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立法體制
Ⅰ 開創民商合一的國家
開創民商合一的國家有:德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
民商合一是指民事和商事統一立法,將商事方面的內容編入民法典中,或以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採用民商合一的國家又可以分為民商完全合一和民商不完全合一兩種體例。
民商完全合一是將商法的大部分內容都納入民法典,如瑞士、義大利等;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將商法一部分內容納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據、保險、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內容則採用單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灣地區民法。
在大陸法系主要的法典體系中,有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其中採用民商分立的立法體例佔多數,即在民法典外還編有商法典。
(1)民商立法體制擴展閱讀:
存在問題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開始建立私法制度時起,民法和商法的界限就是不清楚的(這個時期長期存在的是民法和經濟法之爭,商法被人們所忽視)。有學者對我國商法制度的狀況進行過這樣的描述「中國從有大清商律開始,商法的歷史至今將近一個世紀。
但人們對商法的研究卻沒有這么長時間。以商法制度支撐的商法研究,由於商法歷史在中國的中斷,也不得不留下歷史的空白。」我國自1980年就開始了所謂的事實交易規則的創制,不過這個時候人們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商法在我國的存在。
我國1980年頒布的經濟合同法規定有買賣、倉儲、保險等多種交易制度,若視其為商事交易的法律一點也不過分;民法固有的理念原則和制度幾乎包括了我國民商事立法的所有內容。
Ⅱ 我國民法是民商法的簡稱嗎
你好
從一定意義上講,能這么認為的
法國等大陸法系的國家採取民商分立的回立法體制,是有獨立答的商法典的,對於他們來說,當然不可以認為民法是商法的簡稱。
我國採用民商合一的立法體制,但是並不完全,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將商法一部分內容納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據、保險、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內容則採用單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灣地區民法。
我國大陸地區也是如此
因為有單行法存在,所以不能說民法完全包括了商法,一般都是說民商法的。民法一般指的是《民法通則》。
Ⅲ 中國法律體系的民商法
根據中國法律體系得知
民商法:
1.民法
2.所有權及相關財產權
法律體系研究
3.知識產權
4.債權
5.婚姻家庭繼承
6.市場經濟主體
7.證券、期貨、債券
8.海商
9.保險
10.票據
11.租賃
12.合同法
Ⅳ 民商合一的民法體系是什麼
南京國民政府民商法的突出特徵是採用了「民商合一」的體系結構。所謂「民商合專一屬」,就是將傳統的民法及商法的基本內容、原理均規定在一部統一的民法典之中,由此形成以民法典為母法,其他民商法規與之相配合的體系結構,而不是將民法、商法分立,分別制定民法典、商法典。胡漢民、戴季陶、王寵惠等人根據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的精神起草了一份民商立法審查報告,主張「民商合一」體制,此項主張被通過,交立法院「遵照編定」,立法院依此民法典立法原則,先後完成了民法典各編的制定工作。
Ⅳ 實行民商合一的主要立法依據是什麼
早在古代羅馬時期就存在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我們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羅馬法是指羅馬私法,羅馬私法是羅馬法最為光輝閃耀的部分。但當時的羅馬法學家並沒有對這一公私法劃分作系統化解釋,只是企圖把公共團體及其財產關系的法律與私人及其家庭方面的法律做出區別。現代法學一般認為,凡涉及到公共權利、公共關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從關系、管理關系、強制關系的法,即為公法;而凡屬個人利益、個人權利、自由選擇、平權關系的法即為私法。[1]
一、論題的開始:關於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之論爭
