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德寶
⑴ 思想的形成
值得肯定的是你有心如此。善。
下面先引用一段話:
身體的運作過程之外,還有心理運作的過程,也就是「心」。雖然摸不到也看不見,但是「心」與我們的關聯似乎比「身」還要密切: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在沒有了肉體之後,心仍有可能存在,但我們卻難以想像,沒有了心,該如何存在下去。然而,我們對心的了解,和氣有限;對心的控制力,又是何其薄弱。它常常違背我們的意願,做些我們不想要做的事。我們隊意識表層的掌控力是微乎其微;至於潛意識,則似乎完全超乎我們的掌握或了解,其中充滿了各種我們可能不認同或並未察覺的力量。
就像審視他的身體一樣,佛陀檢查他的心。他發現,從廣泛、全面的角度來看,心是由四種運作過程所組成的:認知(識蘊)、辨別(想蘊)、感受(受蘊)、以及習性反應(行蘊)。
第一種運作過程是認知(識蘊),是心接收的部分,是一種未辨別的覺察或認知的作用。純粹只將身心上所發生的任何現象及接收到的任何信息予以接收。它只記載各種經驗的原始資料,而不加以辨別明目,或做價值判斷。
第二種心理運作過程是辨別(想蘊),是一種辨識的作用,這個部分是辨別識蘊所接收下來的任何東西。它將輸入的原始資料,予以分辨、命名、歸類、並且做出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接下來的部分是感受(受蘊)。事實上,每當接收到任何信息,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個訊號,表示某種時情正在發生。只要不對信息加以評價,感受就會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對輸入的資料賦予價值判斷,感受就隨之變得愉悅或不愉悅。
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就會期待這愉悅的體驗能夠延長或強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就一心想將它排除終止,結果心會生起歡喜或厭惡的習性反應。舉個例子來說,當耳朵運作正常,聽到了聲音,這是認知在作用,當聲音被辨識出是正面或負面的語言是,辨別已經開始運作。緊接著感受開始起作用。如果是展贊美之辭,就會生起愉悅感受;如果是粗言辱罵,就會生起不愉悅的感受,而習性反應亦隨之而生;如果是愉悅的感受,我們就喜歡他,期望多得到一些贊美;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我們就討厭它,想要終止辱罵。
其他的感官接受到信息後,也生起同樣的運作過程;識(識蘊)>想(辨別)>受(受蘊)>行(習性反應)。這四種心的運作,遠比組成物質實相的粒子變化得更快。當感官接觸到任何物質的瞬間,這四種心理運作過程就如電光石火般,迅速地發生。隨著接下來每一接觸的瞬間,這四個過程都一再重復。然而,這過程發展得如此迅速,以至於我們無法就差到正在發生的實相。只有當某種特定的習性反應一再重復地發生了好一段時間,形成明顯、強烈的心態時,我們才能在意識的層次覺察到它。
《內觀》葛印卡 第二章 起點 心
實際上我們的念頭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生起,比如我們想到食物,一般是因為身邊有與食物有關的東西,或有人談起,或自己剛吃過,或肚子有些餓了。或者是在過往的經歷中,你身邊的某件事剛好被你與食物關聯起來等原因。
又或者是我們只是單純的思考自身,但這也是由於我們將注意力放在自身,並對自身進行一些觀察,而觸發。
也就是第一識蘊必須發生,才有而後的判斷——想蘊,而想蘊總是會依靠我們過往的經歷和經驗在一定的邏輯規則內進行。這些經歷和經驗有可能是某件事某種感覺或某個印象深刻的理論等。所以必然的有些人覺得汽油味好聞,有些人覺得汽油味難聞,如果有人告訴覺得汽油味好聞的說經常聞汽油味可能有什麼壞處,則他可能因此會對汽油味產生厭惡的反應。
人的思考有一定的規律,就是每個念頭之間彼此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果或一些相反的對應關系。
但人的每一個念頭卻不是恆常不變的東西。一般如果沒有足夠的刺激,我們很容易忽略隨意生起的念頭。這種刺激可能是外界的,也可能是某種特定的偶然出現的深刻記憶或感覺。直到刺激強烈。我們的顯意識才會有對其發生足夠的注意。並專注於彼。但這種專注一般也很短暫。這點很容易理解,我們很少有一整天想一件東西,就算有,也只是一部分,因為我們還要抽出其他的時間來思考我們該不該吃飯,該不該活動下似乎有些酸乏的身體之類。。
所以本質上意識是一種不斷變幻的東西。
如果你只是期待知道思想的形成模式。。那我們的問題可能到此就結束了。
