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歷法學者

歷法學者

發布時間: 2021-12-02 07:41:19

⑴ 世界三大歷法是什麼

公歷:大多數國家通用,由儒略歷修改而成,原為基督教歷。1400多年前,僧侶狄安尼西宣稱:凡基督教徒紀年,都應從基督誕生之年算起。這之前,稱公元前;這之後,稱公元。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召集學者,改革歷法,糾正了過去積累的誤差,修改了置閏的法則,故公歷又名格列高利歷。此歷精確至極,33200日才差一日。

回歷:又名回回歷,傳說伊斯蘭教至聖穆罕默德所創。回歷規定公元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從麥加避難到麥地的這一天,作回歷之始。回歷原分太陽歷、太陰歷兩種。太陰歷以月亮盈虧計算,誤差較大,無實用價值,僅供作歷史紀錄和宗祀之用,回民普通採用的是太陽歷。

佛歷:佛歷之年,即為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逝世之年。佛歷的歷史,比公歷早540多年。

⑵ 現今世界通用的公歷歷法是由誰制定的

現行公歷又叫格里高利歷。
1582年的時候,由於之前歐洲使用的儒略歷出現較在誤差,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設立了改革歷法的專門委員會,進行歷法改革,經過比較,選中了義大利醫生、天文學家、哲學家、年代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約1519-1576)與克拉烏(Christophorus Clavius)等學者在儒略歷的基礎上加以改革的歷法,後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頒布,稱為格里高利歷。

⑶ 為什麼有學者說只有把陰歷歷法變過來中國才能強盛

魯迅先生是中國的脊樑,相信這不會有人反對。魯迅棄醫從文,想要用自己的文字來喚醒國人的良知,他的作品辛辣無比,讓人讀完久久不能平靜。

除了魯迅,在中國近代時期還有很多文人提出了自己對社會的想法,他們也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理論,想要改革人們的社會生活,從而在精神上使人擺脫封建束縛。

現在很多人都在網上說,中國要想強大,必須在文化上強盛起來。可是文化如何強盛呢,是有好的文化作品嗎?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是中國的文化並不強盛。要想復興中華文化,就得從一些絲毫不起眼的地方入手,比如說將陰歷的地位抬高,如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夠得到人們的發掘與尊重。

⑷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歷法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歷法,我們沒有統計過。總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歷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法。時代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歷法就愈科學。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歷法,就有一百多種。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歷法,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陽歷、陰歷、陰陽合歷。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麼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陽歷系統,後者屬於陰歷系統,調和者則屬於陰陽合歷系統。
陽歷
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點是定一陽歷年為365日,機械地分為12個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歷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者,例如每年二月),這種「月」同月亮運轉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歸年的長度並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余。陽歷年365日,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為了補足這個差數,所以歷法規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為366日,叫閏年,實際是閏一日。即使這樣,同實際還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不等於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這么小的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麼問題,如果過了100年,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多出近75個小時,相當於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歷歷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歷年閏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146096.8796日多2小時53分22.5秒,這就大體上符合了。這種歷法的優點是地球上的季節固定,冬夏分明,便於人們安排生活,進行生產。缺點是歷法月同月亮的運轉規律毫無關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之交又往往滿月當空,對於沿海人民計算潮汐很不方便。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就是這種陽歷。
陰歷
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12小時44分2.8秒,即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於地球自轉59周,所以陰歷規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由於兩個朔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歷月約長0.061日(大約88分鍾),一年要多出8個多小時,三年要多出26個多小時,即一日多一點。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5個小月。這樣,陰歷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共1063日,同36個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了。陰歷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系。由於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歸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陰歷的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時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的回歷,就是這種陰歷。
陰陽合歷
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它既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歷優點,調合陰、陽歷矛盾的歷法,所以叫陰陽合歷。我國古代的各種歷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歷,都是這種陰陽合歷。

