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泉書法學
1. 中國古代的書法家,隨便幾個
魏晉南北朝 鍾繇 索靖 王羲之 王獻之 王珣 陸機
隋唐五代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頫 楊維楨 鮮於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鍾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近現代 毛澤東 林散之 高二適 胡小石 黃賓虹 白蕉 於右任 齊白石 蕭嫻 李叔同 魯迅 鄧散木 陳衡恪 蔣中正 李瑞清 郭沫若 胡適 豐子愷 葉恭綽 應均 費新我 潘天壽 溥儒 馬一浮 沙孟海 陸維釗 來楚生 王福庵 王蘧常 馬敘倫 章炳麟 張大千 鄭孝胥 徐悲鴻 謝無量 徐生翁 唐雲 陸維釗 劉海粟 陳大羽 錢君陶 徐無聞 程十發
當代書法 啟功 趙朴初 沈鵬 張海 孫曉雲 華人德 李剛田 儲雲 曹寶麟 陳振濂 何應輝 黃敦 劉正成 尉天池 石開 周俊傑 趙雁君 薛龍春 薛明輝 劉顏濤 林邦德 王鏞 聶成文 張強
2. 誰知道書法家陳恩田先生字畫目前賣多少錢一幅
陳恩田書法(字畫)作品估價、拍賣、競買參考信息
名家書畫收藏信息來源:香港寶敬堂 發表時間:2007年03月06日
作品名稱 作品尺寸 作品內容 作品價格 作品地點
草書橫批 200*90 原創《蝶飛泉》 3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行書五屏 133*33*5 原創《中華五絕》3.8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行草中堂 133x68 天道酬勤 1.8萬元 深圳金源閣
行書橫批 200*96 劍膽琴心 3萬元 深圳金源閣
盛世長卷 1188*200 《大中華賦》 120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新蜀道難》 30萬元 香港寶敬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新重慶賦》 80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渝女論》 30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和平統一賦》 80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中華奧運賦》 80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十米長卷 1188*200 《新桃花源記》 50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行草橫幅 200*90 《大中華賦》 8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橫幅 200*90 《新蜀道難》 3.8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橫幅 200*90 《新重慶賦》 5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橫幅 200*90 《渝女論》 3萬元 三峽博物館
行草橫幅 200*90 《和平統一賦》 5.8萬元 三峽博物館
行書橫幅 200*90 《中華奧運賦》 6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書橫幅 200*90 《新桃花源記》 3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條幅 200*96 《田園歌》 3萬元 三峽博物館
行書橫幅 139*68 會當凌絕… 2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書橫幅 139*68 書山有路勤為徑 2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書橫幅 139*68 聚沙成塔 2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書中堂 200*90 佛心仁愛 3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橫幅 200*90 《薄刀問天》 3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橫幅 200*90 《石林狂歌》 3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書橫幅 200*90 《沁園春.雪》 3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草書中堂 200*96 恭良謙儉讓 3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行書橫幅 139*68 恭良謙儉讓 2.5萬澳元 悉尼寶敬堂
草書中堂 200*68 龍 3萬元 上海紫雲閣
行草條幅 139*68 洞明世故… 0.5萬新元 新加坡寶敬堂
草書橫幅 139*68 厚德載…致遠 0.5萬新元 新加坡寶敬堂
草書中堂 139*68 德 0.5萬新元 新加坡寶敬堂
草書中堂 139*68 壽 0.5萬美元 落杉磯寶敬堂
行草中堂 139*68 求真務實 0.5萬美元 落杉磯寶敬堂
行草橫幅 180*90 劍膽琴心 3萬元 深圳寶敬堂
篆書橫幅 180*69 文墨傳承…飄揚 3萬元 上海寶來原
行草橫幅 139*68 龍鳳呈祥 2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行草條幅 200*90 無限風光在險峰 3萬港元 香港寶敬堂
行草條幅 180*90 龍飛鳳舞 2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行書橫幅 180*90 李白《關山月》 3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行草條幅 139*68 滾滾長江東逝水 1.5萬元 重慶市委禮堂
草書中堂 139*68 福 2萬元 重慶寶敬堂
行草對聯 139*34*2 寒雪梅中盡,青風柳上歸3萬元 上海寶來原
行草對聯 139*34*2 寵辱不警,去留無意 3萬元 香港寶敬堂
行草橫幅 180*90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3萬元 上海寶敬堂
劇本(委託)創作:100萬字電視劇200萬元
50萬字電視劇100萬元
15萬字電影60萬元
傳記或宣傳小說(劇本)30萬元起價,50萬字100萬元。
15萬字30萬元
辭賦創作方面:一般情況下不接受邀請
3. 書法篆刻
白鶴已飛泉自涌,青龍無跡洞常寒。
更聞雷遠相從樂,世道囂塵豈可干。
至於這個圖片上出自何人手筆,還請樓主發個落款的局部特寫上來。。這個整體照片看不清。
出自 宋 曾鞏 《靈岩寺兼簡重元長老二劉居士》
全詩如下:
法定禪房臨峭合,辟支靈塔冠層巒。
軒窗勢聳雲林合,鍾磬聲高鳥道盤。
白鶴已飛泉自涌,青龍無跡洞常寒。
更聞雷遠相從樂,世道囂塵豈可干。
4. 虞世南是什麼朝代的書法家