但如果你期待進一步了解關於生命這個包含了意識等各種功能的機體的過程和意義。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生命質量。
建議你去讀如上所引的葛印卡老師的《內觀》還有德寶法師的《八正道》、《觀呼吸》
祝你收獲,祝你喜樂安康!祝你達成生命的意義。
⑵ 八正道的圖書信息
書 名: 八正道
作者:(斯里蘭卡)德寶法師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5年4月
ISBN: 9787544331210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 元
⑶ 觀呼吸的作者簡介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當代內觀大師,北美地位最高的斯里蘭卡上座部長老。
12歲在斯里蘭卡出家,後獲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哲學博士學位。他經常巡迴北美、歐洲與澳洲各地講學,並帶領禪修閉關。著有暢銷書《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English,此書已被譯成多種語言,入選泰國高中課程教材)、《八正道》《深度禪修》等多部禪修經典。
⑷ 八正道的內容簡介
通往快樂的八條正確途徑,《觀呼吸》作者德寶法師指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樂的秘訣,關於佛陀離苦得樂的完整指導
在書中,斯里蘭卡的德寶法師以實際禪修經驗,解說了八正道每個道支的深刻內涵,並分析了人們對此可能產生的誤解或偏見。本書不僅讓人們明白何謂快樂的內在生活,而且還教導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八正道達到快樂。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南傳佛教教理的詮釋和現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說,令人耳目一新。其辯證精闢,見解獨到。
德寶法師以他深厚的佛教學養和豐富的禪修實踐經驗,解說了八正道每個道支的深刻內涵,以及人們可能產生的誤解或偏見。其辯證精闢,見解獨到。透過幽默風趣的口吻,作者不僅讓讀者明白何謂快樂的內在生活,而且還教你如何在環境保護、人際交往、職業選擇、觀呼吸練習等方面運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作者融合了南傳教理的詮釋和現代人的思考方式,精心解說,令人耳目一新。
在書中,我們都可以學到通向快樂的八條途徑:1正見,帶來真正的快樂;2正思維,帶來放舍、慈愛與悲憫的快樂;3正語,帶來和諧的快樂;4正業,帶來享受符合道德原則的快樂;5正命,帶來利益自他的快樂;6正精進,帶來斷惡修善的快樂;7正念,帶來「活在當下」的快樂;8正定,帶來洞見實相的快樂。 德寶法師,北美地區地位最高的斯里蘭卡上座部長老西弗吉尼亞修行協會創辦人。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12歲時在斯里蘭卡出家,成為佛教僧侶,後來在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他經常巡迴北美、歐洲與澳洲各地講學,並帶領禪修閉關。現居於西弗吉尼亞修行協會。著有暢銷書《觀呼吸——平靜的第一堂課》(Mindfulness 1n Plain.English,此書已被譯成多種語言,海南出版社2009年8月已出)《八正道》《深度禪修》等多部禪修經典。 【推薦序】 對自己的快樂負起責任
前 言
通向快樂的八個步驟佛陀給了我們離苦得樂的完整指導,它被歸納為八個步驟。即使只是稍作努力將這八步帶入生活,也能帶來安樂,而發憤努力則將徹底改變你,為你帶來極喜與大樂。
佛陀的發現 / 7
修行的資糧 / 17
開始修習正念 / 22
第一章 正見
修習正見使我們了解因果,了解四聖諦,如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行於中道,而不會落入苦、樂的兩種極端。了解因果 / 33
了解四聖諦 / 36
正見修習 / 60
正見修習要點 / 63
第二章 正思維
修習正思維,能幫助我們檢視日常生活中幻想、恐懼、妄想等不健康的思維模式,而能以放舍、慈愛與悲憫等善念,斷除執著、嗔恨與殘酷等惡念,走上安樂之道。
放舍 / 65
慈愛 / 73
悲憫 / 82
正思維修習 / 91
正思維修習要點 / 98
第三章 正語
修習正語,能幫助我們斷除妄語、兩舌、惡口與綺語等說話的壞習慣,而說真實的、向上提升的、和善的、中肯的語言,快樂便會在和諧的關系中生起。
說實話 / 102
言詞不是武器 / 104
