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稅收法治展板

稅收法治展板

發布時間: 2021-12-07 15:16:00

1. 什麼是稅收法制建設

稅收來法制建設是一個系統工自程。稅收的法制建設應該是一種多層次、多環節、多因素的建設。

法制是用制度性質的法律來治理,要求1.即成的法律得到了普遍的遵從.2、人們普遍遵從的法律必須是良法.3、良法就是保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並且不忽視少數人正當利益的法律.

2. 稅收是法治還是德治

當然是法治,我國有稅法系列法律法規。 更具體點講,稅收是有法律依據的經濟手段。

3. 如何理解和應對稅收法治的新常態

像經濟「新常態」一樣,稅收「新常態」尚未完全成為一種穩固的形態。所謂稅收「新常態」指在現代稅收治理新理念和新規則的基礎上構建的較穩固和可持續的新秩序、新態勢和新狀態。筆者認為,稅收工作轉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深刻變化。

一、收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思維慣性正從「管理納稅人」向「服務納稅人」的「新常態」轉變。制度變遷往往由新理念引領,而改革的本質就是改掉傳統的不良習慣或思維慣性。自2005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服務型政府」以來,我國各級稅務機關廣泛開展了創建服務型、企業型以及顧客導向型稅務機關活動,稅務機關與納稅人良性互動的新型和諧征納服務關系已在建立。事實上,傳統的稅收工作思維以納稅人有罪判定為假設前提,以管理和監督納稅人為慣性思維,習慣於用對抗性的方法來解決稅收執法中的問題,把打擊逃稅作為稅收執法工作的全部內容或主要方面。現在,在尊重納稅人,服務納稅人,引導納稅人,滿足納稅人合法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納稅人的滿意度和遵從度,將是不可逆轉的稅收工作「新常態」之一。

二、在收多少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行為慣性正從「任務至上」向「稅收法定」的「新常態」轉變。經濟決定稅收,稅收決定財政(即支出),是財稅活動的基本規律。但在現實財稅實踐中,「任務至上」、「唯稅收任務馬首是瞻」的導向問題長期存在,任務和稅法孰輕孰重或誰大誰小的爭議一直不斷。不難發現,在不擇手段確保完成各種稅收任務的行為慣性下,必然出現兩種不良現象:1.是經濟不景氣或衰退時,為確保年度稅收任務的完成,稅收機關往往傾向於收「過頭稅」或「刮地皮」;2.是經濟景氣或繁榮時,為確保以逐年遞增為特徵的下年稅收任務的完成,稅務機關往往傾向於「有稅不收」或「留有後手」。不管是哪一種情形,都嚴重地削弱了稅法的嚴肅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從稅法的角度來講,「有稅收稅、無稅不收」是基本的行為准則。告別稅收增長的「速度情結」,強化稅收的顆粒歸倉原則,則是稅收法定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8月31日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預演算法的決定, 將於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即「經濟憲法」)第五十五條明確規定:各級政府不得向預算收入徵收部門和單位下達收入指標。這條前所未有的法律規定和限定顯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這標志著稅收任務時代的淡出以及稅收長期「超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稅收法定時代的到來。

三、在怎麼收稅的問題層面,稅收工作的制度慣性正從稅收管理員「各事統管」模式向稅源管理的「分級分類+專業協作」模式的「新常態」轉變。為適應新的稅收征納環境,近年來我國各級稅務機關都不同程度地試行了以「稅源專業化管理」為基礎的新一輪稅收征管改革,稅收征管制度正向專業分工與協作模式過渡,從而有效提升了稅源管理工作的質效。事實上,我國稅收征管制度長期實行「一人盯多戶」模式,稅收核定徵收的隨意化或情緒化特徵明顯。隨著納稅戶或稅源戶的大幅增長以及跨行業、跨區域企業集團的日益增多,關聯交易、虛擬市場、電子商務等新興經營模式蓬勃發展,稅收征管制度必然需要升級換代或轉型升級。以信息管稅為依託(包括縱向信息的大集中以及橫向信息的大分享),以分級分類管理為原則(如按規模、行業和區域相結合的科學劃分原則),全國各地稅務機關大量組建了稅源專業化管理團隊,重組了稅收征管流程,實現了稅務人員與企業類型的「專業對口」,大大提升了稅收征管工作的質效或績效。盡管以稅源專業化管理為導向的稅收征管改革依然在路上,但這種稅收「新常態」已然確立。

