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討論社會道德

討論社會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14 14:43:28

A. 社會道德如何

該事件歸於道德議論很自然,但媒體輿論一如既往的習慣性視角誤差、其結果除使煽情呈空洞外,對理性於道德的戒悟至多是個事倍功半的作用。就此隨舉兩條:1,該事與「南京彭與老太案」根本無從類比引申,因為該種狀況不存在「施救被誤會的可能」,因此路人「不救」有所心理必然卻不是怕被糾纏而道德退縮;2,事實所謂可能路人的「救」並非以扶動被傷者為准確,一般合理行為為攔護和報警報救,則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當時無人及時報警報救(或是有報無即果)3,現實眾路人深遭譴責在於小悅悅頑強生命體證,但看視頻被第一輛車的沖撞碾壓的嚴重激烈度更別說現場的血肉成泥,很容易使人作已被結果人命的判斷,則與眾論德的點並非簡單的冷血漠然,而是要警示在助援他人危難時,非思重無輕、全意志以赴,疏忽的就是生命;4,該事件最值當道德聲討的是兩撥駕車者,他們無任何即時逃躍的理由,因為他們連個成年人有做必擔的成熟力都不夠。

B. 演講稿 談談社會公德

(談談個人修養,談談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進入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這也意味著我們將不再孤單。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什麼是社會公德那?我認為,社會公德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社會公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那些違反社會公德人,將被人們所不齒。社會公德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歷史的演變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什麼是個人修養呢?我認為,個人修養就是個體在心靈深處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個人修養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我們的行為。只有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的人,才會被人們所尊重。當然,個人修養的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實踐活動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關於個人修養的討論和研究,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古人曾經提出過「修身養性」,現在我國也把思想品德作為學生的必修課。)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關系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我們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嘯吧,我們就會知道,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如果有那麼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在這里,我要呼籲,愛護地球,愛護環境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且也應該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只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歷史的罪人!

C. 公民素質與社會道德的討論

社會管理的優劣,體現在公民素質的高低上,公民素質的高低體現在社會道德上。
如果社會道德沖破底線,必然是公民素質太低而引起的;如果公民素質太低必然是社會管理存在重大缺陷引起的。

D. 社會道德

根本就沒道德,何來問題。
本來就非常團結友愛。何需多此一舉。
你看看南海問題,全國都抱成團了。沒一個敢動。一動都不動。這就是團結。至於友愛嘛!海裡面產的油免費給,那還不夠友愛。

E. 急急...!求幾則關於社會道德的故事

181、有點力量就要幫助群眾

F. 如何看待社會公德

其實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說話很簡單:不是考文學素養,也不是考文字表達能力,而是考發音的標准程度。所以,在考試的過程中注意一些技巧是容易通過的。在此有一點經驗可以借鑒啊,1、盡量放慢說話速度,說得太快容易弄錯(出錯的頻率也會高一些);2、不要重復說同一句話,這樣會被扣分;3、用「饒」的方法,比如你要講社會公德,可以先用一個故事來說明不講社會公德的害處,千萬不要企圖討論什麼是社會公德。最好,要沉著冷靜,最好帶一瓶水去,祝你好運,一舉通過!! 還可以這么講:為了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我們必須遵守社會公德。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這些傳統美德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然,我們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比如在當今社會,保護環境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環境保護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是現如今卻成為我們國家的頭等大事。不可否認,環境保護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性的工程,關系著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所以,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努力。我們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現在更是受到各種災難的威脅:水污染、空氣污染、江河斷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嘯吧,我們就會知道,地球其實已經千瘡百孔。如果有那麼一天,地球不堪重負,我們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呢?毫無疑問,我們別無選擇,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我們不能僅僅擔憂和抱怨,而必須加緊行動,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地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應該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雖然這些物品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便利,卻使生態環境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其次,我們應當節約資源,減少污染。具體來說就是,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亂扔垃圾,同時注意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透支我們有限的資源,才不會給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後代留下遺憾。 然後,我們應當學會保護動物,保護植物,與其他生物和平相處。因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鏈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缺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也將受到影響! 所以,在這里,我要呼籲,愛護地球,愛護環境吧。這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而且也應該是社會公德或者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只有愛護環境,才會被人們所尊重;否則就會被人們所唾棄,成為歷史的罪人!

G. 社會道德問題有哪些

這個很難,我覺得首先從自己做起,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公益廣告,全民話題討論,法律上也需要改善,不知道行不行,參考看看吧!

H. 當今社會的有關道德的話題

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

這兩個概念即使可以被明晰辨別,也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的混淆。

道德觀念是認知,屬於理性范疇;而道德情感屬於非理性的情感范疇。

為什麼在一個各種道德教條被廣泛宣揚的時代,人們的道德水準卻反而不高呢?

