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的道德觀論文
1. 封建社會的道德是什麼樣的
封建社會的道德講究「三綱五常」。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為臣,為子,為妻必須服從君,父。夫的命令。
女子講求「無才便是德」。
2. 如何看待封建社會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等於封建社會,唐朝時期外國朝臣眾多,長安也有各國文化交流人士,同樣道德教育也很興盛。
封建專治形成主要有政治色彩因素居多。
道德的教育也是隨著時代背景而有不同的形式存在。如以德樹人,人性教育,人品問題,怎麼做人等等。
現在社會有的人學歷很高,能力是有了,但是到了社會就會出現種種問題。
3. 求描寫封建和封建社會的文章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
4. 關於道德修養養成論文4000字的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
論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勢藍有利於大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本文著重從職業道德的重要性、職業道德基本規范、如何加強職業道德修養等三個方面來引導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向更高的職業道德水準邁進。
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勞動中所應遵循的特定的行為規范,是一般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補充。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在范圍上,它存在於從事一定職業的人中聞,是家庭、學校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道德觀念的進一步發展;在內容上,它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在形式上,它具有具體、多樣和較大的適用性。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有利於促進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
一、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一)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一個復雜而又協調的整體,各行各業與現代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每個行業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勞動態度的好壞.都直接影響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各行各業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改進服務質量和提高產品質量,建立起彼此協作和諧的關系,社會化大生產速度才能提高。
(二)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起保證作用社會風尚的好壞.往往是通過各行各業的職業風氣這一「窗口」表現出來。各行各業的風氣是職工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的總體現,而整個社會的社會風尚又是各行各業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的綜合反映。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建設,是促進社會風尚好轉、鞏固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只要各行各業都講職業道德並貫穿於行動之中.那麼,工廠就有好廠風,商店就有好店風,醫院就有好院風,學校就有好校風等等。行行都有了好風氣,這就形成了整個社會的優良風尚。另外,從當前的社會情況看,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反腐倡廉的最有效辦法,也是加強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教育,讓全國人民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每個行業從本行業做起.以形成各行各業處處講職業道德、時時講為人民服務的氣候。如果是這樣,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的社會風尚。
(三)對提高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起促進作用一個合格的從業人員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和工作技能,但能否盡職盡責關鍵在於他的職業道德修養程度。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可以幫助人們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可以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自覺鑽研業務改革創新、提高效率、遵紀守法、廉潔奉公,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合格人才。
二、職業道德基本規范
職業道德基本規范是職業道德原則的具體化,是職業范圍內從業人員應遵守的行為要求,它在職業活動中調整個人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是我國現階段各行各業從業人員都應當遵循的職業道德基本規范。
(一)、在崗愛崗敬業樂業在崗愛崗、敬業樂業就是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忠實地履行崗位責任,只有熱愛本職工作的人,才可能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自豪感和榮譽感,才會盡心盡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人們把這種道德現象所體現出來的精神稱為敬業精神。從業人員不會天生就愛崗敬業,對於自己從事的職業,總要有一個從不了解到了解.從不滿意到滿意,從不熱愛到熱愛,最後達到將自己的身心融人到職業活動中獻身本職的境界的過程。
(二)、誠實守信平等競爭誠實守信,就是言行一致遵守諾言。平等競爭是指參與市場活動的人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在市場面前一律平等,即面對同等的條件,享有同等的權利,履行同等的義務,處於同一個競爭起點。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也愈趨激烈,無論是從業人員自身,還是他所服務的部門,面對競爭,他們的行為不僅要符合法律,而且要符合職業道德,否則就會出現不正當競爭現象,就會導致市場活動的無序性,造成社會經濟活動的混亂.危害性極大。
