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薩特的道德

薩特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1-12-14 18:45:16

① 薩特的《惡心》主要講述一個怎樣的故事

主要講述了:

小說主人公叫安東納·洛根丁,他是一個孤獨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他自我意識很強,有點神經質,因為失戀幾乎精神崩潰。經歷了長途旅行之後,洛根丁終於在海濱城市波維爾市安頓下來。

他住在車站附近的旅行推銷員的旅館里,每天所接觸的都是些唯利是圖、冷酷無情的人。洛根丁有時在街頭閑逛,有時在酒吧間與老闆娘調情。

他心愛的女人安妮離開他已經整整四年了,在他的記憶中,安妮曾經追求過理想的完滿時刻,但所得到的卻是虛無,一切都化為烏有。

洛根丁為了充實空虛的人生去研究歷史,並打算寫一篇關於18世紀法國貴族德·洛勒旁的冒險史的論文。因此他天天上圖書館去讀書,搜集資料。

在圖書館時,洛根丁認識了一位自修者,在自修者的勸導下,他根據字母排列順序逐一閱讀各種書籍。到了晚上,洛根丁便坐在鐵路員工俱樂部里,反復欣賞同一張唱片《在一些日子裡》。

洛根丁感到他自己正在一點一滴地喪失自己,陷入一種奇異和混亂不堪的狀態之中。他的生活失去了意義,他開始對世界感到惡心。

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有一種腐爛的臭味散發在空氣中,在光線中,甚至在人們的態度中。洛根丁曾經到處遊逛,後來他終於認識到自己冒險生活的含義:這就是惡心。這種惡心就是存在本身的自我顯露。他在惡心的感覺中領悟到存在,存在是一種丑態,難以忍受。

終於有一天,洛根丁收到了安妮的來信,這使他抱有一點希望,但他很快就發現,安妮已經變得下流和絕望,她早已放棄以往所追求的那種完滿的時刻。

洛根丁和安妮都以各自獨特的方式發現了存在的含義:虛無。沒有什麼可以訴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這樣,洛根丁又重新回到空虛孤獨之中。

洛根丁決定離開波維爾市。他最後一次光顧了鐵路工人俱樂部,最後一次欣賞《在一些日子裡》,就在欣賞唱片的最後時刻,他隱約地感覺到了一種渺茫的希望。

(1)薩特的道德擴展閱讀:

主要人物:

1、洛根丁

洛根丁在某種程度上是精神危機時期的薩特,他把內心的感受,諸如孤獨,焦慮,不滿通過洛根丁發泄出來。主人公洛根丁便成了第一個薩特式人物。

洛根丁是位歷史學家,為了完成部歷史傳記來到波維爾。他上圖書館,泡酒店,結識了圖書館里的自學者,有時和酒店老闆娘幽會,終日生活在循規蹈矩的市民中間,混沌、麻木,逐漸地失語。

突然間他感到了「惡心」。在他眼中,一切存在之物都失去了日常的形態,甚至自己的肉體也是異己之物如同樹根般丑惡。波維爾的生活似乎永遠一成不變。

生活在封閉、平庸保守的丑惡現實中循環,時間喪失了時間性。而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時間的不可逆轉,人的一生中每一個時刻都應該是獨特而不可復現的。沒有變化的時間使人生失去了意義,洛根丁迷失在意義缺失的虛空中,時時遭受「惡心」的襲擊。

2、洛勒旁

失敗了的政治冒險家,布城的德·洛勒旁侯爵,矮小的老好人,欺騙聶爾西亞,謀殺保爾一世,洛根丁在布城就是為了他。

然而三年以後,當洛根丁的研究走向深入之後,洛勒旁的容貌便像墨跡一樣,逐漸淡了下來,他的感受逐斷發生逆轉,直至質變。

洛勒旁欺騙了歷史,也欺騙了洛根丁。「一個多麼會說謊的小小的自考者」,洛根丁終於作出自己的判斷。

3、安妮

六年前,安妮拋棄了洛根丁,是因為她要追求所謂「獨特的境遇"、「完美的時刻」 ;六年後,她又拋棄了他,因為她對人生,世界都感到厭惡,她只是「在肉體上還活餚」。安妮始終掌握著對洛根丁的主動權。她和洛勒旁代表著洛根丁一度尋求的生存的理由。