四、在收哪些稅以及由誰收的問題層面,稅收的體制慣性正由「隨意修補」向「成熟定型」的「新常態」轉變。理論上,財稅體制安排體現並承載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等方面的基本利益關系,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中處於基礎性位置。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的稅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稅制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不適應、不協調、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現行稅制在應對資源能源短缺、生態環境危機和貧富差距擴大等重大社會問題上調節作用不夠明顯;多年來在構建地方稅體系、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所得稅、降低間接稅比重、開征房地產稅和全面改革資源稅等問題上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特別是,「營改增」背景下如何給予地方像樣的主打、主力或主體稅種,國稅、地稅兩家之間的「責任田」如何科學劃分,已對新一輪稅制改革呈現倒逼之勢。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稅制體系既迫在眉睫,也正在啟動。盡管存在諸多的不確定性,但稅收體制由「隨意修補」向「成熟定型」的「新常態」轉變已是改革的大方向和大趨勢。

稅收工作需要保持「平常心」,適應「新常態」。但應指出的是,稅收「新常態」在現實中依然存在認識不清、不深和不透問題,可能在一段時期內還會出現交集或糾纏,稅收「新常態」也不宜和不能加以絕對化的理解,其內涵也必然會與時俱進地發生漸變,但無論如何,我國稅收工作從理念、行為、制度以及體制等方面正發生積極而深刻的變化,並在「為什麼收稅、收多少稅、怎麼收稅以及由誰收」等方面逐漸形成不可逆轉的「新常態」。

4. 十八大提出的稅收法治有什麼意義

十八大提出的稅收法治的意義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的承上啟下關鍵時期十八大報告中首次要求幹部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執政,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要嚴格執法。
一、要實現依法治國,要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公正司法。

要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在當前的發展中,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所以「法治思維」的提出是對領導幹部更高的要求,而最優的解決之道、發展,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用法治的標准來規范官員的執政行為、尊嚴、手段合法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們必須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都應不斷審視其行為目的的合法性,「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還是執行。

中國已經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化解矛盾,保證有法必依,用「法治思維」來統領改革,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權威、許可權合法性;
二、以權壓法,絕不允許以言代法,要加強對領導幹部諸如依法治國,權力制約等法治觀念的培訓、制度。
三、「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應更加註重科學立法,要把黨的方針政策轉變為可操作的法律、內容合法性、執政為民、化解矛盾。
四、讓權力受到約束、全民守法、執法必嚴,在幹部的考核考評中設立「依法執政」的指標,或者是解決社會矛盾糾紛,應及時主動糾偏;
法治思維是領導幹部在行使公權力時,確實還有一些社會矛盾亟待化解,無論是決策、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意味著執政者要時刻用法律標尺來考量自己的行為
五、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幾乎都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領導幹部要帶頭模範遵守法律,以及程序合法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維護穩定、徇私枉法」、公平正義,加快法治建設的步伐,維護國家法制統一,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就是執政者要懂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推動發展。

5. 稅收法制和稅收法治的區別是什麼,加強稅收法治有什麼意義

一個是制度,一個是治理工作。

6. 為了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的稅收法律意識,推進依法治稅,國家稅務局決定,2007年4月開展以「依法誠信納稅,

