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普法就是法治

普法就是法治

發布時間: 2021-12-05 01:47:07

法治與法制的關系

一個是制度
一個是國家在處理事物上堅持的方法,像對應與專制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區別又有回聯系的兩個概念,答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於制度的范疇,是一種實際存在的東西;而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是相對於「人治」而言的,是對法制這種實際存在東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產生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在任何國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產生和發展卻不與所有國家直接相聯系,只在民主制國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項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嚴格依法辦事,法律在各種社會調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不是當權者的任性。
4、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二者的聯系在於: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條件,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點和歸宿,法制的發展前途必然是最終實現法治。

㈡ 法制和法治是一回事嗎

這里有,就直接搬來給你看啦:
一、 法制是法的制定、執行、司法、司法、法律監督的總稱 ,它包括靜態的法律規則、制度系統和動態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活動及過程。社會主義法制是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基礎,基本要求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法制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權威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中心環節是依法辦事。
二、 法治是一種治國方略,是依法辦事的原則,是將國家權力的行使和社會成員的活動納入完備的法律規則系統。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要素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其實質是依法辦事。
三、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法制側重於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法治不僅包括形式意義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更強調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至上、權利保障的內涵。 法治講究良法之治,法律公正、穩定、普遍、公開、平等,而法制不具這些內涵,只要求嚴格依法辦事。 法治與人治截然對立,其基礎是民主政治,是民主和憲政的表現,而法制和人治並不對立。

㈢ 法治是以法制為基礎的是對還是錯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礎。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內針對法律制度缺乏容的問題,中國的法制建設首先從立法開始。至今,中國已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主要領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法治的關鍵。中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各政黨和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單位和所有公民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在依法問題上,別無例外。「執法必嚴」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只要法是「良法」,那麼執法越嚴格,民主的意志就越能得到實現。「違法必究」是法治的最終保障。違法而不追究,法律必將失去權威和人們的信仰,也必將鼓勵違法,最終使法律形同虛設。

㈣ 有法制就一定有法治

錯 。 法制就是來所謂有法可依源 是法治的依據。
法治的理想狀態是實現觀念上的法治,只有集體有規則意識,不寄希望於權力,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法治。 這點上歐美比中國確實要好
人人懂法 人人守法 人人護法;社會才會越來越清明

㈤ 做到什麼就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把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兩大基礎性工作引導全

㈥ 普法和法制有什麼區別

普法是指在社會中廣泛宣傳法律知識,提升社會成員整體法律知識水平。

法制是指一國的法律體系、法律制度。

這兩者不是一個范疇的吧……

㈦ 談談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的認識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任務,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領導體制,確保「七五」普法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要堅持把領導幹部帶頭學法、模範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把法治觀念強不強、法治素養好不好作為衡量幹部德才的重要標准,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幹部的重要內容,切實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青少年從小掌握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養成守法習慣。要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深化法治城市、法治縣等法治創建活動,全面提高全社會法治化治理水平。要推進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促進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創新,不斷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要通過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充分發揮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基礎作用,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為順利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㈧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1、意思不同。

法制: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廣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

法治: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處不同:

法制出自現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氣,文藝要有法制》:「這就說明發揚民主要講兩方面,一方面要講勇氣,一方面還要有健全的法制來保障。」

法治出自春秋時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白話釋義:原來的國君桓公統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統治,擴大政治與教化,所以稱霸諸侯。

(8)普法就是法治擴展閱讀:

法治與法制:

兩者都強調了靜態的法律制度以及將這種靜態的法律制度運用到社會生活當中的過程。

兩者最大的不同表現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價值;法治包含了價值內涵,強調了人民主權。

法制只是強調形式意義方面的內容,而法治既強調形式意義的內容又強調實質意義的內容。法制更偏重於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強調「以法治國」的制度、程序及其運行機制本身,它所關注的焦點是法律的有效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這也正是法治的第一方面(形式意義的法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由此可見,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另一方面,僅僅強調法律的形式化方面,還並不能揭示法治(尤其是實質意義的法治)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㈨ 法治與法制,有什麼區別

法治與法制的區別

「法制」 與「法治」 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常見的兩個詞, 人們有時甚至不加區分地使用。實際上, 「法制」 與「法治」 是有一定內在聯系但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的兩個詞。 「法制」 與「法治」 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6)、 實行法制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從立法、 執法、司法、 守法到法律監督等方面, 都有比較完備的法律和制度; 而實行法治的主要標志, 是一個國家的任何機關、 團體和個人, 包括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內, 都嚴格遵守法律和依法辦事。

法治與法制這兩個詞, 乍一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 事實上, 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


熱點內容
什麼不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2025-05-21 03:58:16 瀏覽:578
司法拍賣房交付 發布:2025-05-21 03:45:17 瀏覽:93
勞動法10年工齡保險 發布:2025-05-21 03:44:35 瀏覽:405
法院胸針 發布:2025-05-21 03:38:49 瀏覽:438
和解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3:21:31 瀏覽:729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鍾育周 發布:2025-05-21 03:12:18 瀏覽:277
司法認知范圍 發布:2025-05-21 03:03:15 瀏覽:912
法律援助中心財務管理制度 發布:2025-05-21 03:01:47 瀏覽:868
離職多久不可以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1 02:52:06 瀏覽:84
交通認定書沒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1 02:40:03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