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學院派
Ⅰ 為什麼明顯的書法地域流派要到明代才產生
明代時期,尤其是明末,商品經濟在南方已經發達,中國的糧食產地也主要依靠南方,北方主要成為政治中心。經濟的不同程度,直接導致書畫商品化的程度,南方書法繪畫更能適應經濟審美,產生地域流派。在明代,書法的藝術性正在增強,和職業書法家的出現有關,而職業書法家也多以地域為紐帶構成流派。
Ⅱ 就是北京哪家書法培訓好
北京秦漢胡同就很不錯。北京秦漢胡同的授課老師都為科班出身,國內知名院校畢業,擁有超高的教學水平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並在各大比賽中榮獲多項目榮譽,無論是幼兒啟蒙還是青少年考級,又或是成人培訓,都能從老師的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教學服務到位,秦漢胡同的服務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的優秀。在教學服務方面,由於採用的是小班制教學,老師全程一對一對學員進行輔導,保證了秦漢胡同的每一位學員都能獲得老師充分的關注和指導,保證了一定的課堂效果。而在環境服務方面,北京秦漢胡同國學的每一個校區環境也都擁有自己的特色和韻味,光是深處這個環境之中就有想要學習的沖動。
北京秦漢胡同書法培訓的課程中,會安排有著教學經驗的老師針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專門地指導,從握筆等基礎開始教起,幫助孩子養成練習書法的好習慣。
Ⅲ 當代中國有哪些書法流派
轉自王運開新浪博客的文章
代書法的流派,可以從古代士大夫文人、當代人與非華人的角度來分類梳理。
1986年5月,王學仲在「當代書法創作討論會」上,提出了「三大流派」的觀點:「我覺得當前書法創作可分成三大派,一是純傳統派;二是在傳統基礎上求創新的一派;還有一派是受開放、改革的影響,吸收西方文藝理論某些觀念,運用於書法創新。」「我主張各種流派相比較而存在,我是「朦朧派」。爭論必有好處,搞一統天下沒有好處。」(《中國書法》1986年第3期《當代書法創作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一文)。
此後,關於流派問題在報刊上斷續討論了兩年。在1987年10月的「書法新十年學術論辨會」上,王學仲首先提出的「傳統派系、創新派系、現代書法派系」的概念。
如果我們沿用王學仲對當代書法流派的說法,可以說可以說傳統派是對傳統技法筆法、字法與章法的延伸與局部改進,創新派則從其中一方面或多方面做出改革性的調整,而現代派則對書法是不是寫「漢字」的傳統基本理念提了出全面的質疑。
從另一個角度,可以說傳統派是古代士大夫文人書法美學與書寫方式的延續;創新派是以當代人的角度來看待書法的創新;而現代派則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方美學的影響,以當代日本前衛書法為參照藝術而發展出的一個中國書法大流派。
我們可以把三大流派做一個總體的梳理:
傳統派:傳統派是以尊重傳統文化為前提的書法,遵循屬於歷史的自然沿襲,自然而然地形成。傳統派書法在當代中國書法界理論宣言較少,但支持者眾多,大多堅持傳統書風。傳統派的書法美學觀點與書寫是回歸經典,以繼承傳統書法之筆法、結構、章法,講求書法內容美與形式美的高度統一的氣韻之美。創新的前提是傳統觀念美,是對古人,對經典的透徹領悟與理解,從掌握技法、筆法,進入「我入古人、古人入我」的層次。傳統書法在長期的演變和發展中,也形成了篆、隸、真、行、草等不同的書體,每一種書體都有其不同的筆法和書寫要求,從而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審美特徵,表現出不同風格的審美趣味,為中國書法能夠延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審美素材。
如果說一部中國書法歷史基本上是一本士大夫與文人的歷史,那麼傳統派可以說完全承續這樣的一種書法傳統,他們「我入古人、古人入我」的基本思維就是以士大夫與文人的美學思維為依據而進行書法傳承的工作。
創新派:創新派與傳統派一樣,以書法是書寫漢字為前提,所不同的是,創新派對書法美的觀念與技法提出基本上與傳統派不同的觀點。
趙孟頫曾雲:「結構因時而異,用筆千古不變。」創新派因此從筆法的角度提出新看法的人不多。從字法的角度來創變就有了流行書風與民間書法的出現,從章法形式角度來提倡「形式至上」的就有學院派書法。
我們也把高喊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的口號的「書法新古典主義」歸入創新派。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倡者周俊傑說:「他們(書法新古典主義提倡者)不滿足書法上的「自然延續」狀態,也不滿足一般意義上的繼承、創造,那隻能是被動地、小修小補式的藝術發展觀。他們認為,任何一個偉大的藝術運動出現,必須首先有一批具有高度藝術素養,能宏觀地把握藝術本質、民族心態、時代需要,及能按照藝術呈現高峰運動規律和內在機制進行戰略規劃的人才,他們是具有強大創造力的藝術家,又是能洞察藝術、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家。他們能在吸收、融會傳統民族藝術精華中體察出歷史的腳步,又能在歷史發展中顯現自己強烈的個性,從而為將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從理論上、實踐上做出巨大的努力。」