柔和地說話 / 106
避免閑談 / 109
正語修習 / 112
正語修習要點 / 118
第四章 正業
我們遵守符合道德原則的五戒,就不會去造作殺生、偷盜等惡行,避免憎恨、恐懼等所導致的殘酷與暴力循環,使內心獲得平靜。
五戒 / 119
道德行為 / 120
在家人的更高戒律 / 134
正業修習 / 137
正業修習要點 / 142
第五章 正命
我們從事不會妨礙心靈成長,或造成他人傷害的所有工作,讓自己能保持平靜與安穩,我們就可利益自己與他人,在佛陀的安樂之道上禪修與前進。
評估正命三問 / 144
尋找正命 / 151
正命修習 / 157
正命修習要點 / 159
第六章 正精進
勇猛精進地訓練自己,把正精進運用在防止未生的惡法、斷除已生的惡法、修習未生的善法、維持已生的善法上,便能為我們帶來斷惡修善的快樂。
十結 / 162
五蓋 / 170
四正勤 / 173
記得宏觀 / 199
正精進修習 / 200
正精進修習要點 / 204
第七章 正念
時時刻刻注意當下,保持覺知。讓我們以內在的慧眼,清晰而不扭曲地如實洞見事物,發現一切事物與眾生皆依因緣而存在,並無恆常的實體,沒有什麼可執著或憎惡,我們便能放鬆地進入完全安心與快樂之中。
四念處 / 210
身 / 213
受 / 222
心 / 229
法 / 230
正念修習要點 / 235
第八章 正定
當心集中於隨意識生起的任何事物時,正定幫助我們突破對象的表象,清楚認知它們的無常、苦與無我。看見這三法印時,我們的貪、嗔、痴煩惱都將永遠消失,達到覺悟的究竟快樂。
善定 / 238
禪定層次 / 241
正定修習 / 250
正定修習要點 / 258
結語 佛陀的承諾
我們無須精通一個步驟才能移往下個步驟,這條道路更像是螺旋狀的。當你啟程時,對所有八個步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當持續練習時,這些步驟會在你心中變得愈來愈清晰。
覺悟 / 262
「來,自己看!」 / 266
附錄 巴利佛典略語表
⑸ 南耕望北,真的覺得你很厲害也很認真。你能幫下我嗎
每個人都會對人生產生迷茫的時候。記得剛上大學我也曾為這個問題苦苦思索。人的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短短的不到百年。我們經歷了生老病死,從唯物的角度來說。我們身體的各種反應似乎只是種群延續的產物。但每個有獨立思想的人,對自己的期待必不甘於此。因為我們真實的發現自己並非簡單的各類化學物質的混合。我們有切切實實的思想——自由的思想。
某哲學告訴我們,我們的意識不過是外界物質的反應。而我們似乎也發現自身的一些印象也符合這種規律。但我們還是不甘,因為這種說法,簡直赤裸裸剝離了生命與物質世界間最大的不同——靈性。如果我們僅僅是這一連串化學反應的產物。我們的所有反應不過是一種灰色化學反應的延續。終究還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除了明顯的印象,我們還有感覺,這種感覺不是簡單的眼見色,耳聽聲,舌品味,鼻嗅香,還有身體的基本觸覺。是有別於其他的獨立心理活動,甚至我們對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心情,引發出不同的思考。
一般來說人是趨樂避苦的,但我們卻甚至可以放棄樂受,選擇痛苦。就像一個獨立的觀察者,被套在一個物質容器中,觀察著身邊的一切,自身的一切反應。多數時候,我們會跟隨應周遭的反應而躁動的物質身體一起躁動,但有時候,我們也會選擇冷眼旁觀,看透這不斷變化的一切的虛幻本質。
於是作為一個有別於物質的獨立思想者、獨立觀察者。我們不甘自己淪落為物質的附庸。我們期待自己的生命,能夠有更多的存在意義。
我們發現,除了我們自己之外,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父母、妻子、兄弟等親人還有友人、敵人和其他一切似不相乾的人。。多數時候我們無法從自身證得存在的意義。因為我們對外有喜歡的人,有憎惡的人,有期待的事,有厭棄的事。我們發現自無法獨立存在。於是,我們將自己存在的意義寄託於親人,寄託於周遭。希望自己能通過做一些事,在他們身上實現,而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比如看到他們更加的幸福。看到那洋溢的笑容,那一刻我們深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於是在那些時候,我們常常設想我希望......我希望……
但要實現這一切的美好願望又談何容易,多數時候。我們單薄得如同一片大海上獨自飄零的葉片,隨波逐流。我們發現自要實現自己過去的那些美好願望是那麼的難,有時候我們甚至要違背自己最初的設想,卻只能自我安慰,這是生存的必須。甚至最後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