商事法與民法,同為規律人民社會經濟生活之法律,同屬私法,惟其性質,則有差異。一般言之,民法系就一般私法上行為而為規定,商事法則為關於商事之特別規定。[2]於是,關於民商事立法立法體制,則有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之立法體制。所謂民商合一,即將民事商事統一立法,不設民商之區別,關於商事之規定,或編入民法法典之中,或以單行法規頒行之;民商合一立法體制為瑞士1911年首創,然後擴展到義大利、蘇俄、土耳其、泰國等一些國家。所謂民商分立,即將民事商事分別立法與民法典之外,再制定商法法典,使民法法典與商法法典各自獨立存在。[3]法國1807年最早採用了民商分立制。在法典化國家中,目前採用民商分立體制的國家還有荷蘭、德國、日本、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共計40多個。
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爭論,由來已久,至今未息。各自持有一定的立法依據。支持民商合一的依據是:(1)作為傳統商法調整對象的商事關系或商事活動,不外乎債權債務行為,這些內容完全可以規定在民法債篇中,沒有必要另外製定商法典。(2)現代社會商業職能與生產職能逐步融合,導致了立法上民事法律行為與商事行為難以區分,民法關於商品經營的一般准則,完全可適用於商事行為。(3)另外製定商法典對商事關系和商事行為進行特別保護,有可能會偏袒商人利益,有悖於公平保護當事人這一民事立法的根本宗旨。(4)民商分立又人為割裂同一法律關系之嫌,既有害於私法體系的統一性,也不利於私法理論的深入發展。
贊成民商分立的主要觀點是:(1)商法以商人及其活動作為其調整內容,商事活動不同於民事活動,完全以營利為目的,注重行為的迅捷性,民商分立便於對商人利益進行傾斜保護。(2)商事立法重在進步,民事立法則重在穩定,實行民商分立便於在保持民法基本體例不變的情況下,隨時依據日新月異的經濟變化情況對商事立法進行修改。(3)商法具有明顯的國際性趨向,自治和開放是其顯著特點,而民法則既有較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4)民法的適用具有普遍性,而商法的適用則具有特定性。(5)民事糾紛的處理基本上有賴於訴訟手段,而在商事糾紛的處理中,商事仲裁或民商仲裁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產生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究其原因,應先對民法與商法的特徵做一比較,首當其沖的就是民法、商法調整對象的相互融合,然後,商法中許多制度建立於現代市民社會之民法基礎之上,二者是在調整手段上有相同之處的私法,有相同的制度觀念基礎,並在訴訟制度上通用民事訴訟法,民法與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在相異的方面,商法是以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奉行著一些不適用於傳統民法的諸如等價有償、營利性等原則,在動態性發展中呈現國際化趨向,採取多種責任制度並存的兼具公私法特點的法律部門,另外,商法還有像票據無因性、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等一些不同於傳統民法的制度。這些凸現了民法與商法的鮮明區別。
由此可知,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產生幾乎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它們之間由於其性質特點,存在著一種既可以分離,又可以結合的若即若離、若隱若現的聯系。[5]
二、論題的延續:反對民商分立,也批駁民商合一
當我們換一個視角,從民商法產生的社會原因來審視時,我們也許會有一個更新的認識。我們先上溯到羅馬時代。羅馬人創造了一個可與當時羅馬帝國的版圖相媲美的龐大的羅馬私法體系,其中的物權、債權是兩個無所不包的概念。即使在今天,仍有人試圖將公司財產權、信託財產權利等納入到物權或者債權的概念中去,到德國民法典制定時,德國人更是超越其前人,其所發明的像法律行為這樣高度抽象的概念,幾乎可以包容宇宙間任何性質的行為和交易關系。[6]因此,對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爭論,我們也可以考慮用一個有包容性的概念來解決問題,這就是私法。
羅馬法是簡單商品經濟條件的產物,其物權、債權制度相當簡單,法人制度遠未成就,[7]基於商品經濟這一經濟基礎而產生的民法成為私法的開山之作,歷史的車輪駛向近代,工業革命的轟鳴,拉開了市場經濟的序幕,基於市場經濟——社會化的商品經濟之上形成了迅速發展的商事法,它脫胎於民法體系,又有著一系列嶄新於傳統民法的特徵,諸如營利性、技術性、公私混合性等。私法的新領域誕生了。民法與商法並列存在的私法二元結構初步形成。