創新派接受民間書法的書寫方式,採取現代學院學者的創作原則,都顯示出他們基本上對傳統士大夫與人文的思維提出質疑,而嘗試以現代人的思想方式進行創作。
現代派:現代派書法,其宣言具有很強的先鋒性,善於通過傳媒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現代派為把書法從書寫漢字帶入畫線條為主要創變理念,從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現代書法」到90年代出現的「書法主義」,至今不過短短的30年。這些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派和後現代派書法在中國並沒有形成主流。
現代派明顯是希望以西方美學理論,在沒有什麼選擇的情況下以日本前衛書派的作品為參照物來進行他們的創作嘗試。
Ⅳ 我國的書法都有哪些流派
1、傳統經典派。對傳統經典加以尊崇,在碑帖之間更重視帖而非碑。注重弘揚和傳統技法的精純度,對經典有價值維護的文化情結。
2、現代派書法。將書法視覺元素空前突出,進而將繪畫和書法整合起來,使書法更象抽象繪畫。強調反傳統書法,對線條、行氣、章法之類不感興趣,而對空間結構、視覺沖擊力、墨色塊面情有獨鍾。
3、後現代書法。從西方後現代理論中學會了顛覆性、平面化、無深度、非主體等概念,從西方現代後現代藝術挪用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的元素,加上非漢字體系和反內容反闡釋的拼接游戲、,最後形成反書法的抽象化的視覺效果和醜化的視覺沖擊力。
4、書法行為藝術——書法材料裝置或書寫過程中借「書法」之名以行反書法之實。作為後現代的變種「行為書法」,與西方行為藝術同步,有不少新實驗現象:有人曾經在流水小溪上,將宣紙鋪在水面上寫字,讓流水把字跡墨色沖淡留下若隱若現的「痕跡」。
另有人分別讓女性拉著紙,他拿筆半閉著眼睛,任由這位女性拉著紙在他的筆下轉動,最後形成了「作品」。
5、書法主義或非漢字書法。後現代變種之一,受日本墨象派、前衛派影響,將漢字徹底剔除與書法之外,將西方抽象派繪畫的構成理念與後現代觀念藝術相結合,產生出兩個分支:其一文字可識讀的少字數派;其二無文字或文字不可識讀的抽象派。
6、學院派書法。通過對古代經典碑帖的當代實驗,使其激活內部精神元素並加以新形式創造。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貼、五體拆解、字義組裝、色彩運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種「當代性」和「主題性」而名噪一時。
7、形式構成派。它是西方20世紀30年代早已過時的形式主義的中國變種及其餘聲回響,是東方筆墨與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嫁接的產物。
創作中強調書法形式本體的首要性和章法的形式構成,否定主題創作的情感和文字內容,以線條塊面沖突代替傳統意義的和諧連貫,以線的空間分割和形式營造增加作品的整體緊張感和視覺刺激感。
8、流行書風(藝術書法),中國當代文學出現的民間化,就是對中國歷代官方化文學的反叛。其實,中國書法同樣如此,他們要走官方書法之外的另一條道路。
其方法是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書法和新發掘出的書法資料中去尋找——運用碑學、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寫經、民間墓誌等很多新東西來融人個人的書法創作。對古代書法的繼承指向是兩漢及六朝碑版和民間書法,對「二王」一路的帖學經典多有抵觸,追求粗發亂服的雄強書風。
9、新古典主義。對古代書法經典多採取形而上的繼承方法,從精神上重新闡釋古典主義,從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質意義上的技術因素,增強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一部分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書法家,更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修養,以此在作品的當代型態中激活了傳統經典。
10、文化書法。文化書法在當下還是一種微弱的力量,主要體現了一種守正創新精神一種大文化姿態。
其綱領是:「走近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表面上看是創化復興經典話語,實際這種復歸恰恰是帶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文化書法所表達的是中國人那種靈性的內在深層存在的書法美好精神。
(4)書法學院派擴展閱讀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
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
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Ⅳ 書法流派有哪些
東漢南北朝
