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發布時間: 2021-02-23 18:37:46

⑴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參考論文:《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謝海燕

⑵ 當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污染危害人們的健康。我國有3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萬人飲用氟、砷含量超標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著質量不達標的空氣等都表現了環境對人們的危害。2環境糾紛威脅社會穩定。隨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的提高,和對政府解決環境問題充滿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處理不當或久拖不解決,引發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從而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3環境權益維護依然艱難。我國環境損害民事賠償和司法救濟體系尚不健全,環境法律對違法者的打擊和震懾力度不夠,一旦面對環境損害和環境糾紛,受害群眾維護基本權益就很難。
(二)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1、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經濟增長付出了過的的資
源環境代價。2、經濟布局和結構不合理使得資源環境付出代價過大。總體上,我國經濟建設還沒有按照資源稟賦條件和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得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嚴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3、環境基礎設施滯後使得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中,因為環境基礎設施問題,環保舊賬尚未結清,便又欠下新帳。4、科技支撐不夠。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20%-40%間,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60%-90%的水平,造成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過高。
(三)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生態退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國森林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草地退化依然嚴重,礦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引發的生態破壞尚未得到有效制止。2、生物資源瀕危日益突出。棲息地和環境改變及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我國生物資源瀕危問題日益突出。3、生態保護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滯後,科研力量有限。生態監測處於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⑶ 為什麼說法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應當承認環境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各主體的生態環境權,明確目標導內向和標容准約束兩個功能評價體系且評價體系應具有預防性特徵。實踐中,生態文明法制建設面臨許多困惑,如環境權未獲法律確認,公眾參與舉步維艱;環境立法缺少綱領性文件,沒有總體規劃;問責制度缺失、監督不足、處罰較輕,未建立有效的救濟體制等。因此,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必須完善生態立法,規范生態司法,嚴格生態執法。

⑷ 生態文明法治建設要補哪些"缺

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結合實施新《環境保護法》,中國環境與發展的法制化進程正在迎來重要的窗口期和機遇期,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必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特設立「法治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課題組,從2015年~2016年開始研究,充分考量環保新常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2015年~2020年的窗口期和機遇期提出符合生態文明法律制度要求、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法律保障。

完善法律制度設計,填補環境立法「空白」

「與實踐的需要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還存在明顯的立法空白。」課題組中方組長、天津大學法學院院長孫佑海表示。

目前,土壤污染和危險化學品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損害問題已逐步暴露出來。但是,土壤污染和危險化學品相關領域的基本情況卻還不清楚,而部門之間職責的交叉重疊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體系和嚴密的風險防控手段,加之缺乏獨立的監管機制,使得環境和社會風險已不容忽視。

孫佑海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改革危險化學品多部門的分管體制,建立統一、獨立、高效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和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並相應制定適用全部危險化學品的《危險化學品安全和環境風險應對法》。

課題組建議,要改變目前多個部門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管理的行政監管職能,建立由環境保護部門為主的統一監管體制,並參照發達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建立統一的化學物質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制度、完整的新化學物質申報登記制度和化學品
「市場准入」制度。

同時,要明確規定高風險化學品的限制、淘汰以及含量限制等要求,並制定化學品的全生命周期過程風險管控。為防止和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要建立完整的事故應急和環境污染處置的管理制度體系,並明確生產者、使用者和監管者各自的法律責任

此外,課題組還建議修改完善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進一步明確環境影響評價對各級政府政策、規劃制定的約束力以及對產業機構、產業布局的約束力,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的獨立性和科學性,擴大適用范圍,完善內容和程序,並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為綜合性評價制度。在完善環評專業技術審查的同時,強化環評制度在協調社會各方利益訴求中的平衡功能,並進一步加大對各類環評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力度。

對於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課題組建議盡快出台全面、綜合性的《土壤環境保護法》,制定污染場地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規等,構建一個完整科學的土壤污染標准體系,逐步形成土壤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提升環境標準的法律效益,整合環境管理資源

環境法律制度之間的「內耗」,是生態文明法律體系中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首先是具備生態環境整體性、系統性的法律制度被不同管理部門人為切割。

以水環境保護為例,水功能區和水環境功能區;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水體納污能力指標、水環境容量和總量指標等相同或相近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和水污染防治制度,被當前的法律制度人為分開。

