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道德講堂
⑴ 道德講堂講怎麼教育該子的觀後感
僅供參考。
道德講堂觀後感_第1篇
午後時分,書香擠滿了整個校園,書聲琅琅中,夾雜著一些青春的顏色,周六的午後是晴朗的,是美好的,此時的我們是興奮的。
《道德講堂》一泓清泉,一種洗禮,一次蛻變。生命是如此神奇,給人以希望,對生活充滿嚮往。生命也是殘酷的,打破如夢的未來,一切變的晦暗,可他們總不甘於現狀,在常人無法想像的苦痛與磨難中,獲得第二次生命。在這里,感受生命的真諦,領悟生命的意義。
生活就該怒放。這是《怒放的生命》的精神,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用自己的工作態度挽救自己的學生,失去的是自己的雙腿,換得更多生命的怒放。她就如她名字般---美麗的茉莉花,清香,淡雅,樸素。生命化蛹成蝶。
純凈而美妙的清泉,不正如那鮮活的生命嗎?流動出神奇的韻律。課程持續不久,卻飽含濃郁的感動。
生命的嫻靜,燃燒熱情,生活態度的自信,豁達,感悟到的還有很多。
在《道德講堂》的過程中,洗禮我的內心,蛻變我的生活,舞動我的人生。
道德講堂觀後感_第2篇
今天早上第一節課是班隊課,今天的班隊課十分嚴肅,連話筒也用了起來。弄得我特別緊張,連主持人也選好了,是祝雅婷。這次的班隊課有好多步驟,我也忘了許多,好像有:「唱一首歌曲、看一段視頻、念一段詩句、講一個故事、發一發表態……」反正很多。
首先第一個步驟是唱一首歌曲,歌的主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我們可沒學過,還好老師給了我們歌詞,因為沒學過,所以唱的亂七八糟,節奏根本是亂唱,老師差點被我們的歌聲嚇倒了。
第二個步驟是看一段視頻,我從視頻中隱隱約約知道了第一個主人公是一名特級飛機駕駛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時候,經常要飛到一些峽谷里救人,一不小心就會喪命。第二名主人公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拯救了一條條寶貴的生命。
第三個步驟是念一段詩句,老師先叫我們念一遍,然後再娓娓動聽給我們講解起句子的意思。
第四個步驟是講一個故事,老師給我們講的是關於一個叫張麗莉女老師的故事。在一天放學,幾個學生在路上走著,一輛失控的大卡車向學生沖過來,當時張麗莉想都沒想,直接沖上去,一把推開學生,自己的雙腿卻被大客車碾到了。最後張麗莉的雙腿造成高位截肢。
第五個步驟是發一發表態,是關於剛才故事的感想,有的同學說:「我們要學習張麗莉老師舍已救人的精神!」還有的同學說:「張麗莉老師太偉大了!」……
上完這節班隊課,我懂得了什麼是道德。
道德講堂觀後感_第3篇
今天,我們五年段舉行了一次跟助人為樂有關的「道德講堂」。
「道德講堂」一共分為5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大家唱著唱著,似乎身臨其境,體會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明白了這首歌的含義。
第二個步驟是交流一下我們收集到的有關助人為樂格言。有幾個同學上去講了幾句,比如說」助人要從日常小事做起,不因善小而不為「、」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德「、」助人為快樂之本「等。但是我覺得,」助人為樂是共產主義世界觀的體現「這句最好,因為這句話是站在共產黨的角度來說的,更能體現幫助別人的快樂。
第三個步驟就是交流對」助人為樂"的感想。我是覺得,幫助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再聽聽其他同學的感想,也跟我的差不多。
第四個步驟,是看一個有關「義俠巴郎」--阿里木的視頻。我們了解到:阿里木,男。40多歲,新疆人。十幾年前來到貴州畢節,以燒烤為生,日子過的不怎麼樣,睡一塊錢的大通鋪,吃一塊錢的涼粉、饅頭,但他卻被稱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八年來,他自己省吃儉用,卻一直資助上百位貧困生。他一共賣出了30多萬串羊肉串,共計10多萬元錢。但是,阿里木自己只用了非常少,大多數都捐給了當地的學校。
最後一個步驟,是寫寫自己做過得好事。我寫了」借同學一支筆「這樣一件小事。
這次」道德講堂「,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助人為樂「。
⑵ 小學怎樣運用道德講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是加快推進教育結構、教育模式的轉變。加速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結束一直以來的重能力、輕素質的應試教育,從思想品德教育抓起,充分調研現階段小學生的思想動態、生活形態和學習情態,根據價值觀形成的科學規律,加快探索更新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方式,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在日常實踐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改變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來評價小學教育質量,影響教師評先評優、評職稱的現象,倡導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遠的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