答案就是兩者的混淆替代。

情感和理性作為基本的心理功能是始終對立的,這是榮格的觀點。

中國人理解這一點不難,因為我們的文化始終強調情理之辯——既要合理也要合情。

竊以為,強調情理的均衡才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別的文化沒有。

既然天理和人慾截然對立,如何解決沖突呢?

最佳答案是讓道德變成一種情感。

孟子說「以意逆志」就是這個意思,志是明確的觀念,意是情感與沖動,逆是迎合。

情感雖然是荒謬非理性的,但是人所有的主動性都源自情感,這就是它最偉大的價值。

為什麼不能反過來,讓情感變成道德?

用理性同化情感這是西方文化的解決方案,儒家也是這個路子。

事實證明這個方案不行,起碼難以普及;對個別心理功能強大的個體,「存天理滅人慾」也許可能,但強行推廣就會導致深刻的問題。

用理性壓抑情感的文化模式在西方是攻擊性文化的形成,自己被自己的文化壓抑太狠了就去攻擊別人;在中國就是道德的虛偽和僵化,儒教最終變成吃人的禮教即源於此。

當我們用認知和理念替代混淆了情感,就會發現到處都是玩世不恭的道德口號。

滿嘴仁義道德和一肚子男盜女娼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你越是強化道德教條,你內在的情感就是越是抵觸對抗乃至走向反面。

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嚴重傾斜就是各種裝逼的心理根源。

所以裝逼問題是一個全人類的文化難題,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地方裝逼問題越嚴重,先是西方、日本,國內從北京開始。

I. 關於討論當今社會人們的思想道德怎麼樣的文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繁榮、深化,社會上的腐改現象對小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帶來一些逆向影響。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堅持「五個結合」的教育方法,對於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頗為有效。

一、縱向與橫向結合。縱向,就是上級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才規格的基本任務和要求。橫向一是樹立身邊榜樣,即「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刻苦學習」、「拾金不昧」等學生模範;二是走向社會,請有特殊貢獻的優秀青年、退伍軍人、老黨員、老幹部向學生進行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教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學有榜樣,從細小的心靈里孕育為祖國繁榮而發奮進取的良好品質。

二、家庭與學校結合。把兒童培養成祖國的棟梁之才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心願。與家長密切配合可使班主任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做法有三:1.揚長補短。

與家長談話在充分肯定學生成績的基礎上,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2.對品德較差的學生定期與家長聯系,不斷變換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學期中間進行學生操行返家,廣泛徵求家長意見。這樣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就能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三、課內與課外結合。小學的班主任肩負著既教知識又造就人才的雙重任務,因而在完成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內容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條有效途徑。比如通過講《小珊迪》、《年關》等在學生中開展「三對比」,即新舊社會對比、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對比、我與舊中國、資本主義兒童對比,使兒童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課外,設法為學生創造一 個良好的德育環境,結合兒童的愛好,通過演唱、跳舞等形式歌頌老前輩,歌頌社會主義祖國,歌頌英雄人物,使學生在歡樂中受到教育。

四、顯型教育與隱型教育結合。班主任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分析不同時期學生的思想素質。對學生中出現的普遍性、共同性的問題(即顯型),通過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召開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使他們真正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對學生中偷東西,看黃色書刊等問題(即隱型),以個別談話為主,了解其思想形成的根源,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使他們在生活中自覺抵制。

五、言傳與身教相結合。身教重於言教,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模仿性強,意志薄弱,缺乏自覺克服困難的能力,在性格上具有極大的可變性。他們需要適應性格發展的環境,同時也需要成人的關照。因之,班主任首先以身作則,成為兒童的表率。其次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他們,衣服破了,給他們縫補,凍了讓他們到房子烤火等,這樣不僅能消除他們對教師的恐懼心理。而是使他們愛教師、愛學校。

熱點內容
東莞法律咨詢律師在線 發布:2025-09-20 15:01:13 瀏覽:456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4:56:35 瀏覽:107
請律師貴不貴 發布:2025-09-20 14:54:39 瀏覽:875
校規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20 14:28:39 瀏覽:562
財經法規主要學什麼 發布:2025-09-20 14:27:39 瀏覽:562
治安處罰條例擾民 發布:2025-09-20 14:20:00 瀏覽:371
加速到期合同法 發布:2025-09-20 14:19:58 瀏覽:844
十九司法部 發布:2025-09-20 13:58:05 瀏覽:49
勞動法中關於借工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3:51:24 瀏覽:271
小學生法律法規教育教案 發布:2025-09-20 13:06:36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