虞世南(558—638年),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字,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 虞世南,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轉秘書監,賜爵水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水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謚文懿《舊唐書》卷七十二及《新唐書》卷一百零二之本傳雲:「世南性沉靜寡慾,篤志勤學。……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雲:「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雲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雲:「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墨跡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跡本《汝南公主墓誌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群書理要》五十卷、《兔園集》十卷等,另有詩文集十卷行於世,今存《虞秘監集》四卷。
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傳說唐太宗學書就是以虞世南為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有一天,他寫字時寫到「戩(jian剪)」字,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寫成以後,唐太宗讓魏徵來鑒賞,魏徵看了說:「今窺(看的意思)聖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贊嘆魏徵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初唐的書法家繼歐、虞之後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慨嘆地說:「世南死,沒有人能夠同我談論書法了。」
5. 趵突泉景點
觀瀾亭
「檻泉亭」、明朝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檻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韻
[宋]蘇轍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湧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凈,孤高每到一依然。
《欒城集》
柳絮泉
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內李清照紀念堂之南,漱玉泉東側,屬於「趵突泉泉群」。據《歷城縣志》卷八「山水考·三」轉引舊《志》記載,曰:「柳絮泉,在今線泉東南角,泉沫紛繁,如絮飛舞」,故名「柳絮」。
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蔭。春日,岸上柳絮揚揚飛舞,水中泉沫翻動如絮,泉水與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賦詩曰:「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竇曉冷冷。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隨波化綠萍。」詩中正是對此景色的贊詠。
該泉現泉池系於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長方形,長3.5m,寬2.3米,深1.5米,池於1980年題寫。泉邊柳樹成蔭,池水清澈見底,長流不竭。水中游魚可數。夏日乘涼觀景,可謂佳境。
有詩雲: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竇曉泠泠。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隨波化綠萍。
金線泉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線泉」。它位於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丈,寬2丈。由於水面有一條游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於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余,泉亂發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
明清時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後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隨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於是人們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並將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將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余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於池壁。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桿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
有詩雲:水紋浮綠影搖金,倒挽銀河百尺深。中有錦魚三十六,碧波盪漾任浮流。
漱玉泉
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
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於《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
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這位詞人的故居也在此稱為「漱玉堂」。
有詩雲:南泉漱玉派匡廬,應是雲門瀑布余。月照波心清可鑒,豈無湘女解瓊琚。
馬跑泉
位於李清照紀念堂東側的假山西北腳下,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有著錄。泉池長12米,寬5.9米,為不規則形池。池壁由自然石砌壘,曲折參差。泉水匯流成溪,流入西濼河,形成山環水抱的形式。
明代詩人晏璧在《七十二泉詩》中寫了這么一句:馬蹄踏破迸飛泉。這一句濃縮了一個悲壯動人的傳說故事,這也正是馬跑泉之名的來源。
相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兵再度南侵圍攻濟南。時任濟南知府的劉豫攝於敵威,企圖降金,遭到部將關勝等人的強烈反對。關勝驍勇善戰有萬夫不擋之勇,曾經在金兵的重圍中救出劉豫的兒子。金兵屢攻濟南不下,便用各種手段向劉豫勸降。在金人的軟硬兼施下,劉豫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敵人,並設計殺害關勝。他下令關勝出城作戰,等他戰的人困馬乏欲撥馬回城時,又下令關閉城門,還讓城上守兵亂箭齊發。關勝身中數箭,眼睛也瞎了,仍堅持殺敵,誓死不降,最後壯烈犧牲。他的戰馬見主人被殺,痛悼主人,憤而刨地,硬在地上刨出一個大坑。坑中有泉水湧出,人們從此便把此泉稱為馬跑泉。
有詩雲:馬蹄踏破迸飛泉,流出齊城淺水邊。八駿曾聞馳八極,百年幾見海成田。
勝景坊
位於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顏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龜石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雲庄的遺物。據考,當時雲庄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鳳、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
