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說道德經
⑴ 道教的教義是什麼
尊道貴德
在道教,人們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說得最多的還是道和德。道教經書也是特別注重道與德的闡說,《雲笈七簽》以《道德部》為第一部,《道教義樞》以《道德義》為明宗第一義,《玄綱論》則是以「道德」為道教綱要。其實,道教對道德的高度重視,早在太上顯化之時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來垂教的。尊道貴德的教義也源自《道德經》道生德育的論說,並說:「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為核心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萬物的原動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氣化為三清,聚形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偉大的德行,它以虛無為體、清靜為宗、柔弱為用,無為不爭。其四,「道」真常永恆、無生無滅,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長存於天地間。「道」的偉大和神聖之處,可說是無處不能體現。由於前文《教理綜述》中已有敘述,遂不再細說。總之,由於「道」的偉大和神聖,所以道教尊道為最高信仰,並教導人們學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偉大,其最高體現就是「德」,道造化萬物由德來蓄養,神明可敬也是因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貴德。對道與德闡釋,《道教義樞?道德義》這樣說:「道德一體,而具二義,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說,道和德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為道是由德來體現的,在理義中又有差異,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稱為道。因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們信道修道,必需以「德」為根基,來證道成道。
從上述闡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為基。對於廣大信道務道之士來說,修道的先決條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功德。其關鍵在提高自我修養,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內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則去做。清靜寡慾、柔弱不爭、胸懷寬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貴、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語,不溺於音色美食。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施恩不求報,不殺生以自娛,濟世利人,慈心於物,正信誠實。與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則德累而基立,基立則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貴生
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現了道教的鮮明特色。所謂「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學和實有,神仙生活是逍遙無礙,長存不亡的,他們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學道務道之人學習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內容,就是通過自我的修行,達到長生久視。所以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重生、樂生,生存的質量提高到神仙一樣的境界,達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經》曾把這一要旨歸納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道教「仙道貴生」的教義思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秦漢時期的方仙信仰。《南華經》中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穀,只吸風飲露。可以乘雲御龍,行游四海之外。還說有一種人,千歲厭世,去而上仙。《漢書?藝文志》則將神仙者概論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經》修真常長生久視之道的理義。祖天師張道陵立教時,將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為一體,完整了道教信仰的體系。他在《老子想爾注》中說:「生,道之別體也。」又說「道意賤死貴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長生」,「生生不息」。從而構成了「仙道貴生」的重要教義。
道教相信人通過修煉,物質生命可以得到延續,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華,最終成仙得道。為此,歷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積極探索生命修煉的途徑,總結了豐富的修養學說和修煉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的精神為動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貴生樂生和胸懷世人的人生態度。
修道以至長生成仙,就是要求人們以積極和超脫的人生態度來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靈秀之氣而化生,得之不易,當格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養和身形生命的修煉兩個方面。道教謂之「性命雙修」,以致神形兼備。心性品德的修養和提高,是修煉物質生命的基礎。修養心性品德的標准,是學修「道」一樣的德行,清靜寡慾、柔弱不爭。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養。同時,還要廣行善舉,利物濟人,積功累德。生命的修煉則是以品德修養為根基,寶養精氣神,通過服食導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氣化煉、靜功動功等修煉方法來促進生命的健康和長久。最終達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於三洞,以三洞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經教體系無不宗元於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為宇宙混沌之始。稱「一分為三元,三元變化三氣,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這是《雲笈七簽》對三洞宗元的基本論述。概括來說,「道」氣衍化為三元,三元分別是,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變化為三氣,三氣分別是始、元、玄三氣,再由三氣化生萬物。其造化開辟的過程是,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元氣運行,而後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氣化生萬物。在《道德經》中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洞宗元作為「道」化萬物的信仰宗元,還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寶君。第一天寶君,從混洞太無元化生;第二靈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第三神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寶君分別治於三清境,故三寶又稱三清。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氣始青;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氣元黃;神寶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氣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氣,所以,三寶君的名號雖殊,卻本同於一。
三寶君、三清,道教全稱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時還是經教之教主,為道教傳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經。《道教三洞宗元》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三洞經又各有垂教的對象,以合乎學道修道的品級。開始人道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寶經。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以洞玄靈寶經。最後即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以洞真天寶經。其目的都是通過經教文化,誘俗修仙,從凡證道。故後世《道藏》的編纂,就是以「三洞四輔」來分例的,並構建起了以「三洞宗元」為信仰的經教體系
