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道德嗎
❶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嗎
法律不是道德的基礎,道德才是法律的基礎。
法律的基礎就是道德,沒有道德,法律一天都不能存在,就算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也不會起作用。
譬如民法,民法講契約,契約的根本是誠信,而誠信是每個人心中的道德,法律上的誠信首先建立在道德的誠信上,如果一個人在道德上沒有誠信可言,合同就是一紙空文,契約就沒有效力。所以法國保守主義邁斯特說過,真正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寫在紙上的,而是用道德寫在人們心中的。就像簽合同只是一個法律形式而已,生意最後做得成做不成,最根本的還是簽約者心中的誠信。所以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行事,所以我們說誠信是民法的基礎,而誠信不是法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
有了這個誠信的道德作基礎,法律才有效力,契約才能履行。如果沒有道德,民法制定得再多再細,也不會有作用。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以前在南洋做生意的華人,從來不簽合同,帶過口信貨就發過來了,或者款就寄過去了,非常有信用
。如果一個人要求簽合同,這個人就會被生意圈內的人看作異類,因為他的這一做法就是在質疑其他人的道德,是對其他人道德人品的不尊重,最後會從生意圈子中淘汰出去。這說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那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還存在。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建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民法制度的基礎就是中國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傳統道德。
❷ 法律包括道德還是道德包括法律
道德和法律,是兩個不同的范疇,二者不是包括和被包括的關系,而是存在一定交集的兩個范疇。比如遵紀守法也是講道德的體現,而坑蒙拐騙等不道德行為也是為法律所不允許的。
❸ 最近出台的法律有關於道德的嗎急求!
法律是下限,道德是上限,如果道德可以約束行為的話,就不用訴諸於法律
所以你問得問題很矛盾,沒有哪部法律是約束道德的
希望你能明白
❹ 法律和道德的性質一樣嗎
這不能三言兩語,有一文:
法律與道德的概念與本質
(一)法律的概念及本質
所謂法律,就是指歸根結底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主要反映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階層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通過規定權利、義務設定權力、職責以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法學概念所作的狹義定義。由此定義出發,法律的本質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法律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法律作為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強制性規范,是國家意志的一種表現。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法律,體現其意志的時候,必須在考慮自身意圖的同時,也考慮法律實踐的外在環境和社會條件。因此,法律首先表現為一種意志,其次是一種階級和國家的意志。再次,法律不僅是各種意志斗爭的產物,同時也是各種意志妥協的產物。
第二,法律體現為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意志,同時也保障社會公共利益。法律作為特定社會集團的意志而不是社會集團中個別人的意志,也不是該社會集團中所有個別成員意志的總和,而是該社會集團作為一個整體所體現出來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同時,也並不意味著作為一國法律整體的國家意志不對其他社會階級、階層的利益加以承認和保護。相反,法律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承認和支持,單純的意志強制是不可能使法律發揮有效作用的。因此,法律不僅確認和保護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包括維護一般的社會安全和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和保護自然環境等。
第三,法律所體現的意志歸根結底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法律在本質上受制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馬克思深刻揭示了法律的物質制約性。法律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內容由其物質生活條件所制約,這意味著任何特定社會階層的法律都必須在現實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內制定法律,試圖跳出客觀物質條件和時代限制而制定法律,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如果試圖使法律脫離其社會基礎,而僅僅將法律看作是統治者的一時靈感,就會「經常發現法律在世界的『硬綳綳的東西』上碰得頭破血流」。因此,物質制約性是法律本質中的最根本屬性。
(二)道德的概念及本質
所謂道德是社會調整體系中的一種調整形式,它是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的感覺、觀點、規范和原則的總和。它以人們的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方式為特點調整人們的內心意願和行為,因此,它是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行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質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它作為思想關系,就其一般本質而言,是對社會物質關系的反映,是由社會物質條件特別是經濟關系所決定並為其服務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道德又具有區別於其它意識形式的特殊本質和規定性,從而使道德成為評價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來把握現實世界的「實踐精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道德本質觀,為我們認識當今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道德現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
馬克思主義道德本質說認為:道德的本質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社會道德體系的性質。經濟關系表現出來的利益直接決定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社會生活中的共同利益,決定著各階級的共同道德觀念。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引起道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