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僅存的只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太湖石品中的「皺、瘦、透、漏」的特點。
尚志堂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書院,系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註疏》、《石徂徠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著作等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
濼源堂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姜祠或稱娥英祠。這一組三進的建築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舊址,原來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大約在金元以後改為呂祖廟,曾供奉著宋代以後逐漸流行的道教新神呂洞賓。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寧年間(1072-1073)任齊州太守,在濼水建二堂,南堂臨濼水之源,故稱「濼源堂」。北堂南對歷山,曰「歷山堂」。
後來,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成「呂公祠」。明朝,鹽運使司張奎光、濟南知府樊時英、歷城縣令呂黃鍾又改祠為閣。此後,恢復原名「濼源堂」,至今。濼源堂,三間兩層,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是一組較大的明清建築。
1979年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堂前懸楹聯是選取趙孟頫詠趵突泉七律中的頸聯:
雲霧潤蒸華不注,
波濤聲震大明湖。
這當然是從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名句中脫化而來,但由於趙孟頫是人們喜愛的傑出的畫家和書法家,濟南人還是很珍重他這首詩的。此聯為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棻所寫。
在濼源堂三進院落的牆壁上嵌著明清以來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學大師、陽明學派的開創者王守仁的手跡。摩挲欣賞也可以增加游興。
三聖殿
位於娥英祠後殿,因紀念堯舜禹三聖帝而稱三聖殿,是明代建築。
來鶴橋
此橋原為木橋,南北縱向,在趵突泉池東岸,望鶴亭西南側。系由明萬曆年間歷城知府張鶴鳴始建,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順治年間監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為木質,後改為平板石橋。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更換了石板。1975年,在橋體兩側設置雕花石欄。
蓬山舊跡坊
也稱「來鶴坊」。在趵突泉東側來鶴橋南端。為明朝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是兩柱一樓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飾吻獸。南北各懸「洞天福地」、「蓬萊舊跡」匾額。
觀瀾橋
在趵突泉西側,位於娥英祠、通濼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廣會橋
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志》均有記載。橋南牆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一名大板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的記載。
勝概樓
據元代於欽《齊乘》記載:「概勝樓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樓,亦壯麗。近亦為水所壞。」
勝概摟詩
[元]趙孟頫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雲來託寄,梁間紫燕語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乾眼自明。
《松雪集》
檻泉坊
明朝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
白雪樓
位於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庄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
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濼源白雪樓
白雪樓舊有二處,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於第一泉畔另起傑閣。要之,非實。(《齊音》)
趵突泉白雪樓
[明]光廬
人去樓空濟水頭,欄桿倚遍憶風流。白雲黃鶴杳何處,山色溪聲共一樓。
長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嶺南大雅關同調,春鳥喂喂自可來。
得名原因
1.趵突泉早年名號繁雜,有人以其為濼水的源頭,便稱其為「濼」,元代的趙孟頫曾在他的《趵突泉》一詩中寫道: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
2.百姓看三道泉噴發的壯盛景觀,又稱之為「三股水」或「瀑流」
3.北魏時期人們對三股泉水威猛噴發的氣勢生發了猛虎出閘、壯士出擊的聯想,於是「檻泉」之名廣為流傳
4.直至北宋,曾鞏以其卓異才思為這泓名泉起了日後四海傳揚的名字——趵突泉。「趵」是跳躍的 意思,「突」是突出的樣子,「趵突』二字傳神地表達了泉水日夜噴涌跳躍而出的景象。
6. 白雲堆里飲飛泉打一動物
白雲堆里飲飛泉打一動物——答案:馬。
天馬行空
tiān mǎ xíng kōng
【解釋】天馬:神馬。天馬奔騰神速,象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實。
【出處】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於比喻才思敏捷;豪放不羈。一般作謂語、定語。
【正音】行;不能讀作「hánɡ」;空;不能讀作「kònɡ」。
【近義詞】揮灑自如、龍飛鳳舞
【反義詞】束手束腳
【例句】這位少年書法家在眾目睽睽之下;揮灑自如;猶如~。
7. 老水粉畫,國畫家書法對聯一對
老水粉畫,國畫家書法對聯一對
上聯:野竹分青靄
下聯:飛泉掛碧峰
出自《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李白(唐)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8. 什麼什麼飛泉的成語
抱恨黃泉 黃泉:人死埋葬的地下,指陰間。心懷遺憾離開人世,死有遺恨。
碧落黃泉 碧落:天上、天界。黃泉:地下。天上和地下。泛指宇宙的各個角落。
不飲盜泉 比喻為人廉潔。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處,舊指人死之後埋葬的地方。也作:「黃泉」。在九泉之下滿含笑容。表示死後也感到欣慰和高興...