⑸ 中國古代最精準的歷法誰編寫的,這部歷法叫什麼名字

《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字若思,出生在邢州邢台,是中國元代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製造科學儀器的專家。 郭守敬出生在一個讀書人家,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對天文學特別感興趣,還自己動手做了一些小的天文儀器。他繼承祖父郭榮的家學,刻苦鑽研天文、算學、水利方面的知識。 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負責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後來太史局改名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了天文台。當時還有楊恭懿等人一起參予此事。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編出了新歷,由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他們首先分析研究了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歷法,吸取各歷之長。王恂和郭守敬主張制歷應「明歷之理」並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因此在新歷法制定過程有許多重要的成果。 《授時歷》也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和南宋楊忠輔制的統天歷一樣,以365.2425日作為一回歸年,如果以小時計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二十六秒,經過三千三百二十年後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但是格里歷公元1582年才開始使用,比《授時歷》要晚三百年,比統天歷更晚了近四百年。 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運行,在研製《授時歷》的過程中,郭守敬等人在數學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授時歷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逐日運行的情況,要歐洲早四百年,英國天文學家格列高里最先對招差法作了說明(公元1670年),在牛頓的著作中,直到公元1676至1678年才出現招差法的普遍公式。 《授時歷》編成以後,郭守敬集中精力編寫著作,先後撰成《推步》、《立成》、《歷議擬稿》等天文書稿十多種,一百多卷。這些書籍,包括極其珍貴的兩個星表,後來都失傳了。僅《授時歷經》、《授時歷議》和簡儀、圭表等幾種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由於載入《元史》,才得以保存下來。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計算,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值是一樣的。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歷》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採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數據,個位數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制,取消日法的分數表達式。 郭守敬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並仔細研究了自西漢以來的七十種歷法,編制出了新歷法――授時歷。從公元1281年起,《授時歷》開始在全國頒布實行,使用時間長達三百六十三年(公元1281-164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長的一部歷法。 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13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郭守敬在研製新歷法過程中,認真分析研究了西漢以來的70多種歷法,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同時也堅持進行實際的測量,努力提高新歷法的精度。

立法法方面著名學者有哪幾位啊求解不甚感激

朱力宇,張曙光頗具代表性

⑺ 中國的歷法是誰創造的,起源於何時。

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歷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歷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歷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歷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由《夏小正》給出的記述可以推知,夏代歷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書中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時代的實際天象,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夏代已經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夏朝末代的幾個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稱就是佐證。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十天乾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環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時的一塊牛胛骨上面刻著完整的六十天乾地支,兩個月共計60天,這也許就是當時的日歷。還發現,有一組胛骨卜辭記著兩個月共計59天,這證明商代已經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辭中還有分一年為13個月的多次記載,這又證明商代已經用閏月來調整節氣和歷法的關系了。從大量干支紀日的材料分析,學者們對商代歷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系。 「我國歷法之發生,有謂始於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謂『行夏之時』。有論者據此又謂歷法始於夏。實則歷法之發生,應有一個大前提,即必在農業普遍興盛於世之後。此證諸世界古國如埃及、巴倫比之歷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過著漁獵畜牧生活,焉能有歷法。《書經》、《虞書》、《夏書》都是後人偽作(注21),所言歷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稱三代,故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並列,而不知殷周雖有輅冕,夏則無『時』。三正之說,或許始於戰國時人為改革歷法而做的宣傳……故歷法之發生,不始於畜牧時代之夏,而始於農業興盛之殷。」(摘自黃現璠著《中國殷代社會史》,1950年4月,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286-359頁収錄《殷周社會考》一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歷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葉,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准確了。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該書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記載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國典籍中這是首次出現,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地記載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歷法的第三個進展是,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歷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四分歷的問世,標志我國歷法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歷,其實都是四分歷。四分歷問世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歷代編歷家屢有改革,遂使中國古代歷法不斷完善,內容亦日趨豐富起來。
漢代
對四分歷的第一次改革,當屬西漢武帝時期由鄧平、落下閎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由於漢武帝下令造新歷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部歷法即叫做《太初歷》。這部歷法朔望長為29又43/81日,故稱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歷。 《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歷法,與四分歷相比其進步之處有三點:以正月為歲首,將我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得較准確,如水星為115.87日,比現在測量值115.88日僅小0.01日;採用135個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為346.66日,比今測值只大0.04日。 東漢末年劉洪(公元158-167年)制訂的《乾象歷》,首次將回歸年的尾數降至1/4以下,成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將月球運行有快、慢變化引入歷法,成為第一部載有定朔演算法的歷法,這部歷法還給出了黃道和白道的交角數值為六度左右,並且由此推斷,只有月球距黃、白道交點在十五度以內時,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實際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氣和十二個月的對應關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氣 雨水春分 穀雨 小滿夏至 大暑 黃經 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氣 處暑 秋分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黃經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兩晉南北朝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歷》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歷》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准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中國制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數學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隋代
隋代出現的大一統,有利於中國天文學繼續發展。人才與資料集中於朝廷,國家財力雄厚,天文學家們能夠利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天文新發現,推動歷法的進步。他們還利用佔有的大量資料,系統編纂出古代天文資料精粹匯編,寫出許多新的天文學著作。另一方面手工業技術的進步,有助於天文學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研製出功能空前完善的新的大型天文儀器,推動了天文觀測的發展。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宇宙論和自然觀。隋代天文學的發展進一步強化了東方天文學體系,展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向成熟的風貌。 晉代以前,我國天文學家還不知道有歲差存在。晉成帝時,虞喜第一次提出,50年冬至點西移一度。南北朝時,祖沖之首先在歷法中考慮到歲差,但他認為45年11個月歲差一度。到了隋代,劉焯在歷法中使用75年差一度的歲差數值。這與准確的歲差數值已經非常接近。當時,西方還是沿用100年差一度的數值,可見劉焯的《皇極歷》是當時最先進的。