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鯊的《嘉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瑛》、《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 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楊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張芝被後人稱之為"草聖"。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魏晉南北朝書法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 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 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瑾、索靖、王導、謝安、 鑒 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書法作品——伯遠帖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 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編輯本段隋唐五代
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 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 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 如《龍藏寺碑》等。
唐朝書法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 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 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五代書法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兼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 消歇,以後北宋"四家" 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編輯本段宋朝時期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 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介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期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 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認是天資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已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 宋的吳說.趙佶.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編輯本段元代時期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 雖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 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 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 ,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 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 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系。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 ,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已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 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 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 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編輯本段明代時期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 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 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 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 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 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編輯本段清朝時期
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 。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 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 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於 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 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 ,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 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編輯本段當代書法流派
就當代書法群體而言,當代每一流派大致有基本相同的藝術綱領或主張,其風格特徵具有相近的美學風格,並具有一定的書法家群體互動性。就此而言,當代書壇大抵有五種流派並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現代書法、後現代派。其實,民國時期同樣有幾大書法流派,如:吳昌碩與「吳派」;康有為與「康派」;鄭孝胥與「鄭派」;李瑞清與「李派」;於右任與「於派」等。 近三十年來,中國書法復興運動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書法觀念復興,每個人通過不同的書法觀念和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二、書法作為國粹,是一門表現國家文化身份的藝術文化;三、書法具有新時期當代國際交往的屬性。可以說,正是在七八十年代,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西方才有書法團體的互相交流訪問和展出,包括青少年書法、女性書法、學者書法、名人書法的多國互動,迎來了書法發展的新局面。流行書風流行過小草風,小楷風,廣西現象、學院派創作模式、現代書法、二王風……書法「流派」,名目繁多,如行為派、文字觀念派、墨象派、字體變形設計派、流行書風、古典主義、書法主義、學院派、新文人書法、藝術書法、文化書法等。化約地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寬泛意義上的「流派」。 1,傳統經典派。對傳統經典加以尊崇,在碑帖之間更重視帖而非碑。注重弘揚和傳統技法的精純度,對經典有價值維護的文化情結。 2,現代派書法。將書法視覺元素空前突出,進而將繪畫和書法整合起來,使書法更象抽象繪畫。強調反傳統書法,對線條、行氣、章法之類不感興趣,而對空間結構、視覺沖擊力、墨色塊面情有獨鍾。 3,後現代書法。從西方後現代理論中學會了顛覆性、平面化、無深度、非主體等概念,從西方現代後現代藝術挪用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的元素,加上非漢字體系和反內容反闡釋的拼接游戲、,最後形成反書法的抽象化的視覺效果和醜化的視覺沖擊力。 4,書法行為藝術——書法材料裝置或書寫過程中借「書法」之名以行反書法之實。作為後現代的變種「行為書法」,與西方行為藝術同步,有不少新實驗現象:有人曾經在流水小溪上,將宣紙鋪在水面上寫字,讓流水把字跡墨色沖淡留下若隱若現的「痕跡」。另有人分別讓女性拉著紙,他拿筆半閉著眼睛,任由這位女性拉著紙在他的筆下轉動,最後形成了「作品」。 5,書法主義或非漢字書法。後現代變種之一,受日本墨象派、前衛派影響,將漢字徹底剔除與書法之外,將西方抽象派繪畫的構成理念與後現代觀念藝術相結合,產生出兩個分支:其一文字可識讀的少字數派;其二無文字或文字不可識讀的抽象派。 6,學院派書法。通過對古代經典碑帖的當代實驗,使其激活內部精神元素並加以新形式創造。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貼、五體拆解、字義組裝、色彩運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種「當代性」和「主題性」而名噪一時。 7,形式構成派。它是西方20世紀30年代早已過時的形式主義的中國變種及其餘聲回響,是東方筆墨與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嫁接的產物,創作中強調書法形式本體的首要性和章法的形式構成,否定主題創作的情感和文字內容,以線條塊面沖突代替傳統意義的和諧連貫,以線的空間分割和形式營造增加作品的整體緊張感和視覺刺激感。 8,流行書風(藝術書法),中國當代文學出現的民間化,就是對中國歷代官方化文學的反叛。其實,中國書法同樣如此,他們要走官方書法之外的另一條道路。