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滿足人類

法治滿足人類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06:01

法治與人治的關系

人治與法治最大的區別在與是不是具有民主性,人治是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的,特點是君主專制,體現的原則是個人主義.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上的,具有民主的特點,體現的是大眾意志,少數服從多數!
法治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從人治走向法治。

② 法治能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主要價值有什麼

法治能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主要價值有,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

③ 法治在人們和國家生活中有什麼重要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專和方式。屬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④ 法治和人治,法治和法制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⑤ 法治的必要性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復是中國特製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需要從現在起加快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步伐,才能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得以全面實現。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法治對於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製度性的引導和保障。全面深化改革還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上,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調整和改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關系,同樣需要法律的引導和保障作用。因此,要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任務必須及時地推進全面法治建設。我國已經進入需要系統全面治理階段,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整體上提高我國的法治建設水平。我們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這就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好頂層設計,實現加快法治建設的要求

⑥ 讓法治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什麼意思

意思是,讓守法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勤政廉潔、不污染環境,不亂占土地,等等。

⑦ 符合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
--拉倫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話,全部藏書就會變成廢紙。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識,來自於立法者的教養。
--黑格爾

解釋法律系法律學之開端,並為其基礎,系一項科學性工作,但又為一種藝術。
--薩維尼

法律是人類為了共同利益,由人類智慧遵循人類經驗所做出的最後成果。
--強森

法治意味著,政府除非實施眾所周知的規則,否則不得對個人實施強制。
--哈耶克

沒有信仰的法律將退化成為僵死的教條,而沒有法律的信仰將蛻變成為狂信。
--伯爾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層次是一種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礎,應該是對於人的價值的尊重。
--陳弘毅

法律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一個民族文明的標志。
--費爾德

盡量大可能把關於他們的意志的知識散布在人民中間,這就是立法機關的義務。
--邊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形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
--滋賀秀蘭

法律顯示了國家幾個世紀以來發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視為僅僅是數學課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

憲法創制者給我們的是一個羅盤,而不是一張藍圖。
--波斯納

法律提供保護以對抗專斷,它給人們以一種安全感和可靠感,並使人們不致在未來處於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魯納

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龐德

在一個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銘是什麼?那就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
--邊沁

一項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裡以惡行為前提,那麼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魯赫

無論何人,如為他人制定法律,應將同一法律應用於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國的內憂應該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機會。
--亞里士多德

憲法是一個無窮盡的、一個國家的世代人都參與對話的流動的話語。
--勞倫·卻伯

法律的基本原則是:為人誠實,不損害他人,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雖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絕不是一種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發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學,也不在司法判決,而在社會本身。
--埃利希

自由是一種必須有其自己的權威、紀律以及制約性的生活方式。
--李普曼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體系中生活比在無拘無束的孤獨中更為自由。
--斯賓諾莎

自由就是做法律許可范圍內的事情的權利。
--西塞羅

由於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馬基雅弗利

⑧ 法律為什麼必然具有繼承性如何看待法治的代價

所謂法的繼承,指不同歷史類型的法之間的承接和繼受,一般表現為舊法對新法的影響和新法對舊法的承受。1.社會生活條件的歷史延續性決定了法的繼承性;
2.法的相對獨立性決定了法的發展過程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3.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決定了法的繼承的必要性;
4.法的發展的歷史事實驗證了法的繼承性。
因此法的繼承是在傳統社會法向現代法轉變過程中所保留的某些部分。
法治之於人類的理性規范和正義價值表明:法治文明的建立無疑是人類社會成熟的標志,法治本身既是人類文明的一種結果,同時又促進了文明的現代化進程。法治的某些實踐又恰恰體現了其不正義的一面,這就是法治文明的代價。第一,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遇到特殊情況無法隨機調整。第二,人類選擇法治的答案有多種,其中主要一條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因而在許多種情況下,難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第三,「法無明文不為罪,法無明文不處罰」這一法治特定的含義,如果被嚴格甚至機械地遵守,將會放縱違法。第四,有「事實」,但無「證據」,依然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即公正的程序也會造成實際審判結果的不公正,這是因為法律本身已經事先推定司法裁判是公正的、正確的和權威的。第五,惡法亦法。第六,法律自身的局限性,也將導致在實行法治的過程中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說明了法律雖然是人類文明社會的一種實質性要素,但歷史展示給人類的,不僅是法律的輝煌,還有法律的悲哀。所以,人類在自我認識的同時,要對法律進行思考:人類文明社會應當如何運用法律這件既可建設、又可破壞的武器?法律應當追求什麼價值?法律、權力、自由之間的關系怎樣建立?法律是否應具有超人的權威?哪種社會政治結構適合於將法律導向成功之路。進而得出法治乃是現實的人面對自身及其生活環境做出的規范性生活的一種可能之選擇,能體現出現實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綜合的、多維視角的、對法治之下的人生的復雜看法。法治的人生態度始終以悲觀主義為基調,實際上也就是生活中的人的一種深深的「幽暗意識」是「發自對人性中或宇宙中與始俱來的種種黑暗勢力的正視和省悟」,也表明了現實的人對待法治之下的生活所持的一種謹慎的態度,人們始終是以一種憂慮和不安的心態來觀察、認識、理解並加以法治的規范、制度與組織建設的,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現實的人才逐漸建立起對法治的制度性信任與信心,並清醒而理智地接受為此而不得不付出的物質與精神的雙重代價。通過運用法律的基本原則、立法的真正目的、法官的能動司法、對自然正義的追求等,來深入探索降低這種代價的最有效途徑。當前,無論是法治的觀念、意識和精神,還是法治的規范、制度和組織設施,其現實的落實有賴於社會的多個主體層次即個人、社會和國家的認知、理解和共同參與的實踐,也有賴於社會環境的多向度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道德、歷史等因素的綜合作用。這些多層次主體、多向度社會因素彼此相互配合的結果,只能是使法治盡可能地達到法治的理想,二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但永遠無法達到等同一致。因此,法治的美學意境只能是一種殘缺的美。

⑨ 法治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規范人類的基本准則。按約定行事。

⑩ 法治為何優於人治

法治體現的是理性,一種制度性的規定;人治體現的是感性,是一種隨時可以更改的治理方式。

熱點內容
虛假的貸款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7 14:34:59 瀏覽:912
法治國家表現 發布:2025-09-27 14:21:23 瀏覽:384
00167勞動法選擇題 發布:2025-09-27 14:10:28 瀏覽:16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19條 發布:2025-09-27 13:49:33 瀏覽:407
勞動法加班適用范圍 發布:2025-09-27 13:49:32 瀏覽:195
寧夏新中元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9-27 13:47:59 瀏覽:101
法考行政法易錯點 發布:2025-09-27 13:34:12 瀏覽:491
下列不屬於法律責任的內容的是 發布:2025-09-27 13:07:57 瀏覽:2
法制和法治哪個對 發布:2025-09-27 12:57:20 瀏覽:46
法治化路徑 發布:2025-09-27 12:57:11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