⑻ 學者們對商代歷法有什麼較為一致的看法

學者們對商代歷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也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系。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歷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和夏至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准確了。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

⑼ 最精確的歷法是誰編的

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制定時間序列的法則稱為歷法。 用表格形式表示星期和每月、日期之間的對應關系,包括特殊紀念節日,尤其是那些不同年份有不同日期的節日所在日期的一覽表,叫作日歷。 定出年、月、日的長度,是制定歷法的主要環節;確定年首、月首、節氣以及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也是制定歷法的內容。 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採用過各種不同的歷法,其中多數的歷法是想把朔望月或者回歸年分為編號的日數。按其側重點不同,歷法大體可以分二類:一類叫陽歷,如公歷、儒略歷等;一類叫陰歷,如伊斯蘭教歷、希臘歷等;另一類叫陰陽歷,如我國現在還有採用的農歷、藏歷等。 釋義 1.推算日月星辰之運行以定歲時節候的方法。 相關文獻: 《漢書·律歷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歷法。」 《新唐書·方技傳·李淳風》:「 貞觀 初,與 傅仁均 爭歷法,議者多附 淳風 。」 宋 程大昌 《考古編·正朔二》:「 太初 歷法,其在立冬、小雪,則曰於 夏 為十月, 商 為十一月, 周 為十二月,則秦漢 十月皆建亥也。」 元 姚燧 《領太史院事楊公神道碑》:「積月為歲,積歲為世,必於歷法益精益密。」 2..違犯法紀。 相關文獻: 《大戴禮記·盛德》:「凡民之為姦邪竊盜歷法妄行者,生於不足。」 盧辯 註:「亂法者生於不知足。」 分類 古今中外有多少種歷法,我們沒有統計過。總之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歷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法。時代愈近,科學愈發達,測試手段愈先進,歷法就愈科學。我們中國從古到今使用過的歷法,就有一百多種。不過不管有多少種歷法,都可以把它們分別歸到以下三大系統中去:陽歷、陰歷、陰陽合歷。這是因為計算時間,要麼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要麼把兩種周期加以調和。前者屬於陽歷系統,後者屬於陰歷系統,調和者則屬於陰陽合歷系統。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點是定一陽歷年為365日,機械地分為12個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歷還有29或28日為一個月者,例如每年二月),這種「月」同月亮運轉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歸年的長度並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時48分46秒余。陽歷年365日,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為了補足這個差數,所以歷法規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為366日,叫閏年,實際是閏一日。即使這樣,同實際還有差距,因為0.242199日不等於1/4日,每4年閏1日又比回歸年多出約0.0078日。這么小的數字,一年兩年看不出什麼問題,如果過了100年,就會比回歸年多出約19個小時,400多年出生近75個小時,相當於3個整日多一點,所以陽歷歷法又補充規定每400年從100個閏日中減去3個閏日。這樣,400陽歷年閏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歸年的總長度146096.8796日多2小時53分22.5秒,這就大體上符合了。這種歷法的優點是地球上的季節固定,冬夏分明,便於人們安排生活,進行生產。缺點是歷法月同月亮的運轉規律毫無關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兩月之交又往往滿月當空,對於沿海人民計算潮汐很不方便。我們今天使用的公歷,就是這種陽歷。 陰歷,是以月亮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長度是29日12小時44分2.8秒,即29.530587日,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於地球自轉59周,所以陰歷規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由於兩個逆望月比一大一小兩個陰歷月約長0.061日(大約88分鍾),一年要多出8個多小時,三年要多出26個多小時,即一日多一點。為了補足這個差距,所以規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個大月,5個小月。這樣,陰歷每三年19個大月17個小月,共1063日,同36個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約2小時25分9.1秒了。陰歷年同地球繞太陽公轉毫無關系。由於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歸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陰歷的新年,有時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時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國家用的回歷,就是這種陰歷。 陰陽合歷,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歷法。它既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一種綜合陰、陽歷優點,調合陰、陽歷矛盾的歷法,所以叫陰陽合歷。我國古代的各種歷法和今天使用的農歷,都是這種陰陽合歷。 起源 歷法主要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最初是因為農業的生產的需要而創制的。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根據自然變換的規律,制定了時間上最早的方法,即太陰歷。蘇美爾人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64天。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據計算尼羅河泛濫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陽歷,這是公歷最早的源頭。中國的歷法起源也很早,形成了獨特的陰陽歷法。在世界歷史上,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區,還採用過各種不同的歷法,比如伊斯蘭教歷,中國的農歷,藏歷等。 總論 所謂歷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歷法改革史。 