② 薩特的存在主義如何理解

看看海德格爾吧,他的存在主義是詮釋海德格爾的哲學理論的,是對海氏哲學的一種解讀。我已經離開哲學很久了,對哲學做了一定的遺忘。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不是在者,而是「在」,是對以往哲學關於存在的一種全新理解。

③ 關於薩特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

(1)「存在先於本質」。在薩特看來,人像一粒種子偶然地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本質可言,只有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人不是別的東西,而僅僅是他自己行動的結果。

(2)「自由選擇」。上帝死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動選擇是自由的。這是因為人的選擇既沒有任何先天模式,沒有上帝的指導,也不能憑借別人的判斷,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3)「世界是荒誕的」。人偶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對著瞬息萬變、沒有鋰性、沒有秩序、純粹偶然的、混亂的、不合理的客觀外界,人感到處處受到限制、阻礙。在這茫茫的世界裡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人只有感到惡心、嘔吐。
1、「自在」與「自為」
薩特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問題,並將存在區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想要理解薩特的存在主義,必須首先弄清這兩個概念的涵義。
所謂「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識之外的東西,相當於一般所說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與本質,這種本質是「超現象的」,掩蔽在深處的東西。它永遠、絕對地存在,但卻是偶然的,沒有必然性,無法真正認識。因此它是一個異己的、荒誕的、令人厭惡的世界。
所謂「自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時卻又是一種虛無。因為它是自由的,不確定的。它永遠不是什麼東西,它總要成為什麼東西。因此它使「現在」永遠成為對自我的否定和不滿足,就此成為虛無。
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在性質上是相對立的,但二者又是統一的。一方面自為的存在不能離開自在獨立地存在,沒有自在的自為將流於抽象,就像沒有音高和音色的聲音一樣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在的在僅僅是,至於是什麼,這是自為或意識所賦予的。如果沒有自為的出現,自在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區別的渾然一體的東西。自在只有依賴人的意識才能得以說明,才能成為有意義的真實性的存在。
2、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即是把純粹的主觀性,即自為,當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為哲學的出發點,並由此推導出外部客觀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說「純粹主觀性」被當作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礎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認為是第一性的。基於此,對於人的存在及本質問題,薩特一反「本質先於存在」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
所謂「存在」是指「人的實在」或「自我」。即個人的主觀性。所謂「本質」是指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動中造成他自身的規定性。存在先於本質這個命題的基本意思是:人最初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主觀性而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各種特徵都是後來由主觀性自行選擇和造就的。所以說,世間並無人類本性,因為世間並無設定人類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物則不同,它們不能選擇和造就自己的本質。物的本質是由人的意志所給予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過意識的作用,使之具有某種意義和價值,也就是使它具有本質,然後才作為某物而出現在世界上。顯然某物出現之前,它的本質已先存在於人的意識之中了。所以物是本質先於存在的。這樣人和物便截然區別開來,從而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人的地位和作用,激發人們採取積極的行動,去創造自己的本質。因此薩特的存在主義事實上是一種行動哲學。
3、自由理論
薩特認為自為是絕對自由的,不受任何東西,包括自身的束縛,它不斷否定、創造著自己,發展著自己,正因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從根本上說就是自由的。同時人的自由亦先於人的本質,人並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後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但是薩特所說的自由並不意味著達到目的和是否成功,而只意味著選擇的自主。只要可以選擇,即是自由,甚至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即選擇了不選擇,也是自由。在薩特看來,人的絕對自由只是說明人被拋入塵世是孤立無依的。因為什麼也決定不了他。他就只得自己決定自己,自己選擇,自己造就自己。人的一生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計劃,不斷地自由選擇,創造著自己的本質,不斷地向著未來的道路自我造就自己。
4、責任與人道主義
薩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沒有天賜的戒律可以依據。個人無依無靠,必須自己去探索和選擇;第二,沒有先驗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沒有一種普遍的倫理學指示你該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絕對自主的,可以在各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第三,世界是荒誕的,無所謂必然性,沒有客觀的必然性能束縛自我的自由選擇。既然如此,那麼還有什麼能夠為個人提供普遍的價值標准呢?沒有。人的一切行為准則,一切是非善惡的區分都是由個人自己確定、自由選擇的,沒有什麼客觀的倫理道德規范和准則。但是薩特認為,人既然是絕對自由的,那麼,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每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行動和價值承擔全部責任。此外,在現實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純粹的,而總是處於某種境況之中。通過某個人的選擇,他牽連到全人類。這就是說,我們不僅對自己負責,而且要對一切人負責,這就是人的意義和價值。在這里,薩特把存在主義變成了一種人道主義。

