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觀是
① 道德指的是什麼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其實道德是不是1個人追重要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
② 道德賴以產生的主觀條件
你好,按照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礎的說法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是人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客觀條件是社會關系。
謝謝
③ 說道德只是主觀意識的人是什麼人
也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猜的
④ 為什麼說道德評並非完全是主觀的
我認為道德是完全主觀的!!!!!!!!!!!
⑤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社會關系。
道德作為一種內社會容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5)道德主觀是擴展閱讀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2、道德的調節功能。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⑥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⑦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來很難,正如源我們經常辯論的絕對和相對是一樣的道理,我簡單闡述一下: 1)之所以說美是主觀的,是因為判斷美的標準是主觀的,或者說很多美都是部分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的,諸如一幅畫,你說美那是你的感覺,我同樣會感覺不美,.
⑧ 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我是正方
你是正方的話,那麼道德就是主觀的。這種二元對立的問題,一般都是辯證的看待。
⑨ 道德是人為的主觀標准嗎
道德標準是主觀形成的,它是人類的文明進步的具體表現之一。它作為人類的一種行為規范,雖然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力度大,但也是與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維護著人類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