時間長河是無限的,只有確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確切位置,我們才能記錄歷史、安排生活。我們日常使用的日歷,對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極為詳細的規定,這實際上就是歷法在生活中最直觀的表達形式。 年、月、日是歷法的三大要素。 歷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論上應當近似等於天然的時間單位——回歸年、朔望月、真太陽日,稱為歷日、歷月、歷年。為什麼只能是「近似等於」呢? 原因很簡單,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日的整倍數,一個回歸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倍數。但如果把完整的一日分屬在相連的兩個月或相連的兩年裡,我們又會覺得別扭,所以歷法中的一年、一個月都必須包含整數的「日」。為了生活的便利,學術、理論必須往後站,沒辦法,只能近似了! 歷法,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會繼續改革。如何在精確、方便二者之間找到更好的結合點,過去是、將來還會是歷法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理想的歷法,應該使用方便,容易記憶,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歷月的平均長度等於朔望月。實際上這些要求是根本無法同時達到的,在一定長的時間內,平均歷年或平均歷月都不可能與回歸年或朔望月完全相等,總要有些零數。因此,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幾種歷法,實際上沒有哪一種稱得上是最完美的。 任何一種具體的歷法,首先必須明確規定起始點,即開始計算的年代,這叫「紀元」;以及規定一年的開端,這叫「歲首」。此外,還要規定每年所含的日數,如何劃分月份,每月有多少天等等。因為日、月、年之間並沒有最大的公約數,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非常復雜,不僅需要長期連續的天文觀測作為知識基礎,而且需要相當的智慧。 人們想盡辦法來安排日月年的關系。在歷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過千差萬別的歷法,但就其基本原理來講,不外乎三種:即太陰歷(陰歷)、太陽歷(陽歷)和陰陽歷。三種歷法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歷」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歷。 中國歷法的發展史 縱觀中國古代歷法,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說來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節氣、安置閏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計算等。當然,這些內容是隨著天文學的發展逐步充實到歷法中去的,而且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如果再將這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細分的話,大致又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古歷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採用的歷法;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歷為止。這期間制訂歷法者有七十餘家,均有成文載於二十四史的《歷志》或《律歷志》中。諸家歷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歷書》到辛亥革命為止;公歷時期:辛亥革命之後,於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採用格里高歷(即公歷,又稱陽歷),即進入了公歷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採用公歷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歷。 在我國,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歷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歷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歷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歷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例如,書中記載道: 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 三月,參則伏。 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 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斗柄懸在下則旦。 八月,辰則伏,參中則旦。 九月,內火,辰系於日。 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則旦。 由《夏小正》給出的記述可以推知,夏代歷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書中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時代的實際天象,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夏代已經有天干紀日法,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夏朝末代的幾個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稱就是佐證。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十天乾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環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時的一塊牛胛骨上面刻著完整的六十天乾地支,兩個月共計60天,這也許就是當時的日歷。還發現,有一組胛骨卜辭記著兩個月共計59天,這證明商代已經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辭中還有分一年為13個月的多次記載,這又證明商代已經用閏月來調整節氣和歷法的關系了。從大量干支紀日的材料分析,學者們對商代歷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系。 「我國歷法之發生,有謂始於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歷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即夏正、殷正、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孔子常謂『行夏之時』。