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德
Ⅰ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如何理解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
但“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那麼,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
一個建築,我們看到的是門、窗、牆、頂,但這些其實是沒有用的,能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沒有中間的空,大家住哪兒?
Ⅱ 品德有為天下行是什麼意思
品德有為天下行
這句話教導人,一個人可以沒有才能,但必須有德行操守。一個人立世,必須把品德放在一切的首位,是人做事行天下的基礎。沒有品德的人,是無法長久在世間立足的,早晚會為自己的沒德行、沒操守付出代價的。
Ⅲ 德天德道德人心,和人和事和天下.什麼意思
有道德才能和諧
Ⅳ 有關道德的古詩詞
《列女操》
唐. 孟郊抄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石灰吟》
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Ⅳ 最有道德的國家是哪個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道德好和不好的人,主要看比例了。反正就我覺得西方和一些發達國家的都還可以
Ⅵ 《道德經》我們怎樣了解,「天下萬物生於有」跟「有生於無」裡面的深意
《道德經》我們怎樣了解,「天下萬物生於有」跟「有生於無」裡面的深意?
答:什麼叫做「天下萬物」呢?大家比較容易了解,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動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包括所有的種族、所有的人類,全部都稱為「天下萬物」。那這些「天下萬物」生於什麼?就是前面所講的「三」、「有」。宇宙無窮無盡的這個虛空醞釀出太陽系。太陽跟地球是不是有形有相、物質化了?它已經形成「有」,現象界的一切。所以,這里講的「有」就是整個銀河系、太陽系,那更縮小范圍就是太陽跟地球。有太陽,有地球,那它就能夠演化出地球上所有你看得到的一切植物、動物、山河大地。那這個太陽系跟地球,「有」又生於哪裡呢?「有生於無」。這個就很奧妙。在那個「無」的世界裡面,科學界觀測到,那些粒子竟然從「無」變成「有」,「有」又變成「無」,然後又是陰陽同時出生,陰陽同時消失!我覺得,科學界又邁出非常大的一大步。
Ⅶ 最有道德的偉人,誰知道
道德楷模當推漢文帝與漢景帝
漢文帝 劉恆 (前202-前157)凡四百年之漢,用之不窮者,皆文帝之所留也」(呂祖謙語)。綜觀西漢文帝在位的言行政措,有一點特別突出,即「躬自儉約」,「示敦樸為天下先」。史稱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會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史記·孝文本紀》)。西漢王朝發展到文帝時代,社會經濟已經有了一定的恢復,但與後來武帝時陳粟紅腐、錢貫朽爛的富裕程度相比,整個社會還是出較貧困的。正如賈誼所說:「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鬻子」(《論積貯疏》)。然而,奢侈的風氣,卻已經在一部分官僚巨賈中流行,「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以被牆」;「倡優下賤得為後飾」(《治安策》)。
正因為如此,文帝率先節儉的做法,對政府官員,特別是皇族貴戚的奢侈攀比作風起了一定的抑製作用,使整個社會風氣向重質尚朴的方向轉化,這一政策與文帝多次頒布的輕徭薄賦命令相配合,為社會生產的恢復發展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良好的社會風俗和風氣是「治」的保證和基礎。尤其是萬民仰視的君王與「父母官」,他們的一舉一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所以歷史上承前代破敗之弊的開國奠基之君、圖治興邦之臣,通過自身的節儉寡慾來扭轉被敗壞的社會風氣幾乎成為規律,與「文景之治」並稱的「貞觀之治」,其重要原因,也正是因為唐太宗通過自己的節儉,引導人民,形成全社會「二十年間,風俗素樸,衣無錦綉、公私富給」(《通鑒·唐紀》)的良好風氣。所以司馬光說:「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天下未定,當克己節用以趨民之急。……昔禹卑宮室而桀為傾宮,創業垂統之君,躬行節儉以示子孫,其未流猶入於淫靡,況示之以侈乎!」(《通鑒·漢紀》)(選自:大中華文化知識寶庫)
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有這么一位皇帝:他的父親文帝開創了西漢帝國的第一個太平盛世,他的兒子是「秦皇」、「唐宗」、「宋祖」之儔的「漢武」,他是西漢帝國的第四任皇帝。 在歷史著作中,都將他的治績與文帝、武帝相提並論,或稱「文景之治」,或稱「大漢盛世」,可見,他的治理,上承文帝德政,下啟武帝盛世,意義之重大不言自明
Ⅷ 城市危機四伏殺機重重到處都霧霾如何才能緩解這種局面希望天下有道德有能力的能化解此中天氣的發生
少放鞭炮,望您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