[8]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必須制定商法典,實行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呢?未必。在民商分立之國,都有自己的商法典,但無論是以商行為觀念為基礎而制定的商法典,如法國,還是以商人觀念為立法基礎而制定的商法典,如德國,都和民法典大量重復,這些商法典的總則並不能貫穿各商事法規之全體,使得在實際實踐中不斷適用民法典的規定,從而模糊了民商分立的界限。而且,各國商法的內容極不一致,商法並無統一的體系,也沒有制定商法典之必要。商法雖有其獨立的調整對象,但各種商事法律自成體系,難以抽象出是用於各種商事關系的一般性規定(即總則)。[9]針對我國之情況,中華法律史上不存在「商人」和「商行為」之類的法律概念,況當今社會,我國人人平等之理念未為牢固,這是一個缺乏民法文化的國度,在現實中把企業和公民分為商人和非商人,把商品經濟活動分為民事行為和商事行為,易造成許多概念上的混亂,[10]在「泛商化」成為潮流情況下,尤不適合[11]。植根於我國先天不足、後天營養不良的商品經濟生活的商事法規,它們本身沒有一個完整的自己的體系,強行使之體系化,使我經濟社會陡生消化不良之結果,傷及法律權威,乃不顧我國國情的幼稚做法。而且將公司、票據、海商、保險、破產等各種變化更新速度不一的商事法規置身於同一部商法典之下,必將導致此商法典高度頻繁的修改,從而使其中發展速度相對較慢的商事法規的穩定性處於難堪的地位,不利於商事活動在商事法律的規制下的正常運行。民法體系之穩定性雖強於商法,又有債法、知識產權法等發展較快的部門。這些部門在此法律環境下亦將地位尷尬。因此,民商分立之立法模式不可取,在現今我國尤甚。
可是筆者亦不主張民商合一立法體制,一部分依據是如第一部分所述之民商分立之立法依據,如(3)(5)點。另外,民法的本質是人法,其基本目標和價值取向是對私權的保護和人性的關懷,而目的的營利性、主體的商人性、行為的交易性構成了商事關系的內在特質。民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對於商法更為嚴密的概念和體系,其學說和理論可以擴張適用於任何一個新出現的財產關系,商法的興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商法規范雖不少直接或間接導源於民法的原則、精神甚或制度,但它們更能體現和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特徵和要求,而且民法保證民風善良的宗旨與商法保證「以利為先」的宗旨之間具有一定的沖突性。在商事關系高度發展的今天,再讓商法回歸於民法,只會導致民法的變異和商法的墮落,是法制建設的一種倒退。[12]故民商合一說為本文所不取。
Ⅵ 瑞士,義大利,法國,荷蘭。中採用民商分立立法體制的是誰
義大利,荷蘭,法國,他們都採取民商分立立法體制,是誰他們才記得我家主要是荷蘭這個國家?
Ⅶ 民商合一體制有什麼特點
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商法典。把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規定。民商分立體制具有四個特點:1.民法典與商法典並存。從國外立法來看,既有民法典先於商法典而立法的,也有商法典先於民法而立法的。但從中世紀末期歐洲大陸國家的情況看,商法法典化的起步一般要較民法為早。2.民法與商法的地位和效力不一樣。通說認為:民法是普通私法,或者說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私法,而商法屬於民法的特別法。因此,民法與商法的關系,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民法的原則和精神適用於商法,但在對商事關系進行調整時,商法優先於民法而適用,即「凡商法典有規定的事項應適用商法典的有關規定,至於商法典沒有規定的事項,則適用普通民法的規定」。3.在司法管轄權方面, 民事案件由普通法院管轄,商事案件在一些國家歸商事法院管轄。4.在民商分立的內容方面,民法典一般規定總則、權利主體、權利客體、法律行為、時效、債權、物權、親屬、繼承等制度;而商法典一般沒有民法典那樣系統全面的總則,並主要規定商人、商事公司及隱名合夥、商行為、票據、海商、破產、商業裁判權等制度。從調整范圍的角度看,人身非財產關系是民法典的重要內容,但商法基本上不予涉及。
民商合一簡介:民商合一是指民事和商事統一立法,將商事方面的內容編人民法典中,或以單行法規的形式出現。採用民商合一的國家又可以分為民商完全合一和民商不完全合一兩種體例。民商完全合一是將商法的大部分內容都納入民法典,如瑞士、義大利等;民商不完全合一是將商法一部分內容納入民法典,而公司、票據、保險、海商等商法的主要內容則採用單行立法,典型代表是台灣地區民法。在大陸法系主要的法典體系中,有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兩種立法模式。其中採用民商分立的立法體例佔多數,即在民法典外還編有商法典,如德國、日本、法國、葡萄牙等。
Ⅷ 民法體系是什麼
所謂民法典的體系,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也可以說是將民法的各項規則有機地組合在民法典中的邏輯體系。體系化與系統化是民法典的內在要求。近代意義上的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是追求體系化與嚴密邏輯性的法典。缺乏體系性與邏輯性的「民法典」只能稱為「民事法律的匯編」,而不能稱之為民法典。民法體系化有助於在整個民法典的體系制度中充分貫徹民法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平等、誠實信用、私法自治、維護交易安全等,同時有助於減少和消除民事法律制度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將各項法律制度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建立起內在和諧一致的民事規范體系。依照科學的、完備的體系所構建的民法典將更加便於民法規范的遵守與適用。