掘井及泉 掘:挖;及:到。挖井就要挖到泉眼之處。比喻做事善始善終。
渴驥奔泉 驥:駿馬。如同駿馬口渴思飲,飛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書法筆勢矯健。也比喻迫切的慾望。
思如湧泉 才思猶如噴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綆短絕泉 猶綆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難以擔任艱巨的任務。
加膝墜泉 喜歡就抱在膝上,不喜歡就推到深水裡。比喻用人愛憎無常。同「加膝墜淵」。
9. 關於書法的比喻句
如熊如羆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擬。涵物為動鬼神泣,狂風入林花亂起。殊形怪狀不易說,就中驚燥尤枯絕。
(唐)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
以「熊羆」喻懷素的草書非常蒼勁有力,「虺蛇」喻筆勢非常靈動。
有時興酣發神機,抽毫點墨縱橫飛。風聲吼烈隨手起,龍蛇迸落空壁飛。連拂數行勢不絕,藤懸查蹙生奇節。劃然放縱驚雲濤,或時頓挫縈毫發。
(唐)魯牧《懷素上人草書歌》。
「風聲吼烈」比方懷素運筆如風,「龍蛇」喻其筆勢靈動,「藤懸查戚生奇節」喻其雄勁、柔韌、怪譎、而蒼然的筆勢;「驚雲濤」喻其筆勢波瀾迭起,「縈毫發」喻頓挫非常纖麗。
忽聞風里度飛泉,紙落紛紛若跕鳶。形容脫落任真助,心思周遊在何處。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去。怪狀崩騰若轉蓬,飛絲歷亂如回風。長松老死倚雲壁,蹙浪相翻驚海鴻。
(唐)朱逵《懷素上人草書歌》。
「電流」喻其筆法流走急速,「盤龍去」喻其回曲;「若轉蓬」喻其筆法不可捉摸,「長松老死倚雲壁」喻其古樸怪譎,「蹙浪相翻驚海鴻」喻其杳然雋遠。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怳怳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同楚漢相攻戰。
(唐)李白《草書歌行》。
「北溟魚」喻氣勢超奇浩盛,「筆鋒殺盡中山兔」喻其勁直,「飄雨驟雨」喻其驟急,「驚電」喻快速靈活,「狀同楚漢相攻戰」,喻筆力彼此糾纏,難解難分。
昨日見君親下筆,五花牋上黑龍飛。
(唐)施肩吾《觀草書》。
「黑龍飛」喻草書的靈動和變幻莫測。
言若浚川流巨海。
(唐)施肩吾《觀草書》。
以浚川東流奔注入海的氣勢,喻氣勢雄健的草書。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唐)杜甫:「書貴瘦硬方通神。」
比喻書法不必非偏重於瘦硬不可,猶如楊玉環的體態豐滿,趙飛燕體態纖瘦,但她們或肥或瘦,各有千秋,誰能說她們倆哪個不是美人呢?
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
(唐)韓偓《草書屏風》。
以「飛龍」喻草書氣勢不凡,靈動神妙。
人家好壁試揮拂,瞬目已流三五行。摘如鉤,挑如撥,斜如掌,迥如斡。又如夏禹鎖淮神,波底出來手正拔。又如朱亥錘晉鄙,神手抬起腕欲脫。有時軟縈盈,一穗秋雲曳空闊;有時瘦岩,百尺枯松露槎枿。忽然飛動更驚人,一聲霹靂龍蛇活。
(唐)吳融《贈光上人草書歌》。
此詩以博喻手法,用各種形象來喻光上人草書的變化無端,多姿多態。「夏禹鎖淮神」喻其筆法非常蒼勁;「朱亥錘晉鄙」喻抬腕時非常活脫有力;「一穗秋雲曳空闊」喻有時落墨又那麼輕渺高遠,「百尺枯松露槎枿」喻其筆勢的瘦硬蒼勁;「龍蛇」喻變化靈動。
筆下龍蛇似有神,天池雷雨變逡巡。
10. 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寫的是哪裡
查不到,沒有相關的文獻。
和陶擬古九首其四
朝代:宋代,作者:蘇軾。
少年好遠游,盪志隘八荒。九夷為藩籬,四海環我堂。盧生與若士,何足期渺茫。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場。奇峰望黎母,何異嵩與邙。飛泉瀉萬仞,舞鶴雙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澤彌此方。芋魁倘可飽,無肉亦奚傷。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