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和諧

道德經和諧

發布時間: 2021-11-30 05:24:09

道德經中說和諧共生

①都江堰的修建,是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修建的,故正確;
②畢升的雕版印刷,無法體現和諧共生的理念,故錯誤;
③印象派的畫作無法體現於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故錯誤;
④主要內容是農業對人類危害的預言,可以看出作者強調的是與自然和諧的價值理念,故正確;
故選D.

❷ 《道德經》中關於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句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❸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❹ 老子道德經中人與動物和諧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中人與動物和諧的句子:

❺ 老子《道德經》中是怎樣批判人性的

論述的時候,分別考察,楚簡本(「楚簡老子」)、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甲本」)、帛書老子乙本(「帛書老子乙本」)、和通行本(「道德經全文」)。
這四個本子,從網上,按照引號里的關鍵字,可以搜到,並能下載,我下載到的,也就是主要用於比較的是,是台灣人做的,pdf文件。
我還有一個英文版,譯者是James Legge。

我把"道德經",稱之為,"德道論",本文題目,還是稱為"道德經"。

這幾個本子,我的總結如下:
1. 楚簡本,德道論的雛形,用了當時楚國的文字,是一個官方版本,主要是「道論」。
2. 帛書老子甲本,德道論的成型。
3. 帛書老子乙本,德道論的民間版本。
4. 通行本,把德道論的成型,德篇放在後,道篇放在前,成為道德論,後稱為「道德經」。

我認為,整個德道論,有三個階段:
1. 楚簡本階段,是一個政論的本子,主要在官方流傳,主要講「道論」,其主要觀點如下:
1)階級論
2)民性論
3) 人性論
2. 德論階段,加入了「德論」,我認為,原因有二:
1) 道論裡面,出現了一些問題
2)受到了流行的「禮學」的沖擊
3. 「道論」的豐富階段,主要是,加入了,"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1) 其中的「道」,對應於德道論雛形階段的「道」。
2) 其中的「名」,既對應德道論雛形階段的「名」,也是受到流行的「禮學」/「名學」沖擊的結果。

我認為,楚簡本已經在社會上流傳,流傳到了楚地,用了楚國當時的文字而已。楚簡本,是「德道論」的雛形,更是「道德論」的雛形,楚簡本,包含了德道論的初始內容。

後來流傳的「道德經」,我認為:
1) 保留了道德經雛形的時候的順序
2) 抹殺了道德經發展的順序
結果1),我認為,可以理解。
結果2),我自己也不敢相信,德道論是幾個人的合作本子,並且一直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流傳的結果,變成了「道德經」,變成了一種教,原來的樣子,不是這個樣子,既不是一種教,也沒有一個神(作者)。

還有一個最最戲劇的結果,我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結果很感興趣。步驟如下:
1)找一個人,讀帛書老子乙本。(我沒有試過,只是自己嘗試讀)
2) 看帛書老子甲本
3) 體會一下來自古代的聲音

❻ 跪求:老子的《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的體現之處和期刊中體現和諧的部分摘錄!謝謝,我急需做一個科研立項

