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道心

道德道心

發布時間: 2021-12-20 15:11:49

①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是什麼意思

人心道心,人心指與物慾相聯系之心,道心為與社會道德規范相符合之心。語出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宋明理學將人心與道心關系的討論引向深入。北宋程頤首先以天理與人慾的關系解釋道心和人心:「人心惟危,人慾也;道心惟微,天理也。」南宋朱熹進一步發揮這一理論,認為人本身具有人心與道心。道心源於性命之正,即綱常名教,人心生於形氣之和,與物慾相聯系。道心應支配人心,人心必須遵從道心。陸王一派認為心即理,反對分出人心與道心。王守仁稱得其正之心為道心,失其正者為人心,只須「致良知」,「明本心」,便可以守其「道心」。道不遠人——因為道就在我們自身,我們內心。
遠人非道——這便是放棄本心向外界探求。
人道合一,並非在人心之外又生一個道心,道、天、人、心、物,從未有分開過。關於 王陽明 的心學 我僅略知皮毛 以上是網上 言論 供參考

② 什麼是道之本心如何求本心什麼是道可道,非常道

善是本心!感恩心是道!本心?人之初!性本善!幫是情義,不幫是人本性!遇到施善者要懷感恩心。懷感恩心施善於他人。

③ 道心德心無為心解釋

唯有道德大道才是值得追求的才能真正得到。而想要得到就需清凈下心來去學道、悟道。

④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處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自《道德經》。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所謂去人心的一種,一來是你心光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二來是你很強才不會怕危險,逢山能開山,遇坎可跨坎。三來,忙起來,專注起來,沉迷工作,沒空瞎想。

專注才能變強,不管出啥事都能處理的自信就是這背後的支撐。所以說,強者雖然會選擇,但不怕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強者和內心孤立者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放不開其實就是有些事還在擔心而已。當然這不是說讓大家見著誰都掏心窩子,知人是格物中的重要一環,需要不斷的鍛煉。

相關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經

⑤ 道家講的本心是啥

道家講的本心就是大道。
大道是道德經主要描述的概念,雖然說道可道非常道,但它還是有一些特性的。
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大道無為而無不為。大道本身寂靜無為,但世間一切都由它所生,所以說大道無不為。
其他的特性,比如沒有分別心,沒有善惡的對立,道心純朴。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等等。
如果人人的心都符合大道,就可以無為而治了,這也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⑥ 道家心性是什麼

修道之人的人生境界等級

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規范,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

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

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慾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明盡喪,幾難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深可嘆也!

進而入於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物質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道,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即聖人種子),全其天真,即是聖人。人皆有聖性,返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

「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

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里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干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干預宇宙大道的運行。只有徹底領悟了什麼是不合道的行為並善於放棄,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於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後,就應當進一步明了所謂「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朴,少思寡慾」 「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於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

