亞州得到了68.5%的票數,說明民主黨在加利福利亞推出的「全部選舉人」一共獲得了68.5%的選票,民主黨在加利福利亞就是獲勝黨);4、各州的獲勝黨推出的「全部選舉人」共同組成該州的「選舉人團」(比如今年,加利福利亞州的獲勝黨是民主黨,那麼民主黨之前推出的全部選舉人共同組成加利福利亞州的選舉人團),代表加利福利亞州的「全部選舉人票」進行接下來的選舉人團投票。(即「贏家通吃」)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是「代表加利福利亞州的全部選舉人票」,什麼又是「選舉人票」?這里涉及到另一個知識,即根據美國根據參議院議員和眾議院議員人數設置「選舉人票」的數量。參議院議員100人,眾議院議員435人,華盛頓特區代表3人,一共538人,因此美國一共設置了538張選舉人票。不過美國50個州和1個直轄區,他們每個州或區所持有的「選舉人票」數量是不同的。有的州比較大,人口比較多,持有的選舉人票也就比較多,比如加利福利亞州最多,有55張選舉人票,紐約州有29張,懷俄明州只有3張。所謂「贏家通吃」,比如前面提到的,民主黨在加利福利亞獲得了68.5%的「普選票數」,那麼加利福利亞州全部55張「選舉人票」全部歸民主黨,而不是55×68.5%。只有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兩州稍有不同。5、選舉人團在各州首府集會,投票選舉總統和副總統(比如加利福利亞州是民主黨勝出,那麼他們的選舉人團一定會投票給民主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拜登,說某某候選人在某個州勝出,就是這個意思。)
美國各州選舉人票分布介紹:
阿拉巴馬州:9票
路易斯安那州:9票
俄克拉荷馬州:7票
阿拉斯加州:3票
緬因州:4票
俄勒岡州:7票
亞利桑那州:10票
馬里蘭州:10票
賓夕法尼亞州:21票
阿肯色州:6票
馬薩諸塞州:12票
羅得島州:4票
加利福尼亞州:55票
密歇根州:17票
南卡羅來納州:8票
科羅拉多州:9票
明尼蘇達州:10票
南達科他州:3票
康涅狄格州:7票
密西西比州:6票
田納西州:11票
特拉華州:3票
密蘇里州:11票
得克薩斯州:34票
哥倫比亞特區:3票
蒙大拿州:3票
猶他州:5票
佛羅里達州:27票
內布拉斯加州:5票
佛蒙特州:3票
喬治亞州:15票
內華達州:5票
弗吉尼亞州:13票
夏威夷州:4票
新罕布希爾州:4票
華盛頓州:11票
愛達荷州:4票
新澤西州:15票
西弗吉尼亞州:5票
伊利諾伊州:21票
新墨西哥州:5票
威斯康星州:10票
印第安納州:11票
紐約州:31票
懷俄明州:3票
艾奧瓦州:7票
北卡羅來納州:15票
堪薩斯州:6票
北達科他州:3票
肯塔基州:8票
俄亥俄州:20票
總計:538票
『捌』 請問誰能解釋一下這個美國次貸危機形成過程圖解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牛貸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系,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
「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自我感覺良好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牛貸款公司短短幾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夥人分擔風險才行。於是阿牛找到美國經濟界的帶頭大哥——投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當當的主兒(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鼓搗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裡面騙吃騙喝的主兒,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風險沒?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搞吧!於是經濟學家、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老三樣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註: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券),說穿了就是債券,通過發行和銷售這個CDO債券,讓債券的持有人來分擔房屋貸款的風險。
光這樣賣,風險太高還是沒人買啊,假設原來的債券風險等級是6,屬於中等偏高。於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級和普通CDO兩個部分,發生債務危機時,高級CDO享有優先賠付的權利。這樣兩部分的風險等級分別變成了4和8,總風險不變,但是前者就屬於中低風險債券了,憑投行三寸不爛「金」舌,當然賣了個滿堂彩!可是剩下的風險等級8的高風險債券怎麼辦呢?
於是投行找到了對沖基金,對沖基金又是什麼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買空賣多、呼風喚雨的角色,過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這點風險小意思!於是憑借著老關系,在世界范圍內找利率最低的銀行借來錢,然後大舉買入這部分普通CDO債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貸款利率僅為1.5%;普通CDO利率可能達到12%,所以光靠利息差對沖基金就賺得盆滿缽滿了。
這樣一來,奇妙的事情發生了,2001年末,美國的房地產一路飆升,短短幾年就翻了一倍多,這樣一來就如同阿牛貸款公司開頭的廣告一樣,根本不會出現還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牛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個銀行,到對沖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CDO風險太高,才扔給對沖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一個勁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行也開始買入對沖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老黑」家裡有餿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把,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老黑」這下可蒙了,難道餿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對沖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還能老實?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CDO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倍的貸款,然後繼續追著投行買普通CDO。嘿,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CDO都歸我們的!!!投行心裡那個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對沖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 (註: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風險高嗎,那我投保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金,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這么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幹了!
對沖基金想,不錯啊,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幹了!
於是再次皆大歡喜,CDS也賣火了!但是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的創新產品!我們假設CDS已經為我們帶來了50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三毛」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發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發規模500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1元面值買入的基金,虧到0.90元都不會虧自己的錢,賺了卻每分錢都是自己的!評級機構看到這個天才設想,簡直是毫不猶豫:給予AAA評級!
