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良法與善治
A. 初中政治怎樣區分良法和善治
法治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社會治理,而是善治。法治所要實現的善治目的,必須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合乎正義的法令法律作為前提。其實,善治它是由兩個字所構成,一為「善」,一則為「治」,有「善」才能為「治」。
善治既表現為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因受到法律約制而不能任性,權力被關進籠子里,受到人民的監督;也表現在法律平等上,政府與社會 其他主體一樣,既不能居於法律之上,也不能處於法之外。
歷史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進行著持續不懈的追求,努力追求著法律的健全,努力追求著良法善治的落地生根。良法的標准有形式標注和實質標注之分,形式意義上的標准即良法必須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統一性、穩定性、可行性、公開性等形式方面的特徵。
而實質意義上的標准則最為能夠體現良法的內在本質,即良法必須體現平等、自由等正義的基本內涵,代表著社會的公共利益、反映著社會的公共意志。良法應當是形式標准與實質標準的高度統一,僅僅具備某些方面的標准都很難進入良法之列。
B. 何為良法,何為善治,如何將法律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裡
亞里士多德說過:「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良法善治」是法治的本質。
「良法善治」,意味著要立良法、謀善治。良法應該是能促進社會活力和進步的,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限制社會活力。就行政機關而言,應當恪守依法行政的原則,嚴格依法辦事,禁止濫用權力隨意設置行政許可,並做到行政權的行使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不失職也不越權,切實盡到熱心服務民眾、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
具缺乏正當性的規定往往很難得到普遍遵守,「立法如林、執法如零」,最終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因此,規章制度要重在可行、管用,重在可實施、可操作。要廣開言路、集中民智立良法,杜絕一拍腦袋、急功近利立惡法。而也只有尊重和反映民意的良法才能得到有效地貫徹落實,從「紙面」轉變為「地面」,只有在良法的框架內,在法治的軌道上,堅持法治理念和法治方法,才能規范政府權力運行,實現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平衡、協調好各方面社會利益關系,奠定社會和諧穩定的民意基礎。
「良法善治」需要讓民眾對法律有信心。盧梭曾經說過的,「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C.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這句話出自古代的哪本書或者哪個人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是在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專八屆中央委員屬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中提出的。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3)法治良法與善治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主要議程是,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實現科學立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D. 一個國家的法治為什麼需要良法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
歷史演變
必要性
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
E. 如何理解良法善治
法治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社會治理,而是善治。法治所要實現的善治目的,必須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合乎正義的法令法律作為前提。其實,善治它是由兩個字所構成,一為「善」,一則為「治」,有「善」才能為「治」。
善治既表現為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因受到法律約制而不能任性,權力被關進籠子里,受到人民的監督;也表現在法律平等上,政府與社會 其他主體一樣,既不能居於法律之上,也不能處於法之外。
歷史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進行著持續不懈的追求,努力追求著法律的健全,努力追求著良法善治的落地生根。良法的標准有形式標注和實質標注之分,形式意義上的標准即良法必須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統一性、穩定性、可行性、公開性等形式方面的特徵。
而實質意義上的標准則最為能夠體現良法的內在本質,即良法必須體現平等、自由等正義的基本內涵,代表著社會的公共利益、反映著社會的公共意志。良法應當是形式標准與實質標準的高度統一,僅僅具備某些方面的標准都很難進入良法之列。
F.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什麼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做到「七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法治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也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法治不僅要以相應的政策、組織和權力構架作為基礎,而且其實現程度又受制於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法治不僅為政治建設提供權力運行的規則和依據,而且是政治的規范化表達。
因此,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法治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法治領域的表達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法治體系的本質屬性。
(6)法治良法與善治擴展閱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治領域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添總體效應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骨幹工程。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治國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根據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和形勢任務提出來的重要部署。
G.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體現了法治基本要求的哪些方面
(1)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推進依法治國要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內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容民擁護,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2)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3)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4)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要著眼於國家整體發展,統籌考慮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以及全過程,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
H.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啥意思
字面意思:法律是可以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而好的法律是合理治理(國家)的前提。
這句話注重的是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創了依法治國。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追殺,他逃到秦國邊界的一個旅館卻因為逃亡沒帶證件而無法入住,他問為什麼,旅館的人說是商鞅規定的,不登記證件而住宿是要被處罰的,所以他寧願不賺這個錢也不讓商鞅住宿。當時的國家治安良好,百姓富足,正是因為法制的推行。
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利,而不得犯法,所以當時的百姓生活富裕而公平。
(8)法治良法與善治擴展閱讀:
運用法律的力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一、科學立法
要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和根本利益,通過召開聽證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意見箱來建立人性化的廣泛參與機制;要具有前瞻性,預先考慮到未來的情況,以便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嚴格執法
完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提高執法人員隊伍素質建設,加強自律意識,進行入職培訓,定期交流。
三、公正司法
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獨立,誠信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嚴格執行訴訟程序,強化內外監督制約,對裁決結果、司法程序進行強有力的監督。
四、全民守法
行動上尊重法律,重視法律,積極響應普法政策。將法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