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如何樹立法治思維親情與法律

如何樹立法治思維親情與法律

發布時間: 2025-05-22 22:49:34

⑴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民法官所需的職業素養
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所謂法官的「悲天憫人」,是指對國家和社會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對基層人民群眾要有深切的同情和關懷。時時刻刻對基層群眾抱有同情心,甚至換位思考,把自己處於當事人的位置,才能做到「司法為民」。
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堅守職業道德。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點,容易受到諸如收入、權力、美色、娛樂、閑暇等的誘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個能夠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的人,才能取信於人,也才能服務於司法。法官應堅持職業道德,做一個勤勉和謹慎的人。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良好的人文素養,能夠使法官做到尊重和理性。法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熟知文學、哲學、歷史、經濟等知識,不僅僅給判決文書增加理性思考,也在審判時能夠具有足夠的廣博的知識,從更加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的解決途徑。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司法能力主要是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能力。這是一個法官的基本職業技能。在新類型案件越來越多的時代里,司法能力也應當與時俱進。在「調判結合、調解優先」的工作方針下,調解能力也是廣義上的司法能力,不過裁判與調解對法官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不分裁判法官和調解法官的情形下,一個優秀法官應同時具備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調解能力。

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司法形象是社會公眾對法院的最直觀的認識。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對當事人的態度、言語、舉止等。法官的態度應當謙和、耐心,言語應當文明,不一味追求法言法語,舉止應當大方得體。司法形象是內心修養的外在體現,是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現。美國司法界將司法裁判中的法官的好脾氣稱之為「司法涵養」,這一術語反映了好脾氣在良好的司法裁判中的重要性。審判可能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個人的氣質、情感、經驗等等將會影響審判,因此良好的司法形象不僅僅構建良好的法院公眾形象,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性要求。
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豐富的社會閱歷,不僅僅有助於與人處事,更有助於案件的裁判。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也能夠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對案件的洞察力,可以更加有助於發現案件背後的因素和糾紛形成的根本原因。
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應當是一個孤獨的理想者。法官職位並非是一種謀生的職業,而是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在紛擾與躁動的社會中,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註定是孤獨的。一個法官應當具有堅守公平正義的勇氣。法官不畏懼外在的暴力威脅,同時一個具備勇氣的法官,將會嚴格依法辦案,而不會為了迎合輿論而犧牲法律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官的勇氣首先是對待暴力威脅的勇氣,其次是堅持法律信仰的勇氣。
職業素養是指一個人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是一個人在品德、知識、技能等方面先天的稟賦和後天的學習、實踐綜合作用的結果。法官的職業素養不僅包括他的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和司法能力,也包括他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的儀表、態度、言行等。這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在辦案過程中,他總是保持文明、謙和、耐心的態度,給當事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司法能力主要是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在「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工作原則下,也包括調解能力。
法官的工作針對的對象是「人」,使用的手段是「法」,在工作中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個字:「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他很注重個人修養,堅持堂堂正正做人,淡泊名利,清正廉潔,在內心深處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他很愛惜羽毛,堅持無愧於當事人、無愧於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上穿著的法服和胸口佩戴的法徽。

⑵ 鎮領導幹部談淡情理法與法理情有何區別

人類為了生存與需求,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會發生很多對立的矛盾及以及矛盾和情感之間的聯系,要解決好人類社會這些矛盾和情感的關系,就會引發情、理、法間的糾纏。在法制不健全的年代裡,一般都是重情理輕法治,造成社會人與人的不公平。而在法治健全的時代所採用的就是重法治輕理情,因為,處理任何法律糾紛在法律判決前,情理法是不能互融的,因為講情、講理都有勃於法律。會妨礙司法的公正。但判決後法理情又是互融的,因為法律的公正判決於理、於情都能講得通。所以也體現了司法的公正。下面我們追朔情理法淵源以及情理法與法理情的辯證關系。為人類社會發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一點合理化建議。