我們曾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願。面對迎面而來的乞丐,卻連口袋裡最簡單的一塊錢也捨不得掏出來。。。。。
於是我們離最初的美好越來越遠。我們漸漸變得只為自己的快樂而行為,漸漸變得只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我們忘記了很多希望與希望。。
假如我們再回頭看最初的設想,那個導致我們發出那麼多美好設想的源頭——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再看由此而發的各種期盼。我們發現最後的結果如此簡單。我們期待一切更加美好。我們期待自己有力量去讓一切更加美好——我們期待生活中沒有痛苦,只有快樂。。
但在對外面的世界細心觀察之後。我們發現,它並非能處處如我們所願。如果我們將期待由外實現我們內在的期待,那將大失所望。
但我們發現有一個東西是我們擁有絕對控制權的。那就是自己。
我們發現我們無法左右地球的轉動,但我們卻可以讓自己轉動。我們無法讓周遭如我們所願的美好。卻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而當我們逐步的實現這一設想後,我們發現盡管自己也許沒有因此獲得更多從前所期待的快樂。但內心卻更加的遠離煩惱與痛苦。有時甚至更驚喜的發現,自己無形之中似乎擁有了更大的力量,雖然依然無法絕對的左右外界,卻可以逐步的影響周遭了。。
於是我們發現生命最初的價值是——不斷的自我完善,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由此我們將減少更多的痛苦,獲得更多的快樂。此時的我們或許仍在為各種物慾而奔波,但我們已經了知自己將如何有別於物質存在了,我們將更加了知自己是誰,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
但如何自我完善呢?
如實的了解一切,包括外界與自己。只有能夠如實的了解一切,我們才有資格判斷哪些事是值得肯定的,哪些事是無所謂的,哪些事是行而有偏的。。但要如實了知一切,我們還需要破除自身的內在偏見。。
我們不僅執著於自身的存在,還執著於外在一切可愛之物,美食、美聲、美人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以此相對的我們厭棄與之相反的東西。。。
我們執著於喜愛的事物,偏見於厭棄的事物。。。。而這些美好和可憎的標准來自於我們內心逐漸養成的習慣。。在它們的左右之下,我們判斷,選擇,接受,而不自知。。
所以自我完善的第一步在於客觀了知一切,破除舊養成習的偏見。。
在生活中我們尤其喜歡對一些事情妄加揣度。朋友是怎麼了,怎麼對我有些不搭理了,或跟我說話的口氣怎麼有些沖了。是不是對我有看法呢?。。他們是怎麼回事,怎麼幾個人一起在那個問題上跟我過不去呢?不是是聯合起來整我吧。虧我平日里待你們不薄。。。
於是我們的心跳開始加速,我們的呼吸開始加劇,我們的肌肉開始緊張,我們心靈的不快導致了肉體的不快,並反饋回心靈,加劇這種不快。
哼,誰讓我不快活一時,我讓誰不快活一世(某太後語錄)
我們期待別人的愛,卻在過分的期待而失望後,在不滿而作的報復後。獨自品味著孤單。。
我們滿懷祝福的幫助別人,卻因太執著於他人的感恩,在失望後,變得冷漠,開始冰封自己,在冷漠他人的同時,凍傷自己。。
我們忘記了自己一開始只是單純的期待美好,期待幸福。原來我們只是單純的想向著快樂飛去。最後卻離自己的期待越行越遠。
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呢?是現行焚身的不滿,還是心靈底層不斷招手的快樂期盼。。
絕對不是前者,所以我們必須要克服各種負面情緒給我們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我們要學會敏銳的如實觀察到自身的各種變化。當愉悅升起,可以選擇享受它,但不過分沉溺,因為當它消失,我們便會因之而不滿、失落反而違背了本來目的。
當不滿、不安、恐懼升起,試著跳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旁觀者。。
但我們很難如此敏銳的觀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有時一個念頭的產生與消失不過瞬時。又或,我們本身已經成為情緒的奴隸,無法及時發現自己情緒的變化。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到自己心情平息之後才有機會反思之前的反應。