④ 薩特的存在主義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薩特的存在主義的核心內涵:

「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任何事都是可能的」。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

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

其一是「存在先於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所謂「存在先於本質」,即是「自我」先於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

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

認為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選擇」。

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採取何種行動,如何採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於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於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⑤ 薩特的存在主義道德觀對職業人生有何影響拜託了!!!

以我的理解,薩特的觀點有兩個方向: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是地獄 這兩個觀點其實是辯證關系。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是,先有你這個「人」存在,然後你在不斷的努力中去塑造你自己。就像有一堆木片。你可以用你的努力和腦力使這些木片變成木桶或者房子。在你塑造自我的本質的時候,你的尊嚴和自由也就會體現出來。因為你和別人不一樣,你有自己的選擇。(當然,別人也和你不一樣,所以別人也有自尊)
所以,我會有一套認識世界的方法,你也有一套自己的處世之道。在意見統一的時候,因為有共識,所以大家都沒事,但是一旦有吵架和分歧,就證明了你與他人格和還是存在的,而且不可避免。這種隔閡也就在證明,他人在破壞你的世界觀。但是你跟他吵架就證明你有自己的自尊,不願意成為他人想像中的個體,而是想成為你自己。
要實現「他人是地獄」,就必須要滿足「存在先於本質」,因為本先於存在,就已經註定你的命運,人就不再擁有自由。所以這兩個是辯證關系。
所以薩特的道德觀是「人是自由的,也是個體的」。
這樣的想法肯定不可能當幼兒園老師等教育類型的工作。辦公室工作中也會扮演獨行俠的角色,不會太參與集體活動。
是你需要的嗎?請留點提示。

⑥ 淺析薩特的主要哲學思想有哪些

薩特的哲學是一種激進的自由意志主義。這種理論和決定論相對,認為人類有絕對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薩特哲學的一個基本前提。結果是人變成被拋棄的了。因為在人的身內身外,都無法找到依託的東西。人沒有存在的理由。而如果確實是存在先於本質,人就不能用一種天生的現有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也就是說,沒有決定論。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沒有價值和戒律說明人的行為是正當的。沒有價值領域。人孤寂獨處,無可辯解。這就是薩特說「人是被判定為自由」時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一個人並不是自願存在於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時他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

「上帝已死」雖是薩特哲學的一個基本前提——但跟同時代的西方作家一樣,在其的思想中也帶有「上帝」的影子。有學者認為,其是「反有神論」者,而不是持「無神論」。隨之而來的問題可以借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瑪左夫兄弟》一書中提出的問題「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這句話來表達。要理解薩特的自由,我們要知道另外兩個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為(le pour-soi),自為的存在。「自在」是「是其所是」,「自為」是「是其所不是」。舉一個例子,刀子的存在是為了切割東西,它的存在有一個目的;然而人類的存在並沒有任何目的――因為「上帝已死」――所以人類要為自己的存在創造價值。因此「存在先於本質」。人是面向未來,具備無限可能的「自為」主體,而不是封閉的。薩特又提到了「焦慮」和「眩暈」。薩特認為,人們感到焦慮,恰恰是因為人們的自由,人們感到了自由,但是無從選擇。比如一個大學三年級的學生面臨攻讀研究生和就業之間的選擇。他不能依賴任何東西作出選擇,包括上帝,這樣便沒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選擇成為一個必然。繼續學業或就業,一切都要靠自己。而「眩暈」則是「焦慮」的一種,人們在懸崖旁感到眩暈,是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自殺――跳下去,而跳與不跳都由一個人自己決定。這是人類自由的表現。在「眩暈」這個例子裡面,我們可以看到薩特的另外一個重要概念:「超越性」。超越性表現在人類在有多個選擇的時候可以設想每個可能的後果,這樣人類能夠自己做出選擇。

