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孝義道德

孝義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02 06:04:05

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誰說的現在過時了沒這是孝義問題還是純粹的道德問題或是其它

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誰說的?

答: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理解1:「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理解1:「不孝有三:不孝順父母的事情很多,(三在古文中表示多的意思)。無後為大:沒有後人繼承是最大逆不道的,這里要說明的是生女兒,也屬於無後。」

2.現在過時了沒?

答:現在當然過時了,生女兒也屬於無後。畢竟生男生女都一樣。我就喜歡女兒,貼心。

3.這是孝義問題還是純粹的道德問題或是其它?

答: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五倫」。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理和行為准則。所以應該是孝義問題,和道德沒有任何關系。

⑵ 關於孝義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薩克雷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需要報答最美好的人,這就是母親。——(前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

就是在我們母親的膝上,我們獲得了我們的最高尚、最真誠和最遠大的理想,但是裡面很少有任何金錢。——(美)馬克·吐溫

共產主義不僅表現在田地里和汗水橫流的工廠,它也表現在家庭里、飯桌旁,在親戚之間,在相互的關繫上。——(前蘇聯)馬雅可夫斯基

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英國)莎士比亞

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和弗萊徹

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作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美國)羅素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家庭的基礎無疑是父母對其新生兒女具有特殊的情感。——羅素

還有什麼比父母心中蘊藏著的情感更為神聖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是最貼心的朋友,是愛的太陽,它的光焰照耀、溫暖著凝聚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意向!——馬克思

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尊重他人的、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詹姆斯·多伯森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莎士比亞

黃昏,你把清晨驅散的一切收集回來;羊群歸棚,孩子回到母親身邊。——薩福

我看見過挨餓的孩子。我看見過母親和妻子們的悲痛。我痛恨戰爭。——羅斯福

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法)羅曼·羅蘭

親人不睦家必敗。——(美)林肯

家是父親的王國,母親的世界,兒童的樂園。——愛默生

慈母的心靈早在懷孕的時候就同嬰兒交織在一起了。——狄更斯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狄更斯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父親,應該是一個氣度寬大的朋友。——狄更斯

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父母。——蘇格拉底

在家庭中,孩子最微小的歡笑,就是使父母認識統一能得到鞏固的偉大精神動力。——蘇霍姆林斯基

建立和鞏固家庭的力量——是愛情,是父親和母親、父親和孩子、母親和孩子相互之間的忠誠的、純真的愛情。——蘇霍姆林斯基

父母的愛應該是這樣的:它能激發起孩子對周圍的世界,對人所創造的一切關心,激發起他為人民服務的熱情。——蘇霍姆林斯基

母親的安寧和幸福取決於她的孩子們。母親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兒童去創造。——蘇霍姆林斯基

成為母親之後,女性美像一朵盛開的鮮花煥發出全部的力量和美。——蘇霍姆林斯基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蒙田

真不公平,原諒青年人尋歡作樂,卻禁止老年人追求享受。——蒙田

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贈與的最佳禮物。——維斯冠

有的兒女使我們感到此生不虛,有的兒女為我們留下了終身遺憾。——紀伯倫

再沒有什麼能比人的母親更為偉大。——惠特曼

一家人能夠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居里夫人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界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於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德萊塞

沒有和平的家庭,就沒有和平的社會。——池田大作

互相贈送禮物的家庭習慣有助於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誠摯的友誼。其主要意義並不在於禮物的本身,而在於對親人的關心,在於希望感謝親人的關心。——伊林娜

那些博得了自己子女的熱愛和尊敬的父親和母親是非常幸福的。——伊林娜

良好的家庭傳統有助於家庭成員相互尊重,有助於家庭建成一個友愛的、生氣勃勃的集體。——伊林娜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情感。——大仲馬

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岡察爾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無條件愛的基礎上的家長同孩子的相互關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機。——羅斯·坎貝爾

我們有誰看到從別人處所受的恩惠有比子女從父母處所受的恩惠更多呢?——色諾芬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絀。——小路實篤

母親在家事事順。——阿爾科特

全世界的母親多麼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瓦普察洛夫

一個高尚的人,如果有一個像他自己一樣的兒子,其樂一定不亞於他自己生命的延續。——斯梯爾

父母的美德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賀拉斯

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阿瑟·米

母親,我祝福您,因為您知道怎樣把您的兒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他將在人生的戰斗中獲得勝利。——阿斯杜里亞斯

