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心生

道德經心生

發布時間: 2021-12-20 17:30:42

『壹』 道德經的真正含義

無為而無不為:出自《道德經》四十三章 科學與哲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向外追求學問,通過學習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日益:一天比一天增加。為道:向內追求智慧,通過默修開啟潛意識。日損:一天比一天減少。不斷地學習研究外在的科學技術知識,人類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會一天比一天增加。不停地修煉道德功,開發潛在的智慧,自我主觀意識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再減少,直至自我意識完全符合客觀規律。自我意識完全符合了客觀規律,自我也就取得了無所不為的大智大慧。 「為學」能夠直接地給人類帶來顯而易見的實實在在的利益。現代教育的內容就屬於「為學」的范疇。而老子的「為道」即道學則是現代教育還沒有真正涉及到的內容。老子的「道」既是智慧的大廈,又是通向智慧大廈的道路。「為道」就是追求智慧的道路,從這一點來說,道學就是哲學,因為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但是,傳統哲學的課題是建立在單純地對概念的分析研究基礎上的,而不像道學是建立在默修實踐基礎上的,這是傳統哲學的最大弊端。也正是這一弊端,導致了哲學至今處於困境之中。我們知道,「道」首先是一種境界,而這一境界是跳出了自我的圈子,跳出了有形世界的圈子所進入的客觀存在的忘我的、無形的心靈的境界。要想進入這一境界,只對概念作深入細致的邏輯分析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但是要達到哲學的目的,獲得大智大慧,非得進入這一境界不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在現象世界中摸索,是不會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真面目的。所以,哲學只有統一到老子的道學上來,才能成為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哲學。關於智慧,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神才具有的,他所說的神其實就是人的心靈。我們注意到,在《道德經》中,老子把一個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我」代表真我。智屬於自我,是顯意識、個體意識。智,知於表面現象,形成於後天。用自我之智看問題,只能是以物觀物。以物觀物則流於主觀片面;慧屬於心靈,是潛意識、集體意識。慧,明於道,形成於先天,但需要後天之智去開啟、凝聚。用心靈之慧看問題,則以道觀物。以道觀物則客觀全面。未體道之人,靈受制於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慧就不能形成。智知於現象,慧明於大道,只有魂與靈和,智慧才能形成。如果說,自我只是大自然的半成品,並非完人,那麼,道學就是指導自我由半成品向成品過渡的學問。超越自我,解放心靈,開發潛意識,使認識的主體由自我變為心靈,這就是道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超越自我,人才能成為大自然的真正強者。關於哲學的方法,傳統哲學的方法是懷疑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推理法等等,而老子哲學的方法是「損」。損就是破除自我主觀意識,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破我執」。損是揚棄,揚棄那些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意識,使主觀反映客觀。「損之又損」,就是否定之否定。損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端正意識、肯定真理的過程,同時也是強身健體的過程,因為,德是否正確,是依靠身體的健康狀況來檢驗的,如果在練功實踐過程中,身體得不到健康反而走火入魔,以致於出現自殺、殺人等現象,這就證明已經走到邪路上去了。另外,「損」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不過這里的認識是對自我的認識,實踐也是自我的默修實踐。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是認識的客體,只有首先認識自我,才能把握真理,認識世界。認識的正確與否,又必須通過默修實踐所帶來的身心健康狀況去檢驗。正確的認識對練功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否則,就會給身體帶來災難。「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直至坐入道境,獲得真正的解脫。一切學問必須一定於我有益才是真正的學問。科學能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解決現實的諸多實際問題。哲學則必須首先給我們帶來身心健康。倘若一個哲學工作者,不能使身心健康,反而頭痛感冒、大病小災的不斷,那麼,智慧也就無從說起。

『貳』 "念由心生,心靜念清"什麼解釋

意思是一切煩惱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原文:

念由心生,心靜念清。

譯文:

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假象都是由心理產生的,心裡安靜了,那麼假象也就沒了。

(2)道德經心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老子》中體現的就是中國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國道家法律學說的肇始。在中國古代,老子第一個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觀點。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質上不一樣。

西方自然法思想發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正義、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礎,並且作為評價實在法或人定法的應然性依據。

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於萬物的本原,即「道」,試圖通過認知「道」來達到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終極把握,從而依「道」而生。

這種「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義等理念和評價標准,而是一種「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種「天長地久」的規律性東西,兼具物質和精神層面,存於天地之間自我循環。

總而言之,老子認為,統治者治理國家貴在「無為」、「無事」等聖人之治,而聖人之治的手段並不是通過制定刑法等國家制度來對老百姓加以規制,聖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強制來推行其統治。

而法律制度是治國者統治人民的工具,是統治者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與維持社會秩序建構的國家機器,老子認為這些法律制度以及國家機器的存在都是統治者的有為措施,而這些有為措施又體現了統治者雄心、私慾、智慧等產生爭戰、貧富、盜賊等禍害的緣由的因素。

往往滋擾人民按自然之道來生活,所以老子極力反對這些措施與法令制度。因此,從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結論,法需要順應「道」與「德」的運動,效法自然之律,在辯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治理作用。

