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義
『壹』 道德經的意義與價值
老子思想蘊含高明的人生智慧。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上善若水。老子用水喻道,並以此啟迪人生。《道德經》第8章所言水之七善,包括三方面的人生意義。其一,生活態度:「居善地,心善淵」——低調、寧靜。其二,處世哲學:「與善仁,言善信」——慈愛、誠信。
『貳』 學習道德經的意義
1. 學習《道德經》的好處
1)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據《參考消息》上的一篇文章介紹,《道德經》是世界上除《聖經》外被譯成文字種類最多的一本書籍),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1994年6月,江澤民同志在參觀福建泉洲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時指出:「要多宣傳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要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整理好、宣傳好。」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叄』 道德經是什麼
和諧是《道德經》的核心主題 按照《道德經》的思想,「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源,是世界的終極法則。而「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它「自化」成萬物並使萬物自然而然地變化。道創生萬物是「常自然」的,也就是完全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萬物按其本性自然地生長發展,不受異己的干涉得以自我實現其本性,形成和諧有序的世界。這是一種宇宙自然生成的哲學。在這種哲學中,和諧就是世界自身發展始終指向的目標。 對於自然之「道」如何生成萬物的問題,《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五十一章進一步解釋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段話是老子描述的關於宇宙創生和演化的基本圖式。在這里,「一」指「道」自身的一氣,萬物皆由一氣化生,這就是「道生之」;「二」指一氣分化出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是萬物質料,這就是「物形之」;再加上陰陽二氣交合而生的和氣,從而實現由陰氣、陽氣、和氣「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就是「勢成之」,即「和」是形成萬物的機制。「和」即和諧。萬物本來就是通過和諧而產生的,萬物也只有在和諧的狀態中才能存在和發展。這里說明,和諧作為「道」生萬物的機制,是「道」的本質屬性。其所以成為「道」的本質屬性,又在於「反者,道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第二章)對立的兩方,是通過「和」而達到統一的,這是永恆的道理。由此可見,「和」是《道德經》中的十分重要的一個概念。 在《道德經》中,第二、 四、 四十二 、五十五、 五十六、 七十九等章都運用「和」這個概念闡述有關問題。其中,第五十五章認為「和之至」才能達到「德之厚」,「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也就是說,最充分的「和」才能達到最深厚的「德」;認識了「和」就是懂得了「常道」,這樣才能達到高明的境界。不知「和」也就不知「常道」,不懂「常道」之理,違反和諧之「勢」去行動,必遭遇凶險。 在《道德經》中,還有許多與「和」相關的概念,「和」與這些概念組合成「和善」、「隨和」、「柔和」、「和氣」、「祥和」等等觀念。在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這些觀念都是用來頌揚美德的。「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觀念,早已通過《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傳播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德經》和諧思想的豐富內涵 《道德經》論述「玄之又玄」的「道」,不是脫離實際去坐而論道,而是在確立「道」的法則後,「惟道是從」,按照「道」的要求去實踐和行事。「道」的根本要求是什麼?就是「知和」,就是要懂得萬事萬物都應當處於和諧的關系之中。這樣,從實踐和行事方面去認識,唯一的「道」又具體化為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君之道、國之道等豐富的具體內容。而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惟道是從」,也就是必須惟和諧之道是從。 從天之道、地之道來說,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無為而無不為」。自然本身是無目的的,但無目的地運動的自然卻能創造出秩序井然的和諧世界。因此,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順應自然地利用自然,不能以自身的主觀意志隨意地改變自然萬物的本性,強求自然與自身一致。也就是要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人之道來說,《道德經》講道、天、地、人這「域中」的「四大」時,特別突出「人居其一」,這里表明「道」不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是通過人的生命體現出來的。在《道德經》中,道或自然是基點,人則是中心。以道和自然為本,和以人為本是一致的。「人之道」又分為個人之道和人與人的關系之道兩個方面。個人之道的要求是貴己養生,身心和諧,知足常樂;在人和人的關系方面,《道德經》對如何達到和諧作了許多論述。如第五十六章說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還有「知常容,容乃公」,「不爭」、「上善若水」等等,都是達到人與人關系和諧的要求。 從君之道來說,《道德經》認為治國者的統治方式應是無為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為「無為而治」才能達到「無不為」、「無不治」的目的。老子要求治國者必須深刻認識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57 章)具體要求則有:不刻意彰顯差別,擴大分歧,製造對立,這樣,才能減少沖突,達到社會安定;優秀的治國之君要「常無心」,「無心」是無一己之心,而是「以百姓心為心」( 49 章);對天下各種各樣的人,要一視同仁,「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按這些要求去做,國家才和諧太平。同時,老子亦不提倡儒家虛設的仁義,認為如果強調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規范,那麼人的純朴本性就會喪失,內在的忠信觀念就會淡薄,從而造成種種的社會弊病。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8 章)老子認為,「仁義」是大道不行才出現的,「孝慈」是六親不調而提倡的,「忠臣」是由於國家昏亂才顯示出來的。相反,就能推理出如果大道流行,社會和諧,國家太平,則仁義、孝慈、忠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老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淡薄、忠信遞降的結果。