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我國稅收立法的法律依據

我國稅收立法的法律依據

發布時間: 2021-12-06 18:42:45

1.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2. 我國現行稅法中屬於稅收法律的有哪幾部

1、稅收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權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等四部。
2、稅收法律是指擁有稅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頒布的調整稅收關系的規范性文件,是稅法的主要表現形式。

3. 稅收征管法屬於我國稅法體系中的什麼法

稅收征管來法屬於我國稅法題型中自的程序法也是稅收法律。因為稅法體系有兩種劃分方式:
一是依據稅收立法許可權或法律效力的不同,可以劃分為有關稅收的憲法性規范、稅收法律、稅收行政法規、稅收規章、地方性稅收法規與國際稅收協定等; 二是依據稅法調整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稅收實體法與稅收程序法。
之所以是稅收法律,因為稅收征管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之所以是程序法,因為稅收程序法是稅收實體法的對稱,指以國家稅收活動中所發生的程序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稅法,是規定國家征稅權行使程序和納稅人納稅義務履行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稅收確定程序、稅收徵收程序、稅收檢查程序和稅務爭議的解決程序。

4. 我國稅收立法程序主要包括幾個階段

1、我國稅收立法程序按步驟主要包括提議、審議、通過和頒布四個階段。
2、稅收立法程序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或其授權機關在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規范的活動中應該履行的步驟和方法。
4、在正當法律程序觀念的指導下,正當稅收立法程序應當具備參與性、公開性、交涉性與效率性等基本屬性。
5、稅收立法程序要體現國家機關之間制度上的制衡,要體現專家的作用,要體現公開性。

5. 根據我國《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有權參與與稅收立法和政策制定的機關是

依照有關規定,根據我國《憲法》及其他相關法律的規定,有權參與稅收立法和內政容策制定的機關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國家稅務總局。

6. 我國稅收制度的法律級次有哪些

目前,中國有權制定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國家機關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條規定,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稅收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范圍內普遍適用,具有僅次於憲法的法律效力。目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稅收實體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以下簡稱《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以下簡稱《車船稅法》);稅收程序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規范性決議、決定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律解釋,同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比如,1993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

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我國現行稅法絕大部分都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稅收的基本制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規定,稅收基本制度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比如,現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車輛購置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契稅、資源稅、船舶噸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煙葉稅、關稅等諸多稅種,都是國務院制定的稅收條例。

二是法律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個人所得稅法》、《企業所得稅法》、《車船稅法》、《稅收征管法》,由國務院制定相應的實施條例或實施細則。

三是稅收的非基本制度。國務院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國務院或者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通知、決定等。比如200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37號)中有關房地產交易營業稅政策的規定。

四是對稅收行政法規具體規定所做的解釋。比如200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第五條解釋的復函》(國辦函〔2004〕23號)。

五是國務院所屬部門發布的,經國務院批準的規范性文件,視同國務院文件。比如2006年3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經國務院批准發布的《關於調整和完善消費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06〕33號)。

三、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制定的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主要是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國務院財稅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在本部門許可權范圍內發布有關稅收事項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包括命令、通知、公告等文件形式。

具體為,一是根據行政法規的授權,制定行政法規實施細則。二是在稅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具體適用過程中,為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補充內容而作出的具體規定。三是在部門許可權范圍內發布有關稅收政策和稅收征管的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四、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有關規范性文件,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和有關規范性文件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制定規章。

根據中國現行立法體制,稅收立法權,無論中央稅、中央地方共享稅還是地方稅,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地方只能根據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制定地方性稅收法規、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對某些稅制要素進行調整。比如,《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規定,稅額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規定幅度內確定。再如,《民族區域自治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省級人民政府)在國家統一審批減免稅項目之外,對屬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某些需要從稅收上加以照顧和鼓勵的,可以實行減稅或者免稅,自治州、自治縣決定減稅或者免稅,須報省或者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

五、省以下稅務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這是指省或者省以下稅務機關在其許可權范圍內制定的適用於其管轄區域內的具體稅收規定。通常是有關稅收征管的規定,在特定區域內生效。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據,是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章及上級稅務機關的規范性文件。

六、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地區)簽訂的稅收協定

稅收協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權國家,為了協調相互之間在處理跨國納稅人征稅事務和其他涉稅事項,依據國際關系准則,簽訂的協議或條約。稅收協定屬於國際法中「條約法」的范疇,是劃分國際稅收管轄權的重要法律依據,對當事國具有同國內法效力相當的法律約束力。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外談簽稅收協定至2010年底,已對外談簽了96個稅收協定,其中94個已經生效執行,與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也簽署了稅收安排。這些協定和安排在避免雙重征稅、吸引外資、促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以及維護國家稅收權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稅收征管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外國締結的有關稅收的條約、協定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依照條約、協定的規定辦理。