結果這個「三毛」可賣瘋了,各種養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財產品,甚至其他國家的銀行也紛紛買入。雖然首發規模是原定的500億元,可是後續發行了多少億,簡直已經無法估算了,但是保證金50億元卻沒有變。如果現有規模5000億元,那保證金就只能保證在基金凈值不低於0.99元時,你不會虧錢了。
當時間走到了2006年年底,風光了整整5年的美國房地產終於從頂峰重重摔了下來,這條食物鏈也終於開始斷裂。因為房價下跌,優惠貸款利率的時限到了之後,先是普通民眾無法償還貸款,然後阿牛貸款公司倒閉,對沖基金大幅虧損,繼而連累保險公司和貸款的銀行,花旗、摩根相繼發布巨額虧損報告,同時投資對沖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紛紛虧損,然後股市大跌,民眾普遍虧錢,無法償還房貸的民眾繼續增多……最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
『玖』 美國立法流程急!懸100!
美國的立法程序
美國國會是美國政府的立法機構,故美國的立法程序,實際上就是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美國國會分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眾議院議員有435人,每一名議員代表一個國會選區,任期為兩年。眾議院里議員的席次是以每一個州的人口依比例計算,比方說加利福尼亞州人口眾多,選區也多,所以在眾議院里就有53名眾議員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相反的,懷俄明州雖然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整個州就算一個國會選區,在眾議院里只有一個席位。參議院則不同,不管州的面積和人口多少,每一個州都有兩名參議員,所以參議院里總共有100席位,每一名參議員的任期為六年。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大體如下:
1.立法提案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從擬定立法草案開始。在美國,任何人都可以擬定立法草案,但是任何新立法只有國會議員可以正式在國會里提出。在通常情況下,立法草案是由國會議員和其助理擬定的,這些議員會在其選區競選期間了解了選民對某些議題的想法,並向選民保證他如果選上將會在國會里提出其選民支持的立法草案。
參議員和眾議員被選民選入國會,其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制定法律。另外,議員的選民,不管是個人或組織,也可以把擬定的立法草案轉交給代表當地選區的議員。與此同時,美國行政部門,包括美國總統和內閣成員等也可以向眾議院議長或參議院議長提出立法草案。這種立法來源叫做「行政溝通」(Executive Communications)。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必須向國會報告「國家現況」,這就是為甚麼每年總統必須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原因。總統通常趁這個時候向國會提出法案建議,在國情咨文發表過後,總統會正式把他的立法草案送交給國會有關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通常會立刻以原本的形式或修改過的版本向國會提出。
2.提案類型
提案的類型有四種。這四種形式包括法案(Bills)、聯合決議案(Joint Resolution)、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和簡單決議案(Simple Resolution)。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里,大部份的立法都是以「法案」的形式提出。比方說,2001年到2002年期間,參眾兩院提出了8948 項法案和178項聯合決議案。在這些法案中,眾議院提出了5767項法案和125項聯合決議案。「聯合決議案」和「法案」兩者沒有很大的不同,兩者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立法程序,不過對美國憲法的修正案必須以聯合決議案的形式提出。這種決議案得到眾議院和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通過後將直接送到總務管理局局長,讓總務管理局局長送交到各州徵求各州批准,不需經過總統批准。聯合決議案成為法律的方式和法案相同。
至於共同決議案和簡單決議案的處理方式則和法案或聯合決議案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種類型的提案通常和制定美國法律無關,而是和兩院議事規則、運作和表達兩院對事情的看法有關。所以當兩院通過這種類型的決議案後,決議案不會遞交給總統,要求總統批准。
共同決議案無約束力。眾議院提出的共同決議案得到全院通過後將由眾議院議事員簽署後做為記錄,參議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將交給參議院秘書簽署,兩院通過的共同決議案都不會遞交給總統採取行動。在國會開會期間,任何議員都可以提出新的立法。眾議院有關單位在收到新的立法後會給這個立法草案一個編號,然後把這個立法提案送交和這個立法有關的委員會(Committee)或小組委員會(Subcommittee),讓小組成員對草案進行審議。
3. 委員會和聽證會
根據國會圖書館的介紹,美國立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可能就是委員會的行動。委員會或委員會小組成員在這個階段對提出的立法草案進行密集的考慮,仔細研究和辯論,如果立法議題有足夠的重要性,委員會會通過舉行公共聽證會,來了解正反兩方對這項立法的意見。接下來,委員會小組成員將對這項新的立法投票,來決定對這項立法採取甚麼行動。委員會成員可以對提出的立法進行修改,委員會成員再投票決定是否贊成這些修改。如果這項立法沒有在委員會審議階段得到批准,這項立法的壽命就在這里結束了。
4. 全院表決到兩院協調
得到委員會多數贊成通過的立法將被送到眾議院全院,在眾議院院會中讓全體議員對立法進行審議,辯論和投票。這項立法通過適當議事程序在眾議院全院表決後,將送到參議院審議。如果參議院對眾議院的立法有修改,這整個修改後的立法必須再送回眾議院審議。眾議院和參議院有時會在同樣一個議題上有不同看法,像最近在美國炒得沸沸揚揚的移民法案問題就是一個例子。
5. 總統簽署
當會議委員會的成員達成共識後,同一個版本的立法草案將會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表決,如果立法草案在兩院都得到通過,這項草案將送交給總統,請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這五個步驟就是美國的基本的立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