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見死不救應該立法嗎

見死不救應該立法嗎

發布時間: 2021-12-14 14:56:24

㈠ 見死不救,該不該立法懲罰

很難立法
而且也無法立法去判定,因為見死不救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就是內很有危險性了人家可以選擇不救容,比如人家自己沒能力救你不能去強迫人家去救,而為何不救的原因很多現實也無法去說清楚這個事
現場也許還有很多旁觀人你無法都去挨個查找追責
最關鍵現實很多人救了被訛詐還有是去救了沒救成功但自己還死傷了,這責任都誰承擔?國家肯定不承擔,讓被救人家屬承擔也不現實,責任人追責要家裡沒經濟能力的呢都賠償不起,所以牽扯問題太多了,羅圈官司
你先別說這個,天天個城市闖紅燈的,自行車電動車逆行的,隨地吐痰大小便的多了去了,亂帖小廣告的等等等,幾十年了也沒管住呀。要都立法,監獄都爆滿了也裝不下這多人。國民素質已經徹底完了。想改變太難。一個貧富分化嚴重就矛盾重重了

㈡ 應該立法懲罰見死不救嗎

不可以。
假設見死不救違法:你發現有人落水,而你不會游泳,去救的話,你必死無疑。這時候,建議立法的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㈢ "見死不救"要立法懲治嗎

不能。因為取證、定性太難於操作,而且「見死施救」同樣會有法律上的風險。法律,講究證據,而不是情理。

㈣ 見死不救該不該立法

即使應該立法,在實際操作時難度太大,也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㈤ 見死不救立法了嗎

這僅是一個道德范疇的問題,與法律無涉;
只有在具有「保證人」地位的當事人之間,見死不救才會承擔法律責任,如父子,夫妻之間;
法律只調整最重要的關系,不是所有的都要用法律去調整,因為法律畢竟不是萬能的。

刑法應不應該規定見死不救罪

不應該。
1、 見死不救是一種道德行為,無關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說;
2、 見死不救並沒有社會危害性,不屬於犯罪。
3、 見死不救入罪並不能夠幫助社會樹立道德之風(我們擁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導致我們不敢救,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並非要用犯罪強制) 見死不救分類(強調沒有義務的人沒有責任的人) 有義務救而不救 有沒有能力進行救助 。
首先,這並不是一種犯罪,根據立法案例不能把它當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麼能夠論證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對於見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會心理學親社會行為理論解讀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消極地接受現狀,而是要讓人們理性地看待「見死不救」行為並採取有效的行動去避免它的發生。事實上,在突發事件中,那些「無動於衷」的旁觀者會抑制他人的幫助行為。同理,一個樂於助人的旁觀者將會起到社會模範作用,會影響其他的旁觀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這一點,讓我們面對「親社會行為發生的決策過程」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會期待的行為:(1)在關注自己事情的同時,要留意周圍環境里發生的事情,避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2)當注意到異常情況時,應考慮多種可能的解釋,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經驗去解釋眼前發生的事件。(3)記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負有同樣的救助責任。(4)當你相信發生了什麼事,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或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會引起雙方尷尬,但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幫助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人,比起在危難時刻臨陣退縮要好得多。對社會而言,要大力倡導各種助人的親社會行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表彰、鼓勵那些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見義勇為的壯舉而淡漠那些「舉手之勞」的救助行為,把它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實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為」,才是避免旁觀者效應出現的根本方法。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面對舉手之勞都不願為之,那麼社會還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財產受到損害的壯舉嗎?同時也還要讓社會公眾 明白,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必須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面對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稱道,但見機行事,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害,更是恰當之舉。