目前,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別行政區征稅,特別行政區實行獨立稅收制度,參照原在香港、澳門實行的稅收政策,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立法會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其制定的稅收法律在特別行政區內具有僅次於基本法的法律效力。特別行政區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但備案不影響生效。

7. 我國稅收立法中體現了稅收法律關系的什麼性質

稅收立法是特定的國家機關依據法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回制定、認可、修改答、補充、廢止、解釋和監督稅法的活動,需要堅持稅收法定主義原則。因此,此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聯系了理論與實證,法律與經濟等不同的視角和層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討;體現了稅收立法的法定程序,遵循法案的提出、法院的審議、法案的表決以及法律或法規公布四個階段要求,同時展開了一些新的實踐,是稅收立法程序的一次改進,完善了稅收立法中國家機關的許可權劃分,實現一定程度的相互制衡,發揮了稅收立法中專家的一部分作用,體現了稅收立法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同時首次立法聽證會的召開,也是我國聽證制度邁出的重要一步。此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是我國稅收立法程序的一次改進,具有重要意義。

8. 中國稅收的立法

稅收立法是規范和完善稅收法律體系的前提和核心。依法治國背景下,稅收法律體系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占據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雖然我國初步形成了稅收法律體系,但仍然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在此背景下,稅收立法研究凸顯出重要性和緊迫性。稅收立法屬於法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學術界分別從法理視角和經濟學視角展開了研究。

9. 簡述國務院在稅收立法職權上的法律依據和歷史背景

國務院在稅收立法職權上的法律依據:《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
歷史背景:「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起草了《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開征新稅的,應當通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相應的稅收法律,同時對現行15個稅收條例修改上升為法律或者廢止的時間作出了安排。實施意見已經報經黨中央審議通過。將這個實施意見落實好,有利於推動我國憲法確立的稅收法定原則的貫徹落實,進一步規范政府行為,推動完善我國稅收法律制度,使其在國家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更堅實的制度保障。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收立法和稅收法律制度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憲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稅收是國家為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序向居民或非居民進行的金錢或實物課征。稅收是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和物質保障,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時,稅收應來之於民、用之於民,稅種的設立、稅款的徵收、收入的使用,直接關系納稅人的切身利益,關系人民的福祉,應由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立法機關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規范。
近年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議案、建議或提案,建議盡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將現行有關稅收條例上升為法律。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修改立法法的決定,明確規定「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為實現憲法確立的稅收法定原則,提供了制度保障。依照法律規定設稅、征稅、治稅,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直接體現。

10. 我國稅收立法的現狀

對於我國稅法立法現狀的評價,有不少專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法體系或體系框架。筆者對這種評價不敢苟同。

法的體系是否建立,是有一定的衡量標準的。根據法律體系構成的一般原理,從總體上說,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法律體系,它由三個次級體系構成。一是法律部門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橫向構成,也是法律體系最基本的構成。二是法律效力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依據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層次,依次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規章等構成法律的效力體系。三是實體法與程序法體系。有實體法就必須有程序法與之相適應,否則,實體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須有實體法與之相適應,程序法的設定以實現實體法為目的,其相互關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內容和形式的性質。有程序法而無實體法,程序法便是無所適從的虛設形式。法的體系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內容完備,要求法律門類齊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規零零星星,支離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沒有制定出來,或者雖然制定了,但規定的內容很不完善,與現實不相適應,就不能說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第二,結構嚴謹。要求各種法律法規成龍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國的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門之間,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銜接。第三,內部和諧。各種法律規范之間,既不能相互重復,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並且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要克服從部門利益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立法的傾向。第四,形式科學和統一。從法的不同稱謂上就能比較清楚地看出一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效力層次及適用范圍。第五,協調發展。法不是一種孤立現象,在法的體系的發展變化中,要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做到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適時地進行法的立、改、廢活動。

上述法的體系的構成原理及特徵,作為衡量法的體系是否建立的標准,對於法的次級體系,例如稅法體系,也是適用的。以此為衡量標准,從我國稅法的現實立法上觀察,還不能得出我國稅法體系或稅法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建立的結論。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432

熱點內容
六五普法經濟法類內容 發布:2025-05-20 02:46:17 瀏覽:588
東北財經法學院 發布:2025-05-20 02:42:01 瀏覽:920
石油管道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9 瀏覽:606
准則試題答案條例 發布:2025-05-20 02:33:17 瀏覽:209
法律碩士與法律職業資格銜接 發布:2025-05-20 02:19:24 瀏覽:985
平潭綜合實驗區條例 發布:2025-05-20 02:17:50 瀏覽:952
法律告公司 發布:2025-05-20 02:17:48 瀏覽:635
勞動法和經濟法的聯系 發布:2025-05-20 02:17:16 瀏覽:16
勞動法中有代打卡開除 發布:2025-05-20 02:07:31 瀏覽:114
人大經濟法好嗎 發布:2025-05-20 02:02:31 瀏覽: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