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愚民
⑴ 解釋老子道德經中的段落,乞求最真實的答案.
老子這段話是個謠言,不要傳謠,不要信謠,我們要細心搜求事實,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有用就是真理,有害就是謬誤。
⑵ 《道德經》八十章,「小國寡民~~~民致老死不相往來」從哲學的角度怎樣理解
黃帝認為:「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異理,審知逆順,是謂道紀。以強下弱,何國不克?以貴下賤,何人不得?以賢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賢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軍,其軍勝;以道居國,其國昌。」②反之,因嫌貨財少,卻落吃糟糠;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也是這個極反規律的作用所致。這就是黃帝所說的「禍福同道」之義。其關鍵,就是一個明道理而用之與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區別。順逆之界,就是學道修身與不學道而任其本性的區別。
然而,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③一樣的簡單,哪有許多復雜的道理?老子的主張是走「小國寡民」的道路。
所謂「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不是讓大國主動放棄領土,自己變成一個「小國」,因為那樣的事根本就不可能會發生。老子所說的「小國寡民」之策,就是要像廚師「烹小鮮」一樣,將大國切割成菜丁一樣的小塊進行炒作,將人民分割、固定在一塊塊的「小國」之內,不讓其流動,不讓其做什麼大的事業,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主張,並且珍視生命,要人們「重死」。這個觀點與現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理論是多麼相近。所謂,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人民從生到死,不相爭斗,和諧相處,友好往來)。
——————————
①《黃帝經·經法·四度》。
②《黃帝經·十六經·前道》。
③《老子·第六十章》。
⑶ 道德經第三章「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詳解及深意
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回,增強百姓的筋骨體答魄,經常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以上是書面解釋。我再加一句:沒有慾望,就回歸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樂業,終享天年。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經》,最好看看《莊子》。另一個角度,可以看清代黃元吉(黃裳)寫的《道德經講義》,他是從修煉角度講的,非常好。摘其文曰:聖人摒除耳目,斬斷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則煉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靈陽之氣以化陰精,日積月累,自然陰精消滅而陽氣滋長,則實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術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⑷ 老子主張愚民,但又主張愚君嗎
你說的是哪個「老子」?如果是自稱的那個「老子」,比如氣憤的時候暴喝:「老子滅了你!」的那個「老子」的話,我就無話可說了。
但是,如果是李耳的話,也就是老耽,那他絕對沒有你說的那些主張。老子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戰國後期,道家學派其實就分裂為南北兩派了,有一派主張清靜無為修自身,比如說列子,「列子御風而行,旬有五日而返。」;還有一派就主張從政,所以在西漢初年你可以看到皇帝們休養生息,都是以道家學派的思想為基礎的,說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韓非子·解老》中說:「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若烹小鮮。』」
可以看出的是,無論哪個派別,都沒有你說的那個意思在里邊。都是一種上善若水,以柔克剛的中庸思想在里邊。
⑸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⑹ 哪個朝代因受老子思想的影響而推行「愚民」政策
漢朝抄初年是黃老思想明確的採用 但是我個人認為沒有產生什麼消極的影響 但後來還是讓儒家取代並成了正統
首先老子的思想 並不是愚民 他只是說要國家的領導者不要過分鼓吹例如金錢 權利之類的東西 而要人民清心寡慾(不是禁慾) 從而穩定國家 另外他還主張小國寡民而不是一味拓展疆土,稱霸天下。反對戰爭 即使戰爭勝利也不應該慶祝反而應該悼亡犧牲的戰士。
要說是受老子的思想 產生了消極影響 也許魏晉算一個 那個時期讀書人多信奉老莊思想 他們中很多希望或者已經過著隱居的生活並且遇事也多採取放其自然而非積極主動,逆流而上的做法而且因為分裂的關系所以連年混戰,社會並不穩定 老百姓也多流離失所,再加上個天災,統治者昏庸什麼的從宏觀來看這個時期並不符合人們對理想社會的要求
再後來就統一了 儒也被一次又一次不斷加強得成了無法動搖的綱領被一代又一代的尊崇著 而道就是老子 也被作為一種輔助被不同程度的運用著
⑺ 道德經是否推崇愚民統治
我想你之所以會認為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倡的是愚民統治,可能是因為道德經的第3章中寫的“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你現代人看到這樣的第一感覺就是認為老子提倡的是愚民政策,使基層百姓愚昧無知,從而維護封建統治者統治,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古文和現代文之間的差別,你以現代的閱讀方式來閱讀古文,這無疑就是給自己的眼睛蒙上了一層布。
在古代封建社會維護一個封建王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老百姓們安居樂業,不要有其他不該有的想法。日出而作,日落而居,這樣輪回翻轉,方可使封建王朝長治久安。這是封建統治者的政治需求,封建統治者是不會開民智的。這也是為什麼隋煬帝楊廣在舉行科舉制的時候,會遭到底下的世家貴族們的背叛。楊廣想要開啟民智動搖世家貴族的根本利益,所以家大業大的隋王朝會迅速的滅亡。
⑻ 《道德經》真的是在推崇愚民統治嗎你怎麼認為
道德經確實有這樣的經文,而且道德經中反對智慧,不合時宜逆歷史潮流的經文很多,但是道德經也有道德經自己的智慧,也許古人就是要告訴我嗎盡信書不如無書,將所有經文都奉為金科玉律,那是最不可取的。
⑼ 老子哲學思想中的愚民成分體現在哪裡
道家的整個歷史說明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是愚民不了的。他只能迷惑一小部分信仰者。也就是清靜無為的修行人。
應該說很多地方都有所體現。如:
1、第三章的「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王蒙先生對此評述道:「我還知道民國時期某軍閥的治軍理論:不能讓士兵閑著,沒有別的事就跑步,不能讓你有工夫鬧思想問題。在南非羅本島曼德拉坐過的監獄中,我也看到了曼德拉運過來再運過去的石塊。運送這些石塊是毫無意義的,目的只有一個:強其骨,弱其志,實其腹,虛其心。當然,這樣的監獄比讓你飢餓與傷骨的囚禁地要好得多。
對於距今兩三千年的古代中國的政治理論進行臧否未必是有根據的。我們也許可以將老子的這一章論述視為價值中立的理論性思辨性探討。它是愚民政策的公然宣示,卻也是愚民政策的警鍾。就看你怎麼讀《老子》了......
」
2、第十二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3、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對於「絕學無憂」一句,在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絕學無憂」指棄絕學習就沒有憂慮了。這種解釋認為老子要毀滅一切文化,當然也就不要學習了。這種意義認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創始人,是倡導愚民思想和政策的鼓吹者。另一種意見認為,「絕學」,指拋棄那此講聖智、仁義、巧利的學問,將其置於身外,免去權欲的誘惑,作到無憂無患。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絕」,其實就是絕招的「絕」,是指至深、獨到的學問,老子認為只有取得不同於世俗的獨到學問,才能獲得對私慾無所沖動的自由。這種意見認為老子正是這樣的具有絕學獨到的人,表明了他的學習態度。
如此等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你怎麼去理解和想像了。不過多數人還是非常驚嘆老子的思想的深邃的!
⑽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