『叄』 「意隨心生,心隨意動,惟意動而心不動,難難難」這句話什麼意思

意境由心生,而意境又影響心中所想,只有意境不改變心境才能不改變,這樣是很難達到的。

『肆』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處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的出自《道德經》。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所謂去人心的一種,一來是你心光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二來是你很強才不會怕危險,逢山能開山,遇坎可跨坎。三來,忙起來,專注起來,沉迷工作,沒空瞎想。

專注才能變強,不管出啥事都能處理的自信就是這背後的支撐。所以說,強者雖然會選擇,但不怕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強者和內心孤立者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放不開其實就是有些事還在擔心而已。當然這不是說讓大家見著誰都掏心窩子,知人是格物中的重要一環,需要不斷的鍛煉。

相關資料: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道德經

『伍』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通融萬境 的出處

心生 則種種法生 通融:

很多人做生意時假心假意地對人家好,其實是為了賺人家更多的錢,從佛法角度來講,這種心態不是正規的學佛 學 法,也不是慈悲,所以他的心中就沒有力量。當一個人心中有佛的力量時候,他才能無私無我地付出。無私無我地付出一定不會是為了行善而去行善,你今天做任何事情,你不是為了行善而去做點好事,那樣就是一種自然的行善。比方說,一個老人家要摔倒了,有的人心中想自己是學佛人,自己應該去扶他,這是為行善而行善,這已經算是很好了;但是有的人什麼都不想,他看到老人家摔倒了,他直接就上去把老人家扶起來,一個是自然地幫助別人,一個是有目的地去幫助別人,你們說哪一個人的境界高?要懂得人性真圝實的付出,因為人的本性真圝實的付出,那是自然的,用自然的心態去幫助人家,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目的,那才是真正地幫助別人。

真心付出就能通達宇宙的真 理。在人間,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什麼叫真圝理?你用真心就能獲得真 理。真心是什麼?就是一種慈悲,因為這是人的本性,如果你用善良的心去說某些話,去做某些事情,你就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我對這個人說了實話,他愛聽不聽,那是他的事情,但是我說的是實話,這就是宇宙的真圝理。人跟人要真心相待,看到人家可憐,要心疼人家,看見人家做錯了事情,要慈悲別人、原諒別人,這就是宇宙的真圝理。人跟人之間的關系,不是動物和動物之間的關系,而是超出動物世界的一個人生境界,所以不能用動物的爭斗來解決人間的煩惱。

要懂得,人法兩空非空,人是指人間,法是指法界,這是什麼意思呢?人是空的,因為人從生出來到死了,就是這么一段時間,最後是空的。法界就是我們的世界,今天的房子1000年之後就沒有了;今天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幾百年之後就沒了;我們今天所接圝觸的、吃過的東西,或者用過的東西,比方說恐龍,在遠古時代真的有人看見過,歷圝史上有記載,但是動物有生滅,恐龍隨著時代的變遷從此以後滅種了,就結束了。所以,你所擁有法界的一切都是空的,你自己本身也是空的,這就叫人法兩空。但是人法兩空,你說空不空?空的,非空,並不是完全空。你們現在坐在這里跟師父講話,是不是空的?不空。因為你們是實實在在地坐在這里,師父看見你們了,你們也看見師父了,但是這不是事物的本質,最後的本質是歸空。

人法兩空非空,就是因為心生則諸法生,因為你的心裡產生了這個理念,所以你才會得到諸法,所以人間空的物質就會生起來。比方說,你對某一個人的感情特別好,你就會生起一種對他的憐憫和疼愛之心,這不是你自己生起來的嗎?如果這個人跟你沒有感情,根本不認識,你怎麼會有這個心?如果今天他不是你的孩子,你怎麼會心疼他呢?馬路上有那麼多的孩子,你也沒有去保護他們、安撫他們、給他們一些幸福,因為那些不是你的孩子,這些不都是因為你的心而產生的嗎?

心生則種種法生,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因為她是我的母親,因為他是我的老公,因為她是我的老婆,所以我的心裡就生出來了感情,我就馬上迷惑了,法就生了。等到人死了,或者有些孩子跟父母親作圝惡、作對,最後離開了父母親,結束了,雖然孩子沒死,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心已經死了,這叫心滅種種法滅,因為我的心已經滅掉了,我不想他了,他不是我的孩子,我再也不要看到這個孩子,因為他害死我了,你這個法就滅掉了。你們的心就是你們善和惡的一個分水嶺,如果你的心生了善,你在人間所生的一切法就會善,如果你的心惡了,你在人間所生的一切法就會惡,萬法唯心造,一個人的心就是這么造起來的。一個人的起心動念都是自己想來的,我今天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我今天恨這個人,也是想出來的,如果你哪一天想通了,你就不恨他了;如果你今天起心動念恨他了、愛他了,等到過一段時間你不愛他了,你就沒有了這個心,你就沒有這種恨,你也不會再去愛他,這就叫法滅。

