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以法治民
① 法家的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聯系
「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
「依法治國」的「依」是依從、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從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國」就是要求人們依照法律來治理國家;依法治國體現的是法律至上、依法辦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
「以法治國」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國」就是要求把法律作為一種工具由統治者來使用;以法治國則更多的強調人的因素,強調統治者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體現的是統治者將法律作為個人專斷、獨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國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國則體現法律至上的原則。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從以法治國到依法治國,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
「以法」者,是位高權重者將「法」作為一種手段去治理別人,不治自己。即韓非子所謂「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別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國,要求的是在治國中國家必須依法。
以法治國,是國家以法律作為武器管理國家。
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
② 先秦法家主張以法治國,現在也講以法治國,兩者有什麼異同
兩者都是一樣的,都不如黃老道家講得清楚明白
兩千年的黃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主張,不但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還說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來源,正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據此,法律還可分為有道之法和無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無道之法「法令滋彰盜賊蜂起」(老子語)
③ 法家思想是以法制國還是
法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性本惡,必須要用法律來約束人才可以,秦代就推行法家的
④ 法家的「法治」思想和現在的「以法治國」有何不同
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逐級統治為根本.講究「以刑去刑」版「輕罪重罰權」
假如你偷了東西,就有可能被砍頭,如果你殺了人或是更嚴重的罪,就會被腰斬.
和現在的「以法治國」 有很大區別,一個是用重罪來威懾人們,一個是用一個適當的刑罰來給予告誡.
至於中央集權制也是和法家有很大淵源.法家也正是將一切的權力全都集中到了君王身上.讓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
法家的「法治」 是用重刑來威懾人他人,以達到懲罰威懾他人的作用.
而現在的「以法治國」更多的是來保護受害者的權益.也讓那些違反了法律的人有的相應的處罰,以與警示.
⑤ 戰國法家的以法治國於當今的有何異同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子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斗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里」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有人認為法家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意識形態。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極力誇大法律的作用,強調用重刑來治理國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對輕罪實行重罰,迷信法律的作用。他們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沒有什麼道德的標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這樣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這也許是秦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一,滅六國統一中國,法家的作用應該肯定,盡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簡略介紹如下:
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這點應該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利用。由柳洪平創建。
b]韓非子有兩個解釋,一指人物戰國末期韓國的哲學家、法家學家韓非;二指一本書,也就是韓非的作品《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是戰國
⑥ 為什麼法家的法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因為法家所代表的基本立場是,權力生出法律,所有法律都是皇帝的命令。
在法家看來,維護皇帝的權威不受任何損害,是保持社會政治秩序穩定的關鍵所在。法家對國家權力採取某種程度上的神化立場,其所構造的所有法律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尤其是為了確立和維護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法律當然難以保障民眾的自由和尊嚴。
因此,實際上這樣的法律很難保障民眾的自由和尊嚴。法家崇拜權力,權力永遠超越法律,知法守法只是針對老百姓而言的,權力則高高在上,可以任意悔法造法。「法治」、「法家」雖只一字之別,但卻差之千里。韓非說:「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而境內卑賤莫不聞名知也,用術則親愛習近莫之得聞也,」
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一在於其過於誇大法律的力量,以至於否定道德教化的力量,這以韓非所謂「務德而不務法」最具代表性。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二在於其過於相信輕罪重刑(或謂輕過重罰)的威懾力,以至於喪失了最低限度的人道原則。法家理論的缺陷之三在於其對和諧的理解僅僅限於社會治理的層面,即官民普遍守法而形成一種穩定的社會秩序。
由此可證,法家的法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⑦ 法家講,是不是講 以法制國
道 德 仁 義 禮 信 法 廉 恥
法家;以法治國 中央集權
⑧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導依法治國的嗎
法家思想真的是倡導依法治國,不過這是一種極端做法。法家思想過分強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作用,忽視了人們身心發展正常規律,忽視了德治的地位,人是一個有感情的動物,不是一個沒有感情機器,法律之外還有人性,這種完全依靠法制治理國傢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忽視人性發展和對世界的認知,法家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個處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間過渡時代,人們都在下個時代尋找出路,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涌現出批具有優秀思想人物,提出了自己對世界和時代思考,法家思想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
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以“權,術,勢”統治為根本。人們個人感情在這里不重要,人性被排除在外,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在古代完全是服務統治階級,體現統治階級意志。
⑨ 歷史:法家的以法治國和現在的依法治國有什麼異同
1、理論前提不同
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論是基於他們對人性和歷史演進的看法。法家主張「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現代法治的基本內涵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統治階級以法對國家權力的制約,以有效地制約和合理運用公共權力,使已經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基本原則是依法治國,有法可依。
2、本質不同
法家的「法治」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其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法家的「法」實質是維護新興統治集團的法,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成員的利益。
現代的法治要求是人民是「法」的制定主體,法的作用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推行法治的方法不同
法家「法治」的方法概括為以法為本,法令必須成為判斷人們言行和行賞施罰的唯一標准。同時主張嚴刑峻法。在法家看來,重刑是達到法治的一個重要手段。
現在法治的法是懲罰犯罪分子,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犯罪活動都將受到懲罰。
(9)法家以法治民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現在法治)的必要性: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動搖,緊緊圍繞建設法治中國的總目標,以構建公正高效權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為重點,切實將加強法治建設貫穿於政法工作全過程,帶頭嚴格依法履行職責、行使職權,肩負起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者、實踐者的重任。
要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作為基本要求,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要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靈魂,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完善訴訟法律制度,規范執法司法行為,進一步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要把促進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作為重要目標,深化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