二是努力提高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將「我的中國夢」等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寓教於樂,在快樂的教育中引導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推廣紅領巾志願服務等活動,逐漸培養學生的志願服務意識,形成在服務他人中實現自我價值、體驗人生快樂的良好氛圍。大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將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學校、學生總體考評,掌握祖國歷史、了解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三是結合新科技的時代特點,發揮學校文化熏陶優勢,積極推進文化、科技與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融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立足校園科技平台,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多媒體教學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傳播平台、宣傳方式,通過學生身邊是、社會熱點等現象剖析,理論解說,深入淺出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重大節慶日、民族傳統節日以及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時機,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禮節禮儀等教育,著力打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建立校園輿情監測引導機制和輿情處理應急方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是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模範帶頭作用。教師素質、師德對小學生的三觀形成有著較大的影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教師職前准入、職後管理的全過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推進教師公選推優工作,爭先創優,樹立優秀教師先進典型,以點及面,充分發揮優秀典型在教學工作中的示範帶頭作用。
⑶ 參加學校「道德講堂」啟動儀式觀後感(小學生作文) 400字左右。
《道德講堂》觀後感 學校在中午為我們播放了《道德講堂》 ,他給了我很大的感觸, 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好人,這些好人往往就在我們身 邊。 許許多多的好人, 許許多多的好事, 一個個見義勇為、 樂於助人, 令我感動不已。 常州市民周莉芳是一位母親,她有一個快樂和諧的家庭。但當父 親病危,她卻毫不猶豫將自己的腎臟捐給了父親,從而保住了父親的 生命。 「您已經有了家庭,做了媽媽是什麼讓你將自己的腎臟捐給病 危的父親?」面對觀眾的提問,她微笑著說: 「我只有一個爸爸,我 不能丟下他不管。 」她還告訴觀眾,她的妹妹說,如果自己在今後的 生活中有了什麼影響,她會將自己的腎臟捐給她!這時,周莉芳的父 親走上了舞台,說: 「為了這件事,莉芳勸了我很多次。可是哪個當 爹的願意讓女兒冒險?後來她發動了所有親友全來勸我。 現在我身體 里跳動著的是女兒的心臟,是女兒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看到這,我 頓時百感交集,從那跳動著的腎臟中,從那朴實平常的話語中,從那 感天動地的事例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可貴、堅韌、偉大,也看到親人 們之間的博大無私、情深似海、骨肉相連的親情,更看到了「孝」 , 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所有人所必須做到的,它是中國古訓中 最重要的一點。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這貫穿了歲月的磨練和考驗的孝 道。 一位位好人,一件件好事,讓我知道也明白了我們身邊並不缺少 愛,是我們忽視了它。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只有學會感恩、發現愛,才 能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⑷ 關於小學"道德講堂"活動方案怎麼寫
一、活動背景
道德力量是國家安定、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深入發展,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道德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吸引社區居民等投身道德實踐活動,對於提升其思想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隨著當前福州市成為全國文明城市,福州已進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先進道德理念來鞏固人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
二、活動目的
社區通過開展「道德講堂」的形式來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搭建思想道德建設新平台,把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項目化、實踐化,以各種形式廣泛普及各種道德理念,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居民文明素質,為鞏固福州全國文明城市成果,完善黨建和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居委會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的基礎作用,弘揚社會新風,提升文明水平,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營造「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產生積極作用。
三、活動時間
每月一次或根據需要每月上半月和下半月各一次
四、活動地點
社區會議室、文化活動站及戶外場地
五、活動參與人員
社區工作人員、社區居民等
六、活動內容
1、道德理論專題學習。組織社區居民等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上級有關領導同志等關於思想道德建設重要理論的文章和重要指示精神,並根據需要隨時學習新的道德理論相關知識。