⑴「依法誠信納稅,共建和諧社會」或「依法納稅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或「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或「稅收連著你我他,富國強民靠大家」或「依法誠信納稅,是最好的信用證明」等。(4分,其他答案只要能突出稅收主題即可得分)
⑵請稅務工作人員開展講座;以「黑板報」或「展板」等形式,宣傳納稅先進人物和企業,曝光涉稅違法案件,宣揚納稅光榮,偷騙稅可恥;播放稅法電視系列專題片;利用校園廣播進行稅法宣傳;在校園網上開展個人所得稅知識競賽等。(每點3分,共12分)
⑶①宣傳稅法和稅收政策的內容。②宣傳社會主義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性質,說明依法納稅的重要意義。③對納稅信譽較好的納稅人進行宣傳等。(每點2分,共6分)
(此題為開放性題目,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評分)

7. 在稅收法治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一、自覺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熟練掌握我們應知應會的稅收法律法規,築牢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思想基礎,著力建設一支忠於法律的稅收法治工作隊伍,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自覺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於稅收工作的始終。二、要以法律精神統領法律條款。吃透每一部稅收立法的精神,立足對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做到行政執法既合法又合理,體現公平正義。向社會公開「權力清單」,明確稅務行政權力的界限,規范稅收執法行為;全面推行稅收風險管理,做到「執法全程記錄」,確保執法程序一致,操作流程相同,執法後果相當,實現稅收執法的公平、公正、公開。三、堅定不移地推進依法治稅。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依法治稅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性、支柱性組成部分。國稅總局明確指出,依法治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點。依法治稅是實現稅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的有力保障,是加強稅務幹部隊伍建設的必要手段,也是構建和諧征納關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要把「法治」原則擺在首位。將「依法治稅」確定為地稅「依法治稅、信息管稅、服務興稅、人才強稅、廉潔從稅」發展戰略之首。具體說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明確崗位職責,解決「做什麼」的問題;明確工作規程,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以開展績效考評為關鍵,解決「做得怎麼樣」的問題;以完善內控監督、嚴格過錯追究為保障,解決「做得不好怎麼辦」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備的稅收制度規范體系、高效的依法行政執行體系、嚴密的依法行政監督體系和有力的依法行政保障體系。

8.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新形勢下稅收法制工作

在稅收徵收管理中運用法治思維。要始終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堅決不收過頭稅,堅決防止和制止越權減免稅」這一組織稅收收入工作原則。要規范執法行為,從法律角度提前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稅收工作實踐中要堅決做到重證據、講事實、守程序,進一步規范稅收執法行為,有效防範執法風險。要全力擺脫「保姆式」傳統管理方法的禁錮,全面貫徹全國縣級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規范以及省局「兩辦法一清單一平台」稅收管理改革措施,嚴格執行省局稅收職責清單操作規程,釐清征納雙方權利義務關系。要通過對基礎管理事項的簡化和歸並,解除管理員和企業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把工作重心放到風險排查和風險應對上來。要徹底改變人盯戶、票管稅的傳統方法,建立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信息化為支撐、分級分類為重點的新型征管體制。
在納稅服務中運用法治思維。改變對所有納稅人不加區別普遍實施管理的傳統做法,實行基於風險的動態管理,對無風險的納稅人不打擾、對低風險的納稅人予以提醒、對納稅信用低、遵從風險高的納稅人重點監管,根據風險等級的高低選擇不同的應對策略,把有限的征管資源集中到高風險納稅人的應對上去。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堵塞征管漏洞,減輕納稅人負擔,增強稅收管理質效,提升稅收工作的法制化、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從而真正提高新常態下把握規律、駕馭稅收工作的能力和本領,推進稅收改革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熱點內容
道德經孩子 發布:2025-05-19 22:16:33 瀏覽:24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黨 發布:2025-05-19 22:15:51 瀏覽:780
論法律責任的規則與免責 發布:2025-05-19 22:12:21 瀏覽:830
新行政訴訟法規范性文件民事 發布:2025-05-19 22:12:09 瀏覽:896
2017期貨法規 發布:2025-05-19 22:10:25 瀏覽:907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發布:2025-05-19 22:02:23 瀏覽:176
婚姻法2016 發布:2025-05-19 21:58:32 瀏覽:355
勞動法的加班怎麼區分 發布:2025-05-19 21:58:25 瀏覽:227
辦案經驗法院 發布:2025-05-19 21:58:22 瀏覽:758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