論文關鍵詞 :《道德經》 「和諧 」思想 自然 小國寡民 沖氣 文化資源
論文摘要:老子《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極其豐富,極其高明。文章主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和諧 」的哲理來弘揚老子的「和諧 」思想 ,作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寶貴文化資源。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 出的偉大 目標。構建和諧世界 ,是胡錦濤主席在 2005年聯合 國成立 6O周年首腦會議上提 出的偉 大 目標黨的「十七」大又把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和諧世界作為我 國戰略發展的基本「國策」。
而今國內與國際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他人)、人的身與心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衡與不和諧的問題,急需我們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態 、世態和心態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發展,從而構建一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貫徹落實對內構建和諧社會與對外構建和諧世界的偉大目標,需要很多資源 。我們應努力從中華文化傳統里挖掘、弘揚優秀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軟實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 、追求和諧的民族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資源不僅孔子所開創的儒傢具有「和諧」思想,老子所開創的道家同樣也具有珍貴的「和諧」理念與「和諧」智慧。
一、 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諧
老子關於「和諧」的智慧與思想最精深的理論就是他的「四大」學說。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經 ·二十五章》)這一著名的判斷里 ,全面精當地 回答了人 與 自然界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的身與心的和諧 的問題。其 中人代表「人」,內含「人」與「人」、人的「身」與 「心」;「天」與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與「人」、人的「身」與「心」,加上作為它們以及其他萬物的本原與起源的「道」,本來都是各不相同的東西。而各 自獨立的東西之間,是存在著差異、對立、甚至矛盾的。但是,萬物的生存與發展,又都離不開彼此之間所應具有 的「和諧」狀態。那麼,這「和諧」狀態如何才能出現並保持呢? 對於這一重大問題 ,儒家與道家作為我國最早的兩大思想體系,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體現於《論語》里所提 出的「禮之用,和為貴」之說。有子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 ,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 ·學而》)意思是說 ,「和諧」是「禮」的各種各樣的作用 中最為重要 的一種 。這是因為,古代君王在治理國家時,無論遇到什麼事情 ,都由於做到了「和諧」,從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為「和諧」而「和諧」,而不知道用「禮」去節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見,有子認為「禮」與「和諧」二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是 :「禮」是「體」,「和諧」是「用」;是「禮」決定著 「和諧」,而不是「和諧」制約著「禮」;「和諧」必須從屬於「禮」。不難發現 ,有子把他的老師孔子關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原則作為更基本的原則。
我國數千年的歷史證明,一方面在「禮」的指導與制約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間呈現並保持了「和諧」的狀態,從而使我國封建社會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另一方面 ,在「禮」的指導與制約下 ,人與人之間本應有的「和諧」關系,被破壞殆盡 ,「禮教」與「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殺人的殘酷工具。他義正詞嚴地指出 :「尊者 以理責卑 ,長者以理責幼 ,貴者以理責賤 ,雖失 ,謂之順 ;卑者幼者賤者以理爭之 ,雖得 ,謂之逆 ……上 以理責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勝指數 。」最後,他憤慨地鳴不平 :「人死於法,猶有憐之者 ;死於理 ,其誰憐之?」由上述可見,儒家「和為貴」的「和諧」思想 ,其依據僅僅是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和宗法制 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的「禮」與「理」,其作用僅僅是或主要是關繫到人與人這一層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諧」學說 ,則截然不同。它深深地紮根於「自然」之上 ,並且全方位地作用於「和諧」的各個層面。
那麼 ,究竟什麼是老子所說的「自然」呢?這無疑是問題的關鍵之所在。《道德經》全書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詞。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 我 自然」(《道德經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經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 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貴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經 ·五十一章》),「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 ,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道德經 ·六十 四章》)。顯然,這五處「自然」,沒有一處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專指「自然而然」而言的。這是大多數注者的共識。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漢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書中注道 :「道性 自然 ,無所法也 。」意思是說,「道」的本性或本質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質的存在為法的,此外則別無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國魏晉玄學的創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經注》一書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圓而法圓,於 自然無所違也。」王弼在這里是通過「方」與「圓」二者所法的應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質的存在 自身,這 當然 就更具體而易解 了這些詮釋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見,「道」與「自然」,實乃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自然」作為原則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則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麼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與「自然」,雖有五個名稱,但其實只有 四個單元 ,所以老子不說「域 中有五大」,而說「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過這「道」、這 「自然」、這「自然而然」,啟發並要求人們在從事一切活動時,無論 是思想 ,還是語言以及行動 ,都必須 自覺做到「從 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既堅決反對任何超客觀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堅決反對人們的一切 主觀臆想與盲動 。只有這樣,人們在實踐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錯誤 ,走向成功 。所 以,這「自然而然」,乃人生獲得智慧與成功的「大道」。