2002年12月22日我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部草案在總則之外規定了八編,即: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收養、繼承、侵權責任、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對此種體例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哪一些民事單行法應當被納入民法典,我認為民法典與民事單行法的關系應當從以下方面加以考慮:
第一,民法典是對各種民事活動的基本的、普遍適用的規則所作的規定,民法典規定的是市民社會生活中基本規則,它在整個國家民事立法體系中屬於最普通、最基礎的民事立法,然而,社會生活是變動不居、紛繁復雜的,為此需要大量的單行法律以調整各種民事關系。但這些單行民事法律並不都需要納入民法典。只有那些社會生活中普遍適用的、最基本的規則才應當由民法典加以規定,而對那些技術性很強的、僅僅適用個別的、局部性的民事關系的規則不應當民法典規定,而應當由單行法來解決,例如物權法主要解決的是物權中人們對財產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關系,這是市場經濟普遍適用的規則,而信託法僅僅調整的是信託關系,它不是普遍的關系,而是在特殊情形下產生的,它是物權法的特別規則。因此物權法應納入民法典,信託法則應當作為民法典之外的單行法。
第二,民法典所確立的制度、規則應當保持較強的穩定性。民法典作為最高形式的成文法必須保持最大程度的穩定性,不能頻繁地修改或者廢除,這種穩定性正是民法典具有實現社會關系的穩定性以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可預期性功能的基礎。民法典中有些甚至是千百年來人類市場活動所共同遵循的規則的總結。至於那些隨著社會經濟生活常常會發生改變的法律規則應當由民事特別法加以規定。例如,民法典中的物權、債權的許多規則是交易關系在法律上的反映,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有關知識產權的具體規則則常常不斷變化發展,如果將各種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動的技術性很強的知識產權規則都納入民法典,無疑會妨礙民法典內容的穩定性。
第三,民法典主要調整那些私法領域內的基本民事法律規則,至於處於公法與私法交叉地帶的法律規則,例如勞動法、保險法、社會保障法等,由於其本身並非單純的民事法律規則,而體現了較強的國家公權力干預的性質,所以應當制定單行立法。例如,德國的學者就將勞動法稱為「特別私法」,其原因就在於,勞動法並非完全的純粹的私法,勞動合同的訂立也並非基於完全的合同自由,國家常常要做出許多的干預。
第四,民法典主要規定的是實體的交易規則以及對與實體交易規則聯系極為密切的程序問題作出原則性的規定,如不動產登記規則可以在物權法中作出一些原則性規定,但是那些非常瑣碎的具體的具有很強的技術性的程序性的規定,應當由單行法加以規定。例如,知識產權法涉及到有關專利、商標登記的具體程序規則就不應當在民法典中作出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收養法由於涉及到大量的具體的程序性規則,其中更多的是國家基於公共利益對收養條件等作出的嚴格性限定,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收養法不應被納入民法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何構建我國民法典的體系,在理論上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在短短的幾年內,我國學者陸續提出了關於未來民法典體系設計的方案,並圍繞著這些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我認為,在構架我國民法典的體系之時首先要採納德國潘德克頓模式,將民法典分為總則與分則兩大部分。
Ⅸ 我國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體制。這句話是對還是錯啊
中國的商人階層,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階層。更沒有不可動搖的商事規律。我國在古代會有'重農擬商'的社會現象,甚至有人覺得商人是在空中取粟。從生產和製造的理論上講,商人不生產東西,也不製造東西,他只是把東西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促進商品的流通,加大了人們的消費,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發展。再我國封建社會了,人是這么劃分的'士農工商'到了毛主席這里是'工農兵學商'。商都是排在最末的。所以我國自引入民法後一直實行'民商合一',包括國民黨制定的'中華民國民法'。正是傳統造成了'民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