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快樂
『壹』 要快樂還是要道德
快樂當然要…如果是那種卑微的,肉體上的快樂,你去追求而跨越了道德禁區,這時候的你肯定是罪惡的,只能說那種事情適可而止,這樣也就沒人容易知道,要做多了就不好說了,到時候多行不義必自弊
『貳』 道德與享樂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猶太人有一則關於道德與享樂之關系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一般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強烈的暴風雨,偏離了航向。到次日早晨,風平浪靜了,人們才發現船的位置不對,同時,大家也發現前面不遠處有一個美麗的島嶼。船便駛進海灣,拋下錨,作暫時的休息。從甲板上望去,島上鮮花盛開,樹上掛滿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麗的綠蔭,還可以聽見小鳥動聽的歌聲。於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組。
第一組旅客認為,如果自己上島遊玩時,正好出現順風順水,那就會錯過起航的時機。所以不管島上如何美麗好玩,他們堅持不登陸,守候在船上。
第二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島。他們走馬觀花地聞聞花香,在綠蔭下嘗過了水果,恢復精神之後,便立刻回到船上來。
第三組旅客也登陸遊玩,但由於停留的時間過長,在剛好順風之時,以為船要開走而慌慌張張地趕回船上來,結果,有的丟了東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佔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組的旅客雖然看到船員在起錨,但沒看到船帆也在揚起,而且以為船長不可能扔下他們把船開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島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時,他們才心急慌忙地游到船邊爬上船來。其中有些人為此受了傷,直到航行結束,也沒有痊癒。
第五組旅客由於在島上陶醉過度,沒有聽到啟航的鍾聲,被留在了島上。結果,有的被樹林中的猛獸吞吃了,有的誤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後全部死在島上。
故事中的船,象徵著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島則象徵快樂,各組的旅客象徵對善行和快樂持不同態度的世人。
第一組的人對人生的快樂一點兒不去體會;第二組的人既享受了少許快樂,又沒有忘記自己必須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任務,這是最賢明的一組;第三組的人雖然享受了快樂並趕回了船上,但還是吃了些苦頭;第四組也勉強趕回船上,但傷口到目的地還沒有癒合:人類最容易陷入的還是第五組,往往一生為了虛榮而活著,忘記將來的事而不知不覺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實。
『叄』 道德與快樂哪個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更重要了。
如果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用不道德的方法讓自己擁有快樂,
那不是真正意義的快樂,也不會長久。只有在道德得基礎上的人生,
才是不脫離正軌的人生,不脫離正軌得人生的所得才是真正的所得。
『肆』 《道德經》中的快樂是如何體現的
道德經,講清心寡慾,順其自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多愁苦事可言了。
這和佛家的不必執著,也是一個道理。
還有西方哲學家,叔本華講:
幸福是慾望的暫時停止,也是個這理兒。
下面是我精選的《道德經》中的十五句:
希望您能體會一些真諦:
特別是2、3、4、5條,應該能教給我們如何處生,如何快樂。
其實消除不好的想法,和過分的慾望,本身就是一種恬淡的快樂!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6、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7、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0、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1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1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3、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14、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伍』 學習,愛,道德,興趣,快樂哪個最重要
知道哪個重要首先看看什麼是快樂?1;快樂的定義是很寬的,並沒有什麼可以定義它。只有你自己去體會才會知道什麼是快樂。當你做善事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被人愛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考試拿到好的成績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當你做到別人沒做到的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快樂。這樣的事情很多的,都是你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你要你自己留意的話,快樂隨處都在的。快樂只是一種感覺,稍縱即逝,而幸福則是一種狀態,相對持久。希望你能快點找到它,抓住它,享受它。2: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 愛是相互交融而不是單相思 愛是百味而不全是甜蜜 3:道德是一種由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根據人們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往往流傳較為廣泛,形成共識。
必須與法律相分別,兩者都是行為規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種心靈的契約,只能靠人們自覺遵守,所以約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輿論來實現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確立的風俗規則,法律則是有國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樣,法律一般是當權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眾在生活中的利益體現,有一定差距。
對人群來說,終極的道德應該是沒有的,因為道德不具備法律的能力。有的話就只能是在人們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結合而成為最終形態——法律。那也就不是純粹的道德了。或者是個人的堅定的道德品質,也許勉強可看作最好的陣地。4:興趣指興致,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 5: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努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現在你覺得呢
『陸』 道德與法治怎樣理解學習是快樂的
回顧我國法制建設的過程,其實就是由"刀"制到"水"治的演變。法製作為法律制度的簡稱,相對內於法治容是較低層次的,處於相對靜止的狀態,要解決的是有法可依的問題;法治則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全過程,是一個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統工程,相對法制處於較高層次,是一個由許多運動中的狀態聯系成的一個使法律從觀念走向現實、從精神走向物質的過程,無非是對法律制度的運用和實施,要解決的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因而,完全可以這樣說,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