拿「環保」來說 。自然環境已經受到並繼續遭受人類更嚴重的破壞 ,生態平衡每況愈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所以,我們必須牢 固地樹立環保意識 ,並大力採取措施 ,以恢復 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 。但是 ,無論我們如何發動廣大群眾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環境保護,也無論我們如何動用財力 ,投入巨資,採用高新技術去搞好環境保護,歸根結底,恢 復 、保護 、發展 自然環境生態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則 與方法,是切實遵循 自然環境生態平衡 的規律 。而 這正是老子所說的「法 自然」的奧義與妙用。
為了創造與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老子十分強調對進行統治與教化的「侯王」與「聖人」應提出嚴格的要求。要求 他們一定要 自覺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則 ,如果他們違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隨心所欲 ,胡作非 為,就 必定會破壞國 家與人民應有的「和諧」局面,使得「國家滋昏」(《道德經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經 ·五十八章》),「而民彌貧」(《道德經 ·五十七章 》)。與此相反,如果「侯王」與「聖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則,去信任群眾 、關心群眾 、保護群眾 、尊重群眾,而不瞎指揮群眾、橫加干涉群眾、越俎代庖 ,對群眾採取「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態度,就一定會「天下將 自定」(《道德經 ·三十七章》),「以無事取天下」(《道德經 ·五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 ·四十八章》),人 民就會「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經 ·五十七章》)。
可見 ,老子在解決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問題時,把全部責任至少是 主要責 任指 向 了「侯 王」與 「聖人」,而這與儒家 的責任指向,豈不是正相反嗎?所以,我們說,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經 》里,不僅含有許多「君人南面之術」,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話來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說的「愛民治國」四個字。總之 ,老子關於「和諧」的「四大」學說及其「法自然」的主張 ,言簡意賅 ,充滿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價值 ,具有無窮的力量 ,對我們全面徹底地解決所面臨的 自然界的和諧、人與自然界的和諧 、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的身與心的和諧問題,無疑是極富啟迪意義的。
二、人與社會的和諧 :小國寡民式的保民利民樂民的社會和諧
老子的「和諧」智慧還表現在他所精心設計的「小國寡民」說中。該說全文是:「小國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 ,無所陣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道德經 ·八十章》) 老子的「小國寡民」說 ,話雖不多 ,但說得卻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與「不要」兩個層面:所要的,是五點 ;所不要的,也是五點 。
相對於老子「小國寡 民」的社會,現實社會往往是「大國眾 民」的社會。這「大國眾 民」的社會 ,正是統治者所夢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賓 ,莫非王臣」的疆土遼闊、人口眾多的強大的帝國統治者為了實現「大 國眾民」的野心,千方百計地使用各種各樣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之下 ,人 民難以安身立命 ,為逃避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勞役 ,而不得不離鄉背井,四處逃亡 。統治者之所 以熱衷於發展「舟輿 」以利交通運輸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還是為了便於並加強他們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最甚者,則是統治者不擇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進的殺傷力最大的「甲兵」,去頻繁地發動爭城奪地和擄掠人民的侵略戰爭。
老子對這種置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大國眾民」的社會 ,感到非常憤怒與痛恨,所以給予 了無情的揭露與徹底的批判,並針鋒相對地提 出了他認 為可以保民利民樂民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他在其社會理想中,堅決地對「什佰之器」、「遠徙」、「舟輿」、「甲兵」、「往來」五種引起社會不安與危機的現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國寡民」社會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貫思想 的繼續與發展。他 曾斷言:「大道廢 ,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 ,有忠臣。」(《道德經 ·十八章》)又斷言:「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並且 ,老子還強調指出:「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 ,少私寡慾,絕學無猶。」(《道德經 ·十九章》)意思是說 ,這三者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還要使他們 的思想有所從屬 ,即一定要保持淳樸的本性 ,減少私心雜念以及拋棄文化學問,才能免 於憂患。因此 ,老子在「小國寡 民」的社會里,又提出了「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鄰 國相望 ,雞犬之聲 相 聞,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
事實已一再證實,文明發展不僅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 ;社會進步不僅有合理之處 ,也有不合理之處。老子獨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發展中的負面影響和社會進步中的不合理之處,並對此感到極大的憤 懣,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論,老子的批判「有過之而無不及」,顯然是過了頭。甚至還是「因噎廢食」。我們認為文明與文化的進步對推動社會 向前發展的巨大貢獻,是決不可抹殺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則是他「小 國寡民」理想社會中的核心與實質之所在它的最大價值就在於如果切實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飲食,漂亮 的衣服,安適的住房 ,歡 樂的習俗 ,那他「小國寡民」的社會 ,豈止是溫飽有餘,簡直還是超越小康呢!毫無疑問,他這樣的「小國寡民」的社會 ,必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諧的。