㈦ 見死不救不應該立法證詞

兩歲的小悅悅先後被兩輛車碾過,18名路人沒有施予援手。昨日,廣東省政法委、社工委等10多個部門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討論會後,省委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信息,問計於民,徵求救濟機制、獎懲機制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意見或會成為廣東省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詳見河南商報昨日A16、A17版、今日A23版)
「見死不救」入罪並非突發奇想
「見死不救」入罪不是我們的突發奇想,在國外不乏相關的立法事例。《法國刑法典》規定,「任何人對處於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採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5年監禁並扣50萬法郎罰金」。德國、挪威、瑞典、西班牙、義大利等國家規定,任何有責任能力的成年人皆具有營救危難的法律義務。
需要注意的是,「見死不救」構成犯罪有著嚴格的限制,一般只適用於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之時,而且,對於根本無法實施的救援,即便行為人有能力救援而誤認為無法救援,也不構成犯罪。反之,如果能救援而不救援,造成人身傷亡等嚴重後果,可直接引用中國《刑法》第14條有關故意犯罪的條款,追究其刑事責任;如果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可在行政處罰的基礎上責令相關責任人承認錯誤並公開道歉等。
(劉英團 法律工作者)
先解決「恩將仇報」問題
從「彭宇案」之後,社會似乎就陷入了「好人沒好報」的魔咒之中,而現實中層出不窮的「恩將仇報」鬧劇又恰好證實了民眾的擔憂。相對於見義勇為,知恩圖報似乎是更加基本的道德要求;相對於「見死不救」,「恩將仇報」應當是更應該受到譴責的行為。在某些被救助者的「恩將仇報」行為都沒有被立法懲處、還僅限於被釘在道德的恥辱架上的時候,「見死不救」卻要承受道德與法律的雙重懲罰,這是否有點兒不公平?
想要路人展現起碼的道德,被救助者必須首先做到遵守起碼的道德底線。如果真的需要藉助法律的力量,那麼,需要用法律喚醒的,不僅是路人的道德,同樣還有被救助者的道德。的確,有了國外的立法經驗做借鑒,立法懲處「見死不救」似乎不存在什麼越不過去的法理關,但是,步伐不應該邁得太快。起碼,在「恩將仇報」還逍遙法外的時候,討論「見死不救」入罪有點操之過急。
(溫國鵬 市民)
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
如果貿然將「見死不救」入罪,很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公民自由的空間。穆勒說:「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見死不救」雖然不道德,但並沒有主動傷害到其他人的權益,應當屬於個人的自由。也許,容忍個人的自由會造成小惡,但如果容忍公權力侵入公民自由領域,那將釀成大惡。今天你「見死不救」入罪,明天你不做慈善事業也入罪,最後你不為官方欽定的理想信念奮斗也會入罪。可見,公民不道德,公權力迫使你道德,最後鑄造的將是人間地獄。
不需要「見死不救」入罪,法律可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可通過設立「見義勇為」基金,獎勵積極救援者來弘揚道德;可以鼓勵更多的民間機構免費幫助那些做好事被誣陷者打官司,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法律也可以修改舉證規則,通過司法來保障那些做好事者免予受誣陷;法律也可以制定規則,來懲戒那些誣陷做好事的被救助人,來改善人人怕做好事的社會之風。但你不要指望法律萬能,社會風氣的改善在於點滴之間,在於權力向善,在於每一個公民向善。 (楊濤 檢察官)

㈧ 「見死不救」要立法懲治嗎

目前關於此問題爭議很大,法律學界的論文很多,即便在實施「見死不救」的大陸版法系國家(主要是歐洲)權仍然存在爭議。
如需了解更多,可閱讀《「見死不救」要立法懲治嗎》這篇文章。本人較為贊同。
懲罰見死不救更可能會導致「每個人都躲遠點」
早在1983年,美國法學家伍茲列就指出,見危不助刑事立法的結果可能是人們會通過各種途徑來減少自己成為潛在救助者的機會,比如避免到容易發生需要緊急救助的場合、地點等。從經濟學理性人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個卓見。
想像一下在中國宣布要懲罰「見死不救」會有什麼後果吧——中國人為此可以一改喜歡扎堆看熱鬧的劣根性,遇事躲著走、不湊熱鬧,以免牽扯太多麻煩——真要有什麼人出意外了,人們都躲得遠遠的,連看看情況再做打算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要是真從「每個人都躲遠點」見死不救」變成「每個人都躲遠點」,這就違背立法的初衷了。

㈨ 辯論賽:見死不救該立法。求案例。注意,是應該入法。

1、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2、2011年10月11日上午,66歲的老人龔維裘在距安徽省紅十字會醫院門口僅20米的地方摔倒,路人向醫院求救後,醫院卻不予施救。半小時後,老人被120急救車送至合肥市105醫院搶救,但最終還是不治身亡。

3、2011年8月31日凌晨4時許,蘇秀雲老人的兒女們接到了沈陽市阜康心理醫院的通知,稱老人凌晨在醫院自殺身亡。病人在醫院內上吊自殺。值班醫生兩次打卡,都在距離事發地不到2米的地方,回頭看了看吊在門框上的病人,但是沒有任何舉動就離開了。

4、2010年12月,在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南區,一輛由濟南開往菏澤的長途汽車,還有15分鍾就要發車了。這時兩名男子沒買票,卻非要硬闖長途車,還在車上蠻橫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機李國強英勇上前阻止。沒想到在爭執之中,一名窮凶極惡的歹徒竟拿出水果刀,連捅李國強五刀,李國強應聲倒在了血泊中,眼看著歹徒刀捅司機,車上乘客無一伸出援手。

㈩ 見死不救在法律上是怎樣規定的

見死來不一定必須要救,這要看有沒有救自助的義務,如果沒有,見死不救是不會受法律規制的。
有救助義務的情況下,見死不救就要受到法律規制。救助的義務分為法定的義務和先行行為導致的義務。法定的義務如消防隊員救火、監護人對被監護人的管護義務等。先行行為導致的義務,如帶未成年人去危險的地方,就有義務對其此後遭受的危險承擔一定的救助義務。
望採納

熱點內容
東莞法律咨詢律師在線 發布:2025-09-20 15:01:13 瀏覽:456
勞務派遣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4:56:35 瀏覽:107
請律師貴不貴 發布:2025-09-20 14:54:39 瀏覽:875
校規司法鑒定 發布:2025-09-20 14:28:39 瀏覽:562
財經法規主要學什麼 發布:2025-09-20 14:27:39 瀏覽:562
治安處罰條例擾民 發布:2025-09-20 14:20:00 瀏覽:371
加速到期合同法 發布:2025-09-20 14:19:58 瀏覽:844
十九司法部 發布:2025-09-20 13:58:05 瀏覽:49
勞動法中關於借工的規定 發布:2025-09-20 13:51:24 瀏覽:271
小學生法律法規教育教案 發布:2025-09-20 13:06:36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