(1)情理法產生的根源

這里所講的情理法指的是當我們遇到問題和矛盾時所採取的出理方式,在中國自古以來所沿用的就是先情後理,最後解決不了才訴諸於法院,中國老百姓把打官司告狀看成是一件很丟人的事。再加之傳統的「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所以,中國人不願意打官司。原因在哪裡呢?這要從中國的遠古的社會說起。

a、源於儒家思想。中國自古至今治國所採用的都是儒家思想,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里講的修身就是要學習好儒家的思想,然後用「仁、義、禮、智、信」和「三綱、五常」來管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把家庭治理好了,才能去治國平天下。回過頭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愛,愛就要講情。管理家庭用仁、愛來管理;然後再用管理家的辦法去管理國家,那麼治理國家應以仁愛為主,用仁愛去感化人,用仁愛去教育人,把人民當成自己的兒女來看待,所以稱人民為子民。在儒家的思想中還有一個字是最被推崇的,就是「孝」字,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 後為君子也.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孝」是最大的法律,是至高無上的。
b、源於封建統治。在古代封建社會,天下國家都歸皇帝所有,大臣成為附庸,把人民當成自己的兒女來看待,稱人民為子民。皇帝是金口玉牙說啥事啥,他發號施令就是聖旨就是王法。人分三六九等,最高是皇親國戚,其次是大臣和封疆大吏,再往下就是基層官吏,最後才是人民。國家雖也有法令,但有時可「刑不上大夫」除非是侵害了皇帝的利益。對皇親國戚更不能施以刑法,只能象徵的對權臣的割一縷頭發,對皇上只能打打龍袍了事。如果大臣真的違法需要殺頭也要禍連九族滅絕你所有的親情。這也是由「情」所致。從夏朝開始到清朝滅亡都是一個模式,雖有些方式方法不一樣,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在施以刑法上首先重情,其次才是理,最後才是法。這一方式不單是對達官貴族,對待百姓有時也是如此,所謂有時是指你朝廷里有沒有人為你說情,錢送沒送到,其實這也是人情關系。
c、源於封建社會的法律。封建社會指導思想是「人愛」,管理模式是重情理輕法治,那麼所制定的法律就必然是情理法的結合體。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在制定法律時,他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則不成」。而封建社會第一個朝代夏朝在立法上所遵循的是「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到漢朝,漢律確立的是「親親得相首匿制,親屬容忍。」意思是禁止親相告法律的規定。唐朝在《唐律疏議》序雲:「然則律雖定於唐,而所以通極乎人情,法理之變者,其可畫唐而遽止哉。」到明朝定明法時,劉惟謙等在《進明律表》中指出:「陛下聖慮淵深,上稽天理,下揆人情,成此百代之准繩」。最後一個帝國大清王朝在《大清律例序》中明確規定:「簡命大臣取律文及遞年奏定成例,詳患參定,重加編輯,揆諸天理,准諸人情,一本於至公而歸於至當」。通過歷代王朝的律制的指導思想,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所確定的法律都沒有脫離一個「情」字。這與他們治國思想是相吻合的。我們當今之中國,是在幾千年封建王朝上脫胎換骨而來,必然殘留著那時王朝的血脈,所以我們必然也在這個「情」字脫離不開。這就是我們當今社會法律難定,法律執行難的原因所在。

d、源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由於封建文化的傳承,當今之中國人也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親緣情和朋友情,可法律是無情的,這就使得我們的立法者和執法者在情與法之間徘徊無法決擇。其次,這種群帶關系的親情、社會關系網的朋友情。說穿了其實都是利益團體,他們結成聯盟,就是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利益。當團體中某一成員要受到法律制裁時,就會影響到大家的利益,必然就會群起而救之。這里有情感利益也有經濟利益。不管什麼利益,都要靠人情關系來擺平。第三、行政干預。中國的國情就是司法不獨立,受制於當地政府管理,這就給中國的法律的判決和執行上有增加了一抹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就是領導的面子、領導的情。因為法官的命運在領導手中,你就不可能不給領導面子,不重視領導的情,上述這些情感與法律的糾葛,影響了我們依法治國的進程。

總之,經過追根逆源,我們找到了中國重情理輕法治的依據,就是儒家思想所至。所以要想建設科學合理的法制社會,就必須消除儒家思想對立法的影響。因為,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建設的法制。將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矛盾和問題,如果在處理社會各種矛盾糾紛我們想到「情」,拋開「理」和「法」去處理問題,那就必然有被於理,有勃於法。就會引發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如上訪潮一浪高過一浪,有增無減;假如我們不考慮「情」,用「理」來解決問題,在法和理不一致的情況下,其結果必然也會造成違法的現象發生;第三、我們用「法」來解決問題,不去考慮情和理,這樣問題就能得到公正的解決,其結果必然公道合理,雖情感有時無法接受,但通過法律卻維護了公民的權利,保證了司法嚴肅和正義。所以,一定要拋棄儒家思想,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司法秩序。
2、西方法理情。

