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

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11 22:00:42

⑴ 作業:科學與道德的區別

新世紀,知識經濟的朝陽正冉冉升起,人們對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注可謂前所未有。互聯網、克隆羊、人類基因圖譜等,都提出了科技與倫理相互關系的一些尖銳的新問題,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
1 目前科學技術發展與倫理沖突表現
(1)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沖突具有深層次的影響。
例如克隆技術,克隆技術的誕生將使人類能夠操縱基因,打破種屬的界限,人類可以改變物種的基因構成和機能,但是從倫理道德角度來看,克隆人將干預人類自然發展,改變人類親緣關系,打破人類生育概念和傳統生育模式。這些沖突比曾經生命技術帶來的沖突更加嚴重和深刻。
(2)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沖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
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倫理問題,利用網路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徵導致的網路犯罪,網路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3)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
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2 科技與倫理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史上,科學技術的進步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人類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是推動包括道德進步在內的文明發展的偉大動力,必須以科學的「真」,促進道德的「善」,以實現真、善、美的統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擴大了倫理道德領域。在任何時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必然導致人類實踐領域的拓展。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領域的擴展,其具體方式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從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統治科學到文藝復興,正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才使得中世紀的宗教道德受到嚴重沖擊,從而促進了人類道德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另外,科學技術活動對個人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如科學家薩頓所說「:科學是人類精神的最佳清潔劑,它摒棄一切宗教,唯取最高的信仰。」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智慧和知識是構成道德行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提出知識就是道德。德國現代物理學家包生爾認為,科學知識是構成人類道德的重要方面。他認為一個時代對知識的評價可以用作衡量時代精神的標准。由此可見,科學與道德有著較深層次的內在聯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不斷走向文明、走向道德,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在倫理道德上不知進步了多少,難怪近代倫理學家們對那種知識使人類退化的觀點提出了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科學技術知識有利於陶冶人的品性,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生活幸福。
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動了倫理道德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道德主體的全面發展和道德進步創造了有利條件,其對道德建設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促使道德主體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道德主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現代科技的發展,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從客觀上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現代化的條件下,勞動者不再以體力和經驗為基礎,而是以智力和知識為基礎,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對社會的倫理道德建設具有促進作用。②科技的現代化有助於提高道德主體的民主意識。民主意識是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道德素質高低的標志之一。有關研究表明,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與科學文化水平存在函數關系,人的科學文化水平越高,民主意識越強。用科學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者通常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此外,隨著系統科學等新興科學的興起,系統思維等現代思維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思維方式,人們的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自然也增強了其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③促進道德主體個性全面發展。一方面,科技的現代化對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成果的應用也提高了道德主體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其科學世界觀的形成,並為其個性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2)倫理道德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也是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社會行為,承擔著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科技一旦不被正確地使用,必將產生惡劣的影響。科技發展必須重視倫理規范,以弘揚科技的正面效益,扼制其負面影響,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從這一點來說,科技發展必須遵守一定的倫理規范,一切不符合倫理道德的科技活動必將遭到人們的異議、反對,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有些科技活動特別是現代高新技術活動,存在著可能的或潛在的風險,也需要倫理規范,以預防不良後果或災難的發生。如克隆人問題、基因工程、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應用和隱私權問題、基因歧視問題、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問題、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農作物問題、遺傳資源和多樣性保護問題,以及基因武器問題等等,不一而足。它們涉及到人類個體安全和國家安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重大問題,不可小視。試想,如果克隆人的科技活動允許自由進行的話,許多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可能會接踵而至:人倫關系混亂,性別比例失調,希特勒優生理論沉渣泛起,所以應該禁止。又如基因工程技術可以打破種屬之間的遺傳屏障,很容易在試管中進行各種遺傳重組,製造出可能的「怪物」,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或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此類工作不僅需要倫理規范,還要制訂一些專門的規章制度,以規范其行為,使其負面影響減小至最低程度。基因武器是近來報刊上經常談論的話題。根據不同種族基因組多樣性特點,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手段,有可能設計、研製出針對某一種族的基因武器,從而對某一種族和國家的安全造成潛在的和巨大的威脅。對此,應達成國際性的倫理宣言和協議,反對和禁止此類科技活動。
3 正確處理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
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人與科技手段的關系,兩者的關系中,人是目的,科學技術是手段,科學技術是為人服務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從自然中不斷獲得自由,與此同時,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統的規律和性能,服從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時候都沒有絕對的自由,人從自然中獲得自由是基於對必然性的認識和遵循。那麼人對科技工具的服從,也是對自然規律的遵循,工具系統是以人工裝置的方式體現了自然規律。工具技術對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壓抑,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單方面地發展科學技術,並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滿足。要緩解和減輕科技手段對人的控制和壓抑程度,必須需要倫理道德的關懷。倫理道德表徵的是人的主體精神世界。作為人的一種自我意識,人文精神力求發現那些使人成為人或規定人之為人的東西,要窮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為人存在、人何以會具有那些屬人的東西。作為一種主體尺度,倫理道德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歷史積淀和集中表現,它是人作為主體的一切活動的內在根據。它內蘊的是一種以人為本位、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維護人的地位和權利、實現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識,體征了人類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靈魂。科學技術是中性的,所以科學技術是否運用得當,是否合理,這是科學技術本身所無法解決的,因為這不是一個技術上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問題。所以,為保證科學技術的合理、正當運用,應該用倫理道德來協調其發展,使其發揮對科技的導向與規范作用,讓科技發展真正服務於人類。

