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令
⑴ 行政法包括哪些法
行政法包括的法律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行政法的法律體系:
1、行政立法: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2、行政執法:涉及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等;
3、行政訴訟法:規定了行政訴訟的程序和原則;
4、行政監察法:涉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檢查;
5、行政程序法:規定了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的程序規則。
綜上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法體系由《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以及《國家賠償法》等八部重要法律構成,共同規范行政機關的職權行使與公民、法人的相應權利義務,確保行政活動的合法性與效率。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⑵ 行政法規有哪些
《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國家賠償法》、《消防法》。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組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行政法規的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一、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是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關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責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二、.什麼是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指國家的一切行政管理活動都必須嚴格依法進行。
第一,行政管理的依據是法律。憲法、法規、行政法規。地方法規和不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規章,都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管理活動的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政管理行為是不合法的。
第二,法律是社會的規范,行好豎指政管理者和被管理的相對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都要按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法律不是管理者管別人的工具,所有人和組織,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第三,依法行友配政的主體是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要求。它不是依法治國的全部內容。依法治國,建立法治國家是全社會的事情 ,要求所有公民、法人、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都要嚴格遵守體現人民意志的至高無上的法律。但是,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要求建立法治國家,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首當其沖。國家的法律除一部分由法院、檢察院實施外,都要由行政機關負責實施,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國家就無法纖渣治可言。依法行政與行政相對人守法是不同的概念,依法行政是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能依法行使職權,可見依法行政實際上是「依法治官」。依法行政更不是指行政機關用自己制定的文件去治理行政相對人,而是行政機關在進行管理時必須首先符合法律的規定,對行政相對人的處理必須完全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做,法律賦予行政機關何種權力,行政機關便具有何種權力,而不能在法律范圍之外隨意地創設權力、剝奪行政相對人的權利。
法律依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
第六條
行政法規應當備而不繁,邏輯嚴密,條文明確、具體,用語准確、簡潔,具有可操作性。
行政法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章、節、條、款、項、目。章、節、條的序號用中文數字依次表述,款不編序號,項的序號用中文數字加括弧依次表述,目的序號用阿拉伯數字依次表述。
⑶ 行政法規、行政法、行政法律規范的區別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依據憲法和法律,並參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制定的涵蓋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多領域的法規總匯。它們是國務院基於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法則是指行政主體在執行行政權力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及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關系的法律規范總和。這一范疇涵蓋了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程序性等多個方面。
行政法律規范則是指由國家機關制定,具有強制執行力的行政管理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些規范確保了行政活動的合法性與公平性。
行政法規只是行政法的一個來源或表現形式。它提供了具體的規則和指導方針,而行政法律規范則是行政法的核心內容,是法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者共同構成了行政法的基礎,為國家行政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行政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旨在規范和指導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確保行政權力的合法行使。而行政法律規范則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行為的界限,確保行政管理的公正、透明和高效。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了國家行政管理秩序。
行政法規與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形式與內容的關系。行政法規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指南,而行政法律規范則定義了這些指南的法律依據。這種區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行政法的全貌,以及其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⑷ 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一、哪些屬於行政法規
1、行政法規如下:
(1)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2)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的行政處罰,不能夠規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3)公民的人身權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之一,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身權未經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受侵犯;所以行政法規不能對公民的人身權作出限制性規定或者懲罰性規定。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二、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有何區別
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區別如下:
1、廣義的行政法規內容包括調整國家行政機關活動的一切方面,它既包括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憲法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法令,也包括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法律、法令,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關於國家行政管理的各種法規;
2、狹義的行政法規指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過程中,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按照法定程序發布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在我國法制中,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而制定的法規的總稱;簡言之,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為了管理國家行政事務所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