有論者據此又謂歷法始於夏。實則歷法之發生,應有一個大前提,即必在農業普遍興盛於世之後。此證諸世界古國如埃及、巴倫比之歷史,斑斑可考。夏人普遍尚過著漁獵畜牧生活,焉能有歷法。《書經》、《虞書》、《夏書》都是後人偽作(注21),所言歷法,自不可信……孔子托古改制,言必稱三代,故以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並列,而不知殷周雖有輅冕,夏則無『時』。三正之說,或許始於戰國時人為改革歷法而做的宣傳……故歷法之發生,不始於畜牧時代之夏,而始於農業興盛之殷。」(摘自黃現璠著《中國殷代社會史》,1950年4月,又載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286-359頁収錄《殷周社會考》一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歷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大允是春秋中葉,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經發明了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准確了。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該書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記載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朔月」二字在我國典籍中這是首次出現,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地記載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歷法的第三個進展是,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回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置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歷。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歷中,也用365日這個數據,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四分歷的問世,標志我國歷法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歷,其實都是四分歷。四分歷問世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歷代編歷家屢有改革,遂使中國古代歷法不斷完善,內容亦日趨豐富起來。對四分歷的第一次改革,當屬西漢武帝時期由鄧平、落下閎等人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由於漢武帝下令造新歷是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故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部歷法即叫做《太初歷》。這部歷法朔望長為29日,故稱八十一分法,或八十一分律歷。 《太初歷》是中國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歷法,與四分歷相比其進步之處有三點:以正月為歲首,將我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行星的會合周期測得較准確,如水星為115.87日,比現在測量值115.88日僅小0.01日;採用135個月的交食周期,即一食年為346.66日,比今測值只在0.04日。 東漢末年劉洪(公元158-167年)制訂的《乾象歷》,首次將回歸年的尾數降至1/4以下,成為365.2462日;他第一次將月球運行有快、慢變化引入歷法,成為第一部載有定朔演算法的歷法,這部歷法還給出了黃道和白道的交角數值為六度左右,並且由此推斷,只有月球距黃、白道交點在十五度以內時,才有可能發生日食,這實際上提出了「食限」的概念。 中氣和十二個月的對應關系 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中氣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黃經330° 0° 30° 60° 90° 120°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中氣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黃經150° 180° 210° 240° 270° 300°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歷》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歷》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歷》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運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准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中國制歷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國數學史上亦占重要地位。 唐代值得介紹的歷法還有《大衍歷》和《宣明歷》。 唐代一行在大規模天體測量的基礎上,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歷》的初稿,一行去世後,由張說和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 《大衍歷》用定氣編制太陽運動表,一行為完成這項計算,發明了不等間二次差內插法。《大衍歷》還用了具有正弦函數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法,來處理行星運動的不均性問題。《大衍歷》以其革新號稱「唐歷之冠」,又以其條理清楚而成為後代歷法的典範。 徐昂制訂的《宣明歷》頒發實行於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是繼《大衍歷》之後,唐代的又一部優良歷法,它給出的近點月以及交點月日數分別為27.55455日(今測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測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時差、氣差、刻差而著稱,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准確度。 宋代在三百餘年內頒發過18種歷法,其中以南宋楊忠輔制定的《統天歷》最優。《統天歷》取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歐洲著名的《格里高歷》,即當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其回歸年長亦取365.2425日(公元1582年頒發),但比《統天歷》晚了383年。《統天歷》還指出了回歸年的長度在逐漸變化,其數值是古大今小。 宋代最富有革新的歷法,莫過於北宋時期沈括提出的十二氣歷。