誰拒絕父母對自己的訓導,誰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機會。——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⑶ 孝義市五愛私立學校有高中生嗎

1.可以實地考察下,
孝義市私立五愛學校
山西省呂梁市孝義市私立五愛學校(建設街北150米)
2..孝義市私立五愛學校是一所民辦公助性質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也是孝義市城區唯一的寄宿制學校。它由前孝義市政協名譽主席侯右誠先生發起並創辦。其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孝義道德學社,先後經歷兒童講習班、尊德中學、五愛完小等幾個階段

⑷ 學生如何弘揚孝義美德

義市在全市學校內扎實開展「中華魂(中華美德頌)」主題教育讀書活動,把「讀本」源遠流長的中華美德播撒學生心田,將與時俱進的當代中華美德浸潤學生品質。一年一度的「感動校園——美德學生」評選活動,「中華美德頌」讀書踐行活動進一步引向了深入,各學校涌現出了一大批「美德學生」,譜寫了一曲曲「感動校園」新篇章。
自立自強美德少年:王愛
王愛,孝義市第十二中學八年級21班學生,家住孝義市杜村鄉申江溝村,家裡有7口人。她奶奶已年過七旬,身體患病,常年葯不離口;伯父因患有嚴重精神病一生未成家;媽媽亦有精神分裂症,不能自理。家境如此,她爸爸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村裡找些零活,勉強維持生計,對三個孩子更是無能為力,好在王愛特別懂事孝順,幫助家裡操持家務,照顧兩個弟弟。在學校,王愛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身為班長,她對工作認真負責、吃苦耐勞,嚴於律己,以身作則,還善於溝通,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為班級做出了很大貢獻;學習上她有方法善總結,積極主動,勤奮刻苦,要求進步,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生活上,她特別獨立自強,勤儉節約,為人誠懇和善,樂於助人。她的可貴品質在學校形成了強大的影響力和帶動力,在學校感動校園人物評選中,王愛被評為「自立自強」的美德學生。

⑸ 帶有孝義道德的公司名字

福澤
福隆
孝慈
恩隆

⑹ 理解忠 孝 義 信 勇含義

「十德」論

我認為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內涵的概括,要在傳統的原「五常」-------「仁、義、禮、智、信」基礎上,再加新「五德」-------「忠、孝、節、勇、和」,從而成為「十德」------

「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

「仁」:仁人、愛人、仁愛。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恆德」。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系,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智」:知者、明智、智慧、機智。「智」通「知」。中國古代思想家賦予「智」以豐富的道德和內涵。「智」在知道遵道。學而致知,不知不覺,智而不奸。「仁、義、禮、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於身,也都不可能通達無礙。新時期需要把中華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信」:誠信、信任。《說文》講:「人言為信」。「信」是立身之道、興業之道、治世之道。誠信求和。誠信是約定俗成的社會交往准則。孔子把「信」列為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規范」(恭、寬、信、敏、惠)之一,強調要「言而有信」,「信則人任焉。」「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一諾千金」、「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並發揚光大。

「忠」:忠誠、忠良、忠恕。「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張的一種優良品德。一提「忠」,人們往往想到「愚忠」,其實這是誤解。在孔子看來,不只是對「君」,對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問題。孔子時代,「君」並不稀奇,到處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實,孔子很反對愚忠,對路對心才能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忠」講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謂忠,就是內心求善,外求盡職盡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精忠報國、捨生取義的優良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歷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願。忠於事業,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中華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聖的價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理念。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為先」。人們往往把「孝敬父母」與「包銷祖國」起來,認為「忠孝不能兩全」,甚至貶低「孝敬父母」。這是誤區。其實「孝敬父母」與「報效祖國」二者都光榮。二者可以統一,也應該統一。忠孝可以兩全。個別人受條件限制不能統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們要把二者盡量同意起來,既盡到「報效祖國」之「忠」,又盡到「孝敬父母」之「孝」。這是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傳統美德。