2、社會公德教育。開展公民道德知識普及,建設以「禮儀」為核心的社會公德建設,積極提倡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引導參與人員親身參與道德實踐,創建崇德尚善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⑸ 遵德守禮做文明教師道德講堂主持詞
在生活中這樣的鏡頭你一定不會陌生:公園里,給小朋友系鞋帶;在家裡,我們把自己煮好的飯菜端到晚歸的媽媽手中;校園里,我們把一張廢紙悄悄地塞進自己的口袋……
這就是道德的舉動。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是社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個行為規范,是獲得別人尊敬和信任的一個標准。有些人以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難,其實你用心去做了,就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因為道德有時是一種愛心。
2015年5月12日,四川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淳樸善良的父老鄉親,在廢墟下呻吟,撕肝裂肺的呼救聲,揪動著共和國的每一根神經!「災難無情人有情」,解放軍向四川挺進,醫療隊向四川挺進,志願者向四川挺進!支撐他們冒險挺進的就是那一顆顆滾燙的愛心。全國人民都向災區人民伸出了援助的手。我們也紛紛捐款,獻出了自己的一片愛心。我校的張其浩同學過十歲生日,在爸爸媽媽的支持下,捐出了所有的生日賀禮, 9200 元,我也毫不猶豫地砸碎了自己的儲蓄罐,將平時積攢下來的80元零花錢全部捐了出去。這不正是「愛心流淌的高尚道德」嗎?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有時是一種感恩。我要給大家講一個這樣的小故事:某學校舉辦了一個親子游戲活動。活動中,先給媽媽們蒙上雙眼,看他們能不能在一排孩子中摸到自己孩子的手,結果所有的媽媽全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當游戲進行到下一個環節——讓孩子們蒙上自己的眼睛去摸尋媽媽的手時,卻沒有一個孩子能摸到媽媽的手。所有的媽媽都哭了,像孩子一樣哭得那樣傷心、委屈。因為她們為孩子付出那麼多,卻得不到愛的共鳴。
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故事。現在的孩子怎麼啦?學會感恩以成為培養道德之心之首要。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我們要學會感恩父母,因為父母給了我們溫馨的避風港;我們要學會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教育我們用知識和修養去書寫青春的篇章;我們要學會感恩社會,因為社會讓我們發揮所長、神采飛揚!
道德,有時是一種習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每天都要問一問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壞了,即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則。只要我們從身邊小事做起,就會成為有道德的人。比如:給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媽媽捧上一杯熱茶,為學習困難的同學解答一個疑難問題,在公交車上主動為年邁的老人讓座,把被風吹歪了的小樹苗扶正,見到紙屑彎腰撿起等。生活是一面鏡子,學會道德,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播種思想,收獲行為,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只要我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就會成為有道德的好少年。道德教育演講稿_講文明講道德演講稿
道德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 道德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的心靈高貴;道德沒有體積,卻可以讓人的情緒高昂。道德是做人的准則! 讓我們追隨道德之光,讓道德在生命中綻放最絢麗的色彩吧!
參考資料:網路來源
⑹ 傳統文化道德講壇的老師都有哪位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⑺ 中小學道德小講堂ppt模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d1a380101cvuu.html
⑻ 未成年人道德講壇——王海回老師演講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相對主義者認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系: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准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⑼ 聽老師道德講堂寫一篇新聞一百字左右
特殊的捐贈子彬昌下午3點剛過,門廳接待捐款的劉雲傑老師告訴我:「王鏡師傅又來了!」在場的人心裡都一陣高興,我撂下手頭工作趕忙走到前廳:「大冷的天,這么遠您怎麼來了?」我問。他迎過來,右手拿著200塊錢一揚:「這不,我把這錢捐了。」王鏡——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黃杉木店周轉房、撿破爛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捐款萬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現在我眼前的王鏡老人,無論從臉色上,還是穿著上,都和以往來時大不一樣了:他的臉黑中透出紅潤,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黃色新工作罩褲,足下一雙黑色包頭膠底棉鞋,顯得干凈利落。我請老人坐下,沒等我問寒問暖,他就滿臉堆笑地說:「這不,人家知道我困難,給我寄來200塊錢,好人哪!我怎麼能要人家的錢呢?」我接過話茬:「你節衣縮食,撿破爛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