⑵ 科技道德是指科學家科技工作者應遵循的做人做事的什麼

科技倫理學術語來。以科學家和科技源人員為主體在從事科技實踐活動中用以處理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社會人際關系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也指科學家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品質和理想人格的追求。產生於科技實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⑶ 高科技倫理問題和科技道德實踐,兩個分別指的是什麼

高科技倫理問題:現代高科技發展對倫理道德形成了強大地沖擊。科技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帶來的驚人變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它的每一項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對人類已有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道德建設發出了新的挑戰。例如,
(1)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結合後誕生了國際互聯網,它急劇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帶來了劃時代的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倫理道德構成了很大沖擊(如:電腦黑客問題、人格缺陷問題、信息污染問題、信息安全問題、侵犯個人隱私權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文化霸權等一系列有悖於傳統道德的現象,變成了當今全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2)生物技術作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帶來重大變革同時,人工授精技術、試管嬰兒,克隆技術引發的影響人類進化、人類多元性和復雜性、人類的尊嚴、社會倫理關系等倫理問題;基因技術與人類基因組研究引發的基因專利化問題、基因歧視問題、人工干預生命的危險性問題、基因決定論與所謂「優生」問題、基因治療中的負面倫理問題等引起全社會的倫理恐懼。
(3)核技術發展引起了人們對核戰爭、核污染、消除核威脅、以及超級大國的核訛詐等維護世界和平、保障人類安全諸問題深深的憂慮。
(4)航天技術發展引發的空間資源爭奪,和平利用太空問題,保護太空環境問題等成為全球問題。
(5)納米技術發展中的倫理問題。納米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能夠通過調動單個分子、原子製造出某種微型和超微型的器件或某種體積很小的智能機器,它們可能被應用於許多不同的領域,被植入人體或人腦中發揮作用是其誘人的應用領域之一,但同時可能會給人類帶來無法預見的潛在危險。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的「道德真空」,給人們製造著「道德危機」的驚慌,給社會生活秩序的協調和穩定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科技發展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現代高科技的迅速崛起及其帶來的驚人變化。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它的每一項重大成就的取得都對人類已有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巨大沖擊,對道德建設發出了新的挑戰。
因此,我們要關注和研究高科技引發的倫理問題,關注科學技術進步可能對傳統倫理帶來沖擊的方方面面,以避免或減少這種沖擊造成的社會混亂,也要提高認識和評估科學技術發展的正負效應。

科技道德是指在發展和應用科學技術過程中,應當確立和遵循的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關系的道德意識和規范。科學技術進步間接和直接影響倫理道德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的直接影響變得越來越突出。科技進步對倫理道德的發展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科學技術的發展應在正確倫理道德的引導下進行,使之朝著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但科技進步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如科學技術發展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惡果,就是長期以來人類被征服自然的成功沖昏了頭腦,沒有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誤把自己作為自然界的主宰者、統治者,而對自然濫加開發,肆意開采各種資源所致。可以說,科學技術究竟向何處發展,是造福於人類還是禍害人類,這不是科學技術本身所能決定的,而必須藉助於倫理道德的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在正確倫理道德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效應,使之朝著造福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給社會、倫理道德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只有通過道德調節才能加以消除和緩解。因此,科技進步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
由於科技工作者是科學技術活動的主體,科技工作者如何從事科技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科技活動的走向,因此,科技工作者應加強社會責任感,積極而又慎重地從事科學研究,發展科學技術。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對倫理道德影響的加強,科學技術越來越具有道德的性質和倫理意蘊,作為科技活動主體的科技工作者,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時,不能再簡單地單純「為科學而科學」,應充分考慮活動的後果,樹立起真、善、美的普遍信念,從純粹的求真轉向求真與求善、求美的統一,牢牢把握住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技術的實際運用,小心謹慎地衡量各種技術抉擇是否符合人類需要,會不會給人類帶來危害,注意把科學研究與人類整體長遠利益緊密結合起來。