其方法是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書法和新發掘出的書法資料中去尋找——運用碑學、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寫經、民間墓誌等很多新東西來融人個人的書法創作。對古代書法的繼承指向是兩漢及六朝碑版和民間書法,對「二王」一路的帖學經典多有抵觸,追求粗發亂服的雄強書風。 9,新古典主義。對古代書法經典多採取形而上的繼承方法,從精神上重新闡釋古典主義,從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質意義上的技術因素,增強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一部分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書法家,更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修養,以此在作品的當代型態中激活了傳統經典。 10,文化書法。文化書法在當下還是一種微弱的力量,主要體現了一種守正創新精神一種大文化姿態。其綱領是:「走近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表面上看是創化復興經典話語,實際這種復歸恰恰是帶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文化書法所表達的是中國人那種靈性的內在深層存在的書法美好精神。 當然,當代書法流派還有「文人書法(或學者書法派)」、「女性書法」、性靈派書法(或「詩意派書法」)、「臨書派」、破體書法等,當另文再敘述。當代書壇也有一些奇怪現象,諸如「書法趕潮派」、「俗書派」、「老幹部書法派」、「江湖派」、「雜耍派」等代表。及江湖雜耍如足書、指書、倒書、空心書等等。不再評說。 總體上看,當代中國書法界的現狀是多種潮流的多元並存,但有些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誕生書法大師的意識。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派在當代理論上比較薄弱,但是支持者最多。其次是現代派,其宣言很煽動,如書法主義、後現代書法、墨象派,將書法與繪畫聯系起來,人數雖少但呼聲甚高,占據了傳媒,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流行書法其實很大,人數眾多。學者書法則較為鬆散,甚至冷清。現代派和後現代派在西方的影響下,前途如何?我的看法是,現代派書法在日本登陸時很轟動,他們的少字數書法、墨象派書法,吸收了現代建築的結構式的轉換,為了適應現代建築和西方人的審美意識,效仿西方洋畫,將傳統的卷軸式裝裱變成鏡面式的裝裱,贏得了西方。但時過境遷,現在日本現代派書法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早已沉寂。中國現在一批書法家都走上這條路,前景並不看好。 傳統不是僵死的,傳統是生生不息的,流淌到每一個人身上。傳統也可以發展,因而傳統與現代不是二分的對立的,而是可以並立的,傳統與現代的並立可以使傳統不斷轉化,現代不斷吸收傳統,那麼中國書法才會有新的希望。
編輯本段現今發展
今天的書法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 現代書法作品
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 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 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Ⅵ 書法學院派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是尚古法。 元趙孟頫曾說過: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學院派更注重用筆基本功。中國美術學院在這一點應該說是做得最好的。大一書法系第一件事是學習篆書。中鋒用筆是第一位的。先提高線條質量。缺點。。。。。。。。想不到了
Ⅶ 燕郊最好的書法培訓機構
十方書院(原陳乃宇書藝工作室)算是燕郊眾多書法培訓機構中最好的了,書院規模大,口碑好,我的孩子在那學了一年,進步很大。你可以打電話咨詢,然後去免費試聽一下
Ⅷ 書法流派跟字體區別
你這個題目很大
中國目前的書法流派主要應分古、故、新派
古自然是王羲之父子的行書和柳公權、顏真卿的楷書等
故派: 舒同 毛澤東 劉炳森等
目前市場上你看不懂的就是新派也稱「丑字派」
僅僅供參考
網路我:張福城可交流。
Ⅸ 學院派書法是誰總結出的中國10個詩歌派之一
不是,現在的學校教學經常說,但是不用管,好好練字比什麼都強
Ⅹ 書法流派的當代書法流派
就當代書法群體而言,當代每一流派大致有基本相同的藝術綱領或主張,其風格特徵具有相近的美學風格,並具有一定的書法家群體互動性。就此而言,當代書壇大抵有五種流派並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現代書法、後現代派。其實,民國時期同樣有幾大書法流派,如:吳昌碩與「吳派」;康有為與「康派」;鄭孝胥與「鄭派」;李瑞清與「李派」;於右任與「於派」等。