我國歷代頒發的歷法,均將十二個月分配於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如遇閏月,所含閏月之季即四個月;而天文學上又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令,做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所以,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在歷法上難以統一。針對這一弊端,沈括提出了以「十二氣」為一年的歷法,後世稱它為《十二氣歷》。沈括在他的名著《夢溪筆談》中寫道:「直以立春之日為孟春之一日,驚蟄為仲春之一日,大盡三十一日,小盡三十日;歲歲齊盡,永無閏月。十二氣常一大一小相間,縱有兩小相並,一歲不過一次。」《十二氣歷》實為一種陽歷,它既與實際星象和季節相合,又能更簡便地服務於生產活動,可惜,由於傳統習慣勢力太大而未能頒發實行。 中國古代歷法,歷經各代制歷家的改革,至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訂的《授時歷》達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訂《授時歷》過程中,既總結、借鑒前人的經驗,又研製大批觀天儀器;在此基礎上郭守敬主持並參加了全國規模的天文觀測,他在全國建立了27個觀測點,其分布范圍是空前的,南起北緯15°,北至北緯65°;東邊起東經138°,西至東經102°。這些地點的觀測成果為制訂優良的《授時歷》奠定了基礎。《授時歷》博採眾家之長,如朔望月、近點月、交點月等數值,採用了金代趙之微《重修大明歷》的數據;回歸年長則取《統天歷》的數值等。《授時歷》創新之處頗多,如廢棄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積年;取消了用分數表示天文數據尾數的舊飛;創三次差內插法求取太陽每日在黃道上的視運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繞地球的運轉速度;用類似於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圓術,由太陽的黃經求其赤經、赤緯,推算白赤交角等。 《授時歷》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製成,次年正式頒發實行,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長達363年,足見《授時歷》的精密。 明代末年,一批懂天文學的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傳教,中國學者向他們學習了歐洲天文學的計算方法。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和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預報有錯,而徐光啟按西法預報均得應驗。於是,崇禎皇帝接受禮部建議,授權徐光啟組織歷局,修訂歷法。徐光啟除選用中國制歷家之外,還聘用了耶穌會士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人來歷局工作。歷經五年的努力,撰成46種137卷的《崇禎歷書》,該歷書引進了歐洲天文學知識、計算方法和度量單位等,例如採用了第谷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體系;引入了圓形地球、地理經度和地理緯度的明確概念;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學的准確公式;採用歐洲通用的度量單位,分圓周為360°,分一日為96刻,24小時 ,度、時以下60進位制等。徐光啟的編歷,不僅是中國古代制歷的一次大改革,也為中國天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思想基礎。 《崇禎歷書》撰完後,明已近滅亡,未能用來編歷。清初,湯若望將《崇禎歷書》刪改為103卷,連同他編撰的新歷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頒發實行。新歷本定名為《時憲書》。刪改後的《崇禎歷書》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 公歷與農歷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稱為公歷,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歷。 原始的陽歷是古埃及人創立的。最初取一年為365日。為了協調歷法年與回歸年的長度,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對陽歷作了修改,制定儒略歷。公元前8年,凱撒的侄兒奧古斯都又對儒略歷作為調整。儒略歷分一年為十二個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為閏年,共366日。這樣,儒略歷歷年平均長度便是365.25日,同回歸年長度365.2422日相差0.7078日,400年約差3日。從實施儒略歷到十六世紀末期,累差約為10日。為了消除了這個差數,教皇格里高利(一譯格雷果里)十三世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10月15日,中間消去10天;同時還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能被4除盡的年份仍然為閏年,但對世紀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盡的才為閏年。這樣,400年中只有97個閏年,比原來減少三個,使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更接近於回歸年的長度。經過這樣修改的儒略歷叫格里高利歷,亦稱格里歷。格里歷先在天主教國家使用,二十世紀初為全世界普遍採用,所以又叫公歷。中國於1912年開始採用公歷,但當時仍用中華民國紀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採用公歷紀年。 陰歷是伊斯蘭教國家和地區採用的歷法,又稱回歷。它純粹以朔望月為歷法的基本單位,奇數的月份為30日,偶數的月份為29日,十二個月為一年,共354日。十二個朔望月實際上約有354.3671日。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現的那一天開始,回歷採用如下置閏法:每30年為一個循環周期,設11個閏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為閏年。閏年的12月為30日,共355日。回歷的起始歷元定在穆罕穆德從麥加遷到麥地拿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農歷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名夏歷、中歷、舊歷,民間也有稱陰歷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相關歷法英文翻譯 子午線:meridian 天文歷:astronomical almanac 日食:Solar eclipse 月食:Lunar eclipse 上弦:First quarter (of the moom) 下弦:Last quarter (of the moom) 新月:new moom 滿月:full moom 近日點:perihelion 遠日點:aphelion 中國傳統歷法: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赤道:equator 黃道:ecliptic zodiac 朔望:syzygy 中國農歷:Chinese Monthly Farmer's Calendar
麻煩採納,謝謝!