⑷ 如何認識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和道德發展的關系

科學技術與社會 一、作為學術名詞
科學技術作為人的一類社會活動,和其他類型的社會活動,如經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教育活動、思想文化活動之間,無不存在著互動關系。互動,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涵義是各種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從總體上看是一種雙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學技術能對其他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作用戶稱為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其他社會活動對科學技術的制約作用,這類作用構成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科學技術始終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進步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提高人類的認知能力、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變革和協調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等方面。
(一)科學技術的認知功能
科學技術對人類戰勝迷信、愚昧,提高認識能力,對文化教育的發展,對改變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都能起到促進作用,這些就是科學技術認知功能的體現。
首先,科學是自然界本來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現律,從它誕生起,與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從近代歐洲支藝更興起,自然科學成為了人們批判宗教迷信和舊的習慣勢力,宏揚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和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自己認識自然界的理性思維能力,不斷探索新的認識領域.民次,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著文化教育的內容,不斷為教育提供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且往往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從而為全面提高人類智能狀況,開發人類的智力資源創造了條件。再次,在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形成了尊重實踐、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這種科學精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晉級,對整個社會精神面貌和人們的道德觀念都發生了深刻影響,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近代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後,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19世紀中葉,馬克思作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的精闢論斷,在歷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逐步成為了生產力諸要素的主導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繼承馬克思的思想,極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闡明了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
(三)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
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科學技術變革社會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對生產力的促進。生產力的大發展本身就是社會變革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且它還是其他社會變革的前提和基礎。其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或遲或早會引起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近代歐洲科學技術的採用,不僅使得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且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取代封建生產關系,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當然,社會制度的變革不可能僅僅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在這里,科學技術的作用就在於給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奠定物質技術基礎。再次,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革功能進一步得到發揮。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社會生產力,經濟得以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日益鞏固。隨著科學技術的繼續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將由初級階段逐步上升為更高級的階段。
(四)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
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時也出現了盲目使用這些能力,造成生態環境迅速惡化的趨勢。現在,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已成為人類必須正視的嚴重問題。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認識這種嚴重後果,並自覺控制人類活動,使之朝著不危害人類生存的方向進行的可能。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規律、正確認識人類對自然過程干預不當所引起後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調節和控制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應用科學技術防止和消除有害後果,有效地、充分地、經濟地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創造一個適合人類 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生態調節功能的同時,加強社會的改造和管理、嚴格立法、執法,實行綜合治理,才可能有效地解決。
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在由各類社會活動和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大系統內進行的。因此,在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當研究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種社會條件。這些條件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即社會生產、社會制度和社會思想文化。
(一)社會生產決定科學技術的發展
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決定其它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是產生原始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源泉。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也是由社會生產的需要所決定的,如18世紀的蒸汽技術革命,就是在英國大規模的世界貿易已發展到以人力為動力和手工勞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時候發生的。在現代社會中,生產實踐對科學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不但促使了科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還導致科學技術研究成為獨立的社會事業和社會部門,研究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由個人研究、集體研究轉變為國家規模甚至國際規模。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決定作用,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第一,生產實踐為科學技術提供研究課題和認識材料,同時科學技術成果的真理性和實用性也必須通過生產實踐來檢驗。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根本的認識基礎。第二,從一定意義上說,儀器設備和各種物質技術手段,標志著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決定著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而科學實驗所需的這些物質技術手段是通過社會生產活動創造出來,是由工業生產所提供的。因此,社會生產是科學技術最重要的物質保證。第三,科學技術的研究經費也要靠社會生產提供。一個國家和社會能夠籌集多少資金用於科學技術,固然與認識水平和其他社會因素有關,但最根本的還是取決於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和水平。因此,社會生產又是科學技術發展的資金來源。
(二力社會制度制約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技術存在於社會環境之中,同社會相互作用而向前發展,因此,科學技術必然受到社會制度的制約和影響。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主要反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在歷史上,科學技術成果總是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所佔有、掌握和利用,並為鞏固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服務。一些國家的政府和財團,或者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物質條件和經濟支持,或者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其目的無非都是為了讓科學技術滿足他們的經濟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們自身的利益。因此,盡管科學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它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來達到不同的目的。忽視科學技術受社會制度、階級關系的制約,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與社會制度相脫離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社會制度對科學技術的制約,還突出表現在社會制度的變革往往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掃平前進的道路。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為英國成為近代科學革命的中心,以及18世紀的產業革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近代日本在科學技術上的崛起,不能不說是同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導致的社會制度變革密切相關。而中國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到近代卻大大地落後於西方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腐朽而又頑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學技術的發展。
(三)社會思想文化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社會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學和宗教思想、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文化教育等。這些社會因素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影響作用。
在歷史上,先進的哲學思想指導、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落後保守的哲學思想卻常常起阻礙作用。比如17世紀英國培根和18世紀法國狄德羅等人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就對近代歐洲的自然科學提供了進步的世界觀和有效的方法論,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而明清時期的傳統的儒家哲學為核心的文化專制主義,是導致中國科學技術衰落的重要社會原因。宗教本質上是與科學不相容的.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的黑暗統治使科學技術停滯幾百年,近代科學正是在與宗教勢力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但宗教與科學的關系也有復雜的一面,16世紀歐洲的宗教改革對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客觀上又起過一定的促進的作用。倫理道德觀念對科學技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如果一個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風尚,那麼就能有力地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反之,如果是鄙薄科學技術,像中國傳統觀念中視之為"奇技淫巧"的社會風尚,那就不利於發展科學技術。其次道德對科學技術的作用還表現在通過影響科技工作者的行為而實現。在長期的科學研究的歷史過程中,科學家在踐履社會道德的同時,形成了一套科學道德規范。科學道德是用以調整科學家之間、科學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它還能激勵科學家克服困難,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有賴於文化教育事業的進步。教育具有著傳授文化和科技知識以及培養人才的職能,科學技術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門培養和提供,教育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規模、發展速度和水平,反映著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也直接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
二、作為研究的方向
基於上述問題,科學技術與社會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獨立的研究方向,通常簡稱為STS。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的研究簡稱為STS研究,它探討和揭示科學、 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研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產生的正負效應。其目的是要改變科學和技術分離,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使科學、技術更好地造福於人