(三)、辦事公道廉潔自律辦事公道、廉潔自律指從業人員在行使職業職權時要公平公正、公私分明,約束好自己的行為。這一道德要求就是提倡從業人員要秉公辦事、不徇私情、克己奉公、不謀私利,自覺維護公眾利益,抵制行業歪風,要「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特別是手中有一定權力的從業人員,如果能做到辦事公道、廉潔自律,就不僅能夠維護公眾和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而且能夠凈化社會風氣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所謂顧全大局是指從業者在處理各單位、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單位、部門內部領導之間和干群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應有全局觀念,切忌只顧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小集體的利益而損害其他單位、部門和地區的正當利益,甚至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團結協作是指從業人員之間以及單位之聞,在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下的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活動。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是處理單位內部、單位與單位之間關系的准則。能不能以大局為重,搞好團結協作,對於促進企業進步、社會繁榮和實現個人利益,有著重大的影響。
(五)、注重效益奉獻社會注重效益.是指從業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勞動時間.以較少的消耗取得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奉獻社會,指的是在人具有奉獻意識和奉獻能力的條件下,當社會需要的時候.自願將自己的體力、智力、財力甚至生命,奉獻給社會的行為。從業人員的道德品質最終要體現在其勞動成果上。能否在單位工作時間內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能否把個人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之中,是判定從業人員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
目前,我國最大的政治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道德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更快更好地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有道德就要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人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個人的生命是屬於自己的,更是屬於社會的,僅僅屬於自己的聲明是脆弱的,屬於社會的生命是強壯、旺盛的。獻出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全部才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有所作為,這是跨世紀中華兒女的最高道德追求。不管我們將來是一位普通員工,還是位居高位,都應將個人生命與蓬勃發展的事業、欣欣向榮的社會融合在一起,只有如此,我們的職業人生才會發出永恆的光輝。
三、如何加強職業道德修養
(一)、樹立自信,自覺、自主地進行自我修養。在職業道德修養上,自覺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有了自覺性,才能在道德活動中處處留心,時時提醒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品格。德國大哲學家康德,活了80歲,一生奉獻於哲學。他每天走出朴實無華的書房,徒步到大學,忙於他的哲學研究,生活規律不曾稍改,真正做到了「數十年如一日」.他對「時間」的控制,有如一位科學家,分秒不差。他每天必在早晨5點起床,晚上大約在10時就寢,這個嚴格的生活習慣,他始終嚴守不渝。康德嚴於控制時間的習慣,關鍵在於他有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強烈的自律意識。良好的習慣一經形成就是終身受用的資本;反之,不良的習慣則會成為一生的羈絆,阻礙自己的發展。一個整天喜歡蒙頭大睡的人.不可能在夢中成就他的事業。
大學生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相對較差,但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若能從自己內心培植職業道德的土壤,建立長效自我約束機制。。就會在工作中愛崗敬業、謙遜禮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情上,以為社會多作貢獻為榮,以自己的勞動成果能為社會和他人帶來幸福為樂.從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職業道德水平。
(二)、學習職業道德理論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習職業道德理論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方法。學習理論,首先,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學習和掌握了科學理論,才能堅持職業道德修養的正確方向。其次,要學習職業道德基本理論和原則規范,明確職業道德的目的、方向、原則,才能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培養起相應的職業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實踐證明,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得越好.體驗就越深刻.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就越優秀,越符合職業道德規范,並能很好地指導社會實踐。
參加社會實踐,是提高職業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人的道德品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實踐是人們養成道德品質的源泉。也是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目的和歸宿。大學生在學習職業道德理論的基礎上.只有不斷融入社會,把自己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相聯系起來.才能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價值所在,正確審視自己的不足,並在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終完成職業道德品質的提高。