和我們國家不同就是西方的法治理念,在西方國家法是第一位的,任何人不能將其改變,除非你自己放棄擁有的權力。這並不表明西方人無情無義,比如西方的夫妻,他們就很講真實情感,一但相愛就是在異地也要放棄一切必須生活在一起,而且夫妻間每天非常親密;再如在西方國家當有人橫穿馬路時,正在行駛的車,馬上就會停下來,讓行人先過去,這不只是出於禮貌,更主要的是因為他們尊重人的生存權才放棄自己的行駛權,這就是人與人情感的體現。再比如當他人的人權或財產權受到侵害的時候,在場的人都會站出來去幫助受害者,維護受害者的利益和他應有的尊嚴。也是情感使然。可在中國正相反。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西方人這種理性思維的根源。其一、西方都是講人權的國家,所謂人權,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因為每個人的人權都一樣沒有大小之分,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人權又是公平合理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因為具有自由意志,所以,每個人的幸福都要靠每個人自己去爭取。每個人的行為也要由每個人自己來負責。基於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建立起來的法律當然要維護每個人的利益,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權利才互不侵犯。這里不存在情於法的關系,只有公正。其二、由於突出的是人權,親情關系非常淡。就連子女和父母之間也不是依賴關系,父母對子女只有撫養義務,但不能剝奪子女的人權,當子女達到理性的年齡,但憑自己來判別適於自保的手段,就立即從而成為自己的主宰。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子女也沒有贍養義務,養老的事情由國家來管。父子關系如此,其他親緣關系就更不能存在著什麼情感。其三、西方國家辦所有的事都按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任何人沒有超出法律規定范圍外的職權,還拿美國為例: 美國是一個共和制國家,其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三權分立"為美國政治制度主要原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由總統行使,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行政無法干預國會立法,更不可能幹預司法的判決和執行權。這種社會體制,你想通人情、走後門或者領導干預都是惘然。因而保證了司法的公正。穩定了社會創造了和諧。才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
通過東方的情理法與西方法理情對比,使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要想公正的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只有堅持法是第一位的。這樣,老百姓就會罵我們不懂人間情理。其不然,立法的宗旨第一是防,第二才是為了判,所以立法時以符合人權情理為基礎,以公道為標尺,制定出的法律一定是公道合理。由於有了公道合理法律,百姓就會規范自己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韓非子有句至理名言「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圓水圓」。可是人們在討論情理法時卻往往忽視了這一問題,只想在司法和執法上如何兼顧情和理。其次才是為了解決問題。有兼顧情理的法律為基礎,法律實施自然不能罔顧情理,我這里所指的情理,是人自然本性范圍內的情理,不能為了維護你的情和理侵害他人的情和理。然而,我國建設和諧富強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並非依理治國或依情治國。這是由法治運行機制決定,所以法律適用不能簡單地以情理為標准。《布萊克法律辭典》對法治的解釋有這樣的內容:「法治有時被稱為『法律的最高原則』,它要求法官制定判決(決定)時,只能依據現有的原則或法律,而不得受隨意性的干擾或阻礙。」人類社會中不同個體、組織都有著自身的不同價值判斷和追求,對一宗法律關系,不同的社會角色出於不同的利益關聯、價值觀念和認知程度也就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並進而主張不同的道理,其中的局限性無法避免。美國思想家漢密爾頓所說:「如果沒有約束,人的情感就不會聽從理智和正義的指揮」,情感豐富道理自然內容多多,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觀點各執一詞也是常態。但法律所要保護的自由與平等,哪個是正義的首要價值問題。所以說,真正依法治國就必須法是第一的。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真理。

⑶ 大一思修論文3000字

寫作思路:寫作部分包括,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認識,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感悟。

來到大學後,我學習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該課程分兩部分——思想道德修養部分與法律基礎部分。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部分,對於促進我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我們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而且能夠教育我們大家怎樣處理好理想與現實、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自由與紀律、友誼與愛情、學習與工作等關系。我們剛邁進大學校門,學習思想道德修養,會讓讓我們學會珍惜生活,樹立遠大理想,領悟人生真諦,加強道德修養,培育職業精神。

學習法律基礎部分,通過老師對法律各方面的介紹,使我對法律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大學生,增強法律意識,理解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可以讓我們更好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掌握國家安全法律知識。了解法律制度,能讓我們自覺遵守法律,自覺履行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學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利。

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並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而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提高我們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比較中學習。我們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學會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這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對以後我們走向社會,認識社會有很大幫助。

第三,要注重行動,在實踐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我們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⑷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思維導圖-全書總結框圖分享