薩特的另外一個概念是所謂「自欺」。他把「自欺」描述為「半透明狀態」,他對自欺的描述可以跟其對潛意識的反駁聯系起來理解。他否認潛意識的存在,以為不過是一種「自欺」。這也可以跟其對「本質」,「中心」的反感聯系在一起。他不認為存在什麼超驗的「本質」,因而人是「必然自由」的。他認為自欺是人對自己的自由的逃避和否定造成的。一個著名的例子是,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約會,女人很清楚男人懷有親近她的企圖。因為她的自由,她必須在順從和拒絕之間做出選擇,可是她故意否定自己的這個自由,男人說的每一句話,她只理解其中的表面含義

另外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有關人類的責任。一個人在做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向其他人推薦他的選擇。他有選擇的自由,也就要為所有的後果承擔責任。一個例子是在二戰時期的某個法國家庭里,父親為德國人工作,兩個兒子中大兒子去世了,小兒子留在母親身邊。小兒子知道自己對母親非常重要,不能離開她。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法國人,他希望到英國參加法國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國並為哥哥報仇。這樣,小兒子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去問薩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選擇,無論後果如何,你都要為其承擔責任。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變,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會這個宏觀的層面上。也開始承認,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難以實現的。他嘗試對馬克思哲學進行改變,把馬克思哲學和人學聯系起來。 其思想內容比較豐富,若想全面理解,還需要對海德格爾對「存在」的分析和胡塞爾的「意向性」結構分析進行研讀。而對物質世界,他持一種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實在論觀點。他受過德國哲學的熏陶,行文上頗為晦澀。其哲學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⑦ 薩特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讓-保羅·薩特,法國思想家、作家,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師。
薩特的哲學是一種激進的自由意志主義。所謂自由意志是和決定論相對的,決定論認為人是被某種存在的意義(或者換句話說,上帝)束縛著,而薩特則認為認為人類有絕對的自由。「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薩特哲學的一個基本前提。人是被拋棄的,是自由的。所謂的自由,就是人沒有存在的意義,也沒有先於存在的正義或者價值,脫離一切束縛的絕對的自由。薩特說「人是被判定為自由」時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作為一個人並不是自願存在於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時他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
由於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人類就有了創造意義的需要。簡言之,存在就是存在,人類也一樣——只不過人類會追求存在一張的東西而已。
薩特的哲學十分高深復雜,我所能提供的,也就只有這個粗淺的理解了。

⑧ 薩特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薩特,1905年6月21日生在巴黎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幼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薩特19歲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24歲通過中學教師就業考試,後在巴黎等地任中學哲學教師多年。1933~1934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應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1941年獲釋。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里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中篇小說《一個頭目的童年》,以諷刺的筆法描寫了一個法西斯頭子幼年時代的邪惡無恥行徑,揭露某些上層人物的丑惡的靈魂。在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中,作者通過對主人公馬蒂厄在政治和道德方面日益覺醒的描寫,說明一個人處在不公正的社會里,尋求正義與尋求個人自由和幸福是一致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朴質自然。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在《骯臟的手》(1948)一劇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東歐國家共產黨內兩個派別斗爭的情節,宣揚政治斗爭的實質是個人的意志沖突。《死無葬身之地》(1946)刻畫了一群反對維希賣國政府的愛國志士的形象,作者企圖表達了對烈士的崇高敬意。