我們有時候會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們隨著周遭興奮或悲傷。我們的意識突然變得迷離,似乎脫離周遭,甚至這個身體,我們可以清楚的感覺外界的喧雜,和自己的心跳呼吸。然後心情開始平復。。這種經歷也許很少讓我們注意,但卻是存在。如前所述,當心靈的感受生起,身體便開始產生各種感覺。作為於物質存在的精神,我們有能力單純的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
看,呼吸幅度變化了,心跳加快了,身體的某個部分肌肉似乎開始緊張。。
在平日里嘗試的觀察自己的身體各部分的狀態,放鬆它們。當變化升起,我們便會敏銳的警覺到,這是情緒波動的徵兆。於是我們開始更加輕松的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變化。開始能夠如實的覺察到自己身心的狀態。
如此,我們對自己的身心更加了解,我們甚至能夠理解別人的一些感受與行為。認識到自己一些情緒是多麼的沒必要,更加堅定自己心靈的方向。。
================================================
從你的描述里,可以看出你有很多優點,溫和的性格、敏銳的內向心靈,最重要的是一顆不甘於現狀並能夠果決行動的心。
關於是否要勉強自己的性格轉向所謂的豪放開朗,之前的問題已經說過這里不加復述。。
你十分在意關於外表的話題,也清楚原因是對自己外表的不自信。但我必須提醒你,外表等客觀因素,不應該是我們不自信的原因。我們希求美好的外表,為的是美好的外形能給我們帶來良好的人緣,當然自己看也賞心悅目。。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這不應該成為執著的理由。因為如此就違背了我們希求美好的本意了。。而我們追求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外形其實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相對於美好的外形,我更希望你追求一個健康的身體
因為老調常彈的:身體是GEMING的本錢。。。。。如果覺得自己胖。。就適當調整飲食。。適當引動。。克服自己一些飲食上的不好習慣。。如夜宵之類的。。科學的飲食與運動可以給你健康。甚至可以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東西。。
你覺得宿舍其他人對你冷淡,似乎只在忙自己的事。但你有沒有想過。這其實還有一個可能,他們真的在忙自己的事,他們真的沒那麼熱情。也許你應該注意下,自己也在宿舍,當其他三個中的其中一個回來。。其他兩個又是怎麼一種反應。。他們一般都在交流什麼。自己是否可以融入他們的交流。。不要一開始就附加太多的期盼,因為有時現實的落差,是很傷人的。適當的降低期待值,也許獲得的會是驚喜哦。。
不要讓自己的心一直圍著外面轉,不要一直將期待投射在外。。將注意力轉向對內,對自己身心的觀察。如:當你感覺:怎麼又冷場了。不習慣,不自然的反應將在你的身體出現,你可能會發現,心裡似乎有一種失落沉重的感覺。身體也變得坐立不安起來。別著急,慢慢觀察它們。你會發現,對那些應接不暇的身心變化的觀察,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變得越發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情緒越發的控制自如。。
心更靜了。。
喜歡女孩子是每個正常男生的正常反映。不過不必要去故意表現。相信自己,深厚的積累必定能讓自己煥發出不同一般的魅力。到時候。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緣分。。
注意:也別對自己太過於苛求優越,別讓優越成為負擔。
敢於直面自己的不足,並有自我調侃的勇氣的人將是一個快樂的人。。能夠直面自的不足,並力行改正的人,必將成功!
對了人的心靈是能夠附形於外的,一個常保和善喜歡給與他人快樂,不妒忌,不哀怨,不受各種負面情緒控制的人。。。他的面容將變得柔和,別人也會更喜歡與他親近,這可比美好的容貌好得多哦。。。
===========================================
其實我對心理學並沒有多少研究,盡管之前接觸過一些類似的知識,但說到底,對我影響最深的還是佛學。如上的許多技巧包括人生的迷茫都是在修習佛學的過程中找到的。。
要我推薦你專業的心理學方面的書還真不好辦。。不過一些佛學書籍倒是有非常不錯的指導身心的功能。。。
如下是我最喜歡的基本書:
德寶法師的《八正道》、《觀呼吸》、葛印卡老師的《內觀》
還有推薦你去讀《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得,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當然儒釋道等傳統書籍也歡迎閱讀,我想內在的豐富會讓你的人生走得更加安暢。。。
祝你喜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