歡迎步入中學的新階段,道德與法治成為必修課程,對於初嘗中學生滋味的你們,可能會有些許壓力。但別擔心,我們貼心的知犀已經為您精心繪制了一份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的思維導圖,旨在幫助您輕松應對學習挑戰。


全書概覽:


七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分為四個單元,涵蓋十個章節:成長的節拍、友誼的天空、師長情誼和生命的思考。從中學時代的新篇章,到學習態度的轉變,再到自我認知和人際關系的探索,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第一單元:中學時代


進入中學,迎接新生活的同時,也要明白其中的機遇與挑戰。積極面對,帶著希望的種子,迎接中學的未知與可能。


第二單元:學習新天地


學習,是中學生活的主旋律。這里強調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單元:發現自己


認識自我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通過本單元,你將學會多維度了解自己,接納並塑造更好的自己。


第四單元:友誼與成長同行


友誼是青春的紐帶。這一單元教會你如何珍視友情,處理友誼中的復雜問題,成為更好的社交達人。


第五單元:交友的智慧


學會交友藝術,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世界,都是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關鍵一課。


師長情誼與生命的思考


師長的引導和生命的珍視同樣重要,這一部分教你理解師生關系和親情的價值,以及生命的意義和保護。


別讓繁雜的知識點困擾你,知犀的思維導圖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理論與實踐,幫助你輕松記憶,讓學習之路更加順暢。請務必善用這份資源,讓道德與法治的智慧為你的成長助力!

⑸ 自己很缺乏法律常識,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麼做才不違法,我需要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