「在自然生態保護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物種保護和棲息地保護分離,動物和植物分離,陸生和水生分割,都使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管理被不同的管理部門和不同的法律法規切割。」孫佑海說。

其次,部門內部管理制度的人為分割和碎片化現象以及《環境保護法》中主要法律制度重復規定問題也比較嚴重。

因此,課題組建議,根據環境保護向環境質量管理轉型的要求,完善環境標准制定程序,強化環境標準的法律效力,將一些重要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排放標准指標直接納入環境保護法律或者法規中;改革環境保護部門的內部管理體制,整合排污許可以及環境標准、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驗收、排污申報、總量控制、環保設施監管、排污口設置管理等各相關環境管理制度,減少環境管理的重復交叉和內耗,有效發揮排污許可在環境標准實施和環境綜合管理中的統領作用,並分別研究制定《排污許可法》和《環境標准法》。

在自然資源的保護方面,課題組建議研究制定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和有關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法律。整合自然保護區域方面的管理體系,制定統一的《自然保護區域法》。

「應在優先保護、嚴格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改革現行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等各類保護區體系混雜、社會功能定位不清、管理機構交叉重疊的體制。」孫佑海表示,要按照保護的類別、嚴格程度和可持續性,研究建立統一的分類體系及相應的技術規范和標准體系,合理整合我國各種保護區,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體制。

明確環境資源公共屬性,防止環保法律效力「嚴重減損」

課題組認為,在我國民商法經濟法行政法等相關法律中,總體上尚未建立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原則與機制,尚未建立形成完整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產權法律制度體系和民事法律責任體系,生態文明的有關法律特別是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受其他領域立法的沖擊,實際法律效力「嚴重減損」。

孫佑海介紹,這種「嚴重減損」在民事立法中,主要體現在環境保護的預防原則缺失、資源使用的可持續利用原則缺失和環境權(包括人身權和物權領域)方面的規定缺失等方面。

而法律中沒有明確有關物權的權利人在使用佔有、收益、處分等各項權能時必須遵守環境保護的義務,並且我國民事主體制度忽視了公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等方面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要求,對相關的環境權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這也是導致「減損」發生的一個原因。

「為解決其他經濟和資源領域立法的沖擊使得環境法律作用『嚴重減損』的問題,在相關法律中規定保護環境的內容十分必要。因此,應當積極研究探索我國整體法律體系的生態化和綠色化,使得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法律制度和措施在各個領域都能持續不斷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孫佑海強調,民法典編纂已經列入新修改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在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應當特別注意把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的理念、原則和重要規范納入其中。

課題組建議,首先要在憲法和法律中明確規定環境的法律內涵和外延,明確規定其公共資源或者公共共用物屬性;二是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保護環境的原則納入民法典編纂;三是將環境權作為人身權的一項重要內容,建議在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對人身權制度的「綠化」做認真研究,把環境權納入人身權的有關規定中。而把環境物權納入物權規范,進一步明確物權使用不應損害公共和私人環境權益以及完善有關侵權責任的規定等內容,也是解決環境法律作用「減損」的具體措施。

此外,課題組還建議在不斷完善環境法律體系和整合現行法律制度的基礎上,以《環境保護法》和各專項污染防治法為基礎,深入開展環境法典的理論研究和體系結構的設計論證,動員各界力量廣泛參與,為全面開展環境法典的編纂奠定深厚的理論和社會基礎。

開啟立法新模式,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有效、可操作的法律依據

「解決環境立法問題,有必要建立黨內法規與國家環境法律法規的銜接制定體制。這一建議不僅有利於解決我國當前環境管理的實際困難,即黨政不同責問題,更符合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要求。」孫佑海表示。

⑸ 簡述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必要性. (簡答 )

生態文明法律制度應當承認環境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各主體的生態環境權版,明確目標導向和標准約束兩個功能權評價體系且評價體系應具有預防性特徵。實踐中,生態文明法制建設面臨許多困惑,如環境權未獲法律確認,公眾參與舉步維艱;環境立法缺少綱領性文件,沒有總體規劃;問責制度缺失、監督不足、處罰較輕,未建立有效的救濟體制等。因此,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必須完善生態立法,規范生態司法,嚴格生態執法。

⑹ 如何推進青海省生態文明領域的法制建設

這個問題嘛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

⑺ 如何以法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版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權、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對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加強法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服務和保障對象,就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歷史性地成為環境法治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使命。