清靜寡慾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想爾注》釋曰:「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從而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學道修道應做到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樂好清靜,這樣才符合「道」的體性。
道以其清靜的本性來化生和養護萬物,從無想過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回報或想得到什麼,無欲以待萬物。而人類社會,若亦以「清靜」的思想來治世修身,世界將會和諧而太平,人們則會得到更好的休養和生息,生命也將得到升華。所以,學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學知清靜,以常清靜為行為標准,才能實現修行而得道的追求。為此,《清靜經》總結清靜的要旨時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把清靜之教義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靜教義,與濁動相互化和對應。《清靜經》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意思是說:清是濁的源頭,動是說明靜寂的條件。而修道,就是要通過修煉由濁而返清,由靜而生動。使人心清寧明靜,靜而精生,氣足神明,生命的原動力得到寶藏和育養,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這種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關系和表現,也正是「道」之清靜的完整表現,《清靜經》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人修大道,體行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靜之道意。教條式地理解清靜,或把死寂靜止看著是清靜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麼,怎樣的修行才能進入真正的清靜境界呢?《雲笈七簽》中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真仙直指語錄》中也說:「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其核心的法則就是少思而寡慾。然而,人生在世,名利聲色不斷撓得人們慾望滋生,濁動不已。但作為修道務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樣,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慾。
《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災禍的發生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慾」。所謂寡慾,就是要求人們對世俗的名利、聲色、財貨的企求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要用極端的行為去獵取,不要有非分的念頭和過分的奢求,嗜欲過重不僅有害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復雜人際關系,成為社會惡害的根源。要以寡慾為行為准則、最終達到「道常無欲樂清靜」的最高境界。
自然無為
道以自然為法則,以無為處世應物,成就了萬物,也成就了自我。其義理可謂簡易卻又是那麼深刻。
自然和無為是兩個既不同又有著密切聯系的教義名詞。所謂自然,《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無所法也」。說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則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間,其行為的最高法則也應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則。自然,沒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萬物,萬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長,無持無待,不存在強加的任何因素,從而保證了自然界的和諧。而人修真道,就當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順應天地自然變化的規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於維護自然界的和諧。對於人世間的一切東西,不要強求,要順應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華。
然而,要真正進入或達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踐行「無為」的處世方法。《道德經》中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告訴人們,「道」就是踐行無為的,並通過無為的作用成就萬物,體現「道」之偉大的體性。所以,所謂無為,並不是消極不為,而是要反對「有為」,要遵循自然之規律,不要強求或對事物的自然發生和發展強行進行干預,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為此,王景陽在《明道篇》中有詩說:「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告誡修道之人,體行自然無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執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無為」作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並指出:若修行能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於精神,治國則有益於人們。體現了道教對社會政治和處世修身的基本態度。
但人生在世,對尊名榮貴,華衣美食,珍寶廣室和音色財貨總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無為的規律就會出現種種有為之弊害,轉化為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靜寡慾的教義外,還應持守樸素無為的人生態度。消滅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為強求,基本企求不要脫離社會實際,以全身修道為目標,卻危離咎,最終達到忘其形骸,無所執著,自然無為的境界。對此,《雲笈七簽》中還從兩個方面作了闡釋:一是先當避害。遠嫌疑,遠小人,遠敬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在積極通曉自然、社會和人際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學道修道。
柔弱不爭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柔弱這個詞,從字面上來說似乎表現的是脆弱沒有精神,但在道教教義思想中卻並不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實質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
第一,柔弱內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續的精神實質。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因為有生命才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則更是如此,沒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現出的則是剛強的僵硬。所以《道德經》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垂教人們修道,維護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長生久視。道教在繼承和闡揚這一教義中,要求人們重視柔弱的修煉,始終持行「專氣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澤細微。應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靜,和弱其氣,持養身神。
第二,柔弱內含著積極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為用,主張一切行為都不要太剛強,剛者容易先受摧缺,強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應是以靜待動,守柔弱而不妄動,從而開闊自我容讓的胸懷。學習水柔弱而能攻堅強的精神,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處世應物,健養身神。
而道教「不爭」的教義,與「柔弱」思想有著相互的聯系。所謂「不爭」,《道德經》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即天地萬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為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為的教義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無為不爭」之說。