一.法律意識的內涵。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它表現為探索法律現象的各種學說,對現行法律的評價和解釋,人們的法律動機(法律要求),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法律感),對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以及對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等等。
法律意識屬於歷史范疇,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法律意識也屬於法律文化范疇,它是人類法律實踐活動的精神成果,包含著人類在認識法律現象方面的世界觀、方法論、思維方式、觀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蘊涵著個人及群體的法律認知、法律情感、法律評價。法律意識不是自發形成的,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學習和自覺培養的結果,也是法律文化傳統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
二.對青少年進行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緊迫性。
青少年是一個從年齡上講橫跨少年和成年的群體,他們既有青年人的朝氣,又有少年的稚氣。他們一方面思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滿青春的躁動和思想的波動。他們渴望了解和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然而紛繁蕪雜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會並得到社會的理解。他們對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時盲從、盲動。外界隱藏在美麗外表下的誘惑,社會轉型時期產生的各種陰暗現象,常常使他們在困惑、迷惑中隨波逐流,甚至於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那麼,如何去引導和規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為,提供維護他們合法權利的方式、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去學習法律知識進而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培養他們對法律規范的內在信仰從而自覺遵守,遏制住日益嚴重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及針對青少年的犯罪?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我們的專業法律人士就應該去思考並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以下我想就談一點認識,求教於方家。
三 培養青少年基本法律意識的主要途徑。
(一)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灌輸基本法律規范,幫助青少年守法觀念和法律信仰的初步形成。
《條例》是對有輕微違法的行為的人進行行政處理的行政性行為規范,《刑法》是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處罰的刑事法律規范。兩者的共同點是對違法犯罪的人追究責任,只不過《條例》和《刑法》所針對的行使處罰權的部門及程序、處罰對象、違法的輕重程度、處罰的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通過學習《條例》和《刑法》,青少年可以初步認識和區分什麼是違法行為,什麼是合法行為,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又是法律、法規准許乃至鼓勵的。不但要灌輸理論知識,而且應從身邊人、身邊事上著手分析,針對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從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 理論密切聯系實際,有的放失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學生如何應對處理別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輕不必要的傷害,怎樣更好地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達到一般預防和維護青少年權利的雙重目的。
(二)通過對《憲法》的學習,促進青少年權利意識的形成。
權利文化是與人道主義文化、科技文化一起構成當今世界三大文化主流的文化之一。權利文化的核心是權利本位的理論。權利本位的思想有兩大內涵。其一,它是解決公民和國家主體關系的理論。主僕型文化產生義務本位。在這種本位中,國家主宰一切,公民只有無條件服從的義務。權利本位則不然,它把公民對國家的關系顛倒過來,認為公民有權主宰國家,國家以保證公民主人地位的獲得為絕對義務。其二,它是解決權利與權力互動關系的理論。國家權力的行使以公民創設權利的實現條件為目的,權力的行使如果背離了公民權利得到保障的宗旨,權力便會得到改造。國家權力以公民權利為運行界限。而兩者界限由法律明定之。權利本位思想的的實質是個人權利的實定化和義務的相對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人與國傢具有三種關系,即義務領域里的服從,自由領域里的排斥,權利領域里的依靠和參與,於是就產生社會和諧。
權利文化的形成有賴於公民的權利意識的勃發。所以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必須從小著手進行。而青少年公民的權利意識則必須通過對憲法的學習,樹立憲法至高無上,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一基本的觀念。我們不僅要讓青少年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在內容上,憲法規定國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上,憲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更加嚴格;我們更應讓青少年懂得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眾所周知的是憲法是安邦治國的總章程,但這一結論卻主要是就國家管理的角度而言,因而與憲法的核心價值取向並不完全統一;事實上,憲法最主要、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列寧也曾指出: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故由此可知,憲法與公民權利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而且,這也可以從憲法的發展歷史和憲法的基本內容中的到證明。從歷史上看,憲法或者憲法性文件最早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中,為了確認取得的權利,以鞏固勝利成果而制定出來的。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盡管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涉及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其基本內容仍然可以分為兩塊,即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然而,這兩塊並非地位平行的兩部分,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居於支配地位。因此,青少年就可以理解到:憲法不僅是系統全面地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部門,而且其基本出發點就在於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三) 學習《民法》,促進平等和契約觀念(誠實信用)的形成。
人人平等和遵守契約觀念的形成必須依賴於《民法》的學習。民法起源於簡單商品經濟獲得相當發展的古代羅馬社會。經過人類歷史演進的熏陶,民法逐漸成為調整各國不同社會形態下的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從本質上講,民法就是把一定社會里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可見,民法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平等性。平等的主體在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要取得對方的財產就必須支付相應對價,體現等價有償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要受以民法為主的法律的保護,而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民事主體間簽定合法、有效的契約(即合同)。契約各方在自願的原則下按自己的意願依法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契約必須遵守,契約即是交易各方間必須遵守的「法律」,這也是「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的體現。通過學習,我們的青少年將更好地理解和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必須遵守」的平等、守約思想。
(四) 清除舊的「厭訟」觀念的不良影響,強化訴訟意識,樹立新型的訴訟觀念。
中國傳統的法律思想是「刑治主義」,同時法律規范是「禮法合一」,法律精神的原則是「宗法倫理」。所以從古至今,基於「性善」、「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教育是可行的,爭訟則是可以避免的。孔子在《論語》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大意就是說他接受人們的訟案後,並不立即進行審理,而是採取拖延的策略,讓人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以達到無訟的目的。故而,中國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爭訟是對自然秩序的破壞。相反,沒有爭訟的社會才是理想、和諧的社會,這一觀念在中國人中可謂根深蒂固,人們不願訴訟,極力避開訴訟。即使到現在,有些人仍然把打「官司」,特別是當「被告」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地,親人、朋友間如果走進法庭,將矛盾、爭議訴諸法律,無論是外界人士眼中還是事實上,親情、友情必定盪然無存。
我們就是要從學習《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訴訟法律入手,著重在受傳統「厭訟」思想影響較少的青少年中更新陳舊的訴訟觀念。在我們看來,訴訟不過是使得受損害的權益得到救濟的一種常用手段而已。即使是親友「對簿公堂」也不是撕開臉皮,拋開情理,而是一種讓爭端在公開、公平的前提條件下謀求來自第三方獨立公正地加以解決的爭端解決機制,比之以前的私人調解、裁決等私力救濟更加文明和進步。我們要教育青少年將為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而進行的訴訟視作一種權利,以及捍衛這種權利的正當行為。鼓勵青少年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在現在和將來的社會實際生活中大膽地運用法律的武器,及時充分地利用訴訟權利,為了維護合法權益,未雨綢繆或者亡羊補牢。