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38 章)老子認為舍道治而倡仁義,是舍本求末。但是,老子否定的不是仁義禮智的內涵,而是以仁義為文飾、造作的現象,有心為善反而助長了人們的虛偽,老子認為善須出自本性,非有心為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38 章)統治者制定的禮樂,如果是用來束縛老百姓的行為,那麼社會生產就會停滯不前,老百姓的生活就會日益走向貧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57 章)。老子提出只有「絕仁棄義」,才能恢復「民復孝慈」的和諧社會。 從國之道來說,在國與國的關系方面,要想國家與國家和諧,老子認為首先是自己國家要和諧。「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81 章)其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要相互謙讓,取得相互信任,特別是大國要擔負起主要責任,「治大國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制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61 章)。這里包含著國與國之間應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思想。 弘揚《道德經》和諧文化的重大現實意義 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塑造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特有的中華民族優秀品格。作為中華文庫瑰寶的《道德經》,將和諧文化提高到道之至高的地位,對形成我們的民族品格發揮了不可低估的歷史作用,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刻內蘊。 著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導言》中說:「傳統並不是一尊不動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離開它的源頭愈遠,它就膨脹得愈大。」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局勢奇譎多變。在世界局勢的變動中,人們都注意到了其中包含文明的沖突。現在,西方學者驚呼「西方的沒落」,世界出現了一股寄希望於東方文化復興的潮流,也就是以東方文化影響世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洪流,正形成奔騰之勢向世界涌動。 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在一個國家中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高。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任務已經提到我們面前。我們要將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大國,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賦予她新時代的內涵。隨著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從國內到世界,都涌動著一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道德經》的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近代以來,我國社會幾經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引起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震盪。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和平和發展的新時代,隨著全球時代主題的變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如何調整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課題。我們國家的新一代領導,已經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指導理念。在這樣的世界和國內新環境中,弘揚《道德經》的和諧文化,具有更為重大的現實意義。《道德經》這一文化瑰寶,在新的歷史時代必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肆』 道德經,名詞解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道德經義擴展閱讀:
《道德經》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伍』 老子道德經意義是什麼
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老子不是單純的版繼承我國古代大道的傳統,權而是在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吸取當時最高科學成就,把它升華為一種嶄新的系統而完善的「道學」——大道科學。這是老子的偉大創造性貢獻,是中華民族以於至全人類的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和完善。《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網路全書。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陸』 道德經有什麼現實意義
道德經的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全書五千餘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們要運用《道德經》,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經》主要講了什麼?其實《道德經》主要可以總結為四點:
第一,提出了「道」與「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創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觀,是宇宙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和動力之源。它普遍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且經久不衰,道是虛無的,非顯現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奧,更無法用言語來說明。「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按客觀規律辦事。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對立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兩方面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相互轉化的。