但是,眾所周知,這樣高度和諧 的社會,是一定要 以科技進步,生產發展 ,經濟繁榮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為前提與基礎的。所以,對這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決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否定態度,務必採取足夠的重視的態度。否則,老子的「小 國寡民」的社會,就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想的社會或者保守的、落後的、開歷史倒車的社會。
總之,老子 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啟發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時,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問題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 ,克服片面性,一分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則可以大力弘揚,作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 的寶貴思想資源。
三 、「和諧」的哲理:萬物生於和諧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經》中,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闢論述,以獨創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闡釋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諧。而其實質與重點則在於闡釋了人與自然(即天與地)的和諧。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通過設計「小 國寡民」的理想國,闡釋了人與社會的和諧 。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 ,「自然」,是事物 ;「社會」,也是事物;其餘現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無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諧去化解它們的矛盾的。有無這種可能性?老子作為大哲學家,《道德經》作為哲學經典 ,明確告訴了人們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為,老子在《道德經》中極其深刻地揭示出萬事萬物產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於「和諧」。他這樣說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 ·四十二章》) 老子的這一名言,是由兩小句組成 的。第一小句說明「萬物」是由「道」生出來 的。這充分彰顯了道家的特色。因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這個獨創的理念作為其哲學體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疇。
這里的「萬」字 ,並非是確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無窮」數 、「無限」的。人們都熟知,「萬」位數是 由「千」位數相加而構成的,「千」位數是由「百」位數相加 而構成的,「百位」數是 由「個 」位數相加而構成 的。所以,老子在這里就借用 了常識來加以說明「道」生「萬物」的大道理。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對第一小句津津樂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這是很可惜的。因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極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諧生萬物」或者「萬物生於和諧」的大道理。老子認為,「萬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陰氣」和「陽氣」共 同構成 的。所 以,他 說 :「萬 物 負 陰而 抱 陽。」那 么,「陰」、「陽」二氣又是如何構成「萬物」的呢?老子進一步認為,只有 當「陰」、「陽」二氣在相互發生「沖突」而又達到了「和」(即「平衡」、「和諧」)的狀態時 ,才能產生「萬物」。所 以,老子說 :「沖氣 以為和 。」這樣就可以解說「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氣 ,即「元氣」;「一」所生的「二」,即指「陰陽二氣」;「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氣」;「三」生「萬物」,即指「萬物」由「和氣」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氣」,「元氣」生「陰陽」,「陰陽」生「和氣」,「和氣」生「萬物」。可見,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與基礎,第二小句是對第一小句的補充與深化。兩句具有 內在的有機聯系,共同說明了「道」通過「和氣」生出「萬物」。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老子的哲學是「和」的哲學或「和生」的哲學。
老子的「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說 ,是對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於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說的「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 ·鄭語》)的繼承與發展 。發展主要在於把史伯的「和」上升為「和氣」,並從屬於「道」。
莊子則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關於「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的學說 。他說 :「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兩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莊子 ·田子方》)莊子這段話說明了「陰陽」二氣的狀態與特色 ,「陰陽」二氣源於何處,而關鍵則是說明了「陰陽」二氣「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說的「沖氣以為和」,「交通成和」的「和氣」就可以生成萬物了。
《淮南子》對老子「和氣」、「和諧之氣」生「萬物」的繼承與發展主要在於,強調「和氣」、「和諧之氣」是天下所有的「各種各樣的氣」中「最大」的「氣」。他鮮明地指出:「天地之氣 ,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與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論訓》) 我們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體認 到史伯 、老子、莊子、淮南子等所說的「和 (氣)生萬物」的大道理。所以,他們早就承認「心平氣和」,乃長壽之道;「家和」乃「萬事興」之道。
綜上所述 ,可見老子《道德經》中有關和諧的智慧既多且大又高,弘揚《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 ,可以為我們對內構建和諧社會與對外構建和諧世界提供寶貴的思想文化資源。
參考文獻 :
[1]孟子字義疏證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1:161.