⑹ 稅務人員如何才能做到守紀律和講規矩

稅務幹部要做到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關鍵要守好底線。

一、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稅務幹部適應新常態的需要
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地方稅收入面臨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期和基數消化期「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組織收入的難度和壓力前所未有。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地稅系統應順勢而為,主動調整工作思路,堅持統籌施策,做到精準發力,牢牢抓住組織收入的主動權。而抓住組織收入的主動權,必須樹立法治精神,堅持組織收入原則,做到應收盡收,既不能收過頭稅,也不能私自減免稅;必須守紀律講規矩,樹立大局意識,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絕不能各行其是,因小失大,以私廢公。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稅務幹部要以身作則,團結協作;要個人服從集體,下級服從上級;要保證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二、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稅務幹部必須具備的品德
作為稅務幹部,必須具備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一個具有法治思維的人,必須敬畏法律、崇尚法治。要以法律作為觀察、思考和判斷的依據,要以法律作為說話辦事的底線。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需要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要帶好頭。必須時刻作好表率。而守紀律講規矩更是黨中央要求建立依法治國建立法治政府的先決條件。只有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自己能夠帶頭做到守紀律講規矩,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在群眾中營造出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依法治稅的濃厚氛圍,最終形成全民守法。也只有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帶好頭,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
三、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凈化政治環境的必然要求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是凈化政治環境的必然要求。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需要有一套規矩來對個體進行約束和規范。對黨員幹部來說,不管是國家法律還是黨的紀律都是必須遵守的剛性行為准則。同時還要遵守一些雖然沒有明文規定,未列入紀律條例的規矩就是自我約束的紀律,也是黨員幹部必須自我要求自我約束的紀律。這些紀律和規矩都是經過多少代人的努力而歸納起來的,更有一些是先人用生命為代價總結出來的。建立守紀律講規矩的新常態可以說對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依法治稅、誠信納稅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建立守紀律講規矩新常態有利於加強黨的建設。守紀律講規矩是對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黨性的重要考驗,也是對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只有守紀律講規矩,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只有守紀律講規矩,才能一切都按照規定辦事;才能不徇私枉法,立足群眾做好各項工作;也才能取得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只有建立守紀律講規矩的新常態,我們的黨才能杜絕腐敗,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國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努力。
四、樹立法治精神、守紀律講規矩是對黨員乾的工作的要求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黨員幹部要自覺遵守黨章黨規、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繼承和發揮黨的優良傳統,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錘煉黨性修養,提高業務工作能力,練就為民服務的好本領。通過前段時間的學習,我認為,守紀律講規矩,既可以保障黨和國家的事業健康發展,又能夠有效保護我們的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不犯錯、少犯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守紀律講規矩,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要著眼全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覺圍繞大局有效履責、充分發揮作用,要講政治、顧大局,明辨是非,不謀個人私利、不計個人得失,全心全意把聰明才智用到幹事創業上來;要以身作則,團結協作,凝聚戰鬥力和執行力,激發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幹事創業激情。
其次,要樹立廉政意識。德能勤績廉,廉是基礎,失之則一切皆無。「公生明,廉生威」, 稅務幹部特別是黨員幹部要守住廉潔底線,正確行使權力,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政績觀,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始終保持頭腦「清醒」;要做到慎始、慎微、慎獨、慎行、慎權,管好自己的口、手和腳,算清政治賬、經濟賬、名譽賬、家庭賬、親情帳、自由賬;要樹立「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信念,始終對身外之物「看得透、想得通、放得下、忘得了」,自覺抵制各種誘惑和歪風邪氣,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最後,要有敬畏意識。一個人,心存敬畏,就會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會從嚴要求自己,慎言慎行,反之,一個人一旦沒有就了敬畏之心,就敢罔顧黨紀國法,把自己擺在「特權」位置,做一名「特殊黨員」,就敢越「雷池」、闖「紅燈」、踩「底線」,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個別稅務幹部之所以跌倒在權力、金錢、美色等關隘上,就是因為失去了敬畏意識,心存僥幸,膽大妄為,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追悔莫及。
「舉頭三尺有綱紀」,領導幹部守紀律講規矩,才能有權不「任性」,始終對黨紀國法心存敬畏。領導幹部惟有敬畏法紀,恪守「三嚴三實」,才能慎初、慎微、慎行,確保忠誠、干凈、擔當。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中的白蓮講的是什麼 發布:2025-05-23 02:51:04 瀏覽:879
建設項目驗收法規 發布:2025-05-23 02:48:13 瀏覽:911
法治行政的原則 發布:2025-05-23 02:47:59 瀏覽:185
勞動法第91條 發布:2025-05-23 02:41:03 瀏覽:454
勞動法的生育假期 發布:2025-05-23 02:24:42 瀏覽:102
法與社會不再是寶貝 發布:2025-05-23 02:20:26 瀏覽:428
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的院校 發布:2025-05-23 02:00:57 瀏覽:774
新婚姻法認可度 發布:2025-05-23 01:40:33 瀏覽:322
合同的掃描件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01:40:26 瀏覽:437
法院法醫培養 發布:2025-05-23 01:38:04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