⑻ 公需科目生態文明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簡單地說,有四點應落實。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⑼ 繼續教育 當前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一、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不僅人口基數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雖然各種自然資源總量大,但人均佔有量小,人均資源相當貧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多種重要資源短缺,加上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對資源具有較高的需求,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我國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污染危害人們的健康。我國有3億人飲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萬人飲用氟、砷含量超標的水,有四分之一城市居民呼吸著質量不達標的空氣等都表現了環境對人們的危害。2環境糾紛威脅社會穩定。隨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關注的提高,和對政府解決環境問題充滿期待,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處理不當或久拖不解決,引發社會矛盾和群體性事件,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從而危及社會安全和穩定。3環境權益維護依然艱難。我國環境損害民事賠償和司法救濟體系尚不健全,環境法律對違法者的打擊和震懾力度不夠,一旦面對環境損害和環境糾紛,受害群眾維護基本權益就很難。
(二)我國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1、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環境產生重大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仍然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經濟增長付出了過的的資
源環境代價。2、經濟布局和結構不合理使得資源環境付出代價過大。總體上,我國經濟建設還沒有按照資源稟賦條件和生態環境容量進行科學布局,「小而全」和一重化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得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嚴重透支,付出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3、環境基礎設施滯後使得治理的速度趕不上污染的速度。在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中,因為環境基礎設施問題,環保舊賬尚未結清,便又欠下新帳。4、科技支撐不夠。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般在20%-40%間,遠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60%-90%的水平,造成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過高。
(三)我國生態保護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1、生態退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就目前我國森林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草地退化依然嚴重,礦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引發的生態破壞尚未得到有效制止。2、生物資源瀕危日益突出。棲息地和環境改變及過度的人類活動,導致我國生物資源瀕危問題日益突出。3、生態保護基礎薄弱,投入不足。生態保護資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單一,生態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繼續提高;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滯後,科研力量有限。生態監測處於起步階段,信息不足,渠道不暢,難以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撐作用。
二、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在環境保護和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1、擴大公民環境權利,建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新機制。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要承認群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環境決策參與權和環境政策監督權,確保公眾有效行使環境權利,建立政府監管、市場調節和公眾參與相結合的新型環境保護綜合機制,從而形成環境保護的最大合力。2、建立和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機制,維護污染受害者合法權益。環境損害賠償不僅體現了維護受害人的權益、維護公平和正義的需要,同時也是保護環境、恢復環境的需要。3、加強環境宣傳教育,使環境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二)在環境保護方面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1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倒逼作用很先導作用。提供環境准入門檻,認真落實規劃環境評價要求,從決策源頭防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完善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全程跟蹤管理制度、環境保護評價與驗收管理機制、環保部門上下級聯合管理機制,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宏觀調控的重要作用。2、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加大積極結構調整力度。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依據,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促進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科學制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3、創新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4、加強環境管理,實行環境保護問責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堅持既定的減排任務和目標,實行環境保護工作問責制,對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反環境保護法規上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的要堅決查處並懲罰。5、改變了以往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的「資源-產品-廢物」的線性發展模式,建立了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發展,是一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經濟模式,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從根本上緩解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三)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1、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及標准體系。
2、落實生態功能區劃,以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脆弱區的建設和保護為主體,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3、加大資金投入。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不斷拓展生態保護和建設投資渠道,積極爭取財政投入,建立自然保護區專項資金。4、增強科技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概念是20世紀以來人類為解決威脅自身持久健康發展的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在對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根源的認識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與戰略思想。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生態文明。

熱點內容
作文道德與義務 發布:2024-05-03 16:16:03 瀏覽:946
訴訟法各大學排名 發布:2024-05-03 15:24:27 瀏覽:985
公司經理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4-05-03 15:03:24 瀏覽:507
道德經推導 發布:2024-05-03 14:05:12 瀏覽:677
道德層面 發布:2024-05-03 13:49:19 瀏覽:226
對於中標通知書的法律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發布:2024-05-03 11:49:42 瀏覽:196
刑事訴訟法二百八十五條規定百度文庫 發布:2024-05-03 11:33:06 瀏覽:143
南岸區政府法律顧問 發布:2024-05-03 11:14:36 瀏覽:63
勞動法合同到期不予續簽 發布:2024-05-03 04:53:47 瀏覽:188
工勤人員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4-05-03 01:02:13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