近三十年來,中國書法復興運動的審美特徵表現為:一、書法觀念復興,每個人通過不同的書法觀念和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二、書法作為國粹,是一門表現國家文化身份的藝術文化;三、書法具有新時期當代國際交往的屬性。可以說,正是在七八十年代,中國與韓國,中國與日本,中國與西方才有書法團體的互相交流訪問和展出,包括青少年書法、女性書法、學者書法、名人書法的多國互動,迎來了書法發展的新局面。流行書風流行過小草風,小楷風,廣西現象、學院派創作模式、現代書法、二王風……書法「流派」,名目繁多,如行為派、文字觀念派、墨象派、字體變形設計派、流行書風、古典主義、書法主義、學院派、新文人書法、藝術書法、文化書法等。化約地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寬泛意義上的「流派」。
1,傳統經典派。對傳統經典加以尊崇,在碑帖之間更重視帖而非碑。注重弘揚和傳統技法的精純度,對經典有價值維護的文化情結。
2,現代派書法。將書法視覺元素空前突出,進而將繪畫和書法整合起來,使書法更象抽象繪畫。強調反傳統書法,對線條、行氣、章法之類不感興趣,而對空間結構、視覺沖擊力、墨色塊面情有獨鍾。
3,後現代書法。從西方後現代理論中學會了顛覆性、平面化、無深度、非主體等概念,從西方現代後現代藝術挪用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的元素,加上非漢字體系和反內容反闡釋的拼接游戲、,最後形成反書法的抽象化的視覺效果和醜化的視覺沖擊力。
4,書法行為藝術——書法材料裝置或書寫過程中借「書法」之名以行反書法之實。作為後現代的變種「行為書法」,與西方行為藝術同步,有不少新實驗現象:有人曾經在流水小溪上,將宣紙鋪在水面上寫字,讓流水把字跡墨色沖淡留下若隱若現的「痕跡」。另有人分別讓女性拉著紙,他拿筆半閉著眼睛,任由這位女性拉著紙在他的筆下轉動,最後形成了「作品」。
5,書法主義或非漢字書法。後現代變種之一,受日本墨象派、前衛派影響,將漢字徹底剔除與書法之外,將西方抽象派繪畫的構成理念與後現代觀念藝術相結合,產生出兩個分支:其一文字可識讀的少字數派;其二無文字或文字不可識讀的抽象派。
6,學院派書法。通過對古代經典碑帖的當代實驗,使其激活內部精神元素並加以新形式創造。諸如:局部放大、古今拼貼、五體拆解、字義組裝、色彩運用等形式以求得某種「當代性」和「主題性」而名噪一時。
7,形式構成派。它是西方20世紀30年代早已過時的形式主義的中國變種及其餘聲回響,是東方筆墨與西方現代美術觀念嫁接的產物,創作中強調書法形式本體的首要性和章法的形式構成,否定主題創作的情感和文字內容,以線條塊面沖突代替傳統意義的和諧連貫,以線的空間分割和形式營造增加作品的整體緊張感和視覺刺激感。
8,流行書風(藝術書法),中國當代文學出現的民間化,就是對中國歷代官方化文學的反叛。其實,中國書法同樣如此,他們要走官方書法之外的另一條道路。其方法是從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書法和新發掘出的書法資料中去尋找——運用碑學、甲骨學、簡牘學、敦煌寫經、民間墓誌等很多新東西來融人個人的書法創作。對古代書法的繼承指向是兩漢及六朝碑版和民間書法,對「二王」一路的帖學經典多有抵觸,追求粗發亂服的雄強書風。
9,新古典主義。對古代書法經典多採取形而上的繼承方法,從精神上重新闡釋古典主義,從形式上消解和弱化作品物質意義上的技術因素,增強作品形而上的精神品位和大境界。一部分有豐厚文化底蘊的書法家,更為注重作品的人文情懷和文化修養,以此在作品的當代型態中激活了傳統經典。
10,文化書法。文化書法在當下還是一種微弱的力量,主要體現了一種守正創新精神一種大文化姿態。其綱領是:「走近經典、走進魏晉、守正創新、正大氣象」表面上看是創化復興經典話語,實際這種復歸恰恰是帶有革命性的更高的提升。文化書法所表達的是中國人那種靈性的內在深層存在的書法美好精神。
當然,當代書法流派還有「文人書法(或學者書法派)」、「女性書法」、性靈派書法(或「詩意派書法」)、「臨書派」、破體書法等,當另文再敘述。當代書壇也有一些奇怪現象,諸如「書法趕潮派」、「俗書派」、「老幹部書法派」、「江湖派」、「雜耍派」等代表。及江湖雜耍如足書、指書、倒書、空心書等等。不再評說。
總體上看,當代中國書法界的現狀是多種潮流的多元並存,但有些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誕生書法大師的意識。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傳統派在當代理論上比較薄弱,但是支持者最多。其次是現代派,其宣言很煽動,如書法主義、後現代書法、墨象派,將書法與繪畫聯系起來,人數雖少但呼聲甚高,占據了傳媒,將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流行書法其實很大,人數眾多。學者書法則較為鬆散,甚至冷清。現代派和後現代派在西方的影響下,前途如何?我的看法是,現代派書法在日本登陸時很轟動,他們的少字數書法、墨象派書法,吸收了現代建築的結構式的轉換,為了適應現代建築和西方人的審美意識,效仿西方洋畫,將傳統的卷軸式裝裱變成鏡面式的裝裱,贏得了西方。但時過境遷,現在日本現代派書法已經是強弩之末而早已沉寂。中國現在一批書法家都走上這條路,前景並不看好。
傳統不是僵死的,傳統是生生不息的,流淌到每一個人身上。傳統也可以發展,因而傳統與現代不是二分的對立的,而是可以並立的,傳統與現代的並立可以使傳統不斷轉化,現代不斷吸收傳統,那麼中國書法才會有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