《恭順的妓女》(1947)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殘酷迫害,以及對普通人民覺悟的寄託,深切的期待。這個劇本是薩特所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的體現。

薩特的作品還有未完成的多卷本長篇小說《自由之路》,已發表《理性的年代》(1945)、《緩期執行》(1945)、《心如死灰》(1949)等3卷。劇本還有《惡魔與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0)等。哲學著作有《存在與虛無》(1943)、《辯證理性批判》(1960)等。文學論著有《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1946)、《波德萊爾》、《什麼是文學》(1947)、《境遇》1~10集(1947~1976)、回憶錄《字句》(1964)。

1955年,薩特和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訪問中國。薩特的劇本《恭順的妓女》已有中文譯本。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以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

薩特於1980年4月15日逝世。

⑨ 尼采和薩特的哲學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尼采哲學和康德哲學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畢竟康德對尼採的影響其實很大,而尼采對康德卻多有批評.若非對哲學有專業性了解的人,提及尼采和康德的不同則往往是二者在倫理方面的著名分歧,這恐怕也是樓主提問的原因,下面則做出解釋:康德倫理學中最著名的當屬「絕對命令」,其語言結構是「應該」,即不含功利心理,僅僅由於道德上應該如此而做出行動,康德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道德.尼采則創造性地對康德的「應該」做出了批評,認為這抑制了權力意志的發揮,使人在道德上變成了負重的牲口.尼采為此提出了重估一切價值的口號,即他獨有的價值觀和倫理觀——把「應該(你應)」變成「我要」.也就是說,人不是在受到來自道德領域「絕對命令」的驅使才去行動,而是完全憑借自主的意志去行動的.尼采認為,貴族(尼采哲學的術語,區別於另一術語:奴隸)和超人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來制定道德規則的,而不是像康德倫理學所說的那樣被動遵守某一道德規則.

⑩ 薩特的存在主義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

第一、存在先於本質

第二、自由選擇

第三、世界是荒誕的

1、「自在」與「自為」
薩特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存在問題,並將存在區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兩種。想要理解薩特的存在主義,必須首先弄清這兩個概念的涵義。

2、存在先於本質
薩特即是把純粹的主觀性,即自為,當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為哲學的出發點,並由此推導出外部客觀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說「純粹主觀性」被當作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礎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認為是第一性的。基於此,對於人的存在及本質問題,薩特一反「本質先於存在」的傳統觀念,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

3、自由理論
薩特認為自為是絕對自由的,不受任何東西,包括自身的束縛,它不斷否定、創造著自己,發展著自己,正因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人從根本上說就是自由的。同時人的自由亦先於人的本質,人並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後來成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

4、責任與人道主義
薩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沒有天賜的戒律可以依據。個人無依無靠,必須自己去探索和選擇;第二,沒有先驗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沒有一種普遍的倫理學指示你該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絕對自主的,可以在各種可能性中進行選擇;第三,世界是荒誕的,無所謂必然性,沒有客觀的必然性能束縛自我的自由選擇。

熱點內容
旅遊法67合同法94解除權 發布:2025-05-16 03:38:05 瀏覽:492
侵犯刑法與行政法律 發布:2025-05-16 03:33:15 瀏覽:703
行政法規的組織起草機關 發布:2025-05-16 03:21:04 瀏覽:816
台灣法官法 發布:2025-05-16 03:19:39 瀏覽:741
商會規章制度必須執行 發布:2025-05-16 03:10:50 瀏覽:153
法官年收入有20萬嗎 發布:2025-05-16 03:09:25 瀏覽:165
實際駕駛人與車輛所有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03:07:01 瀏覽:117
2016婚姻法律知識大全 發布:2025-05-16 03:01:32 瀏覽:551
民法第68條 發布:2025-05-16 02:51:06 瀏覽:938
法院勘驗筆錄 發布:2025-05-16 02:50:19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