⑦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後倆句是什麼出自哪裡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古文《尚書·大禹謨》中有所記載,《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稱:「《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可見其中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種理解與解釋,至少可從以下三方面來體會其內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間是山崖,下面是腿骨節形狀,寓意臨高而危,包含有危險的意思。李□先生曾有這樣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別,或在聲色,或在貨利,或在名高,一切勝心、妒心、慳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種種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頁)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險。 其次,「危」宇包含著「危機」的意思,作為對危機的理解,其中有危險,同時具有機會。禪門有言:「生死事大,異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體會與覺悟生命的意義,那麼確實是一種莫大的危機;但若是能夠視透這種危機,一旦明了了生死,那麼自是危中的機會了。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在其詩中表達願望:讓我死了再死,來體會這生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樣的感嘆:讓我生了再生,來參悟這生死不解之謎。類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聯想到一種絕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種對「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漢字的「危」亦包含著一種」危懼」,如「人人自危」之說。《詩經·小□》有:「戰戰兢兢,如臨探淵,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經·十五章》形容古之善為道者時稱其為:「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實際上,危懼中包含著一種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譯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經·復卦·彖》中有言,「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觀復之卦象,朱熹曾感嘆:積陰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朱熹評論說:「在人則為靜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對此,邵子有詩為證:「冬至於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頁)程頤亦有類似的評論:「一陽復於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傳》) 道心之微妙,也可從《道德經》中得以引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經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襯托出道心之微妙。於是,這里就有了「以心觀心」的妙用,以達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學》作為後代儒學入門經典,開宗明義儒家思想的三種基本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實際上,「明明德」也即闡發微妙靈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與萬物融為一體,彼此不分你我,這也就是「親民」的內涵;道心本來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對於「道心惟微」的體驗,李□先生還曾有這樣一番精妙的描述與發揮:「胸次悠然,一味養虛,以心觀心,務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虛室生白,天趣流盎,徹首徹尾,渙然瑩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體輕松,渾是虛靈。秦鏡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漢秋陽,不足以擬其皓。行且微塵六合,瞬息千古.區區語言文字,曾何足雲。即有時不得不言,或見之語言文字,則流於既溢,發於自然;不煩苦思,不費安排,言言天機,字字性靈,融透爽快,人已咸愜矣。」(《二曲集》中華書局 1993年版:第145頁)以心觀心,心性統一,猶如無極而太極,陰陽乾坤之變化,也便是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與內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十六字心傳」,實際是儒學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與綱領。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此乃對十六宇心傳之「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精闢註解,由此演變出《中庸》之孔門儒學傳授心法。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誠然,率性必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寫照。陸九淵註解這「十六字心傳」的時候,也強調了心性的統一,而不是偏執於二心之區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則曰惟危;自道而言,則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聖,非危乎?無

⑧ 請問:(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什麼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的意思是:人心是危險難安的,道心卻微妙難明。惟有精心體察,專心守住,才能堅持一條不偏不倚的正確路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出自於《尚書·虞書·大禹謨》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

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託付的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而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可見其中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這里人心的「危」,指的是那些讓人類有不好的感覺的所有經歷,也就是說這個「人心惟危」指的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

舜提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執厥中。」的意義:

「趨利避害」這種本能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保護了人類遠離危險。任何事物都有兩個面,「趨利避害」讓人類避開危險的同時也會導致人只想去做讓自己舒服的事而不去做讓自己不舒服的事。

舜准確的指出了「趨利避害」既是人類的優點,同時也是人類的缺點。表明了「趨利避害」會讓人類躲開自己認為不舒服的事,同時也就躲開了自己應有的責任。

尤其是那些擁有權力的人,一旦因為「趨利避害」的本性而躲開了自己認為不舒服的事,那麼也就躲開了他應盡的社會責任,他就會用權力去做讓自己舒服的事。

舜在這里告誡禹要注意人「趨利避害」的本性會阻礙人的創新、進步,告誡禹在獲得權力的時候時刻警惕自己不要因為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而丟掉身上的責任。

這里的道心的「微」,指的是「自然規律」看不見、摸不著、也無法准確表達,「微」也可以用「不明顯」三個字代替。

就是「自然規律」不明顯,很難像文字和圖形一樣給人以直觀的印象。舜在這里是告訴禹,人類根據經驗總結自然規律,進而掌握自然規律的過程非常艱難;進一步把所歸納的自然規律傳授給後代則更加艱難。

這里的「精」本義是「擇米」,就是古代人在稻穀成熟後挑選好米,引申為「謹慎選擇事情」。「惟精」就是舜告訴禹解決「人心惟危」這種狀況所採取的辦法。前面說「人心惟危」會導致人在面對事情的時候選擇做那些讓自己舒服的事,而避開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事。




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自哪裡

這句話出自古文《尚書·大禹謨》,同時在《荀子·解蔽篇》中也有類似的引注。據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堯把帝位傳給舜以及舜把帝位傳給禹的時候,所諄諄囑咐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可見其中寓意深刻,意義非凡。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心險惡難測,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只有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

(9)道德道心擴展閱讀:

《大禹謨》出自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的遠古史料。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後人尊稱為大禹。謨,謀。本篇首段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所以叫《大禹謨》。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便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⑩ 心道德事是什麼

如果說,你很難忘掉一個人,很有可能你平日里太閑了。將自己的生活,從此變得充實起來,那麼你的記憶和習慣,就會被新的生活所改變;當你,再也沒有胡思亂想的時間,那個人就不會那麼重要了。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