⑽ 中國古代天學的古代天學成就──歷法

根據原理和數據這兩個要素,對中國古代歷法作縱向考察,可以按時間順序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 )兩漢魏晉南北朝歷法;(2 )隋唐兩宋歷法;(3 )元明歷法。
傳說漢代以前有所謂的先秦古六歷,然而對它們的真偽,便是古人也早已懷疑。漢武帝時修的《太初歷》是中國古代有明文記載的第一部歷法,但已不傳。
西漢末劉歆所作的《三統歷》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歷法,但學者們認為它幾乎就是《太初歷》的翻版。《後漢四分歷》雖經反復修改,但並無實質變化。直至劉洪《乾象歷》,引入月亮視運動的不均勻性,算是一大進步。此歷並未頒行,至魏晉修歷時其先進方法被採用。南朝何承天《元嘉歷》在實測數據上有所改進。祖沖之所造《大明歷》則試圖從改變閏周和測定冬至點入手,提高歷法精度,但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隋張賓《開皇歷》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損而已。而劉焯的《皇極歷》根據北齊張子信發現的太陽周年視運動和行星運動不均勻性,引進定氣;採用定朔、歲差;還運用先進的數學手段解決計算問題。所有這些先進的原理和方法的運用使得《皇極歷》成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歷法。同樣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時人稱其為精密。唐初《戊寅歷》和李淳風《麟德歷》雖然行用一時,但它們的成就均不出《皇極歷》的范圍。直至一行《大衍歷》,在對天體運動的理解、實測、計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歷》成為中國古代歷法史上冠絕一時的好歷。南、北兩宋頒行的歷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無重大突破。《大衍歷》之後,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時歷》成為中國歷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經過前後數百年的努力,歷法所反映的天體運動規律,即治歷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學家們大致掌握,欲使歷法有所改進,惟有在數據及其處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時歷》便是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並獲得成功的典範。其基本數據全憑實測,打破古來治歷舊習,開創後世新法之源。明代遵用《大統歷》,其法沿用《授時歷》。

熱點內容
民航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2 08:49:34 瀏覽:920
協警考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22 08:33:55 瀏覽:894
河南高級人民法院網 發布:2025-05-22 08:29:10 瀏覽:134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目錄 發布:2025-05-22 08:27:43 瀏覽:980
經濟法中的懲罰性措施 發布:2025-05-22 08:26:43 瀏覽:354
夜色鎮執法官厲害 發布:2025-05-22 08:21:45 瀏覽:301
合同法沒有支付對價 發布:2025-05-22 08:18:44 瀏覽:263
民法本質是什麼 發布:2025-05-22 08:17:33 瀏覽:963
昆明五華法院官網 發布:2025-05-22 08:11:34 瀏覽:884
2020江西勞動法底薪 發布:2025-05-22 08:11:18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