❼ 道德經是什麼

和諧是《道德經》的核心主題 按照《道德經》的思想,「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終極法則。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萬物並使萬物自然而然地變化。道創生萬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萬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長發展,不受異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實現其本性,形成和諧有序的世界。這是一種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學。在這種哲學中,和諧就是世界自身發展始終指向的目標。 對於自然之「道」如何生成萬物的問題,《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一章進一步解釋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段話是老子描述的關於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基本圖式。在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氣,萬物皆由一氣化生,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氣分化出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是萬物質料,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陰陽二氣交合而生的和氣,從而實現由陰氣、陽氣、和氣「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就是「勢成之」,即「和」是形成萬物的機制。「和」即和諧。萬物本來就是通過和諧而產生的,萬物也只有在和諧的狀態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這里說明,和諧作為「道」生萬物的機制,是「道」的本質屬性。其所以成為「道」的本質屬性,又在於「反者,道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二章)對立的兩方,是通過「和」而達到統一的,這是永恆的道理。由此可見,「和」是《道德經》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 在《道德經》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運用「和」這個概念闡述有關問題。其中,第五十五章認為「和之至」才能達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說,最充分的「和」才能達到最深厚的「德」;認識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這樣才能達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違反和諧之「勢」去行動,必遭遇凶險。 在《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與「和」相關的概念,「和」與這些概念組合成「和善」、「隨和」、「柔和」、「和氣」、「祥和」等等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這些觀念都是用來頌揚美德的。「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觀念,早已通過《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傳播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和諧思想的豐富內涵 《道德經》論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脫離實際去坐而論道,而是在確立「道」的法則後,「惟道是從」,按照「道」的要求去實踐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麼?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萬事萬物都應當處於和諧的關系之中。這樣,從實踐和行事方面去認識,唯一的「道」又具體化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國之道等豐富的具體內容。而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惟道是從」,也就是必須惟和諧之道是從。 從天之道、地之道來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自然本身是無目的的,但無目的地運動的自然卻能創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順應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觀意志隨意地改變自然萬物的本性,強求自然與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人之道來說,《道德經》講道、天、地、人這「域中」的「四大」時,特別突出「人居其一」,這里表明「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是通過人的生命體現出來的。在《道德經》中,道或自然是基點,人則是中心。以道和自然為本,和以人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為個人之道和人與人的關系之道兩個方面。個人之道的要求是貴己養生,身心和諧,知足常樂;在人和人的關系方面,《道德經》對如何達到和諧作了許多論述。如第五十六章說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還有「知常容,容乃公」,「不爭」、「上善若水」等等,都是達到人與人關系和諧的要求。 從君之道來說,《道德經》認為治國者的統治方式應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無為而治」才能達到「無不為」、「無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國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體要求則有:不刻意彰顯差別,擴大分歧,製造對立,這樣,才能減少沖突,達到社會安定;優秀的治國之君要「常無心」,「無心」是無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為心」( 49 章);對天下各種各樣的人,要一視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這些要求去做,國家才和諧太平。同時,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虛設的仁義,認為如果強調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規范,那麼人的純朴本性就會喪失,內在的忠信觀念就會淡薄,從而造成種種的社會弊病。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8 章)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不行才出現的,「孝慈」是六親不調而提倡的,「忠臣」是由於國家昏亂才顯示出來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會和諧,國家太平,則仁義、孝慈、忠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遞降的結果。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8 章)老子認為舍道治而倡仁義,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義禮智的內涵,而是以仁義為文飾、造作的現象,有心為善反而助長了人們的虛偽,老子認為善須出自本性,非有心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8 章)統治者制定的禮樂,如果是用來束縛老百姓的行為,那麼社會生產就會停滯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會日益走向貧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絕仁棄義」,才能恢復「民復孝慈」的和諧社會。 從國之道來說,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要想國家與國家和諧,老子認為首先是自己國家要和諧。「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1 章)其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要相互謙讓,取得相互信任,特別是大國要擔負起主要責任,「治大國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制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61 章)。這里包含著國與國之間應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思想。 弘揚《道德經》和諧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華民族優秀品格。作為中華文庫瑰寶的《道德經》,將和諧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對形成我們的民族品格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內蘊。 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勢奇譎多變。在世界局勢的變動中,人們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沖突。現在,西方學者驚呼「西方的沒落」,世界出現了一股寄希望於東方文化復興的潮流,也就是以東方文化影響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洪流,正形成奔騰之勢向世界涌動。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高。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任務已經提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賦予她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從國內到世界,都涌動著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道德經》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幾經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震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和發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時代主題的變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如何調整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課題。我們國家的新一代領導,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指導理念。在這樣的世界和國內新環境中,弘揚《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道德經》這一文化瑰寶,在新的歷史時代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❽ 老子關於和諧的句子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古文通假字「佰」三聲)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yú),無所乘(chéng)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譯文】