(三)、向新時期涌現的職業模範人物和身邊的榜樣學習。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為人民服務精神日益發揚光大.社會職業道德風尚發生了可喜變化,涌現了王啟民、徐虎、邱娥國、李素麗、徐振超等楷模,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修養樹立了榜樣。大學生不但要向這些模範人物學習,還要向身邊的老師、同學、工廠的師傅學習,學習他們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把職業道德境界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自覺地進行內省和慎獨。「內省」,就是內心省察檢討,去除私心雜念,使自己的言行規范於道德標準的要求,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一個人只有在內心嚴於解剖自己,行為上善於反省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精神的有高尚職業道德的人。大學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同時,應該經常「內省」,善於認識自己.勇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敢於自我批評,自我檢討,並決心改進缺點,揚長避短,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職業道德品質.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這個意思。
「慎獨」,就是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獨立工作,自行其是,仍然能謹慎地遵守道德原則而不做壞事。它是我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既是一種道德修養方法,又是在修養中達到的一種崇高境界。《孔子·中庸》中寫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大意是,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做到在別人沒看見的時候.能夠謹慎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夠警惕,不要以為隱蔽和微小的過失,就可以去做。因此,獨自一人時,同樣要謹慎行事,防微杜漸,自知自愛,把握住自己。山東省有一座四知廟,據說是紀念東漢名臣楊成的。楊成在赴任東萊太守時,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深夜隻身送上黃金10斤。楊成很生氣,埋怨王密不該這樣做。王卻說,深夜無人知曉。楊成發火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者?」王密聽後,慚愧而去。楊成的故事就是道德修養中的「慎獨」。作為當代大學生,能否做到「慎獨」,以及「慎獨」所能達到的程度,是衡量大家是否堅持自我修養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績大小的重要標尺。「慎獨」講究不僅在他人面前、領導面前能按職業道德行事.即使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也能自覺地做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在新形勢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受住各種考驗,模範地遵守職業道德,做一個具備高尚職業道德品質的新型勞動者。
(五)、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循序漸進。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孟子.在道德修養方法和培養高尚道德感情上有很深刻的論述。他認為,修身養性,培養浩然之氣,並非深奧玄妙之事,而是要從身邊事做起、從小事做起,把內心德行修煉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避免不切實際的高談闊論。大學生正處在培養良好職業道德和練就技能本領的大好時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通過長期積累,才能逐步培養,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在道德修養中,要從我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為他人沒有做到而原諒自己.或自己也不去做;也不能因為社會存在不正之風。還有許多不道德的現象出現而放縱自己、原諒自己,甚至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相反,更應該高標准、嚴要求,朝著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形成一種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信念和品質。
目前,我國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發生著很大變化.職業道德建設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許多新的問題。盡管如此,職業道德修養仍然是職業道德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社會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作為當代大學生戒們更應首當其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向更高的職業道德水準邁進。
5. 求歷史小論文,「對封建社會的認識」,200字左右
封建主義、封建社會有無普遍性的爭論,在國際史壇上一直持續不斷,近年來在國內亦有所反映。本文擬從為什麼中國和西歐都有封建社會,如何才能合理地比較中國和西歐封建社會的情況,如何理解封建社會的發展問題等方面,論述中西學者關於封建社會理論的異同。
一
封建在中國並不陌生,它指的是西周時期(前1066—前771年)周天子對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的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這種分封大約是把土地和土地上的居民都分賜給受封者,即所謂授民授疆土。諸侯還可以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下一級的卿大夫,於是以土地為樞紐,形成統治者之間的多層等級連鎖。他們彼此之間互有權利義務,主要是受地者要向賜地者納貢服役(包括兵役)[1]。無論對於西周封建以何種解釋,但它是中國本身所固有的一種政治制度則是沒有疑問的。這種制度到了春秋戰國之時(前722—221年)逐漸變化,難以維持。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廢封建而置郡縣,一般以為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封建制度遂告結束。
秦廢封建之後,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仍不斷有分封諸侯王之事,不過這種封建,誠如後來王通所言,「至景帝令諸侯王不得治民補吏,而漢置內史以治其地,則封建之地,悉為郡縣矣」。但關於封建郡縣孰優孰劣,哪個更能使統治長治久安的爭論,在中國歷史上卻是一直不斷。爭論的各方,都是把封建作為一種政治制度看待的,並未涉及封建制下的社會、經濟內容。著名的柳宗元的《封建論》,也只是指出古代封建制度的出現,是和氏族、部落勢力的存在相關的,不一定完全是人為的結果。
6. 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怎樣維護
儒家思想維護整個封建社會!
7. 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
三綱五常簡介: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8. 社會與道德論文2000字
如果你想要咨詢社會與道德論文,請直接通過網路搜索,然後這樣就有很多大量的論文直接供你挑選。
9. 論文《從封建禮教看封建道德對人性的扼殺》該怎麼寫
先弄清楚封建禮教對人民的要求是什麼,人,人性的內容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