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和道德
民法典對道德的約束有著一定的作用,但是道德對民法典也是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
② 道德規范屬於民法淵源嗎
從法理角度而言,自然法學派者推崇道德規范屬於法律的淵源,從我國的立法來看,道德規范應該屬於淵源,如同正義觀念、習慣一樣屬於非正式淵源,
③ 人本主義視角下談民法與道德的關系
在言及法與道德的關系時,法學理論界一般認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尤其到了現代,這幾成通說。僅此論斷就已表明:法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不完全重合的差別。雖然法與道德在內容上有相互滲透的密切聯系,近代以前的法在內容上與道德高度重合,有時甚至渾然一體(如中國古代法具有濃厚倫理法特徵),但是到了近現代二者高度分化,法與道德在表現出一定共同性的同時,也突出兩者在功能、價值判斷以及程序上等多方面的明顯不同。譬如:法因具有高度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特徵而使其優於道德的調整功能;道德以主體內省和自決的方式生成和實現,使之與法的程序性要求和強制性實施相去甚遠。體現在立法上,國家並不必然也不可能將全部道德義務轉化為法律義務,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面的道德內容也不盡為法所確認和體現。而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立法機關逐漸注重明確法與道德的調整界限,衡量兩者的標准相對分離,可為或應為法律所干預的范圍和情形日益受到嚴格的考量和限制,在立法、執法和司法上力免抵觸而損害代表著法的最高價值的、與社會和諧統一相協調的最大限度的個人自由,以維護並滿足人的最本質的需求。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從權力機關的立法許可權或是從司法機關的裁量角度,存在於人們意識領域中的某些道德觀念雖可不為之考慮,但法的適用過程中仍不能將道德判斷排除在外。也就是說,法與道德雖在各自領域發揮其效能,但基於「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之基本認同,法與道德存在本質上的聯系,現代司法中仍不得忽視或拋棄社會道德觀念對法的運行所具有的評價作用。法與道德對人們的行為均具有評價作用,由於道德評價建立在道德標準的模糊性和多元性之上,道德評價是個體化的、主觀的、觀念性的評價;相比之下,建立在法律概念、規則、原則的相對確定性以及對法律知識、職業倫理的共識之上,法的評價具有最基本的共通性、一致性和可預期性,所以憑借既定的法律,人們可以預測行為的性質及其後果,及時作出相關的反應,從而使法最終成為奠定社會秩序的基礎。
④ 與法律比較,道德
顯而易見,道德可以在人違反法律之前進行自律,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而且有了它的約束,不管是表面還是背後,不會有太多的不同,這也是現在中國最缺失的,因為人無德,天誅地滅。
⑤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什麼
在法律的范疇內,來講到底源是不合適的,在道德底線錢講法律也是扯淡的,但是我覺得這兩個東西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在我看來法律基本上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我記得在法律中有一個規定就是在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公利益的同時要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這是法律的一條基本原則。
總結: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到,就算是法律有時候也不是萬能的,更多意義上來講,法律只是道德的最低限度,那個法律的規定,只是給法律的一個圓場說法而已。
⑥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