⑸ 求內蒙古2012年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創新能力」的考試題及答案啊,主講是肖群忠袁鍾羅玲玲

1.職業道德的特點包括(ABD)
A、 形式上的具體多樣性和易於操作的實踐性
B、 B內容上的職業特殊性、社會公共性和示範性
C、 實質上的主觀性和客觀性D.社會地位上的主觀性和時代性
2.職業道德是各種職業群體及其從業人員在從事正當職業活動中形成的特有的(BCD)以及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的總和。
A個人習慣B行為方式C道德觀念D作風
3.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
A存在利益誘導功能B具有強制性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D存在約束性
4.道德是指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依賴(ABCD)維系。
A社會輿論B傳統習慣C教育力量D內心信念
5.職業道德的客體基礎在於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和活動。(錯誤)
6科學活動的(A求知性)對科技人員內在的吸引力。
A求知性B權威性C復雜性D專業性
7.(D科技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科技發展的任務而制定的指導方針和行為准則。
A科研方向B科學理論C科技倫理D科技政策
8.對於「職業」的本質理解正確的是(BCD)
A職業活動具有短期性與不固定性
B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必然產生各種職業
C每一種職業都有其特定的職責
D職業的專業性要求從業者要有專門的業務技能和資質
9.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國的山川地貌,面臨旅途中的艱難險阻,百折不回,歷經28年寫成了《徐霞客游記》,在地質研究特別是岩溶和河道勘測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體現出徐霞客(A拼搏奉獻)科學精神。
A拼搏奉獻B嚴謹治學C報效祖國D用於創新
10.職業,就是人們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餅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並具有服務社會性質的社會活動。(正確)

別人傳的不知道對不對

⑹ 淺析當今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

科技倫理,這個過去非常陌生的詞彙,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科技類報刊和專網站上。而事實,科學道屬德問題一直與近代科技進步形影相隨。科技倫理是指科技創新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系的思想與行為准則,它規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為規范。研究者指出,科學倫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那麼人們不禁要問,科技倫理為什麼如此值得我們關注,