師父跟大家講,要追尋沒有自我意識的本然,就是說,要追求一種超自然的東西。因為有「我」,你才會自私;因為有「我」,你才會覺得這個世界非常的渺小;因為有「我」的存在,你才會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如果沒有我自己的話,那你就是一個聖圝人。因為你心裡只想著眾生,沒有想到自己,你就是菩薩。在人間來講,很多忘我勞動的人、忘我犧牲的人,因為他把自己忘掉了,所以他腦子里只有別人,他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道圝德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學佛人。如果一個人把「我」放在身上,這個人就變成了一個自私的人,因為有了「我」,你才會把別人都忘記。

本然是什麼?就是你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己,你就會恢復你的本性。母愛就是一個母親的本性,一個母親的心中只有孩子,她把五個孩子都喂飽了,最後自己餓了都不知道,她完全忘記了自己。師父舉這個例子就是要告訴你們,一個忘掉自己的人,他就是學佛人,一個忘掉自己的人,他會找到他的本然,一個母親忘掉自己,對孩子這么好,最後她忘記了她自己還沒有吃飯,還在挨餓,因為她一定要讓孩子先吃飽,這就是本然。

如果我們學佛人整天把自己放在心中,你就找不到你的本然,這樣學佛是沒有用的。你今天站在外面發書也好,勸人家學佛也好,你勸了半天人家不聽,你接下來就發牢騷、不開心了。如果你不停地跟別人去講,忘掉自己,他開心你也開心,他聽不懂你著急,你完全把自身忘了,你很快地就能度到他,否則你是度不到別人的,所以,學佛人言傳身教都要忘掉自己。

-----恭錄:本性是自然的根

『陸』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它的主旨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道”,什麼是“德”,要如何做到“道”和“德”。而它的主旨思想又是“道法自然”。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二期思想又是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而且他的思想在很多地方讓孔子都不得不佩服,曾經孔子還特地就某個問題去詢問老子,讓老子為他答疑解惑。而老子也是道家的創始人。上面我們說到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理性,而《道德經》這本書就是老子所寫的,所以《道德經》是老子的一本哲學著作。

道和法本應該就這樣發展,不隨便干預,也就是“無為”,所以在《道德經》中,它鼓勵君主“無為”,不要對國家,社會,百姓過多的干預,因為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柒』 道德經里的心隨意動意由心生後面一句是什麼

道德經里沒有「心隨意動,意由心生」這一句話。您說得這一句話,其實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概括和解釋。

『捌』 〈道德經〉中有這樣句話: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請問怎樣理解

所謂虛其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撫慰老百姓的心靈,使之沒有一種對[賢,難得之貨,欲]等東西的想法和沖動。這些東西在當時的社會層面上應該說是屬於一種[更高的需求]的意義中進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計老子也不會這樣說。因為平常的需求是一種人的基本需求。

實其腹----也就是說對基本需求的東西必須要滿足他們,充實他們。這里的虛後來被莊子解為[心齋]。

老子把這種欲和心的動向劃分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於老子的思想並不著眼於發展的立場上,而是追求一種和諧,通融,穩定的哲學目標。這種目標必須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層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產生[爭,盜,亂}。

[弱其志}?這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社會控制手段。舉例,比如賭博,福彩,體彩,六合彩。莊家們的算盤是精打細算的,任何進入其圈中的人永遠是輸家。而莊家永遠是贏家。他們為了不暴露騙局,必須吐出一些資金返還彩民。這些吐出的資金就形成了一種極大的誘惑力,人們便開始在這個封閉的圈環中洋洋自得地轉來轉去,無限地循環著,雖然個別有所得,有所暴發,但早已經利令智昏,暈暈然不知東南西北。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這個比如擴大到經濟活動和社會更廣泛的層面上,就不難看出這種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為了維持這個活動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吐返一部分資金,必須進行希望工程,必須進行清官救濟,必須進行一種合理的社會解釋,那麼這些內容就是為了[強其骨]。

所謂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環圈外去的那種社會動向,而不是什麼意志。因為真正社會發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著,而不是在圈內。所謂骨就是支撐個體的軀殼的存在,使這種游戲或博弈規則繼續在時間中連綿下去。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之治。他使老百姓無知無欲,使老百姓中間那些拔尖的,聰明有眼光的人雖有此心而無此膽,敢怒而不敢言。

熱點內容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財政法律制度 發布:2025-05-10 23:37:48 瀏覽:869
考公司法 發布:2025-05-10 23:30:21 瀏覽:242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 發布:2025-05-10 23:24:29 瀏覽:552
開展衛生法律法規的活動 發布:2025-05-10 23:22:41 瀏覽:880
彭澤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10 23:21:03 瀏覽:237
法律意見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0 23:05:18 瀏覽:169
勞動法修訂時間 發布:2025-05-10 23:04:21 瀏覽:198
大學生道德觀現狀 發布:2025-05-10 23:04:16 瀏覽:984
最新勞動法哪條明確2175 發布:2025-05-10 23:02:12 瀏覽:571
2016交通法律法規知識 發布:2025-05-10 22:56:37 瀏覽:837