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第7條

刑事訴訟法第7條

發布時間: 2025-05-15 21:23:05

❶ 案子從派出所移交檢察院是什麼意思

案子從派出所移交檢察院,是指偵查終結,查明犯罪事實,證據充分,移送檢察院審查起回訴。

派出所答是公安機關的派出機關,負責自己轄區的治安。如果有刑事犯罪,派出所是需要立案的,需要收集犯罪證據。立案偵查完畢以後,可能會把刑事案件移送到人民檢察院。

(1)刑事訴訟法第7條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一百六十條 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並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同時將案件移送情況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

第一百七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認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起訴決定,按照審判管轄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將案卷材料、證據移送人民法院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❷ 廣義和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各指什麼

廣義: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狹義: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於1979年7月1日通過,1979年7月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令第五號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2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



(2)刑事訴訟法第7條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是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基本法律規范,反映了刑事訴訟的客觀規律和基本要求,它與刑事訴訟的目的和任務緊密相連,是指導人們實現刑事訴訟懲罰犯罪、保障人權價值目標的重要保證。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❸ 論述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刑事訴訟基本原則是指由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屬於刑事訴訟法的基本法律規范],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體現刑事訴訟活動基本規律,公/檢/法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都必須遵守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則。

一、共有[一般]原則[7項]: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1)公檢法機關負有保障義務:

A.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B.只規定為其翻譯/未規定必須為其聘請翻譯。

(2)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

A.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

B.應當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其他文件。

【提示】當地通用語言文字指在當地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時正式使用語言文字。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本法另有規定」是指:

(1)[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3)[刑事訴訟法第274條]審判的時候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A.兩類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的代表/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

B.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經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提示1】公開審判的核心在於是否允許公民旁聽/是否允許媒體報道。

【提示2】原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2款規定「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開審理。十六歲以上不滿十八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開審理。」根據新修訂刑事訴訟法規定:

①被告人不滿18周歲的案件均不公開審理;

②但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學校和未成年人保護組織可以派代表到場,但必須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A.經未成年被告人同意;

B.經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二、刑事訴訟法特有原則[9項]:

1.職權原則(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基礎],互相配合[關鍵],互相制約原則[目的]原則:指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刑事訴訟法第7條]。

3.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5.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6.具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7.追究外國人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刑事訴訟法第16條/刑法第11條/《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4條/《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第114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320條-324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13條-224條/《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處理涉外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A.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B.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8.刑事司法協助原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刑事訴訟法》第17條/《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3條、第239-350條/《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舊)第437-460條/《高法解釋》第325-326條]。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

A.我國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

B.我國人民檢察院以和外國檢察機關;

C.我國公安機關和外國警察機關。

(2)刑事司法協助的依據[3個]:

A.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協定[雙邊協議];

B.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

C.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狹義刑事司法協助是指與審判有關的刑事司法協助[代為送達司法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廣義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我國刑事司法協助不包括裁判的相互承認與執行。

三、刑事訴訟基本制度:

1.兩審終審制:

(1)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刑事訴訟法第10條];

(2)兩審終審制度例外情形:

A.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

B.死刑案件的核准程序。

2.人民陪審員制: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13條/第178條/第208條]。‍

❹ 公檢法三機關聯合辦案是否合法

我國《憲法》第135條和《刑事訴訟法》第7條對公檢法三大機關做出了明確的規定,那就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互相配合」,這當然可以看做公檢法機關聯合辦案的法律依據。所以不能說公檢法三機關聯合辦案是違法的。

但公檢法三機關聯合辦案有利有弊
利:
1、 相互配合,有利於資源的節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公檢法機關在相互分離進行辦案的時候難免有互相推諉、「踢皮球」的事件發生。這樣會造成國家以及當事人的利益遭受損失。此時,公檢法機關聯合辦案就可以有效防止互相推諉、踢皮球的情況發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2、 有利於迅速、有力打擊犯罪。 眾所周知,犯罪嫌疑人犯罪之後絕不會坐以待斃,他們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很可能無所不用其極。這時,公檢法機關的聯合辦案使得偵查、抓捕、起訴、審判等一系列刑事訴訟程序迅速完成,可以有力的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

弊:
1、片面強調相互配合會使制約、監督機能減弱。依照目前國家刑事訴訟法的設計,偵、控、審三個環節有一定的制約。但是如果我們在講分工、制約的同時,片面強調三者之間的配合,會使得原本清楚的三個訴訟環節及各自的職能趨同或混同。後面原本具有監督制度的環節遷就前面環節的某些不足,久而久之,產生配合的任意,並成為習慣,導致制度的弱化,甚至虛無。
2、三者強調配合關系,使法院的中立地位動搖。中立,尤其是刑事訴訟中的中立,是指「有關事項的裁斷者或處理者對與該事項有利害或直接關系的訴訟主體應當保持不偏不倚的態度,不得偏袒任何一方或對另一方持有偏見或歧視。」法官中立,法院在行使刑事審判權時必須中立,無人會提出異議,否則,審判徒具形式而少了實質意義。只有法院中立、法官中立,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控辯雙方,才能理性、公正地判斷事實及適用法律。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案件的客觀公正,才能正確履行法律賦予的神聖使職責。中立要求裁判者不能有事先的對任何一方的支持、好感或者對任何一方的歧視或偏見。但由於公檢法三機關互相配合這一法定原則需要貫徹。而且,由於法律上只允許互相配合在公、檢、法三機關之間進行,不要求也不允許法院再與訴訟的另一方辯方之間再產生互相配合,因此,互相配合的結果是顯而易見了。由此可見,所謂的講配合,只能使法院喪失裁判者的理性和主見,喪失其中立的基本立場。天平明顯傾斜,訴訟三角明顯變形。
3、三者強調配合關系,使得辯護職能萎縮,不利於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了刑事訴訟的目的是懲罰犯罪分子和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統一。講配合首先使得控方的觀點能夠在庭審前就傳遞給審判方,使後者先入為主,而在將來排斥辯方意見。其次,控方總是能夠以配合為由要求審判方對自己的工作失誤或缺陷進行諒解,籍此支持控方觀點。最後,事先的配合與事後的配合使得法庭審理徒具形式化,辯護成為擺設,辯方的意見無法被採納,甚至將被告人的辯解理解成抗拒認罪而使之蒙受不利後果,弱小的被告方與強大的公權力聯合陣營對立,只能成為被「專政對象」,其合法權益往往難以保障。

❺ 公檢法三家是哪三家三家各自的職責是什麼

公檢法三家分別是:公安、檢察院、法院。

公安職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

檢察院職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

法院職責:審判

公檢法三者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5)刑事訴訟法第7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熱點內容
道德經小學 發布:2025-05-16 02:07:55 瀏覽:197
中央法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16 02:02:51 瀏覽:237
法官都是公正的嗎 發布:2025-05-16 02:02:16 瀏覽:609
婦產科的護理道德要求 發布:2025-05-16 01:54:27 瀏覽:211
勞動法工傷是如何界定的 發布:2025-05-16 01:50:45 瀏覽:577
民事訴訟法全文二百零九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16 01:50:42 瀏覽:394
什麼是立法動議 發布:2025-05-16 01:45:04 瀏覽:480
法律碩士315過復試線 發布:2025-05-16 01:38:44 瀏覽:24
法院錢多久 發布:2025-05-16 01:38:42 瀏覽:367
要求公司為員工繳社保法律條款 發布:2025-05-16 01:30:04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