不爭的教義精神,《道德經》通過對「水」的論說,就「不爭」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闡明。《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爭的性格,哪裡低就流到哪裡,隨方就方,隨圓就圓,無私地澆灌萬物,供人們利用,福育人和萬物生長。從無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為。可謂至善完美。為此,祖天師張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別倡導太上不爭的教義,把不爭作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則。《老子想爾注》中說:「聖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長生者,也應做到「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後來歷代道教高真,避世利榮名,甘隱深山儉朴修行,並發善心濟世利人,就是「不爭」教義的體現。因此,對於一個真正學道修道者來說,就應體行柔弱不爭的教義,以柔弱不爭修養自我,不與人爭名利榮華,知足,知止,寡慾,不自恃,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為善自賞,常懷濟世利人之心。從而戰勝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會的和平和發展。
返樸歸真
道教學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道教稱之為「返樸歸真」。
道教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純朴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朴天性,若進一步嗜欲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而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朴純真的狀態。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為「道」的質朴狀態,是指真常之道的本來體性。然而,要返樸必需要抱朴,《道德經》說:「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即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盡量少一些私心和慾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儉朴,使本性漫漫返復到淳樸的狀態,與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煉過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通過修煉進行修復,使身體健康。進而通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內煉功夫,使生命回歸到真道的狀態,成仙得道。
在返樸歸真的修行道路上,諸多高真大德的踐行曾為後世學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樣。漢末魏伯陽真人,「挾懷樸素,不樂權榮」而專心修煉。葛洪真人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終日默然,被邦人咸稱為抱朴之士。並提出應「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晉代嵇康好道,亦以「賤物貴身,志在守朴,養素全真」為修行宗旨。今天,學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進一步發揚守朴全真的教義,留一份淳樸之真於後世。
天道承負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凈化人心,使人心神寧靜,好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為社會和人們的和諧共處起到積極作用。所以,道教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觀上構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即相信天道有循環,善惡有承負。其核心主體則還是圍繞生死問題,承揚於《老子想爾注》中「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即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其特點是前輩後輩相承負。但對於「承負」的論述,《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其二是,「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姦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循環。
由此可見,天道的循環承負報應,是因人作惡和嗜欲造成的,並給後人和自然界(包括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為免人們遭受危害和災禍,人們應當學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負」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們遵循「道」的行為准則,按「道」意來處世行事,積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負之說中,道教還特別重視並相信現世的善惡報應。《太平經》也為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老子想爾注》中則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認為吉凶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行善惡行為來報應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應行善積德,使精神與天通,乃可至長生成仙。
道教善惡承負和現世報應的教義,對後世有非常重要影響。《感應篇》中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在天地間有司過之神,行善積德則可延年加壽,乃至成仙。犯過作惡,則依所犯輕重,給以減少生命年限的懲罰。鼓勵人們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同時,還融會了輪回報應學說,修道行善則可升入仙國,犯過作惡則將會在地獄受到刑罰。凡人死後,家人當信道行善,誦經祈禱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義。雖然,對於道教的全部教義,諸如宗仰黃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沒能一一展開釋說。但通過這些核心而基本教義思想,相信能有助於大家真正認識和了解道教。
順便再補充一句「齊同慈愛」!
這是我在道教協會上面復制的!
無量壽福
⑵ 三清尊神的簡介
三清尊神,道教用語。總稱謂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位於玉幾下三寶景陽宮。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包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個叫振古拙慢而十一十一件為二。二公為一.「田剛件二.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奇請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吉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光也:一曰清徽大玉清境,即始氣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支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牛。」據《雲連七簽》和《道法會元》等道經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君(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德天尊居之。文曰:「此四天名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 神寶君(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發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弓l《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全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又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接七簽》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直達妙,其統有三,放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直、第三洞神。乃三景之去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百祖上清靈寶玉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百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