總之,《道德經》從最初的創作至今已兩千多年,但對於我們當今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修身養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將《道德經》的精髓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相結合,讓道家思想繼續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柒』 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四十三章 科學與哲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不斷地學習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范疇。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致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損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不過這里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災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科學能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解決現實的諸多實際問題。哲學則必須首先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倘若一個哲學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頭痛感冒、大病小災的不斷,那麼,智慧也就無從說起。
『捌』 道德經的意義是什麼
古代思想家、先泰時代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所反映的認識論極具豐富的社會經驗。作為一個普通的讀者,我尤為喜歡和崇尚老子提出的宇宙觀、社會觀和人生觀,它教我認識生活、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難用語言來表述,它並非人們平常所說的道。「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道」玄妙、深奧、高遠,空虛無形,但的確存在於廣漠的空間,它發揮的作用無窮無盡,永不枯竭,「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大道似水。」「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江海能成為百川河流所匯聚的地方,是由於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故成百川之王。最普涌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老子以水喻「道」,使我們看到「道」的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知它乃大度包容,不棄涓流;它與世無爭,淡泊功利;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充塞於浩茫天地之間,可謂「大音若希」,「大象無形」,令人敬畏。
《道德經》勸人向善,導人守信。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說善待別人就得到善良了,可以使人人向善;信任別人就得到誠信了,可以使人人守信。老子是講他本人,也是在提醒人們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他人也就會善待自己,信任自己。
老子還勸人拒絕世俗之喧囂,守護淡泊之美好。《道德經》中反復出現「朴」字,如「見素抱朴」、「復歸於朴」、「返樸歸真」、「敦兮其若朴」。「朴」字的概念為純真、素樸、自然。「嬰兒」一詞甚至也是「朴」之概念的解說。如:「復歸於嬰兒。」「一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一個純厚朴實、鎮定持心、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應該以嬰孩般單純、無邪心境空明,寧靜,質朴,少私寡慾,不為功名利祿所困擾,不被寵幸、聲色所誘惑,超凡脫俗,不為物累,過一種寧靜恬淡的生活。
《道德經》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是以聖人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叫人舌不知其味。聖人但求填飽肚子而絕不追求聲色之娛,提出人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時下現代文明長足發展,但許多人心態扭曲,道德觀、價值觀嚴重傾斜。老子的教誨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葯,有利於醫治人心浮躁、動盪不安,仍具現實教育意義。漫長的時間流逝了,而(道德經)橫跨歷史時空流傳至今,它教誨我們改變「原我」,重塑自我,完善、超越自我,修性養心,謹慎,嚴肅,善事融和,曠達,灑脫,努力求真求善求美,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張成業)
(資料來源:《老人報》)
『玖』 道德經的涵義
道德經
《道德經》
道德經
:
dào
dé
jīnɡ
1.指《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漢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故有《道德經》之名。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抄寫本,《德經》在《道經》之前。道教奉為主要經典之一。
道德經有多個版本,本說明中的這部是最常見的,或者說是公認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著
『拾』 《道德經》中的仁義是怎樣的仁義
本章主寫老子關於仁義的思想,主要從孔子與老子的思想來論述其思想的精髓。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慧智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
本章中老子所言從人性本和大道來論述,何為人性本和大道?
孔子的言論中有很多關於約束自身的言論: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等關於規范自身的言論。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義」,並有很多言論來提高人們認識「仁義」。從人們正面來論述接近「大道」
注
那麼老子本章中的言論是作何解釋呢?
老子言人們本就是「大道」
人們擁有自己的思想及意識,處理問題時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及行為准則,隨著智慧的開啟,人們忘記自己的由來,偏離大道。
偏離大道後,人們就發布一些政令,規則來約束社會這個大家庭。
為什麼現在社會來提倡仁義丶孝慈等呢?因為社會缺乏仁義丶孝慈。
人有了慾望與智慧的時候,就會應用自己的智慧去達到自己的慾望。
注
釋義
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出仁義。
智巧出現了,才會有虛偽狡詐。
家庭不和時,才會顯出孝慈。
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注
看管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這些情況呢?大家認為如果碰到這些情況該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