⑺ 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試卷答案

1.職業道德的特點包括(ABD)A 形式上的具體多樣性和易於操作的實踐性B 內容上的職業特殊性、社會公共性和示範性C 實質上的主觀性和客觀性D.社會地位上的主觀性和時代性2.職業道德是各種職業群體及其從業人員在從事正當職業活動中形成的特有的(BCD)以及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的總和。A個人習慣B行為方式C道德觀念D作風3.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A存在利益誘導功能B具有強制性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D存在約束性4.道德是指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依賴(ABCD)維系。A社會輿論B傳統習慣C教育力量D內心信念5.職業道德的客體基礎在於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和活動。(錯誤)6科學活動的(A求知性)對科技人員內在的吸引力。A求知性B權威性C復雜性D專業性7.(D科技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科技發展的任務而制定的指導方針和行為准則。A科研方向B科學理論C科技倫理D科技政策8.對於「職業」的本質理解正確的是(BCD)A職業活動具有短期性與不固定性B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必然產生各種職業C每一種職業都有其特定的職責D職業的專業性要求從業者要有專門的業務技能和資質9.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國的山川地貌,面臨旅途中的艱難險阻,百折不回,歷經28年寫成了《徐霞客游記》,在地質研究特別是岩溶和河道勘測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體現出徐霞客(A拼搏奉獻)科學精神。A拼搏奉獻B嚴謹治學C報效祖國D用於創新10.職業,就是人們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餅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並具有服務社會性質的社會活動。(正確)

⑻ 2012專業技術人員職業道德與創新能力補考答案請快速給我,在線等,拜託了

1.職業道德的特點包括(ABD)
A、 形式上的具體多樣性和易於操作的實踐性
B、 B內容上的職業特殊性、社會公共性和示範性
C、 實質上的主觀性和客觀性D.社會地位上的主觀性和時代性
2.職業道德是各種職業群體及其從業人員在從事正當職業活動中形成的特有的(BCD)以及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的總和。
A個人習慣B行為方式C道德觀念D作風
3.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
A存在利益誘導功能B具有強制性C具有規范協調功能D存在約束性
4.道德是指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依賴(ABCD)維系。
A社會輿論B傳統習慣C教育力量D內心信念
5.職業道德的客體基礎在於人的職業角色和職業行為和活動。(錯誤)
6科學活動的(A求知性)對科技人員內在的吸引力。
A求知性B權威性C復雜性D專業性
7.(D科技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歷史時期為實現科技發展的任務而制定的指導方針和行為准則。
A科研方向B科學理論C科技倫理D科技政策
8.對於「職業」的本質理解正確的是(BCD)
A職業活動具有短期性與不固定性
B職業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必然產生各種職業
C每一種職業都有其特定的職責
D職業的專業性要求從業者要有專門的業務技能和資質
9.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立志考察祖國的山川地貌,面臨旅途中的艱難險阻,百折不回,歷經28年寫成了《徐霞客游記》,在地質研究特別是岩溶和河道勘測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體現出徐霞客(A拼搏奉獻)科學精神。
A拼搏奉獻B嚴謹治學C報效祖國D用於創新
10.職業,就是人們由於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的具有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餅以此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並具有服務社會性質的社會活動。(正確)

⑼ 科學家的科研活動是否負有道德責任你怎麼看

科學家的科研活動負有道德責任,一般情況下不負道德責任的東西,請不要去改開發

⑽ 科學與倫理道德的關系

科學技術的應用引發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造成了一些較為深遠的專負面影響,但是絕不能因此屬說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與倫理道德背道而馳。

關鍵是如何正確理解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系。科學技術的發展只有藉助於倫理道德的正確引導,才能朝著有利於人類的方向健康發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復雜關系,使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共同促進、協調發展。

(10)科技道德對科技活動和人際關系擴展閱讀:

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倫理道德沖突涉及領域更加廣泛。例如,安樂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帶來的生命倫理問題;網路技術帶來的網路倫理問題,利用網路的虛擬、無序、開放等特徵導致的網路犯罪,網路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發的倫理問題等等。

當代科技發展引發的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銳。例如,高科技應用導致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克隆技術引發的人類身份確定問題,核能的開發引發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問題,這都是直接關繫到人類生存和發展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問題。

熱點內容
司法局防艾 發布:2025-07-03 08:08:38 瀏覽:915
靈溪法院圖片 發布:2025-07-03 08:04:25 瀏覽:310
李佳和鵬行政法 發布:2025-07-03 07:48:38 瀏覽:179
女方婚內出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3 07:38:43 瀏覽:220
睚眥司法 發布:2025-07-03 07:24:51 瀏覽:507
小條例 發布:2025-07-03 07:24:05 瀏覽:632
代簽字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03 07:07:03 瀏覽:29
勞動法法定假期初事假外 發布:2025-07-03 07:07:02 瀏覽:985
嶽麓區人民法院電話號碼 發布:2025-07-03 07:07:02 瀏覽:4
法律責任制度落實 發布:2025-07-03 07:06:14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