國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到死也不願遠徙他鄉;雖有舟船車輛,但沒有必要乘坐;雖有精銳甲兵,也無需布陣顯示。使民彷彿回到純朴時代,使國家治理得至善至美,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風俗好。鄰近國家相互能看見,雞犬之聲都能聽到,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願相互侵擾。

【神奇生命】

道是一個終極境界,無法用語言說出,但可以用語言唱出。《道德經》五千言,這是一部曠世的宇宙生命使用書,這是描述生命使用手冊的一曲長歌。下面,我們邀請大家來聽聽這首宇宙生命中傳來的天籟之音的美妙韻律——《道德經》中衍生出來的悟道心得:

1、人類創造了文明,人類也在毀滅自然的文明,回歸自然大道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2、我們的一思一念,都在創造我們的未來,暴力引發暴力,真情感應真情。

3、牛羊遍地、雞犬相聞的田園韻味,有一派自然的和諧;城市的風光由鋼筋水泥堆積而成,人們的聰明銳利看似有意義但無自然韻味!自然流淌比任何語言都給力。

4、心靈上豐滿的愛是一種純能量!想要健康、快樂、幸福,其實很簡單,就是認識您自己,做回您自己!

5、在世俗的想法中打轉,會把自己轉糊塗的。生命的可持續生長原則,才是優於一切的。

6、不要太在乎一句不順心的話,所有的不舒服都是來拓展我們心量的。

7、學習的價值在於做到——許多人認為學習就會改變自己,這種想法不靠譜。

8、發脾氣與埋怨仇恨對您和他人都沒有用處,它只是人生旅途中太笨重的包袱。想想看,要不要把仇恨帶在您身上呢?

9、生氣不如爭氣,不生氣命就大;知道不如做到,我們的生命經歷,完全是我們自己造就的。

10、每個人面前都敞開著無數條路,有的靈魂攀爬著高處的路,有的靈魂摸索著通往低處的路,有的靈魂走向迷霧繚繞的坦途,有的靈魂搖搖晃晃左右徘徊……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靈魂之旅。

11、一日不悟道,無人看得出;一周不悟道,情商開始輸;一年不悟道,人生會糊塗!敢不敢告訴自己,您有多長時間沒悟道了?

12、人類歷史上,總有一批心繫天下、勇於擔當的人;總要有一批從容淡定、冷靜思考的人;總要有一批剛直不阿、敢於直言的人——這是千百年來人類崇高的心靈追求。

❾ 道德經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心靈進化是人類發展的主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熱點內容
老賴是公司法人 發布:2025-05-23 05:46:09 瀏覽:501
知識產權上訴法院 發布:2025-05-23 05:46:03 瀏覽:342
拘傳刑事訴訟法第幾條 發布:2025-05-23 05:32:13 瀏覽:415
衛輝市法院 發布:2025-05-23 05:30:53 瀏覽:569
律師的工資高嗎 發布:2025-05-23 05:28:17 瀏覽:471
金鄉縣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5-23 05:27:34 瀏覽:136
婚姻法調整的基本原則包括 發布:2025-05-23 05:26:09 瀏覽:255
項目經理轉包工程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3 05:23:49 瀏覽:873
收銀少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3 05:18:01 瀏覽:325
法律法規排序 發布:2025-05-23 05:15:49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