「節」:節氣、名節、操守、節制。崇尚理想、信念、信仰。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在《騰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講氣節、重操守、重名節、軟利慾,歷經千百年的錘煉和發展。熔鑄成為不圖名利、為政清廉、公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克己為人、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偉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強的精神支柱和一個人涌葆錚錚鐵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堅強、剛毅。中華傳統文化對「勇」賦予了豐富內涵:「持節不恐謂之勇」,「持義不掩曰勇」,「投身為義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懸命為仁曰勇」,「棄命為仁曰勇」,「勝敵壯志曰勇」。「勇」就是要敢想、敢幹、敢闖,敢於創新,敢於開拓,敢於承擔責任,敢於說真話,敢於堅持原則,敢於實事求是。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斷、徇義不懼、剛健不屈。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這種自強不息、英勇頑強的剛健精神,是中華民飽經磨難、歷久彌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奮的不竭動力。

「和」「和睦、和氣、中和、和平、和諧。求同存異。中華傳統文化把「和」作為最高價值,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禮用之,和為貴。」(《論語*學而》)提出為政應「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寬猛相濟,「和」以治國。周幽王大夫史伯針對當時周政權危機,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濟」的理論。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間詁》卷三)「和」被認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標。傳統文化還把「中」與「和」並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中和」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強調「和諧」、「允執其中」、「時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順和鄰里、和諧社會、協和萬邦、天人合一、和氣生財、和平天下、和衷共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

「十德」可分為兩組:原「五常」——「仁、義禮、智、信」為一組;新「五德」——「忠、孝、節、勇、和」為一組。10個字內涵外延,相對區別,難免有交叉,主要取其本意、主意。「十德」既有內向的,就自身內心修養而言的;又有外向的,從與他人關系、社會關系、改造世界而言的。每組各字之間,均有次序,相互對應,仁忠、義孝、禮節、智勇、信和,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基本內涵概括更加完整、豐滿、全面。孟子認為,「四德」不是平行的,「仁」是之首,是「四德」之根本,「信」貫穿;新「五德」,「忠」為首,是根本,「和」貫穿。「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核心思想。「和」也是貫穿「十德」整體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標。

「十德」具有綜合性、全面性、現實性。「十德」是全方位的,「十德」中有道德,有價值,有人格,有文化,有制度,有法治,有經濟,有政治,有實踐,有家庭,有國家。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涵,是要義,是精華,是人生的基本准則,是社會倫理規范。「十德」充分表明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深厚底蘊,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十德」是個很高、很全、很美、很理想的目標,是崇高的境界。每個人,甚至每一代人,不可能徹底做到,不可能完全達到,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嚮往之、為之奮斗之,不懈努力,不斷地接近,直到永遠!

「十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至德要道。中華民族堅持「十德」、弘揚「十德」、追求「十德」、實踐「十德」,那麼,我們的社會一定是非常和諧的,我們的國家一定是非常發達的,我們的民族一定是非常強盛的,我們的人民一定是非常幸福的!

⑺ 古代一直崇尚「孝義」為先,那在古代都有哪些孝順的人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長存人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孝是中國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家族長輩的心意,是一種穩定的倫常關系表現。"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

關於這樣的典故還有很多,不得不說「孝」是多麼的偉大,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可以分享關於「孝」的小故事?

⑻ 禮儀廉恥孝義忠 指的是那些

孔子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在此基礎上提出禮、孝、悌、忠、恕、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誠、敬、慈、剛、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孟子以仁、義、禮、智為四基德或母德,將它擴展為「五倫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後人綜合先秦儒、法諸子的思想,提出「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

⑼ 孝義民俗文化有哪些

  1. 皮影、木偶戲 2.皮腔


    1.皮影



    孝義皮影是中國稀有珍貴的傳統民間藝術,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孝義皮影、木偶戲的特色。皮影戲是由演員在幕後操縱各式各樣的皮製道具,通過燈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並配之以樂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觀眾聽到和看到有聲有色的各種戲劇故事,給人以形神兼備的美感。因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間藝人通過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為皮影戲,或影戲。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的一顆明珠。它以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的獨特魅力,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受民眾的喜愛。

    孝義皮影戲分為紙窗皮影戲和紗窗皮影戲,並以紙窗皮影為主。紙窗皮影主要以麻紙糊窗作屏幕,憑借懸吊在紙窗後的麻油燈亮影,因此稱「燈影兒」、「紙窗子」。一般紙窗高約1米,長約2米,並固定在櫃架上。紙窗糊制有嚴格的裁紙、毛邊、對口、粘貼、平整等五道工序,其窗平整無皺雪白無暇。皮影常以羊皮、牛皮或驢皮作為材料,皮影製作工匠依據戲劇故事,雕刻出各種生動逼真、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以及諸如桌椅板凳、亭台樓閣、花草樹木、奇山怪石、龍亭金殿。軍營帥帳等花樣繁多而又精美絕倫的場景道具和自然事物。一般將這些人物景物和道具雕刻成高42-60cm,並用各種色彩繪制。這些雕刻物件又稱作孝義皮雕。孝義的皮雕,構圖簡潔,造型別致,刀法細致,雕工細膩,疏密有別,色澤鮮艷,形神結合,在光亮下能顯出立體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孝義皮影是集文學、音樂、表演、雕刻工藝於一爐的民間藝術,既可表演故事,也可當作獨立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欣賞。孝義皮影音樂獨特別致,地方特色濃郁。孝義皮影造型粗獷,線條簡練,手法誇張,突出性格,雕鏤精巧剔透,造型古樸洗練,線條遒勁有力,色彩典雅別致,極富韻味。

    孝義皮影長期流行於孝義一帶,流傳和分布范圍較小。在音樂方面,受外來劇種影響少,因此孝義皮影發展緩慢,缺少變革,但由此保留下了自己古樸的風韻和色彩。

    (2)孝義皮影、木偶的起源。皮影藝術堪稱當今影視藝術的鼻祖,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先秦,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是我國皮影戲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因流行於山西省孝義而得名。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3)孝義皮影藝術的歷史盛衰。到漢代,皮影在孝義廣泛發展起來。到宋元時期,孝義皮影已發展成熟,成為孝義男女老幼都喜愛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據可考證的文物(1980年12月14日在山西省孝義市驛馬鄉榆樹坪村南金代墓中出土皮影頭像壁畫)證實,至遲在金正隆元年(1156年)以前,皮影在孝義一直長盛不衰,深受當地百姓喜愛。據記載,金元明清近千年間,孝義皮影到了鼎盛時期。最盛時期,孝義境內有100多個皮影戲班,從事這一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基本是無村不廟,,無台不戲的戲劇之鄉,並流傳到陝西、甘肅、寧夏、遼寧和內蒙古等地。這些均可由歷史古跡所考證,如建於元大德九年(1305年)歷朝多次重修的孝義城隍廟全木結構過廳式樂樓,規模宏大,全國罕見。到1992年,孝義市仍保存樂樓和古戲台125座,皮影戲台12座。到清咸豐年間,隨著碗碗腔、皮影戲從陝西傳入孝義,孝義當地的皮影在競爭中逐漸衰落下來。民國以後,其流行和分布范圍越來越小,演出市場越來越小,影班解散,藝人改行。但抗日戰爭時期,皮影戲因說、唱、演俱全,且人少行動快,劇目豐富多彩,曾再度興盛,受到群眾的歡迎。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孝義還殘存15個農暇搭夥的皮影班子。由於歷史、社會和自身的原因,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皮影戲與其他的傳統文化的斷裂現象一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日漸式微。皮影的演唱、製作方法、雕刻工藝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古老的皮影戲演唱技藝瀕臨滅絕,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皮影演出建築遭到破壞。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能演皮影的人越來越少,能唱皮腔的藝人更少之又少,製作皮影的人也寥寥無幾了。


⑽ 道德、孝義和目標,這三者之間該如何取捨選擇

道德、孝義、奮斗目標這三者是每個正直的人都珍重的,不可以因為道德而拋棄孝義、奮斗目標,也不能因為孝義而舍棄道德、奮斗目標,更不能因為奮斗目標而忘記道德、孝義。

熱點內容
周建中律師 發布:2025-05-22 14:28:24 瀏覽:240
員工代打卡觸犯勞動法么 發布:2025-05-22 14:21:26 瀏覽:425
購房法律法規哪些書 發布:2025-05-22 13:58:09 瀏覽:682
最新交通安全法規大全 發布:2025-05-22 13:53:08 瀏覽:279
法院佟 發布:2025-05-22 13:51:24 瀏覽:35
常德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5-22 13:51:22 瀏覽:99
法院整改報告 發布:2025-05-22 13:48:05 瀏覽:572
地方法規的規范性 發布:2025-05-22 13:36:40 瀏覽:290
公安分局法律顧問述職 發布:2025-05-22 13:36:34 瀏覽:714
簡訊或微信記錄能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2 13:35:06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